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隆中对到底是不是对的?

隆中对在三国演义被吹的神乎其神。 但是在之前,鲁迅还有一个榻上对。 所以,隆中对,到底靠谱吗?

隆中对,对刘备来说,就是对!这是雪中送炭。

第三顾茅庐的时候,正是隆冬大雪纷飞。张飞一路上抱怨,前两次都了扑了空,一个毛头小伙子又为何非请不可?

刘备没有回答,只是沉思,心中隐隐作痛。戎马大半生,直到如今还是寄人篱下,难道命运就是如此消沉吗?

刘备心犹不甘,积极去寻找人才,三顾茅庐就是其中一环。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也没辜负三顾之恩,一亮相,就拿出了"隆中对":天下大势,曹操有北方之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有江东之地利,凭据长江天险。而刘备有皇叔之人和,因经略益州和荆州,高举匡扶汉室之大旗,北拒曹操,南和孙权。命一上将出荆州,直趋洛阳。大军出益州,遥相呼应。两路夹击,会师洛阳。重恢汉光武中兴,汉室可兴。

一番话,刘备听得热血沸腾,壮志满怀,无比淋漓酣畅。在返回途中,刘备对关张说:"今日得诸葛,如鱼得水"。

隆中对,让刘备茅塞顿开,心胸壮阔,俨然脱胎换骨,焕然一心。

又是在诸葛亮帮助下,与东吴达成联盟,赤壁一战将强曹打得落花流水。刘备接着汉中大捷,再度完胜曹操。又顺利拿下益州,拥有了西南根据地,号称汉中王。

只差一步没有付诸施行"隆中对"。但刘备也建立了季汉政权。刘备总算有了三分基业。

隆中对,虽然没有付诸行动,但对刘备及其整个集团来说,就是一帖神奇的励志秘方,从此让刘备由弱转强,乌枪换炮了!

没有隆中对,刘关张颠沛流离,一事无成。有了隆中对,让刘关张如虎添翼,从流浪儿变成了帝王将相。

隆中对,碰碰响,四方齐唤汉中王!

诸葛亮隆中对到底是不是对的?

谢谢提问。我以为隆中对无可厚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指出的是一条联系当时社会情况的十分正确的路线,作为战略主张,他是合情合理的。其中对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的实力估计没错,对后汉的处境、其他军阀的分析完全正确。刘备应该咋办?先取荆州,再夺益州,以后“派一猛将以出宛洛,将军则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这也是对的。联吴抗曹,更是精到之举。诚然,东汉早些时候也有人提出过“三分天下”的主张,鲁肃还在《榻上对》中提出过“三分天下”,但那个“三分天下”的具体内容和路线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是截然不同的,他们那种“天下三分”的可行性比起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差距太远。至于《隆中对》的路线最终没有实现,那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致,我们不能以此否定《隆中对》的正确性。毛主席不赞成《隆中对》分兵北伐,那是他的看法。实际上,关羽北伐时,益州的刘备根本没有出动,成了荆州一支人马孤军作战,外加一个孙权出昏招,这不是《隆中对》的错,是执行《隆中对》的战略设想不坚决,不彻底,不完善所致。

诸葛亮隆中对到底是不是对的?

诸葛亮的《隆中对》从一开始就把天下划为三份,使刘备有三分天下占其一的图谋。为此诸葛亮不遗余力,鞠躬尽瘁。终于使得他的三分天下图谋得于实现。对于刘备来说诸葛亮的图谋无疑是对的,使他实现了帝王之梦,初步为统一中原打下基础。但是诸葛亮的图谋对全国来说我认为是不对的。他的图谋延迟了祖国的统一。这对于曹魏正统来说无疑是不对的。站在后世的眼光,我认为诸葛亮的图谋也是螳臂挡车。挡不住天下大势九分必合的自然潮流。虽然诸葛亮的图谋是三分天下进而恢复中原,但是对于历史来说,他的图谋也仅是权宜之计,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几十年之间蜀汉政权就灭亡,就被统一。

诸葛亮隆中对到底是不是对的?

肯是对的,至少给穷途末路的刘备,打了一针强心剂!最终让他咸鱼翻身了!

诸葛亮隆中对到底是不是对的?

谢邀。

诸葛亮《隆中对》是战略路线图!

石破天惊逗秋雨!本人语岀惊人,标新立异,以前无古人的逻辑,回答提问!

隆中对》对后世的影响巨大,甚至直接坑灭了《太平天国》!

洪秀全按照《隆中对》路线图,建都南京以后,重蹈刘备复辙,导致太平天国灰飞烟灭!

洪秀全和刘备的历史定位,何其相似乃尔!

诸葛亮《隆中对》路线图,分析天下形势,待夺取荆川之后,为刘备规划道: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岀于秦川……。

《隆中对》何如?关键是刘备忘了初心!

想当年,关羽……将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华夏震动,曹操欲迁都,以避其锋!

如此天下大变局之时,刘备为何不按照《隆中对》……

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诸葛亮《隆中对》,为什么半途而废?刘备为什么忘了初心,没有将《隆中对》路线图进行到底?!

洪秀全文抄公,照抄诸葛亮作业,竞步刘备后尘!

洪秀全按《隆中对》路线图,选择天京为根据地之后,则命上将李开芳,林风翔……北伐!

李开芳北伐,和关羽将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兵锋所指的战略意图,如岀一辙!

洪秀全犯下刘备的错误,坐享安乐,没有亲率江南之众,逐鹿中原!

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岀刘备和洪秀全,忘了初心,王道霸业,半途而废的历史遗憾!

诸葛亮隆中对到底是不是对的?

鲁迅和鲁肃应该没什么直接关系,鲁迅和周瑜都姓周!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其实,鲁肃与孙权的“榻上对”至此已经全部结束了,后来又有调整。以三国著名战略家鲁肃的方针,应该是曹操、刘表和孙权这三家分治天下!然后,伺机讨伐刘表,占据长江天堑后再称帝,以图天下。然而,当时的鲁肃并不在荆州,不了解荆州的内部问题,这是他的客观局限。

与鲁肃不同,诸葛亮就在刘表的眼皮底下“躬耕”(自称躬耕于南阳,此处应该是襄阳),因此刘表的一举一动他一清二楚!在刘备上门讨教的时候,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也就是——隆中对。他当然明白刘备的心思才把鲁肃“榻上对”中的刘表排除在外。于是,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在隆中对初现端倪。但鲁肃也不含糊👍!随着荆州事态急转直下,鲁肃也适时的调整了他的战略,因此,“榻上对”就得以完善: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鲁肃的“榻上对”至此才算完整。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出一辙!!!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是也。还是有问题?难倒真的就是诸葛亮与鲁肃的政治见解如出一辙吗、三足鼎立的战略预见究竟是谁的卓识远见。不妨看看裴松之怎么说:

裴松之认为,孙、刘联兵抗曹,“本谋”当出自鲁肃!!!但《三国志》鲁肃、诸葛亮的传记中,却出现了相互抵触的描述。若系二国史官各记所闻、各取其功,以达到各扬本国之美的目的,倒是可以理解。而《三国志》系陈寿一人所作,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应该了。😄😄😄

裴松之的这个看法,应该说是相当合理的👍。然而,后人还是将孙刘联兵抗曹取得胜利的首功归之于诸葛亮,而鲁肃在历史上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却被弱化……这就不能不归罪于《三国演义》了。

如此说来,诸葛亮的隆中对竟是剽窃了鲁肃的“榻上对”!这纯粹是个历史的玩笑。但无论如何鲁肃的榻上对,对孙权、刘备来说都是与时俱进的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