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供一个劳改犯等于供三个大学生”?
算上解释的内容,总共有四个问题。我们一个个解答。
第一个问题。犯人在监狱里改造真的要花许多钱么?
答:监狱包括看守所,基本的吃饱饭,洗漱用品是共产党财政拨付。不需要钱。监狱里劳动还能够获得一定的报酬。生活用品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的。想要好的生活用品,如名牌洗发水,牙膏等,就需要自己单独额外购买。需要家里送钱应该是购买食品。吃够了免费的饭菜,有钱肯定愿意购买食品,改善伙食,比如购买辣椒酱下饭,购买方便面等调剂伙食。所以会让家人送钱。家里没人管没人问的罪犯,只能是省吃俭用,努力的帮别人忙,赚点吃的用的。
第一个问题答案是,不需要那么多钱。但是如果想改善生活,那就得多花钱。否则一分钱都可以不用送。
第二个问题,监狱里管吃管住,外面外套,裤子也管。但是内衣内裤,袜子等是需要家人送去。或者送钱购买。
所以第二个问题答案是,除了外衣,内衣内裤还是需要自己家人送去或者送钱购买。
第三个问题,送的钱花哪了?如以上所说,改善伙食,购买品牌日用品,购买内衣内裤等。都是需要花钱。最主要的是食品购买。因为监狱的饭菜都是最便宜的饭跟菜。基本上没啥油水。久而久之,都难以下咽。只能购买辣椒酱,方便面,饼干等视频调剂饮食。这部分是最大的开支。日用品以及内衣内裤都不需要太多钱。
汇总的问题。为什么说供一个“劳改犯等于供三个大学生”?
这说法有一定的根据。具体原因如下,
1,劳改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劳动报酬。可有可无。其余的全部是开支。购买日用品,视频,衣物等。大学生勤俭节约的话,一个月也要不了多少钱。我读书的时候(06年前后)一个月生活费四百块。足够了。
2,大学生可以勤工俭学。做点作业辅导或者兼职工作。一个月几乎能自给自足。甚至于能有节余。劳改犯就不行了,只有支出,几乎无进账。
3,部分劳改犯素质偏低。不管家里经济条件如何。只顾着自己的意愿满足。不为家庭条件较差的家庭着想。不停的打电话要钱。大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能够体谅家中经济能力。注意勤俭节约。
综上所述,题主问题有一定的根据,也符合一定的社会现状。所以要从小做好孩子的教育。避免孩子长大走上弯路。失去自由还连累家庭。
您认为呢?如有不同意见,请留言讨论。谢谢阅读。
为什么有人说“供一个劳改犯等于供三个大学生”?
首先,需要更正你的“劳改犯”这一用语。因为,这个词基本上是个过时的词语了。通常在40岁以上人的口语中还会使用一下。现在对“劳改犯”规范的称呼是:罪犯或者服刑人员。
其次,罪犯在监狱服刑与大学生在校学习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正常情况下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家庭提供经济上的资助,用于缴纳学费、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社交等开支。具体标准因学校类别不同、所处城市地域不同以及学生家庭条件不同而各异。而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其生活(吃每周都列有食谱、穿统一发放四季服装、鞋子)、学习、劳动、娱乐、疾病治疗(包括吃药打针和住院治疗)等所有费用统统由国家承担。罪犯家庭无需承担或者缴纳其他费用。而且,每月还向罪犯发放一定数额的零花钱。但是,条件好的家庭在接见时可以通过狱警向服刑的亲属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供其在狱内购买一些个人需要的生活、学习等物品。提供的现金一律由当班狱警登记上账后入到服刑人员的狱内现金卡里。罪犯可以在购物日到狱内超市购买所需物品。
综上所述,不知道提问者所说的“供一个劳改犯等于供3个大学生”一说是哪个国家发生的事情?更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到的信息?
为什么有人说“供一个劳改犯等于供三个大学生”?
谢谢邀请!
这话应该这样说“一个劳改犯可以供三个大学生”
虽然法定,服刑人员进行劳动改造是没有工资的,只是按照相关规定给与适当的劳动报酬,而这个劳动报酬是很低的。
但是监狱的工厂接的业务是正儿八经按照市场价来的。因此也可以这样说,监狱通过少量甚至极其微小的报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对服刑人员的生活支出确是国家给的。
而服刑人员为了减刑或者获得监狱相关政策的福利机会,大多都会猛干活,其劳动积极性可以说是秒杀现实中电子厂流水线的绝大部分工人的。
如果以那些想减刑的服刑人员的干活积极性,以现实中产线工人的薪资标准来算的话,一个月6000块钱是没问题的。
而监狱对服刑人员的生活投入,如果以现实中的情况来进行量化的话,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以一个服刑人员6000块钱的薪资标准,一年也就是72000元左右,用72000去抚养3个大学生,完全没问题。
即便3个大学生一年学费要3万,剩下4.2万也够这3个人吃的很爽了。
当然,这是以那些身强力壮的年轻的服刑人员来说的,这也是为什么监狱方面在某些事后,总喜欢抢着要年轻的服刑人员。
但对于老弱病残的服刑人员开销,确实是一笔很大的数字,接收老弱病残的服刑人员确实是一笔亏本的买卖,但强制规定,也没办法。
而且对于那种身患重病,半瘫甚至全瘫的服刑人员,还需要专门派健全的服刑人员来进行照顾,这就变相的浪费了一个72000的劳动力。
如果以这种方式算的话,说“供一个劳改犯等于供3个大学生”,说的也没错。
为什么有人说“供一个劳改犯等于供三个大学生”?
明白一点,监狱是惩戒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场所,是强制性,你的明白没有?
监狱劳改犯的生活怎么说呢?苦逼是肯定的,自由是没有的,一个月下来,你的狱号银行卡上监狱里会给打上每月800分钱的,没错,是800分而不是800元。这点儿钱您可得省点儿花,〈如果服刑人员家里不给往里给寄点儿钱,),上厕所能少用卫生纸就少用,能不用就坚决不用,甚至于干脆像印度人一样,用手解决再用水冲洗干净。顺便说一句,上卫生间可是有人看管你的,一天只有三次,一次只有三分钟。这在女子监狱里听闻经常有拉在裤裆里的也不是稀奇事,有的女犯甚至于把尿憋回去而滿脸通红。
早晨起来洗口刷牙这挤牙膏可得少挤点儿,您平常儿是挤的牙刷上是滿排的,在监狱里您就得只挤一丁点儿,意思意思得了,这不是讲排场的地方。
有烟瘾的当然会自然而然的戒掉,一是沒地儿抽,二是搞不到,得费劲,三是老贵老贵的。您想想,这个地儿只有出去的钱,赚得到的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只能忍痛爱了。
吃嘛倒还不错!都是些时令蔬菜瓜果之类,例如东瓜片儿,南瓜汤什么的,肉,什么,肉,肉这么贵,您想多了。干活儿沒劲想改善一下,自个儿掏钱也有买,一份三十元,就两小块,二两重的份量。什么,您想吃吃方便面的味道,有,外面零售4元,里面是10元,什么都有,就是奇贵,和外面在旅游区、火车站、飞机场的超市一个样,甚至更超点。
说供一个犯人相当于供了三个大学生,这是沒道理的。原则上,一个犯人既是家里有钱寄给犯人去花去改善生活,但监狱里也是有底线规定的:犯人每月最多只允许消费600元,特殊情况例外。什么是特殊?就是犯人生病需要调养,但这得监狱监督执行。
需要提醒的是,您如果是要买什么的,得向管教干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买买买,超过600元就不成了,有钱也不行!不然,有些家境好的服刑人员就不是劳动改造了,而变成是享福了。这真的剧里说的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这么一讲,大家应该就明白了:监狱的生活设置始终是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差距肯定有,但不大。飞也让你飞不起来(有钱人),跌也让你跌不下去(无人寄生活费的犯人)。通俗地说就是饿也饿不死,撑也撑不饱,想在里面逍遥快活那里无门的!
弱弱地说一句:服刑人员干活的劲头很大,效益很高,如果和外面干同样事的打工者相比较,那服刑人员一般可以达到每月六七千元的工资,不然,那完不成任务的可是要扣分的。扣一分就是加一天刑。死刑犯是不干活的。他都快要到头了,就让他在恐惧中慢慢享受,等待死神的慢慢到来。
无论怎么说,都别违法,更别犯罪!否则,怨谁呢?
为什么有人说“供一个劳改犯等于供三个大学生”?
这个说法是道听途说。没有什么根据。
第一,服刑人员在监狱内,基本生活费用,包括服装、吃饭,住宿,学习,就医,水电暖等等,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这个法律有明确规定。
监狱
第二,服刑人员每月有零花钱和劳动奖金,这两项相加,平均在每月百元左右,高手两三百元没问题。笔者亲眼见过有服刑人员,释放的时候,劳动奖金和零花钱积攒了几千元,这笔款项是要发给本人的。
第三,为了体现刑罚的惩罚作用,服刑人员在狱内消费是受限制的,就是说有钱也不能随意花。一般服刑人员消费限额在三百元左右,包括洗漱用品,学习用品,零食水果,电话卡等。表现好的适当放宽,表现差的适当压缩。另外亲属会见,会见室有醒目的提示,不允许超过限额给服刑人员打款。
综合以上三点,服刑人员花费是有限度的,每月也就两三百元,多的三四百元,而现在一个大学生每月花费在一千五百元左右。一个劳改犯顶三个大学生,是不了解情况的人在以讹传讹。
监狱
当然了,也不排除有少数服刑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的不法目的,要求亲属到处拉关系走后门。例如去年披露的某黑社会头目,其保护伞就有十几个,其实这些人大多不是监狱警察。
为什么有人说“供一个劳改犯等于供三个大学生”?
犯人不需要供养,他们给国家也创造效益呢。警察负责破案,抓获罪犯。检察院负责起诉。法院负责审理定刑。监狱负责改造。一环扣一环。罪犯的刑期决定着罪犯的身价 ,一年的刑期要给法院交相应的费用。刑期越长交的费用越高。要不然公检法哪来的钱保持正常运转。罪犯到监狱是要干活的,属于廉价劳动力,当然,贪污犯,高官除外。监狱都有自己的产业,要么是农场,要么是工厂。每天的工作量都有定额,完不成要受处罚的。还有监狱和地方上联和办的企业,地方上出资金,设备,监狱出劳力,监狱只数人头,一个人多少钱,你赔赚他不管,月底只管收钱。监狱的伙食标准又不高,也没有啥福利,三金五金更别说了。监狱给犯人身上花钱的就是如果犯人病了,得掏腰包买单。所以,你着个说法就不成立,犯人自己养活自己,还在创造着剩余价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