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腊,到底哪个阵营厉害?
水浒扑克牌108将当然厉害,36天罡星,72地煞星,直通李师师和皇上的幽会秘室,掌握了惊天特大新闻,迫使朝廷招安了。
可真实史料,宋江只有36个好汉,行走于江湖之中。而方腊可是揭竿而起的起义英雄,声势浩大,才真正是宋朝皇帝的心头之患。
一个是传说中的梁山江湖好汉,一个是正史记录中的起义军。因此,前者只能是令人茶前饭后的扑克牌游戏,后者才是货真价实的历史写照。
施耐庵塑造了108将,是告诉人们朝庭黑暗,奸臣当道,就会使得无数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施耐庵同时又困惑农民义军的出路和结局,无奈地写了宋江被招安又遭致毒死的悲剧。
逼上梁山,替天行道,前八十回,江湖英雄威震八方,令人荡气回肠!
归顺朝廷,攻打方腊,后四十回,朝廷鹰犬伤亡累累,让人扼腕长叹!
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腊,到底哪个阵营厉害?
人懒心不懒,我是懒散叔叔。
《水浒传》中描述,宋朝当时有四大贼寇,指的是山东宋江、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其中梁山宋江受朝廷诏安,先后灭掉了其余三股势力。而施耐庵先生对征方腊的篇幅写的最长,这也足以说明当时方腊实力之雄厚。笔者认为梁山若无朝廷支持,肯定敌不过方腊。
梁山情况大家都耳熟能详,八百里水泊、一百单八位好汉,但是大家注意,梁山一伙并未占据大的城池,也就是说始终是一方贼寇,靠水泊天险与朝廷周旋。而且,梁山好汉多数是官府出身、乡绅地主,“犯了事”才上的梁山,并非农民自发的起义军。
反观方腊,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又因出身贫苦,所以周围聚集大批生活困苦的农民,“群众基础较好”。他率领的起义军接连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自封“圣公”,设杭州做为指挥中心,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谋划十年内推翻宋朝。且帐下人才济济,很多人不知,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下:
1.护国大将军司行方:
太子方天定手下四大元帅之一,德清县南门外,三十回合就斩掉了梁山水泊步兵统领里的五虎将插翅虎雷横。
2.宝光如来国师邓元觉:
名号宝光如来,使一条重五十余斤浑铁禅杖,有万夫不敌之勇,曾酣斗鲁智深五十余合,不分胜败,行者武松助战,邓元觉方才退回。
3. 尚书王寅:
颇通文墨,官拜兵部尚书,管领兵权之事。惯使一条钢枪,坐下宝马良驹名唤转山飞,登山渡水,如行平地。设计坑杀了梁山的神火、圣水二将。城破之时,马踩挡道的李云,没几个回合又杀了石勇,还力敌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将,并无惧怯,后来又加上豹子头林冲,王寅才败下阵来。
4. 南离大将军元帅石宝:
手使劈风刀,可以裁铜截铁,还惯使一个流星锤,百发百中。砍死梁山鲍旭,走线锤锤打八骠骑之一骁将急先锋索超,五十回合杀败吕方,大战关胜二十回合突然回马,关胜勒马不敢追赶,足见其骁勇。
5.皇侄方杰:
惯使方天画戟,有万夫不当之勇。与秦明连斗了三十余合,在杜微飞刀的帮助下,一戟将霹雳火耸下马去,使霹雳火秦明死于非命。在最后一战中,方杰双战关胜和花荣,全无惧怯。
6. 镇国大将军厉天闰 镇国大将军厉天闰:初次出场就给梁山迎头痛击,一刀斩掉周通;李忠带伤走了。十个回合杀败左手负伤的双枪将董平。厉天闰最出彩的是借着松树的掩护,一枪搠倒梁山马军八骠骑之一的没羽箭张清。厉天闰在兵溃之时,与卢俊义大战三十回合,心态失衡,被卢俊义挑于马下。
7. 小养由基庞万春:
初次出场就技惊四座,飕的一箭,正中梁山马军八骠骑之一的九纹龙史进,撞下马去。;又指挥部下乱箭齐发,灭掉了拼命三郎石秀及陈达、杨春、李忠、薛永等五员好汉,以及二千多名军卒;连珠箭射死以接暗器而闻名的欧鹏,庞万春的神射乃方腊手下的一绝也。
8.枢密吕师囊:
吕师囊幼年曾读兵书战策,惯使一条丈八蛇矛,武艺出众,麾下“江南十二神”,作战勇猛,战斗力惊人。
无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方腊都在梁山之上;方腊虎踞杭州周围五十二县,农民义军,后勤保障方面更在梁山之上。在官府大力支持下,这支大军出征时有一百零三位头领,除了安道全提前回京,一百零二人中战死五十九人,病故六人,共计六十五人,征方腊结束在杭州清点人数时只剩下了三十七人。可见,若无官府支持,梁山实力肯定打不过方腊。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喜欢请点关注,懒散叔叔。
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腊,到底哪个阵营厉害?
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腊,到底哪个阵营厉害?
提到这个问题,那就得看你问的是历史,还是小说。小说和历史是截然不同的。
一,小说《水浒传》1,梁山方面
按照小说《水浒传》,梁山上的带兵头领后来有108人,军兵达到十万人,加上家属,梁山巅峰时期最多给他算十五万人。
根据小说描述,王伦控制梁山时,就是王伦、杜千、宋万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个小喽罗。
晁盖做主梁山时,有三五千兵马。
宋江控制梁山时,人马迅速扩大。到“三打祝家庄”时,梁山投入兵力大约有八千多。
打高唐州时,梁山投入了将近一万人马。
大军出外攻伐,梁山想必至少也得有两三千人马留守吧?这么算一下的话,梁山这时的总兵力应为13000人马。加上打不了仗的家属,估计得有两万人。
第二次攻打曾头市时,梁山投入兵马有两万两千多。
梁山大聚义时,山上总人马大概有三万人。
接受招安前,燕青曾和宿元景说过一句话:“梁山泊十万之众皆感大恩!”
按理说,燕青是梁山上的人尖子,梁山总兵力这是梁山的最高机密。燕青不可能那么真心实意地告诉一个外人。但是,燕青是奉了宋江将令说的这番话,为了表示忠心于朝廷,燕青又不至于和宿元景说谎。故此,即使梁山当时没有十万人,八九万人应该是有的。
梁山接受招安后,书中描述有数千人选择了拿钱回家。这数千人最是不好猜测的,咱们取个半数,就按五千人算。
征讨方腊时,这是作者最后一次写梁山人马总兵力,约为六万五千人。宋江带领一路,30000人;卢俊义带领一路,30000人;石秀等人带领一路,5000人。
那么,按照这种说法,梁山最鼎盛时期,人马应为七万人左右,加上家属,十万人应该差不了多少。
2,方腊方面
小说里交代过,说方腊有几十万人马,这显然比梁山人马多了好几倍。
另外,方腊据说攻占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五十二县,自称“圣公”,年号“永乐”,设置了官吏、将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同样比宋江盘踞的那个小地方水泊梁山强大得多。
方腊手下,头领尽管只有小说里描述的石宝、邓元觉、王寅、司行方、方杰、厉天闰、庞万春、吕师囊等八大将,但军兵却拥有数十万人。别的不说,单单从人数上,就比宋江的梁山人马多得多,可谓是兵强马壮。
在冷兵器时代,人多势众就是首要的长处。只要人多,有能耐的人才相应也多;人少,人才就不会太多。另外,人多还有个好处,就是声势浩大,别说打仗,只要看见密密麻麻的人马,对方就得首先胆怯。
二,真实的历史1,宋江起义
从真实的历史来看,宋江起义应该是一个规模非常小的起义队伍。一开始说是36人,后来有人考证说36人应该是头领,下面的人马肯定还有。否则,36人绝不可能掀起那么大的波澜,引起朝廷恐慌,最后又招降他们。至于宋江起义军究竟有多大规模,已经无法考证。只是可以确定的是,人数肯定不是很多。
2,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同样,爆发于北宋末年。
方腊是睦州青溪人,据传他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在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中极有威望。
宋徽宗时,他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也有传说方腊自己就是个漆园主。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 “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老百姓受不了了,只能揭竿而起。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以讨伐朱勔为号召,只要见到当地官吏及其爪牙,就全都杀掉。
百姓正苦于官吏掠夺勒索,果然到处群起而响应。不旬日,聚众数万,从者如云,攻城掠地,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很快接连攻陷了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旬日,就是十天,这里应该是指在很短时间内。不旬日就达到了几万人。可见,方腊起义,其规模根本不是宋江起义可以比拟的。
宣和三年,在宋军的围困下,方腊被俘,但是,其余部仍然还在继续战斗。也就是说,方腊起义还延续了一段时间。
三,关于宋江征讨方腊的问题这是一个在史学界争论了很多年的问题。一直有两种看法存在。
一种看法是,宋江起义规模很小,而方腊起义,规模显然比宋江起义大得多。宋江带兵征讨方腊的可能性根本没有。即使有,也是配合官兵行动,不可能单独征讨。
另一种看法是,宋江征讨方腊的可能性很大。
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常记载宋江参与征讨方腊之事。但据《东都事略·徽宗纪》载,朝廷是先平定的方腊起义,然后才平定宋江起义。
《折可存墓志》也称折可存在平定方腊之后,参与平定了宋江的战斗。以此推断,宋江便不可能去参与征讨方腊起义军。
当然,有些学者认为,宋江的确是被朝廷先平定的。不过,宋江是受了招安,然后征讨的方腊。后来,宋江不满朝廷,又重新起义了。这才有了朝廷先平定方腊,后平定宋江的这个过程。
四,为什么宋江起义有这么大的影响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既然说宋江起义规模很小,那为什么宋江起义会对后世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而规模比宋江起义大很多的方腊起义,反倒不太著名呢?
这里有个缘故。就是宋江那个绰号,可以被当时的统治者拿来利用,愚弄人民。
1,宋江的绰号
宋江的绰号是“及时雨”、“呼保义”。及时雨,这个容易理解;就是他喜欢交朋友,有江湖朋友落难了,只要遇到宋江,那就像久旱的禾苗遇到了滋润的雨水,就像及时雨。
但“呼保义”,就不是所有人能够理解的了。呼保义的原意是:呼群保义。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要呼唤众人对皇帝保持忠义,保守作为大宋子民应有的“义”。说白了,就是不管怎么样,都要当大宋王朝的顺民。
那他为什么还要起义呢?因为有那些贪官污吏存在,他们当不了顺民,因此就应该“反贪官”,但不能反皇帝。
显然,宋江是忠于皇帝的,一心企盼招安报效朝廷,故不“僭侈”自称为王;故此,宋江的“忠心”被朝廷认为是可以利用的。就从宋江把晁盖原来的“聚义厅”改为后来的“忠义堂”,也可以看出来。
2,宋江起义的36人
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赤发鬼刘唐,没羽箭张清,浪子燕青,病尉迟孙立,浪里白条张顺,船儿火张横,短命二郎阮小二,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双鞭呼延灼,混江龙李俊,九纹龙史进,小李广花荣,霹雳火秦明,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插翅虎雷横,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锋索超,立地太岁阮小五,青面兽杨志,病关索杨雄,双枪将董平,两头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没遮拦穆弘,拚命三郎石秀,双尾蝎解宝,晁天王晁盖,金枪手徐宁,扑天雕李应。
3,官府的推波助澜
在宋江起义被平息以后,南宋时期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这显然是官方主持或授权做的。把宋江起义这段历史演绎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小说《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本来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民间,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被选入后来的学校教材里,在学生之间口口相传。
其实,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准确地应该称晁盖起义。因为原来36人起义,本就是晁盖领的头。但是,晁盖在小说中绰号是“晁天王”,在历史上的绰号是“铁天王”。那意思显然是要和大宋皇帝作个生死对头。
这和宋江的“呼保义”恰恰相反,这也就是官府扬宋(宋江)贬晁(晁盖)的原因。
因此,不管是《大宋宣和遗事》作者,还是小说《水浒传》的作者,他们都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只反贪官而不反皇帝。他们认为,社会不安定的原因,不是因为皇帝不圣明,而是因为贪官污吏胡作非为。故此,他们主张对皇帝保持忠义,维护皇帝的最高统治,这才有了无论是历史书籍,还是小说,都极力赞扬宋江,而贬抑晁盖。
《大宋宣和遗事》里更是把起义的36人排名,以宋江为首起头,而把晁盖排在第34位。这件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起义,也被由“晁盖起义”换成了“宋江起义”。
五,结论总之,说到“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腊,到底哪个阵营更厉害?”这个问题,那就得看你是指小说,还是指历史。
如果是指小说,那显然是宋江的梁山人马阵容强大。他们尽管人数不如方腊,但他们最终剿灭了方腊,这尽管不一定是事实,但作者凭着他的生花妙笔让你相信了这件事。
假如是指历史,那显然是方腊的阵营更强大、更优秀、更厉害了。方腊起义军,最辉煌时人数达到近100万人,这绝不是宋江起义可以比得了的。从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九开始,到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三月,其主力被宋军镇压下去,其余部仍然还在继续战斗。
宋江起义,发生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五月。36个头领,即使一人带领一万人,满打满算也就是36万人。
因此,两个阵营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腊,到底哪个阵营厉害?
在《水浒传》中,梁山的整体实力比方腊强一点。具体的说,方腊军中的顶尖人才,如司行方,厉天闰,邓元觉,方杰,王寅,石宝等人的战力不输梁山五虎级将领。但中层以下,也就是梁山八骠乃至小彪一档的中下层将领,方腊集团就远不如梁山了。
比如说,钱振鹏是方腊军中除了顶尖人才之外最厉害的将领之一,但对阵关胜,三十合即被打败;号称万夫不当的白钦,也只能跟梁山排名第54的吕方打个平手。
钱振鹏、白钦在方腊军中已经是中层顶尖战力了,他们尚且不经打,那就可以想象方腊的几个大将军,江南十二神,二十八星,到底是什么水准。
不客气的说,方腊的中层武将,撑死了就是梁山小彪,乃至不入流角色的水平。
另外除了武将,方腊集团的文官和士兵素质也不如梁山。方腊建国称帝,他麾下有一套成体系的文官班子。但《水浒传》的作者对这方面的描写很粗糙。
方腊的文官体系中,除了一个娄丞相外,其他文官连名字都没有。士兵虽然多(兵力远超梁山几倍),但大多不堪一击。
比如苏州一战,李逵、鲍旭、项充、李衮等二百余人混入城中,项充一刀杀了个官,李逵砍翻了十几人。守水门的五百方腊军居然一哄而散。守军除了郭世广拼死抵抗,与宣赞同归于尽之外,自三大王方貌以下,均毫无斗志,争相逃命。
还有独松关战役,梁山前期吃了大亏,但后来孙新、顾大嫂、李立、汤隆、时迁、白胜六人越过独松关放火,守军元帅厉天闰看见此情此景,居然带着三万人马落荒而逃,被卢俊义的一万五千人追杀了四五十里。
另外杭州之战,乌龙岭之战,睦州之战,昱岭关之战,也都是如此。梁山略施小计,守军便不战而逃,溃不成军。
所以说,就总体而言:虽然方腊的顶尖人才不输梁山,兵力也比梁山多得多,但士兵大部分都是胆小鬼,动辄被十几个潜入的特务吓得不战而逃;中层不经打,没几个拿得出手的;文官也不顶什么用。
如果梁山对方腊,是摆开阵势对决一场,那结果八成就是梁山完胜。
理由就是前文所述,双方干部和基层士兵的整体水平不在一个档次。
不过,以上只是根据《水浒传》小说中的虚构内容做的对比。如果按照真实历史,梁山给方腊提鞋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历史上的方腊,那是正儿八经,建立了政权,当过皇帝的豪杰。
北宋宣和二年,方腊起义。当时,方腊身边的追随者就高达五十多万人(包括没有战斗力的妇孺)。方腊地盘最大时,领有杭州等六州五十二县。约相当于现在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以及浙江省全境。起义规模极大,堪称是震动东南。
为了镇压方腊,北宋朝廷调集了京畿禁军和陕西六路西军(都是当时的精锐),共计十五万人,才把方腊起义彻底镇压了下去。所以不恭维的说,方腊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农民起义中,也是排的上号的。
而反观当时的梁山起义,则完全不能比。
历史上的梁山起义,大致经过很简单。
北宋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招募义军,聚众起义。有了人马后,宋江率众攻打黄河下游一带的京东东路,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
同年,宋徽宗闻知,便采纳一个叫侯蒙的地方官的建议,颁旨招安,想招揽宋江。但诏安未果。于是,宋徽宗便命令地方官前往征讨。宋江打不过,就避其锋,在山东一带打游击,与官军周旋了一年多。
宣和三年二月,就在官军与方腊厮杀时,宋率军袭取淮阳军(今江苏省睢宁县),随后乘船进抵连云港。当地的地方官张叔夜知道后,便招募了上千人的敢死队,并根据宋江当时在海上活动,偶尔登岸骚扰的习惯。制定了一个在海边设伏,诱敌深入,团灭宋江义军的计划。
当年五月,宋江出现在海边,准备登岸骚扰连云港。张叔夜按照计划,先派出一支炮灰部队出击,引诱宋江与这帮炮灰交战,同时命令一支精兵埋伏在海岸边,待宋江上岸后烧船,断他后路。宋江对此浑然不知,等他杀得兴起之后才发现,自己被包围了。而船也被烧了,没法跑了。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最后,宋江打不过官军,又没法跑,所有人就此被俘。起义遂被镇压。
宋江起义,大致经过就是如此。很简单,他和方腊,一个是委派地方官征剿,一个是调中央精锐征剿,这差距简直不要太明显。
另外关于宋江起义,历史上还有一个争议。
那就是宋江到底有没有参与征剿方腊余党。
按照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余嘉锡先生的考证,宋江被俘后没死,接受诏安,参与了朝廷征剿方腊余党的战斗(当时方腊主力已被镇压,仅存余党还在活动)。
理由有几点出处。
一是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奸邪录》中的记载:“宣和二年……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
二是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引《林泉野记》中的记载:宣和三年……(刘)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三是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的记载:(征方腊攻帮源洞)王涣统领马公直并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
如果这些记载属实,那宋江被俘后,就是参加了镇压方腊的行动。
但也有人认为当时有两个叫宋江的人,起义的宋江和征讨方腊的宋江,不是一个人。如果这样算,那他就没有参加。
至于到底有没有,史料记载不详细,没办法给出确切结论。
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腊,到底哪个阵营厉害?
《水浒传》是一部小说,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差别的。小说的作者施耐奄老先生明显是在捧梁山好汉而贬方腊起义军的。
小说中既然是捧宋江而贬方腊的,作者自然会把梁山好汉的综合实力提升上去,因此,宋江等有一百单八将聚义,兵马有八、九万之众,且有八百里水泊梁山作为屏障。梁山泊里土地肥沃,渔产丰富。梁山泊外各州郡村庄,也是富豪遍地,想抢就抢。所以,从《水浒传》中观察,方腊此时虽已称帝,坐拥江南五十余州郡,但双方的财力和军事实力差距不大。
虽然《水浒传》中,作者把梁山好汉捧得很高,但也没有把方腊军团描写的乌烟瘴气,不堪一击。或许施老先生觉得这样贬低方腊心中有点过意不去,所以便在书中找平衡,于是便安排梁山好汉去攻打方腊。
这场战争,打得是万分惨烈的。虽然最后方腊被擒,军团覆灭,但梁山这边也折损了几十位兄弟,兵马损失过半,也最终导致了梁山的分崩离析。
但真实的历史,不仅施耐奄老先生清楚,我们现代人也清楚的很。方腊军团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起义军,起义时声势非常浩大,响应者达二十万之众。又有江南富庶之乡作为根据地,一时真的是让大宋朝廷无计可施。而此时,宋江等人仅啸聚梁山一洼之地,只几十个草寇,穷衣蔽食的,刚准备学方腊起义,但只一战就被张叔掖剿灭了。
这样的一伙梁山起义军,或许会被当时的贫穷百姓称为好汉,似乎也入得了施耐奄老先生的法眼,但其真正的实力与方腊军团是有鸿泥之别的。
北宋末年的梁山和方腊,到底哪个阵营厉害?
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PK方腊为首的起义集团,这要看背景环境如何,是正史还是演义小说。演义小说中,梁山阵营实力略强于方腊;但正史上,梁山实力远逊于方腊集团。
《水浒传》中的梁山,略强于方腊《水浒传》以梁山好汉为主角,避免不了“主角光环”,书中宋江率领梁山好汉聚义,成为朝廷心腹大患,朝廷屡次出兵征讨都无功而返,就连童贯亲率大军讨伐都吃了大亏,最后还是采取怀柔政策,在宋江的配合下,把梁山好汉招安,归顺了朝廷。
朝廷对这些投降的梁山贼寇并不放心,于是安排梁山好汉充当先锋讨伐其他贼寇,其中就包括了讨伐方腊。方腊手下兵多将广,人数犹在梁山之上,麾下八大天王即便放在梁山集团也足以坐上前几十把交椅,故而给梁山造成了极大威胁,梁山好汉折损半数,损失惨重。
但方腊集团的短板在于将领水平差距较大,中层及以下将领战力比较渣,故而整体战斗力不如梁山,加上“主角光环”作用,最终以梁山为班底的宋军还是平定了方腊。
正史中的梁山,远逊于方腊梁山好汉和方腊起义,虽因《水浒传》为人熟知,却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
北宋末年,徽宗在位,这位著名的风流皇帝是不世出的文艺天才,也是一个空前的昏聩之主,他热衷享乐,生活奢侈,大兴土木,宠幸奸佞,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社会矛盾尖锐,老百姓忍无可忍,纷纷起来反抗,其中两股势力较大的起义军就是宋江和方腊。
1、方腊起义
方腊是浙江青溪人(今浙江淳安)人,以种漆园为生,饱受官府压榨。为了反抗官府,方腊
暗中传播“食菜事魔教”,当地很多穷苦百姓信奉该教,方腊见时机成熟,便于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在老家睦州的帮源发动起义。
方腊起义十分突然,朝廷毫无准备,加上地方军备空虚,官军缺乏战斗力,根本顶不住方腊的进攻,方腊不仅迅速占领青溪县,还主动出击,攻占城池,甚至占领了杭州,而起义军也在进攻过程中不断壮大势力,人数竟然迅速扩大到数十万。
巅峰时期的方腊,让地方官府闻风丧胆,一些地方不加抵抗便举城投降,有些盗贼打着方腊的旗号趁火打劫,只要喊一声“方腊来了”,官府就不敢阻拦。
不过,方腊本人缺乏政治远见,也缺少真正杰出的军事人才,到处分兵进攻导致力量分散,宋廷经过一段时间的慌乱,很快缓过神来,派童贯统帅精锐禁军南下征讨。面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正规军,方腊集团暴露出战斗力差的“流寇本色”,节节败退。
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方腊退缩到青溪,躲藏在帮源洞和梓桐洞中,仍难逃一死,在石洞中被俘,后被处决,捕获他的正是后来的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
2、宋江起义
方腊在南方肆虐的同一时期,宋江在北方掀起了一阵波澜。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起义,这便是《水浒传》梁山聚义故事的来源。但真实的历史上,宋江并未以梁山为稳固基地,而是选择游击战术,先后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转战青州、齐州、濮州等地,人数最多时达数千人。
巅峰时期的宋江起义,远不如方腊起义人数众多,规模宏大,但由于实行流动作战,难以彻底剿灭,也让宋军十分头疼,时任亳州知州侯蒙曾建议朝廷招安宋江,不过未能成功。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准备率军进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知州张叔夜提前侦知消息,派兵在海岸设下埋伏,宋江对此毫不知情,他率军登岸后,张叔夜下令伏兵杀出,并焚毁宋江船只,断其后路,宋江寡不敌众,最终战败被俘。
综上所述,正史上的宋江起义时间上和方腊起义有重叠,但双方一个在北,一个在南,没有空间上的交集,宋江也未被招安,更未参加征讨方腊。如果非要来一场PK,宋江集团实力远不如方腊集团,双方的直接交锋不过是《水浒传》的虚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