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英雄岳飞为什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抗金英雄岳飞在前线浴血奋战,却落得身陷囹圄的可悲下场。

同为"中兴四将"之一韩世忠,为岳飞报不平,责问秦桧:"岳飞何罪?"

秦桧王顾左右而言他:"莫须有。"然后转身离去。

韩世忠瞪大双眼,欲言又止,不禁长叹一声:"仇者快,亲者痛啊!"

金兵放回了秦桧,向赵构传达了只有杀了岳飞才能保证停止进犯南宋。

赵构为了让自己做太平皇帝,竟照单全收。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岳飞从主战场招回。

岳云和张宪,不满得胜之机,半途而废。但岳飞却制止了两人,并将两人一起带回朝廷。非是岳飞愚忠,不似大将拥兵自雄,留下张宪和岳云,做筹码,以保全自己。实是背上有岳母刺字"尽忠报国",决无私欲与异志,堂堂为国万死不辞。

风波亭前,岳飞向天长叹"天日昭昭",慷慨赴难,年仅39岁!

赵构曾向太子说:"为求金兵退兵,不得已拿岳飞开刀。"显见,真的是"莫须有"之罪。

太子继位后,很快为岳飞评反,多少告慰了喜欢岳飞的天下百姓。英雄如九泉之下有知,当可暝目了。

抗金英雄岳飞为什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1.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是所有人都想像岳飞这样“还我河山”,尤其是江南地区,从官员到百姓,偏安的小日子其实过得还不错。

2.总体上金强宋弱的态势并未改观,岳飞和岳家军虽然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前线战场的强弱对比,但是从战略层面上,孤军深入北伐,赢面虽然有,却并不很大。

3.从北宋开国时就奠定的崇文抑武的朝政方针一直延续,从皇族来说,一个有实力又有权力的武将,其危险程度要高于外族入侵,看看北宋历史上少见的武将出身的枢密使狄青,被皇帝和文官集团整成啥样了……所以,岳飞和岳家军在前线表现得越好,后方的南宋小朝廷和高宗赵构心里就越忐忑……万一他也来个黄袍加身,那可怎么办呢?所以,在这点上,赵构和秦桧是有合谋的基础的。

4.岳飞自认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将领,但客观来说,他却并不算一个政治家……尤其是给赵构写信“早立储君”,这话就越界了,作为一个手握重兵的武将,关注到当朝皇帝的身后事,这个潜台词如果解读起来,太可怕了。。。尤其是,据说赵构在难逃过程中惊吓过度,早已丧失了生育能力。

5.那段时间,金军在战场上确实也有些力不从心和被动,也需要喘息之机,但如果在前线面对岳飞这么一个不怎么按常理出牌的强大对手,那对金国全局的影响就太大了,所以适当给南宋小朝廷一点“甜头”比如议和,从而解决对方的前线领军大将,也算是情理之中的操作,早在千余年前的战国时期,这种“离间计”类型的手段就层出不穷,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顶替廉颇。

6.所以看了吧,无论是金军、赵构还是秦桧,都会觉得在前线不断打胜仗的岳飞可太讨厌了,就像一块绊脚石,那就合力把他搬开吧……所以,岳飞,卒。

抗金英雄岳飞为什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皇权的威胁及铲除宋金议和的障碍:

1.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其中之一最主要的核心工作就是保卫皇权,岳飞忠心,但忠于岳飞的岳家军能保证能一直忠于朝廷吗,在宋高宗看来这就是个定时炸弹;

2.以宋高宗为首的士族主和,以岳飞、韩世忠为主的武将主和,岳飞是主张议和的最大障碍,金人的六个字”必杀飞、始可和“成了送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