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协丑书盛行,谁之过?谁担责?
丑书,什么样的是丑书?谁能给个客观的说法?附上作品说下。
书协丑书盛行,谁之过?谁担责?
丑书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原因!
中国书法已经迷失了千年,所以丑书的出现也不是近些年的过错!但是随着现代书法人在书法领悟的认知度修炼提高,人们已经认识到丑书的本质,与其伤害书法的程度。虽然我们不想去追究某些人的过错,可是,对于知错不改的,逆势前行的人,应该给与无情的批评与强手的打击!
那些抱残守缺的人应该觉悟了,因为多数都是站在高位者,你们应该有一定的觉悟,你们也能预测到这些书体对于书法的伤害,你们也是时候衡量个人的名利与国粹书法的孰重孰轻可了!迷途知返也不失为丈夫行径,如果执迷不悟,你或许只能走向遗臭万年!
丑书对书法的危害更甚于馆阁,馆阁是基础错误,而丑书是完完全全地书法带入一个混沌的迷途!
你何去何从?
书协丑书盛行,谁之过?谁担责?
丑书盛行,最早要追溯到傅山。他所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极其精辟,对整个艺术范畴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但这种美是外拙内美,而且那个时候是主要为了纠正馆阁体,书坛过于油滑,柔媚无骨的书风。
在此基础上。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粗犷,朴茂的北碑。特别是包世臣的书论《艺舟双楫》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扛鼎之作,在书坛引起了巨大反响。
之后,康有为又作《广艺舟双楫》以壮声势,他不但提出“尊碑”之说。而且对帖学一系作全面否定,大肆鼓吹“尚碑”意识,造就一代新风,提出“卑唐”,将有唐数百年来书家的法度严谨的书法一笔抹杀,终觉太过偏激。从而为丑书盛行。壮了声势
总体来说,清代以来的尊碑有很多顺应现代书法审美的有利方面,提倡自然书写,刻石拙朴风尚等,弊端就是"扬碑弃帖",没有了古代法帖的法度和笔法结构的严格训练,撒着欢的写,可以说导致目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鱼龙混杂局面。
当然,丑书和碑派兴起有很大关系。并非完全由碑派导致的
而且这个碑学,创新书法一直延续当代,比如王镛,曾翔,还有王冬龄,沃兴华等著名书法家。
他们基本是中国书法的代言人,中坚力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都担任是领导层,书法的主流代表人,所以在教学,评选过程中,自然会有追求"拙""涩""奇"所谓"当代的宁丑勿媚(或者普通所说的丑书)。
应该说这些当代大家们的初衷是好的,而且都是有深厚书学功底,甚至可以查一下第一第二届书法评选,他们都是拿了一等奖,二等奖的人,其中很多人都那个时候的书法写的最好的人,而且那时的书法评选,是有许多大师级如启功先生,赵朴初先生参加的,所以权威专业性毋庸置疑。比如下图一等奖得主"王冬龄,鲍贤伦等人——
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追求的丑或者拙是大巧若拙,是大美如丑,是经过深厚功底,深厚文化底蕴,如同所谓"臭豆腐"虽然闻着臭,吃着却香,但这种写法
却给给一些半瓶子醋晃荡的,或者没有书法功底,江湖体横行的书写者提供了发挥热情,炒作的广阔空间,
他们同样用歪七扭八的没有正规路子的野路子书写的书法,也滥竽充数,美名曰"丑书",写成了真正的霉烂的臭豆腐。
也就是常说的鱼龙混杂,反正既然已经叫丑字了,谁怕谁,没有最丑只有更丑。反正就是丑书,就是胡描乱画,甚至认为是耍杂技,喷书,人体艺术书,双手双脚书,嘴书,特别是拖把书法,还特有理由,凭啥大师王冬龄能光着脚在宣纸上跑,我就不能在宣纸上跑。反正都是拖把,他写他的阳关道,我画我的独木桥,成了目前的以丑为美的丑书百花齐放的热闹局面。红队唱完蓝队拉票的争奇斗艳局面。
客观说,同样是丑,内涵差得远,就像同样"难得糊涂",有"从聪明到糊涂"高明的糊涂,还有本身就"一坨浆糊"的真糊涂,别人都"曾经沧海难为水"了,你在小池涝子里扑腾了一身泥巴水,出来也自称沧桑?
两者底盘高低差距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对于丑书,我们应该区别欣赏,区别对待,分清楚什么是傅山提倡"拙朴"的艺术的丑,什么是东施效颦的真丑,
还应带着宽容大度的心态,给艺术创新,百花齐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时间来决断,相信历史的公正性,让时光来弃丑扬善,留下好的,淘汰糟粕的丑书。
书协丑书盛行,谁之过?谁担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张字,下面这个字是不是“丑书”?
这其实是近来在《敦煌遗书》中发现的一张字的一部分。如果是现代人这样写,你一定会说是“丑书”,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却确确实实是这样写的。
突然想起湖北书法家金伯兴,他的字与此有几分神似。
关于丑书,我要表达的观点有两个:
1、书法的审美具有时代性。春晚小品《招聘》里有句经典的台词:凡是我不认识的字,都不是字!
现在一些人,只见过规规矩矩的唐楷,一见到与唐楷不同的字,就一概冠之以“丑书”棒杀。
殊不知,几千年来,各种风格的书法多如牛毛,我们沒见到的书法不知凡几,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书法审美。
正如初唐时流行硬瘦,而中唐后却以粗壮为美。
对于各种风格的书法,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评判标准。
2、是否“丑书”,留给时间去评判。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定还存在过其他字体,只不过那些不好的字被时间所淘汰了。
正如现在的书法中,一定存在很多“丑书”,但是,这需要时间来检验,淘汰不是由某个人、某群人说了算。
所以说,留一些工作给后人去做吧。
当然,我们的媒体、我们的书法社团,主要精力还是应放在已经公认的传统书法的宣扬上,而对那些试验性的、所谓的“丑书”,应允许其存在,但不必过度宣扬。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书协丑书盛行,谁之过?谁担责?
今日丑书横行其责其过一言难尽,仅说几点粗浅的看法作答:
一、说到其过,自然是名利之过,古来有之,今人只是翻版而己,不足为奇。江郎才尽,突破脱俗之难,不亚于上青天。另辟蹊径,我等应一笑而过。当然个性风格值得倡导。
二、说到其责,就不必太认真了,书协仅是个群团组织,并非书法的标杆机构,再言书法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公式,而是漫长积累和造奇创新的结晶。再说直白一点,书协乃是政治框架内的一组织,他的某些权威性不容挑战。
三、前几日,我发布了一条评价贪官胡长青书法的悟空问答,其展示量近60万,阅读量近6万,我没有看到猎奇的因素,眼前尽是芸芸众生对中国书法的热爱和关心,可喜可赞。
四、其实本人也是极其痛恨丑书之人,其书有影响观瞻和误人子弟之伤。但他不误中国书法,千百年来的书法之秀美,已在世界艺术史上定格流芳,成为人类中国特有的艺术形态而木秀于林。再者,中国书法强大的历史推动力,催生了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水墨中华,大美中国。
五、书法是中国的清流,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坚守,是按美的法则去创造的一门艺术。当我们坚守在这个阵地的时候,不要花时间去纠结他人炒作之名利。因为一个人始终坚守如一都需强大的信念,才能方得始终的。学习古贤墨池穷其一生的精神,学习智者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寂寞,做到极致,每位坚守者都会走在世界前排的,如同天降大任。在不太遥远的时候,大行其道的丑书一定会成为书法长河中的泡沫而消失。
结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书法艺术,一定会引起国人的关心和学习的。暂且我们放下当前丑书之过之责的争议,去欣赏,去拥抱那令人陶醉而美丽的中国书法,去体验中国书法生命力的张扬和水墨韵致的万千气象。
拙识拙见,微言丑书,不议其他。有失偏颇,见谅!
书协丑书盛行,谁之过?谁担责?
书协丑书盛行根源在于名和利。
1.文人缺乏个性
不论是书协还是学校,由于有各种头衔的影响,人们并不是把学术水平高低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级别看的比较重,即使嘴上不说,也心照不宣。
这就是很多圈里的人,虽然内心痛恨此种现象,但是迫于各种方面的权衡,仍旧默不作声。
2.阿谀奉承
如果你的上级不太懂书法,却又附庸风雅,他写一幅字,你能说不好?最让人不解的是你还是个圈里有影响的人物。这样不是直接给上级的“丑书”选错了么?
3.书法创新不代表“丑书”是新的书法形式
现在很多人鼓励书法创新,认为“不拘一格”就是创新。越写的“龙飞凤舞”越是创新,这其实都是自我对书法的无知。真正的创新是潜移默化地改变,非刻意。还没把古人的书法学明白,就谈创新,未必急了点。
丑书盛行,不是具体说的过,但是对于书协这字在书法圈里有很大引导力的组织来讲,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深层次的原因就不赘述了。
吾辈书法爱好者,只能默默学习古人。对于丑书之现象也见怪不怪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