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真的是毫无知情被迫的吗?会不会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

陈桥兵变,赵匡胤虽说是被赵光美和众将领硬推上去的,但至少也是他本人知晓和达成默契的。

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后,留下了孤儿寡母,势单力薄。五代时期,豪强夺权屡见不鲜。赵匡胤部将特别是其弟赵光美等,也不想看到他人染指朝廷,索性就叫赵匡胤先下手为强,大家同享荣华富贵。

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本人的心态是决定了成否的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而转化。

楚汉相争时,握有一方军权的大将军韩信,谋士劝他自立为王,他不愿背叛刘邦,众人再劝进也没用。

司马氏二代把持魏国政权,心生异志,旁人阻止都没用。

可见,赵匡胤在权力和利益诱惑驱使下,心动才会行动。他在众将领的劝进下,野心膨胀了,就会龙袍加身,逼使孤儿寡母禅让了。

赵氏兄弟结束了北方五代世,统一了南方,中国又一次走向了大一统。宋朝从历史角度上,还是有积极的意义的。虽然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和河西走廊,北方失去屏障,两宋一直面临外患,时常处于防御之中。但是,宋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还是达到了历史新高。《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宋朝繁华的景象,宋词和唐诗一样登上了文化顶峰。宋朝毕升的印刷术、火药等还列入了古代四大发明之中。

最厉害的是,宋朝还涌现了一大批文武豪杰,如岳飞、文天祥、苏轼、陆游、辛弃之、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丶包拯、杨家将、寇准等,还有大才女李清照等等,个个都是可歌可泣的可以单独列为主角的历史剧名人。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真的是毫无知情被迫的吗?会不会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

陈桥兵变究竟是提前预谋好的一场夺位大戏,还是说是真的毫无知情的被迫,确切的说法确实没办法证明,但是对于这场黄袍加身的事件背后却是有很多令人费解的疑点,使得人不得不去怀疑这场所谓的被迫拥护之下的无奈登基其实可能就是一场作秀,而主要的疑点有以下几个:

赵匡胤剧照

一,令人费解的出兵理由,根据史料记载,在后周显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前线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出兵后周的消息,然后初三大军就出了城,这速度未免有些快了吧,虽说兵贵神速,但是在这中间可是经历了,赵匡胤推脱兵微将少不愿意去,以及百官讨论授予他全国最高指挥权,以及领兵出城,几乎算是一气呵成达成了所有目的,而且在这中间竟然无人想过去验证这消息的真实性,最为可笑的是这场所谓的入侵,其实压根就不存在。

二,陈桥兵变的速度太快,从领兵出城,到离开开封仅二十里的陈桥驿站,不过数个小时的功夫,大军的氛围便被煽动起来了,拥护赵匡胤称帝,连黄袍都准备好了,如果不是预谋,这巧合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三,兵不血刃的拿下整个后周,从赵匡胤大军开拔至开封以后,满朝文武除了一个侍卫亲军马步兵副指挥使韩通之外,竟然无一人反对,仿佛商量好的一般举朝投降,当然惺惺作态般的对皇帝自责几句识人不明,给自己立个牌坊,然后就这么投降了,最为可疑的是,竟然连禅让诏书都已经提前准备好了,这点不得不令人怀疑。

所以说,这场政变的背后到底是提前预谋还是毫不知情,真假难以确定,不过显然说毫不知情这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也只能从历史的加载中的之言片段推测他可能是一场预谋,毕竟这种巧合实在是太令人怀疑了。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真的是毫无知情被迫的吗?会不会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

谢@谈文论史.邀

“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太祖母昭宪杜太后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军回到京城登基。有人跑去告诉赵匡胤的妈妈、后周南阳郡太夫人杜氏,“点检已作天子”!杜氏优雅地淡然一笑,表示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儿子一向胸怀大志,今天把事办成了呗

《宋史》浩繁,在描述具体事件上又过于简省,不如宋人笔记来得过瘾

太祖自陈桥还也,太夫人杜氏、夫人王氏方设斋于定力院。闻言,王夫人惧,杜夫人曰:“吾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言笑自若。~《涑水记闻》卷一

听说老公造反回到汴梁的消息,王夫人有些害怕,毕竟这时局势并不明朗,赵匡胤派去保护家眷的人还没有到岗。杜老太安慰儿媳道:“匡胤这孩子生下来就异于凡人,大家都说他迟早会成为人间最尊贵的人,这不是正在应验嘛,有什么好担心的”

杜老太太有啥说啥,毫不掩饰,是个爽快人

959年六月后周世祖柴荣驾崩,七岁的柴宗训即位。960年春正月便传来契丹和北汉联军大举进犯的消息,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

时都下讙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

赵匡胤率军出征的消息一传出便引发了一场骚乱,大伙纷纷传言这家伙肯定要造反做皇帝,唯有朝廷不知道这事

长编成书于南宋孝宗时期,孝宗属太祖一脉,李焘难免有所避忌。关键时候还得看司马牛老爷子的

及将北征,京师间喧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于外州,独宫中不之知。(长编仅引用了这段记载,其实司马老爷子话还没说完呢)

太祖闻之惧,密以告家人曰:“外间汹汹如此,将若之何”?太祖姊或云魏国长公主,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击之,曰:“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何为耶”?太祖默而出。

~《涑水记闻》卷一

赵匡胤出征前回了趟家,悄悄地询问家里人:“现在大家都说我要造反做皇帝,我该怎么办”?赵大姐一听火冒三丈,挥着擀面杖追着赵匡胤就打,赵大姐边打边骂:“你一个老爷们自己做不了主吗,拿这种事来吓唬家里的女人,滚蛋吧,该干嘛干嘛去”

挨了姐姐辟头盖脸一顿打后,赵匡胤高高兴兴出门造反去了

赵大姐用擀面杖帮弟弟下定决心,是条汉子

柴荣登基不久就与北汉在高平发生了一场大战,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表现优异,升为殿前都虞侯

殿前司与侍卫马步军司是后周禁军两大系统。高平之战后周险些失败,柴荣决定改变禁军量大而不强的现状

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令将帅选之。~《资治通鉴》后周纪三

在柴荣的计划中,加强殿前司被放在首位,而殿前司人员拣选的工作由赵匡胤负责。此后殿前司的实力便逐渐凌架于侍卫司之上

赵匡胤升为殿前司都点检后,便成为了后周事实上的第一军事强人

陈桥兵变时,汴梁城内外除韩通外,领军将领要么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要么是倾向赵匡胤持观望态度的中间派,韩通一死,仅有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反抗”也消失了

宰相范质听说兵变,抓住知枢密院事王溥的手说:“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范质等人被士兵带到都点检公署后,质等不知所为,溥降階先拜,质不得已从之,遂称万岁。~《长编》卷一

范质悔恨没有确定消息的可靠性便轻率地派赵匡胤率军出征,从而可见范质此时已经判断契丹、北汉来犯的消息是一条假消息。如果真有大敌,他应该后悔的是“识人不明”

王溥的表现很奇怪,他没有对兵变感到很突然,仿佛在预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估计王溥在协助赵匡胤调派人马时两人已经达成了“配合夺权”的默契,让王溥没想到的是,这家伙居然还敢“抢班”

刀兵环伺下王溥想通了,爱谁谁吧,于是就抢先认了“主”,范质见自己势单力薄,也只好一边心里说着英文mmp,一边嘟囔着喊了声陛下万岁

为国钓鱼的观点:台上都是好演员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真的是毫无知情被迫的吗?会不会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

众所周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而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浮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残暴乱世,开创了一个无比辉煌的繁华盛世。那么关于赵匡胤黄袍加身这件事到底是毫无知情被逼所迫,还是他早有预谋自导自演呢?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960年正月初一,传闻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而当时主政的符太后并没有主见,问计于宰相范质,还问等辨别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当赵匡胤率领诸军行至陈桥驿,与赵普等人策划兵变,并开始在军队中散布谣言,如此一来,等到众将士的兵变情绪煽动起来,便授意将士将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的赵匡胤身上,高呼万岁,并拥立他为皇帝。而根据史料的记载是赵匡胤明确拒绝,然而在将士拔刀表明决心时,不得已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众将士一致表示“惟命是听。”不久,赵匡胤率军回师,逼使恭帝柴宗训禅位降为郑王,建立赵宋王朝。

而对于赵匡胤在此事的定位,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未曾预谋的。然而主流观点认为他是该事件的主谋和策划者,毕竟没有人会不愿意当皇帝,尤其是这种送到嘴边的皇位。虽然找不到赵匡胤具体谋划陈桥兵变的相关史料,但是不能忽略古代封建伦理制度的思想限制作用。

毕竟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不久前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及赵匡胤母亲之言:“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即位之后,赵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

综合这些史料来看,陈桥兵变应该是一起早有预谋的军事政变。然而这真的就真的能证明赵匡胤就是策划者吗?也不尽然。历代史家穷极一生也无法搜寻到与赵匡胤主谋陈桥兵变有关的史料证据。也正是因为如此,赵匡胤在瞬息之间完成了救国保民的壮举,成为了一个让后世景仰的君王。他开创的大宋繁华盛世,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文化水平都是极其之高的。

以笔者的观点认为: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应该说他是早有预谋并做好充实准备,从大一点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赵匡胤的兵变结束了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残暴乱世,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给饱经战火之苦的黎民百姓带来了相对安稳的盛世太平,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真的是毫无知情被迫的吗?会不会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

纵观整个陈桥兵变事件经过,先提出以下几个地方存在重大疑点。

1、北方辽汉联军去哪儿了?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只有七岁的恭帝继位,符太后主政。开年正月初一,突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军队大举入侵的小道消息,孤儿寡母当政的后周朝廷闻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宰相范质献计推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出征。

赵匡胤推说手下兵力不足,病急乱投医的符太后和范质一商量,给了赵匡胤调动全国兵马的最高军权。但其实上,到赵匡胤后来正式登基,也没见辽国军队的影子。

2、是谁在散播一连串假消息?

前面讲的辽军入侵后来被证明是假消息。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发后,东京城内马上出现“点检做天子”谣传,搞得朝廷人心慌乱。

赵匡胤的军队抵达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时,神机军师苗训观天象后,说天上太阳旁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赵匡胤亲信楚昭辅马上附合说:“此天命也!,真的看到两个太阳吔”,搞得像真的。

这天晚上,赵匡胤军中就有人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我们为国效力破敌不值得,只有先拥立赵匡胤当皇帝,我们才有好奔头。”

以上一波接着一波的假消息,反动言论,到底是谁授意指使的呢?

3、英明神武的赵匡胤咱就这么被动无奈呢?

整个兵变过程中,赵匡胤始终都是一副被迫无奈,无法掌握局势,无辜不知情,被别人推着走的样子,这与以前威名赫赫的点检大将军的形象判若两人。赵匡胤是真的毫不知情,掌控不了局面,还是想掩盖什么真相,推脱什么责任呢?

4、整个进程是不是太顺利点了呢?

从陈桥驿发生兵变,到赵匡胤在开封坐上皇位,整个过程总共只有两天,出奇地顺利,而且行军途中怎么会有现成的黄袍?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怎么就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禁卫军都去哪儿了呢?禅让戏码上演时,是谁授意翰林学士陶谷私下里替小皇帝写好了的禅位诏书呢?初三发兵,初四兵变回京,初五后周就改朝换代,这速度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加上赵匡胤母亲事成后,有一次真情告白说:“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我们不由得不猜度,“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绝对不是一次偶然事件,而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精心策划的“和平政变”事件,是赵匡胤任制片人兼主演,赵匡义当监制,赵普当导演,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赵彦徽等实力派演员共同出演的一场大戏。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真的是毫无知情被迫的吗?会不会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

公元959年,当了6年皇帝后,38岁的周世宗柴荣驾崩,皇位由柴荣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真是太可惜了,霸业未成身先死。国学大师梁启超曾经说:“使天假世宗以期年之寿,则全燕之光复,意中事也”。就是说如果上天多给周世宗柴荣一些时间,一统华夏是意料中的事情。

第二年正月,周世宗柴荣的铁杆手下,亲兵首脑--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出征北伐,刚走出开封城,在开封城北边几十里地的陈桥驿发生“陈桥兵变”,赵匡胤被手下黄袍加身,拥戴为皇帝,后来柴宗训和平禅位,赵匡胤建立宋朝。

赵匡胤在中国古代的皇帝里面,算得上最为仁慈的,赵匡胤虽然夺了好大哥兼好老板柴荣的家业,但对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孤儿寡母给予好好照顾。

有人说,是赵匡胤主动策划发动陈桥兵变的,笔者认为这个有点武断,按当时的情形,赵匡胤主动兵变的可能性较小,赵匡胤只是禁卫军首脑,并不是野战军首脑,更不是拥兵一方的节度使,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威望,在当时情况下都略显不足,风险还是很大的,这事赵匡胤最多是半推半就。

要说有策划,很可能是手下贪图富贵求策划的。毕竟在后周太祖郭威身上已经上演过一次黄袍加身,大家对这事熟门熟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就参与了此事。

话说回来,国家未统一之时,把大权交给一个7岁的孩子,的确非长久之计。赵匡胤这个人,他虽然没有拥握重兵,但是也有优点:一是正直壮年;二是知兵识人;三是富有韬略;四是心地善良。赵匡胤对禅位的柴家母子、对自己的手下,可以说都很好,真的好,好人好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