为什么周瑜和鲁肃对刘备的态度都是友好联盟的,而吕蒙和陆逊则转变为进攻态势?
因为赤壁之战前期的刘备手下只有关羽张飞赵云这几个猛将,士兵一两万人,周瑜鲁肃手下的将领都比刘关张三兄弟多好几倍,士兵差距更加大直接多十倍,此时的刘备集团还没有太大的实力,刘跟孙两家就像14岁初中生对25岁大学生一样的差距,东吴集团要收拾刘备集团并不费力,而他们共同的敌人曹操集团实力更强,军师将领士兵人口数量粮食产量都多好几倍,孙刘任何一个都没有实力直接对付曹操南下,联盟对付曹操集团就赢面大一些,所以周瑜鲁肃对刘备集团都比较友好是完全支持孙刘联盟的。
到了刘备集团发展壮大以后,地盘跟东吴不相上下,人口稍微少点,刘备集团吞并了益州集团,军队数量直接超过东吴,军师武将都不弱于东吴,地理位置又在长江中上游,如果给蜀汉更多的发展时间打造船只,训练出一只骁勇善战的水军,那么,顺江南下打击东吴将会非常厉害。
古时候的交通运输条件是比较差的,大量的军队后勤补给如果有水路运输,对进攻作战非常有利,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因为粮草后援接不上被迫无功而返,相对于蜀汉走陆路攻打魏国来说走水路运输打吴国要容易多了。
上图是关羽死后刘备军队进军攻打东吴进军路线。可以明显看出刘备军队就是一个沿着水路走的态势。
后期的吕蒙和陆逊直接将蜀汉视为首位战略威胁,必须争取拿下荆州站稳脚跟,给东吴争取足够多的战略缓冲区,这时候对刘备集团的态度自然就变了。
试想一下,如果关羽攻打魏国的时候东吴没有背后攻击,关羽没有战败,那么刘备集团在西蜀站稳脚跟以后囤积粮草打造军械,大军顺江南下跟关羽部队汇合,再一起打吴国,东吴只能提前投降了
为什么周瑜和鲁肃对刘备的态度都是友好联盟的,而吕蒙和陆逊则转变为进攻态势?
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绝大多数国人都偏向蜀汉, 其次是魏,几乎没有几个喜欢吴的。
大家也都了解一点“隆中对”,觉得吕蒙、陆逊鼠目寸光,不懂唇亡齿寒,不积极配合“联蜀抗魏”破坏了“三国鼎立”的平衡态势。
这些潜意识代入导致的“我”的误判。
“我”是谁?
如果我是蜀,我的综合能力排第三,我当然要联吴抗魏,当然要坚定不移的执行隆中队里的战略步骤。先活下来,然后占荆州、取汉中,再图陇右,接着兵向关洛…
这是什么步骤?先做第三,然后慢慢做第二,然后悄悄偷第一。
但是,如果我是吴呢?
我本来就是第二,而且第三在占据荆州取得汉中之后,已经无比接近我了,再等着,第二第三就要换位置了。
作为第二,我有必要配合第三维持三足鼎立吗?——如果第二、第三都没有野心,只愿维持现状当然可以。
但是不是!
隆中队里写着第三名的野心,塌上策里藏着第二名的野心。
“我是老二”,我没有任何义务在老三发力的时候还维持平衡。我有我的野心,我要兼并老三全取长江流域,和中原扳扳手腕。对不起 我也想当老大!
读者都站在蜀的角度,当然无法理解吴打破默契。换个角度,站到吴这一方,就豁然开朗了。
并非是周瑜、鲁肃战略眼光比吕蒙、陆逊高。只是周、鲁的作为,刚好对“蜀粉”的口味,在特殊的历史阶段有利于蜀的发展生存。
但吴是一个独立主体,不是蜀的附庸,他有危机意识,也有进取精神。
老三这么跳,为什么不敲打一下?看看反应,再有机会 ,直接吃掉老三,与老大平起平坐起步更好?届时天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为什么周瑜和鲁肃对刘备的态度都是友好联盟的,而吕蒙和陆逊则转变为进攻态势?
“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如是说!
陆逊曾经和刘备互信内容是: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陆逊书意大概就是“恐怕旧伤未愈没有时间兴兵吧。你应该跟我们的君主通好才对,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再率大军前来,这次我不会让一个人存活性命。”这是不是说陆逊也认为刘备应该和孙权通好!而且是正确的选择。
再看《三国志·周瑜传》云,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周瑜对刘备的印象也非常糟糕!
这是因为时机不同。
陆逊提出让刘备与孙权和好的时候,正是曹丕亲自率领曹仁、曹休、曹真三路大军发动灭吴之战的时间。来势汹汹……陆逊不敢再和刘备硬杠!刘备吸取夷陵之战的教训,从永安攻打夷陵,陆逊虽然还能抵挡,是不是就要抽调防守南郡的军队。本来南郡就危在旦夕!!!刘备真打过来了,陆逊用什么再把刘备打成全军覆灭呢?还要用火🔥烧他不成。
所以,这个时候陆逊就连虎带吓的让刘备好自为之了。如果真打,赵云已经在永安了!我看陆逊未必能抵挡得住???
周瑜能和刘备、关羽、张飞一起攻打南郡,是因为曹仁不好对付。
周瑜率甘宁、凌统、吕蒙外加张飞两千人马,被曹仁一人一骑打成了个“天人”之称👍。刘备、关羽借周瑜一千人马和本部万余人马切断南郡守军的退路和从宛城增援南郡的曹军,苦苦地打了一年余,才把曹仁打出了南郡。其时,周瑜已经被重箭所伤。
一旦得到南郡,周瑜马上就翻脸,让孙权分割刘、关、张,然后挨个收拾。
所以,周瑜对刘备充满了敌意;陆逊也不是顽固不化的对抗刘备,也承认孙刘通好的正确性。
鲁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按照裴松之的说法,隆中对的战略决策就是出自鲁肃。原文:
臣松之案: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而《蜀书·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於亮。
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
隆中对的战略并非出自诸葛亮!从《魏略》记载中,诸葛亮到新野见到刘备的时候,也没有提出隆中对的战略。只不过让刘备安抚襄阳民众足兵足食,以备迎战曹操而已。
联刘抗曹才是三国之所以能够最终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个方针孙权本人是非常拥护的👍,而且一直和东吴的反对派进行抗争。估计除了诸葛瑾没有人会站在孙权的一边,孙权势单力孤难以坚持鲁肃的正确方针,再加上利益驱使,于是,终于放弃攻打徐州的计划,全力以赴对付荆州;
在刘备集团内部,刘备是坚决反对与孙权共天下的!关羽、张飞都是没有头脑的盲目跟从者。刘备一再欺诈孙权,惹得江东民愤四起,用孙权的话说“猾虏乃敢挟诈”。与刘备针锋相对的就是诸葛亮和赵云为代表的都主张“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三国演义》语。但是,主流民意还是被以刘备为代表的主战派占据了;
既然刘备集团的主流民意就是与孙权为敌!那么吕蒙就没有说错:“关羽他们君臣,依仗其狡诈和力量,处处反复无常,怎么能将他们当作真心的好朋友啊!”
周瑜、吕蒙、陆逊都持这个观点。就不应该把刘备当成朋友!刘备也不可能诚心实意的对待孙权。只能当成相互利用的对象才更符合时局的变化。
这就与鲁肃的战略方针背道而驰了。一面曹魏越来越强大,一面吴、蜀互掐!直到诸葛亮取代刘备出任蜀汉集团的代表为止。
此后,吴、蜀一直都在休戚与共、相辅相成,孙权、陆逊北伐与诸葛亮北伐东西合壁、前呼后拥、相得益彰……怎奈!曹魏集团的发展势头已经是不可逆转了。
为什么周瑜和鲁肃对刘备的态度都是友好联盟的,而吕蒙和陆逊则转变为进攻态势?
主要在于东吴的总体战略构想——防火墙理念。
东吴孙家与荆州刘表乃是不共戴天之仇,
赤壁之战后东吴元气未复,
与曹军接战只要登陆就连续战败,
虽然占领荆州,
但是当地人对东吴孙家的仇视不会短时间消除,
依托此地与强大的曹操抗衡并无胜算,
还不如连消带打,
一边利用,一边防范,
引战争经验丰富的刘玄德起一屏障作用;
东吴小霸王孙策死后,
政治策略趋向于偏安保守;
三国第一大好人鲁子敬的如意算盘是:
刘皇叔在荆州这个四战之地与曹丞相对抗,
胜则协助匡扶汉室,
败亦本方留有余地,
两方相持不下之时自己作为第三方正好火中取栗。
为什么周瑜和鲁肃对刘备的态度都是友好联盟的,而吕蒙和陆逊则转变为进攻态势?
这是境界问题:周瑜和鲁肃放眼天下,想要的是争霸天下!在曹操这个大boss面前,拉拢一切盟友是必要的。为了蝇头小利去得罪盟友不值得,更何况还是一个长期奋战在抗曹一线的知名人士。至于打败曹操之后,要不要吞并刘备,那是另外一回事。
而后期吕蒙陆逊包括孙权,都只是割据的地方眼光。能多抢一点地盘就抢一点,管他是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