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几类人群需要定期做肠癌筛查?

文献报道,大肠癌1/3可预防,1/3可早期筛查出来并及时治愈,另外,1/3经过治疗可延长生命。因此,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肠癌筛查十分重要。

符合以下任何1项或1项以上者,列为高风险人群,要进行大肠癌筛查。

1、50~75岁人群。

2、长期过多脂肪蛋白质的摄入与缺乏膳食纤维,年龄40岁以上的肥胖人群。

3、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或本人有癌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

4、有肠道息肉史的人,尤其是有家庭性遗传性息肉病史的家庭所有成年人。

5、同时具有以下2项及2 项以上者:

  • 慢性便秘(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 个月以上);
  • 慢性腹泻(近2 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
  • 粘液血便;
  • 近20年内发生不良生活事件史(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
  • 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
  • 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以下6种情况之一,是大肠癌的高危个体,更是要进行大肠癌检查:

  • 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粘液便及腹痛者;不明原因贫血或体征下降。
  • 曾有结直肠癌病史或结直肠癌癌前疾病(如结直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史病等)病史者。
  • 结直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或结直肠息肉家族名的直系亲属。
  • 有盆腔放疗史者。

关于肠癌高危人群到底多久才做一次检查,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并且采用肠癌筛查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建议肠癌筛查人群根据检查医生的建议,掌握好下一次的肠癌筛查时间。

哪几类人群需要定期做肠癌筛查?

以下回答摘自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傅传刚教授主编的《大肠癌100问》图书中的第31问:社区经常组织大肠癌筛查,其意义何在?哪些人需要筛查?何时开始筛查?有哪些筛查方法?

1. 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

2. 既往有大肠息肉、大肠癌、血吸虫病、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史者。

3. 家族成员中有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病史者。

4. 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和长期酗酒者。

5. 有大肠癌的可疑表现者:有便血、黑便或长期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大便有粘液、脓血者;大便次数多、不成形或腹泻者;近期出现的排便困难或者大便不规律者;大便变细变形者;长期腹痛、腹胀者;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消瘦者;不明原因的贫血者;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块者;不明原因的CEA升高者;长期便秘久治不愈者;慢性结肠炎久治不愈者。

一般人群的筛查方案:

根据美国NCCN发布的大肠癌筛查指南,一般人群的筛查方案有以下几种:(1) 5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查1次粪便隐血,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2) 每5年做1次乙状结肠镜(长度至少大于60cm)。(3)每10年做1次全结肠镜检查。(4)每5年做一次CT仿真结肠镜。(5)每年查1次粪便隐血+每5年做1次乙状结肠镜。以上五种筛查方案任选一种就可以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面哪一种筛查方案优于其它方案。如果全结肠镜检查未能完成全部大肠的检查或者肠道准备不好,则需要重新复查全结肠镜检查或者采取其它的检查方法。

在美国,一次全结肠镜检查平均需要花费3000美金,价格非常昂贵,而乙状结肠镜则相对便宜很多,所以推荐行乙状结肠镜检查。而我国行一次全结肠镜检查仅需300元人民币。所以,我国很少做乙状结肠经检查,通常是直接做全结肠镜检查。全结肠镜筛查的频率也高于美国,一般推荐50岁以上的人群每3-5年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

高危人群的筛查:

1. 一级亲属患大肠癌史者:直系亲属中60岁前患过大肠腺瘤或55岁前患过大肠癌者,每1~2年需行结肠镜检查1次。

2.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家族成员:应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一旦有多发息肉应预防性切除全结肠+直肠。

3. 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CC)家族成员:应从20岁开始随访,每1~2年行全结肠镜检查1次,40岁以后每年检查1次。观察结果表明,从20岁开始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而且小腺瘤可很快发展为癌。

4. 既往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者。结肠镜检查如发现多发腺瘤或1个>1cm的腺瘤,应内镜下切除,并且每1~3年复查一次全结肠镜。任何大小的息肉均可癌变,息肉越大癌变的危险性越高,而与形态无明显相关,大量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腺瘤的癌变率为1.4%~9.4%,多数大肠癌是由腺瘤癌变而来,整个癌变过程需10年左右。

5. 曾患大肠癌者。术后第1年进行1次全结肠镜检查;如正常,3年后再复查;再次复查仍正常者,可每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任何一次全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腺瘤,则应按腺瘤进行监视检查。

6.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多年不愈、病变范围较广的溃疡性结肠炎,应在患病8年后,每1~2年检查一次全结肠镜;如病变仅累及左半结肠,可以在患病15年后进行监视检查。

由于大肠癌高危人群患病危险更高,对这一人群直接采用全结肠镜普查。

哪几类人群需要定期做肠癌筛查?

【每周科普】一文读懂结肠直肠癌筛查指南!

在美国,结肠直肠癌是导致人们死于癌症的第二大原因。据估计,到2018年,将诊断出超过140,000个新病例,超过50,600人将死于这种形式的癌症。男性一生中患结肠直肠癌的几率为22%,女性为24%。

定期检查,,做结肠直肠癌筛查是预防她的最佳方法。寻找和去除结肠息肉有助于预防结肠癌的产生,此外,结肠直肠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癌症,进而能够及时治疗。

美国癌症协会建议:无论男女,都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结肠直肠癌筛查。

其中检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 每年进行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
  • 每年进行Guaiac粪便潜血试验
  • 每3年进行一次粪便DNA测试

▶ 结肠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 肠道炎症(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
  • 近亲在60岁之前有结直肠疾病或息肉
  • 家族腺瘤性息肉病或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史

针对高风险人群的具体建议如下:

1、有多发性息肉或大息肉病史的人

  • 初始息肉诊断时进行结肠镜检查
  • 如果1-2小腺样息肉异常低,5年检查一次
  • 如果3-10个腺瘤性息肉或1个超过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在息肉切除后3年内检查一次;对于某些类型的息肉或高度异常的,在三年内继续进行结肠镜检查
  • 如果正常,请在五年内检查一次
  • 如果超过10个腺瘤性息肉,不到3年内要检查一次
  • 如果息肉永久性附着而不是在茎上,分批取出后,则需在2-6个月内重复结肠镜检查以确认息肉完全切除

2、曾接做过结肠直肠癌手术的人

手术后一年内进行结肠镜检查; 如果正常,可在三年内检查一次; 如果仍然正常,则五年一次。

3、有家族史的人

在直系亲属被诊断患有癌症后,立刻进行结肠镜检查;如果正常,每五年重复一次。

4、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

10至12岁,每年进行灵活的乙状结肠镜检查 或结肠镜检查。如果是阳性基因检测,应考虑结肠切除,因为结直肠癌的风险非常高。

5、有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家族史的人

每隔一至两年进行结肠镜检查,为一级家庭成员提供基因检测。

6、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

诊断全结肠炎后8年或左侧结肠炎后12 - 15年,每1至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哪几类人群需要定期做肠癌筛查?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病患部位不同可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约90%的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

肠镜检查是发现大部分结直肠疾病的金标准,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指南建议以50岁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而美国的最新指南是45岁。

结直肠癌筛查对象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北京)推荐。

(1)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

(2)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3)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符合第1条和2~3条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以下7类人群为肠癌高危人群,需要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1、有家族遗传史的人

大约有25%的肠癌患者由遗传因素所以,如果家族中有遗传性大肠癌病史的人,肠癌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

2、长期便秘、便血的人

便秘会导致大便干结,粪便中水分、电解质不断被大肠吸收,“毒素”堆积在肠道内,进入血液循环,如果肝肾功能不佳,则不能代谢掉“毒素”。此外,便血尤其是黏液脓血便、伴有排便习惯的突然改变、大便形状发生改变、腹痛腹胀、贫血、消瘦、乏力、低热、腹部肿块等均是大肠癌的早期前兆。

3、经常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的人

缺少膳食纤维,影响肠道正常蠕动,粪便长期滞留肠道,毒素累积,增加罹患大肠癌概率;而高蛋白、高脂肪又是致胖菌“阴沟肠杆菌”最爱的“食物”,导致其大量繁殖,肥胖。

4、长期熬夜的人

熬夜,不能保证充足睡眠,不利于胃肠道正常排毒,体内新陈代谢速度慢。

5、抑郁症

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不利于肠道健康,心理上的疾病往往伴随着腹痛、腹泻、肠道蠕动缓慢,排毒功能异常。

6、罹患相关疾病的人

研究显示,80%左右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息肉尤其是大肠腺瘤性息肉恶变而来,因此,预防大肠癌的同时也要预防肠息肉。

多数大肠癌的发生经历了息肉-腺瘤-癌变的系列演化过程,一般认为由息肉发展为大肠癌需10~15年的时间。

7、年龄超过40岁的人

临床数据显示,90%以上肠癌患者年龄大于40岁。

应这么做预防肠癌

1、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

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场内致癌物质排泄,有利于刺激胃肠蠕动,防止便秘。

2、忌食用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分食物

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

3、忌腌熏食物

如腊肠、咸肉、咸鱼等,或高温烧烤和油炸食品,以煮、蒸食物代替。

4、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咖啡、冷饮,火锅烧烤少吃。

5、减少吸烟和酒精摄入

吸烟与大量酒精摄入已经被证实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也是刺激大肠癌基因产生的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控制好烟酒的摄入量就能降低癌变的可能性。

6、适当运动,减肥

缺乏运动、久坐、肥胖、熬夜被认为是肠癌的高危因素;年轻人尤其要注意,肠癌的年轻化大多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