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添加剂防腐剂的时期,中国人吃的酱油醋是怎么生产的?

最近,海天酱油添加剂防腐剂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不由得想到了这个问题。

不说古代了,以前包括现在很多人家都有酱缸和咸菜缸,酱缸上面的汁水就是酱油,下面是酱。边吃边取,夏天天热时候往里面续原料。制作原料是拌了面的、在一定时间内(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合适)长霉(一层白毛)的豆粑。

然后添加重盐。

温暖潮湿的南方更容易发生变质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换缸重新做就行了,南方都是小缸;北方因为整年温度不会过高,加上重盐,变质现象不严重,北方都是大缸——很多人家非常重视家里的酱缸,因为那不但会用一辈子,还可能留给下一代。

为了不坏,那真的是使劲下盐——不管是炒菜还是夹馒头里,都不用再加盐(齁咸)。

生蛆的情况我没见过,除了酱缸加盖之外,在晒制豆粑过程中也不能有苍蝇,除了制作豆粑之前杀虫,在豆粑上加盖一层蒸笼布就可以起到防止苍蝇、透气保温的作用——这玩意儿是不能看到的,影响一生,听说的就只是听说的。

自己家吃的都会注意卫生的,除非意识不到,蒸笼布在历史上的出现时间说不定比酱缸还早呐。

对醋的制作过程不很了解,以醋自身具备的杀菌等原理来说,应该跟酒一样,只要不进杂水,很少发生变质现象。

酱油实际上靠的是盐来保质,醋是自身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益菌群来保质,他们的保存原理不很一致。

市面上售卖的酱油如果没有添加剂的话,要么保质期短,要么加盐——日本酱油都是小瓶子,出口到我们这里的保质期一般也是按月算的。

醋就不面临这样的问题——添加剂也是需要成本的。

现代酱油和古代酱油做法本质没区别,你要说古代不卫生,现代酱油也一样,酱油都是坛子发酵,加盐,发酵过程细菌都杀死了。撇去浮沫,吃到嘴里干干净净。这样的酱油不加任何添加剂,至少保存1年没问题。区别只不过现代酱油大部分几块十几块的酱油都稀释过了,不加添加剂没有酱油味而且也不能长期保存呀。现在的社会环境,厂家都是以逐利为目的,产品又要便宜又要走量,想吃好东西,那肯定要比走量的贵的多。

在没有添加剂防腐剂的时期,中国人吃的酱油醋是怎么生产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前,一个县有一、两个生产酱油、醋等食品的小厂,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企业不那么追求利润,酱油都是根据传统加工流程生产加工的,酱油、醋没有添加剂,很香。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市场经济了,利润为重,小厂办不下去了,兼并、兼并再兼并,最后就只有那么几个酱油大厂了。传统工艺生产加工酱油的周期比较长,夏天的太阳要暴晒2个月,一般成品周期得4个月左右,靠几个大厂根本是办不到的,所以现在市场上90%以上的酱油都是勾兑的。

在没有添加剂防腐剂的时期,中国人吃的酱油醋是怎么生产的?

七十年代打酱油,好的0.22元/斤,一般的0.16元/斤,醋是0.1元/斤,每次就是买个一斤半斤的,回家后倒进锅里烧开,凉后再倒入瓶中,吃完也不会坏。还有卖固体酱油的,保存的时间较长,炒菜时弄一小块放水里化开,味道也不错……

在没有添加剂防腐剂的时期,中国人吃的酱油醋是怎么生产的?

那时代工厂分散,每个镇村都有小厂子就近销售,这样保质期几十天就可以了不需要添加的防腐剂,现在的不添加从厂家到你嘴时可能已经变质了,传统酱油保质期短不象白酒和醋是没有保质期的

在没有添加剂防腐剂的时期,中国人吃的酱油醋是怎么生产的?

我在1964年上中学的时候,每个区都有酱油厂,离我们学校不到500米的地方就有一个规模不小的酱油厂。我们放学的时候经常进去玩。一排排巨大的水缸摆放在地上,里面是做酱油的酱,里面长满了蠕动着身躯的蛆虫,听说有蛆虫的酱做出来的酱油才好吃。到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

在没有添加剂防腐剂的时期,中国人吃的酱油醋是怎么生产的?

过去的酱缸只能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眼不见心不烦。苍蝇蛆乱飞乱爬,表面还漂着一层霉菌。这要是拿到现在市场上销售,估计厂家和买家都得因为食品卫生问题而坐牢了。但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选吃还是不吃。而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只能选吃。说那时的酱油好吃,不是因为缺少添加剂,而是没有东西可吃。现在时代不同了,酱油有牌子了,国家要监管了。我们要反对和揭露的是违法国家的行业标准,为了私利而乱添加的产品和商家。那些抵制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产品和商家,不是被人利用就是利用人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