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清朝廷为什么非要用袁世凯不可呢?
武昌起义前后,清政府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统治中国半世纪的慈禧太后和傀儡光绪皇帝已先后死去二年多,末代皇帝溥仪还是哭鼻子的孩子。
反清浪潮一浪滚过一浪,腐朽的清王朝随时都要被革命党人所淹没。
而武昌新军中的同盟会人恰好充当了先锋,武昌城头打响了灭清第一枪,建立了军政府,得到了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一时间,各地许多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
孙中山带领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在1912年元旦在南方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中华临时大总统。
当时盘踞北方最大势力的是袁世凯北洋军,为了早日推翻清庭,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袁世凯进行了谈判,只要袁世凯将清庭推翻,就让袁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袁世凯就一方面同南方党人谈判,一方面逼清皇退位,只要禅让,保证清庭继续在北京享受皇室礼遇。
就这样,清庭以禅让的形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这说明同盟会革命党人还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袁世凯北洋军阀是一股最大的军事武装。为了中国早日推翻满清封建社会,建立民主的中华民国,南北合谈,让袁世凯成为了大赢家。北洋军政府统治了中国
13年,直到北伐战争消灭了三大军阀止。
武昌起义后,清朝廷为什么非要用袁世凯不可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广总督瑞澄弃城而逃。
在逃跑的过程中,惊惶不已的他接连给清政府拍了好几份电报,请求火速派兵增援在汉清军。
瑞澄的电报让王公大臣们惊惶之极,就连摄政王载沣都有些沉不住气了。
(武昌起义)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清政府尚有八旗兵10多万人,绿营兵20多万人,巡防营20多万人,新军20多万人,合起来有70多万人。而革命军只有区区3千余人。
光是在数量上,清军就能碾压起义军。
所以,载沣乐观地认为时局可控,但是由谁来统领军队镇压革命军呢?
在载沣出任摄政王后,为了维护满人大臣的利益,他把以袁世凯为首的汉人大臣全部排斥在权力核心圈之外。
虽说当初让袁世凯下野,大臣们都出了一份力,但是事到临头,他们还是认为,对付革命军,袁世凯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对于大臣们的建议,载沣很不高兴。
一是,袁世凯出卖维新派人士换取荣华富贵,直接导致慈禧夺政,光绪帝被囚。
二是,光绪的死,袁世凯有嫌疑。
三是,袁世凯训练了北洋新军,在北洋新军中有很高的威望。
于私于公,载沣都认为袁世凯不能起用,所以在他上任后,曾一度想除掉袁世凯。不过最后他还是听从了奕劻及张之洞等人的劝说,只是以“脚疾”为由,解除了袁世凯的权力,让袁世凯回家“养病”去了。
所以,他当然不会再用袁世凯。
(荫昌)载沣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开赴武昌,以镇压气焰高涨的革命军。
然而,一向只认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却根本不听荫昌的调遣。
不光如此,荫昌的确也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和能力。面对如火如荼的起义,他不仅不加快步伐行军,反而走到信阳便驻军不前了。
此外,军队派出去了,但武器装备和军队补给,都没能及时提供给在前线做战的清军。导致前线清军不光连馒头都吃不上,武器也匮乏不已。这大大的影响了清军士气,于是败绩频传。这让远在京城的皇亲大臣们坐立不安,他们时刻考虑着如何保全自己的权势和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皇亲大臣们再次向载沣提出,换袁世凯统兵作战。
其实,坐不住的不光是皇亲大臣,还有西方列强。
西方列强害怕新的政权出现后,他们的既得利益将得不到承认。所以在武昌起义后,他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起义成功。
而此时,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为图东山再起,一方面暗中操纵北洋新军。另一方面拉拢政府权贵,比如奕劻、那桐等人。除此外,袁世凯又和西方列强多有交通,以求得他们的支持。
(袁世凯与西方列强)袁世凯的努力没有白费。
北洋新军本来就是袁世凯训练出来的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这支军队在袁世凯的运作下,俨然成了他的私军。以至于当时有人对北洋新军评价“只知袁宫保,不知清王朝”。
武昌起义爆发后,北洋新军中的将领们,更是唯袁世凯马首是瞻,处处都听从他的调遣。
此外,奕劻、徐世昌等人也不断在朝中进言,请求让袁世凯出山主持大局。甚至在遭到载沣的训斥后,竟以辞职相逼。
西方列强也认为唯有袁世凯实力最强,支持他复出,强烈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凯。并提出,如果不起用袁世凯来解除大患,那么他们将以武力参与。
正在争执不下的时候,革命军已经跨过长江,看上去很快就能打到北京城了。
情形危急,载沣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应对局面,所以他只能放下脸面,下诏委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并命他前往镇压起义军。
(载沣)一切尽在掌握的袁世凯,哪里看得上一个小小的湖广总督的职务呢!所以他继续以“足疾未愈”为由,拒绝奉诏。
无奈之下,载沣又派出袁世凯的好朋友徐世昌前去请袁世凯上任。
然而,想要袁世凯出山,必须让他行使军政大权。
为了清政府的命运,载沣再次忍气吞声,辞去了摄政王的职务,把权力让给了袁世凯。
可惜,袁世凯从没想过要做清政府的救世英雄,此时他虽把持了军政大权,但是他已经有了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夺权。
明处,他率领北洋军镇压革命军。暗中,他又和革命军互通消息,并多次谈判,为的是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在得到“谁让清政府退位,谁就做大总统”的承诺后,袁世凯软硬兼施,最终逼迫隆裕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直接导致延续了二百多年的清政府亡了国。
这局面,其实早在载沣的预料之中。不过他暗自庆幸,幸好他早早辞去了职务,否则颁布退位诏书的那个罪人,就是他了。
(参考史料:《袁世凯的历史贡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武昌起义后,清朝廷为什么非要用袁世凯不可呢?
武昌起义爆发,被罢官的袁世凯东山再起
当武昌起义的强劲东风吹遍全国的时候,西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乱作一团。
他们认为武昌起义的爆发,表明了清政府的极端无能、软弱和不得人心,为了维持中国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必须选择新的走狗,他们经过精心选择,看中了1908年被清政府罢官回河南彰德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袁世凯)
西方帝国主义点名让袁世凯镇压武昌起义为了使袁世凯出山,武昌起义第二天,帝国主义就大造舆论,说“非衰莫属”,如果清朝政府获得像袁世凯那样“强有力的人的相助,就可以平息武昌起义”。
美帝国主义更为积极,专门派代表“入宫觐见”,要政府“起用意世凯",并且告知清政府“要给袁世凯一个有很大权力的官职”。
对于袁世凯,清王朝中的实权派载沣(溥仪生父)一伙是颇有戒心的。
清王朝贵族政权,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威逼下,将国家权力逐渐交给了袁世凯(溥仪生父,载沣)
3年前,载沣为了集权皇族,罢斥了他,如今再起用,从心眼里很不舒服。
但他面对革命烈火和洋主子的胁迫,不得不一面派人到河南找袁世凯接头,一面在10月14日给袁世凯以湖广总督的重权。
但是,袁世凯对清政府的这个委任并不感趣。因为他嫌职权太小,袁世凯虽然在老家“养病”,但北洋大新军仍然在他的心腹爪牙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的控制之下,部队每一种动向,他都了如指掌。
别看他经常站在洹水边上垂样鱼,可是朝廷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无法瞒过他。他凭着自己的反动政经验,断定清政府已经衰弱到非求他出山不能收拾危局的地步,因此,他一面以“足疾未愈”为借口拒绝出山,一面指使南下的冯国璋要“慢慢走,等等看”,让革命党把事闹大,迫使清政府交出全部权力。
他暗地里指使爪牙透信给清政府,必须交出水陆备军的指挥全权,他方肯出山。他还派心腹去美国驻华使馆密谋策划,企图依靠美国促使清政府交出实权。
在帝国主义和国内亲袁派的威逼下,载沣只得于10月20日派徐世昌去河南找袁世凯。袁世凯有了帝国主义和部下、故旧的撑腰,更加不可一世。(皇族内阁成员)
1911年10月30日,载沣下罪已诏,解散皇族内阁,宣布解除党禁,命资政院起草宪法,第二天即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全权筹组新内阁。载沣一伙将权力全部送给了袁世凯。武昌起义迅速在各地引起的连锁反应,早就使袁世凯坐不住了。当时他心目中有一个如意算盘,这就是利用南方革命军的力量,来迫使清政府交出全部权力,再凭借北方清朝统治的力量去压迫南方革命军投降,以一箭双雕来建立起自己的专制独裁政权。
如今革命烈火眼看烧到了北京,如果清朝灭亡了,他如意算盘就破灭了。
于是,就在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的当天,他就拔腿奔往湖北孝感,督促冯国璋调动军队猛攻汉口,给革命军以重大打击。(武昌起义)
16日,袁氏内阁成立,内阁成员除了赵秉钧、王士珍、唐绍仪这样一些袁的心腹爪牙外,还拉进立宪派头子梁启超、张謇等人以装璜门面。
随后,袁世凯又把自己直接统治的拱卫军调入北京,命令冯国璋统领禁卫军,掌握了北京的一切要害地方。
就这样,袁世凯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法,掌握了清王朝的全部权力,成为全国反革命势力的总头目。
袁世凯掌握清朝实权后,就集中全力对付南方的武昌起义革命军了。文|图:搞史人,欢迎关注。
武昌起义后,清朝廷为什么非要用袁世凯不可呢?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之所以出现了一股“非袁世凯不可”的风潮,就连荫昌、世续、那桐、锡良这些满人亲贵乃至宗室世袭亲王奕劻都呼吁袁世凯出山,奕劻甚至以自己辞职来换取袁世凯出山。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即使在满蒙亲贵里存在“新老之争”,很多满蒙亲贵与其说是支持袁世凯,不如说看不惯载沣兄弟在三年时间里的所作所为。
这特别像三国后期的高平陵之变,当时忠于曹魏的蒋济、陈泰站在司马懿这一边,不是因为他们支持司马懿篡魏,而是他们作为“三朝老臣”,非常讨厌把他们架空,大肆任用新人的辅政大臣曹爽。
自从慈禧去世,载沣成为摄政王之后,载沣执政方针就是重用自己兄弟和年轻宗室子弟,比如他让自己六弟为海军大臣、七弟载涛为陆军大臣,良弼担任练兵大臣、肃亲王耆善担任警察大臣等,为此,载沣不惜把铁良这个在北洋军系统威望最高的满人将领外放到南京去做江宁将军,这完全是明升暗降。
载沣当时才26岁,载洵25岁,载涛22岁,良弼32岁——所以当时就有人称载沣这个小集团为“少年亲贵”。
与此同时,亲慈禧太后的满人亲贵最讨厌的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党”,而载沣等人偏偏因为康有为保的是光绪帝,反而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保皇党往来亲近,目前有确切史料可以证明梁启超等保皇党深度介入了“贬袁事件”。 载涛还托宗室长福给梁启超带话,表示“元凶必去,绝无中变”。
(22岁的海军大臣载涛)
事实上根据现在历史学家研究,袁世凯真的和光绪帝被囚没有任何关系,袁世凯向荣禄坦白之前,光绪帝已经被软禁了,之所以载涛依然把袁世凯称作“元凶”,与其说他们要为自己大哥光绪帝报仇,不如说他们这些“少年新贵”嫌弃袁世凯“挡路”了,要让袁世凯“让路”。
载沣贬铁良在前,驱袁世凯在后,种种做法,不但汉人督抚心里不舒服,就是以奕劻、世续为首的“老”满人亲贵心里也不舒服。
在奕劻等人看来,载沣等人一系列行为就是“年轻人等不及,要我们靠边站”,这对于自认还不老的满蒙亲贵来说,当然对载沣等人一肚子意见。
而武昌起义爆发给了奕劻等“老”满人亲贵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赶走载沣这些“少年新贵”,事实上可能在奕劻等人看来,袁世凯才是自己人,载沣等人是他们的政敌。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不仅是汉人希望袁世凯出山,奕劻为首的“老”满蒙亲贵同样希望袁世凯出山,赶走在他们眼中“乳臭未干,败坏朝局”的载沣等“少年新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