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对诸葛亮所言:"如子不恭,汝可自取。"不是一种试探,而是现实无奈的真情流露。
纵观刘备一生,最早是仁义结交关张,驰骋疆场,兄弟情深,既使君臣一场,也是肝胆相照,生死相依。但多年戎马生涯,还是难有一见之地。自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方如鱼得水,日渐兴旺,拥有西南一隅,鼎立三国。
刘备悔不听诸葛亮和赵云力谏,一意孤行远征东吴,夷陵一役大败,精锐尽丧。五虎将已遗一,留下烂摊子给诸葛亮和孤儿,其前景堪忧。
刘备同样以仁义结织诸葛亮,临别之际由衷的叹息,把一切交予诸葛亮,也是别无选择。倘如其有仁义,当会尽心相护报;倘若毫无诚意,也是万般无奈的。
刘备仁义待人,终有仁义回报。诸葛亮当即热泪纵横,伏地而泣:"承蒙主公三顾隆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一定竭诚尽力地辅佐好少帝,以匡扶汉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拉过刘禅:"你一定要师以相父,切记切记!"
魏吴乘刘备新逝,少帝初立,五路大军齐发。一连数日,诸葛亮抱病未上朝。
刘禅心急如焚,就匆匆赶往相府,见诸葛亮长扶桥廊,独自低首欣赏金鱼。
刘禅站立许久,大约半小时才乔呑吐吐地说完一句话:"相、相、相父,魏、魏、魏吴,五、五、五路,打、打、打来!你、你、你可安逸!"
诸葛亮转身下跪礼,然后微微一笑:"吾皇无忧,吾已安居平五路,只等着捷报飞来了"。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最真诚的深厚情义
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让后人浮想联翩,各种猜测不绝于耳,其实都是妄加猜测,真正的原因就是这份被后世传为千古佳话的君臣厚义。
人才是事业的基础
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清楚的知道,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小事可能一个人能办成,大事、伟业非众多人才同心协力不可。伟人、领导者的作用是定方向、决策,“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里提到的干部也就是人才。
有成就的帝王都在网罗人才、笼络人才、运用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刘备也是其中的高手,如:张飞因失徐州使刘备的妻小成了俘虏,欲拔剑自刎,刘备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赵云在长坂坡杀了个七出七入救也阿斗,刘备弃之于地又说“为这孺子,差点损我一大将。”此番言论,可见一斑。
因此桃园三结义,有了赵云等一批武将,孙乾、糜竺等一干文官,可能成就一番小事业。刘备深知若想成就大业,非有大才相助不可,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与诸葛亮是有深情厚谊的
刘备请出诸葛亮之后,真可谓心悦诚服,与其整天整夜长谈,吃同餐,卧同榻,衣食住行都在一起,形影不离。大小事务都向其请教,请为定夺,前期两个结义兄弟都嫉妒气愤了。刘备在诸葛亮面前从未托大,大事都与诸葛亮商量着办。诸葛亮也是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又恪守君臣之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赋予重兵、七擒孟获;举全国之兵为弟报仇,让其留守空虚的成都。这是何等的感情,何等的信任,没有这种感情和信任,刘备也无法成事,因此这两位可算是古代君臣用义之典范。
白帝城托孤是当着文武百官托的
首先托孤就是要托给绝对信任的人。就像很多网友在评论赵云为什么没有重用,职位那么不入流呀,是不是他综合素质不行,或者刘备看不上他。其实不然,赵云是负责保护刘备及其家小的,你细想看,自己全家的身家性命都托付于他,这才是信任和重用,光看官阶大小那是虚的。
同样,为什么要托给诸葛亮,一是诸葛亮堪此大任,二是他通过长期的交流碰撞,心里很清楚知道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反的。为什么要在托孤的情节中,刻意加入屏退马谡的情节,告知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是说明刘备看人是很准的,如果诸葛亮真有反心,那怕就是一点点,刘备也早看得出,不会托给他的。更何况如果真要反,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能让其不反吗。
其次这些话都是当着文武百官面说的,还让其子以父事之,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其子能不能辅,辅起来的难度有多大。说这些话,也是让文武百官知道,他是完全信任诸葛亮的,他相信无论诸葛亮做什么都是从国事出发,为江山着想的。就像他预料到的,其子不能辅,江山都丢了,对大家又有什么益处呢。诚然这句话是有恩威并用的效果,但绝不是虚情假意,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真是为蜀汉江山着想。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没有深入研究,不敢妄言。我觉得游子的解答就很有意思。比较切近。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蜀汉惨败,刘备逃至白帝城,羞恚难当,得病而死,临死召诸葛亮前来,进行了所谓白帝托孤。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倍感时日无多,一生轰轰烈烈,兴刘复汉,眼见希望在前,却不想大好前程,竟为自己毁于一旦,实在回天无力,悔恨无地。死后之日,自然不是自己所能把握的,刘禅弱小,国事倾危,只能寄希望于诸葛亮了,因此他进行了权力交接。他对诸葛亮说刘禅:“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应该含有三层意思:其一刘禅若可辅,你就好好地辅佐他。毕竟刘禅是长子,不管其才能德行如何,本着“立长不立幼”的原则,都应该让他继承皇位。其他儿子也许比刘禅聪明坚毅,但历史上因不按原则办事,导致国家陷于混乱倾危的事例很多,春秋时候的吴国因公子缭继位,导致自认为自己是长子的公子光的不满,就买通人,发生了专诸刺杀王缭的事情;秦朝秦始皇病死,权宦赵高逼迫丞相李斯,与自己共同私改秦始皇遗诏,废公子扶苏,立幼子胡亥,结果导致秦王朝迅速灭亡。更何况眼前就有两例呢?河北袁绍因立少子袁尚为世子,而不立长子袁谭,导致二人内讧,让曹操渔翁得利。荆州刘表因排斥长子刘琦,立幼子为荆州之主,马上投降曹操,致荆州易主。而曹操最终吸取教训,曹丕继位,曹魏政权得到顺利交接。尽管刘备觉得刘禅有些弱智,可能是刘备只身逃跑次数太多,妻子儿女总是丢给敌方,恐吓惊慌,把孩子智力吓出毛病了吧,特别是在长坂坡,赵云身裹刘禅在百万军中左冲右突,昏天黑地,血染征袍,把个刘阿斗颠簸坏了?因此刘备知道刘禅什么样,但大质不亏,还是希望诸葛亮能尽心辅佐刘禅。我就很怀疑以后的晋武帝司马炎是不是也固守“立长不立幼”的原则,竟把个大傻儿子立为了晋惠帝,西晋短命由此开始。其二刘禅若不可辅,你就在其他子孙中,另择聪明睿智的来继立。刘备非常痛恨汉桓帝和汉灵帝,正是这二位,宠幸宦官,导致乾坤颠倒,宦竖专权,朝廷腐败,天下大乱,因此昏君治国,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与其让昏君在位,还不如早点换掉,让贤明者居之。刘禅真的不行,就早早废了他,像霍光废刘贺立宣帝一样,只要能让汉室兴复,你诸葛亮怎样裁夺都行。这里的“自取”,有自行裁夺之意,有自己可做主选择由谁来做皇帝的意思。当然,选取还得从刘备子孙中去选择,这是最根本的,不然怎能叫兴复汉室?其三让诸葛亮自己代替刘禅做皇帝。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极小,本身刘备的一生志向就是兴复汉室,如果被诸葛亮继位了,岂不和曹魏一样篡立了?称曹魏是汉贼,这诸葛亮不也成汉贼了?不过刘备当时也许有这一层意思也未可知,因为曹魏篡汉自立,已成异姓,江东孙氏恐怕也要早晚称帝。诸葛亮是我一手请过来一手提拔的,就是诸葛亮自立了,也要好过那些曹氏孙氏,也是我刘备的人建的国,我刘备预先这样对诸葛亮授权,诸葛亮日后果真自取,也会感激我刘备,也会善待我刘备子孙的。刘备如果真的是这个意思,那也算真的对诸葛亮说出肺腑之言了吧。不过总觉得有这种想法应该微乎其微。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不可把握的身后事,刘备只能托付诸葛亮。有人说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拭探,如果诸葛亮回答不如其意,必杀诸葛亮。其实就当时情况看,放眼望去,刘备还能相信谁?还能托付谁?诸葛亮对自己的忠贞他是了解的,自赤壁之战以来,诸葛亮追随自己,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不以自己危难而弃,不以他人富厚而离,同甘共苦几十年,他刘备早看清了诸葛亮是真心辅佐自己,是为了兴复汉室。因此,刘备知道,自己的临终托孤,只能让诸葛亮更感恩自己,更将其绑定在忠贞兴汉这辆道德车上,为之奋斗,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刘备这个人除去会演戏外,无论政治谋略,还是行军打仗,水平一般般。有句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此话并非凭空而来。这也证明了刘备入戏快丶火侯掌握得好,所以不留痕迹,跟真的一样。他一生中最精彩的两出戏是‘’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这两出戏都是演给诸葛亮看的。
一、三顾茅庐
当时,诸葛亮27岁。27岁现在来说不算大,可别忘了那一千多年前的古代,这个岁数正是打理事业黄金年龄。那个时期,象他一样怀揣抱负的人不少,相比之下,诸葛亮更孤傲,更清高。常自比管仲乐毅。论真本事,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丶郭嘉等人皆不在他之下。诸葛亮深居隆中,整天干的事就是研究形式纵论天下指点江山,几大割据谁较适合自己,应当是做过了一番对比。当刘备专程相请时,诸葛亮暗中是窃喜的,到了这个岁数,再不出山,就好比现在大姑娘,错过了机会,就不好嫁人了。尽管着急,架子还是要端着。就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出色表演,诸葛亮才掏心掏肺跟他纵论天下,进行了隆中对,两人非常投缘,一见如故,所以刘备在诸葛亮的尽心辅佐下,才有了天下三分有其一的蜀国。
二、白帝城托孤
刘备在白帝城临终前说给诸葛亮的一句话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要说刘备别的本士没有,这个能耐大着呢,按理这么重大的事,应当就他和诸葛亮在场,可是还有一个李严。就这句话,诸葛亮已是战战兢兢,冷汗直冒。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所以,刘备说这句话不仅仅是试探诸葛亮,而是给诸葛亮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
为什么是给诸葛亮戴上了无形的紧箍咒?
因为刘备满足了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尊严。就刘备手下人而言,其才智皆在他之下,因此,诸葛亮一出山,就进入了刘备的核心团队,虽然只是一个军师,却掌握很大的权力,而且一直得到刘备的倚重。所以这也就是诸葛亮当初看好刘备,而没有选择投靠曹操的原因。
作为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诸葛亮身上有浓重的儒家思想印迹,自然明白知遇之恩的分量有多重。做为臣子,他所要做到的就是忠信。尽心事主日忠,死不食言为信。
要说刘备担心死后,诸葛亮夺权不能说没有一点忧虑。尽管君臣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但这是人的本能反映。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位80多岁的靠墙根的老头,当他对面走过年青俊俏的妙龄美女时,眼晴不免倏然一亮。这是为什么,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刘备并不担心诸葛亮真的会反,而是通过让他自取江山,感恩于己;其实等于是在激励他,让他更好地为政权效忠。
刘备太了解诸葛亮了。从流传千古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就能找到为什么?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因此刘备临终所言,让诸葛亮自取蜀汉江山就是演给诸葛亮看的好戏,由于演得不露痕迹,这就让本来忠贞不二的诸葛亮更加谨慎、更加勤勉地为后主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刘备临死为何会说让诸葛亮“自取”?
……这句话是试孔明之心。俗话说,刘备摔孩子,要买人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