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为何听信赵高让胡亥继位,而不是扶苏?
赵高为了拉李斯下水,就对他说:"扶苏曾劝秦始皇行儒家仁治、弃法家法治,秦皇就贬他到北边匈奴前线。如果扶苏继位,就一定改弦更张,到时就不会用你了"。
李斯私欲膨胀,竟轻信宦官赵高之言,置秦皇大业于不顾,伙同赵高一起改变秦皇的太子,改立秦皇最小儿子胡亥继位。
而胡亥为满足帝王欲,竟顺从赵高假借已故父皇诏令,将太子扶苏及将军蒙毅蒙恬一家一并赐死,后来更是将所有秦皇儿子悉数杀净。
其实,秦皇在最后一次巡游天下中,已考虑到治理天下,当行仁政,已有打算按扶苏建议管理天下。当不幸突遭变故,也来不及发诏叫扶苏来交接。才被赵高一伙宫中乱政。
李斯一时犯浑,让赵高阴谋轻易得逞,最后还遭赵高诬陷入狱,父子俩痛遭当街腰斩,一代大一统名相,就此落入悲惨结局。
秦皇大一统大业,成也李斯,毁也李斯,大国之相竟与宦官小人狼狈为奸,将秦皇毕生轰轰烈烈的宏大事业转眼化为灰烬!
李斯为何听信赵高让胡亥继位,而不是扶苏?
大秦朝属于嬴姓赵氏。李斯和赵高,首先考虑扶苏和胡亥谁继位对自己有利,然后再考虑大秦的事。人在关键时刻都会暴露自私。
李斯选胡亥,听信赵高只是表象,真相是☞ 李斯和赵高心里都选择了胡亥。
李斯为什么灭扶苏选胡亥
后人一致认为扶苏贤能,是更好继承人。千古一相李斯能不知道么?赵高什么人?日夜在皇宫转悠能不知道?但赵李二人都选胡亥。
扶苏与大将蒙恬一向甚好,扶苏继位后毫无疑问,要重用蒙恬为相,而不会是他李斯。一朝天子一朝臣。继位者都比较忌讳旧臣。
假如李斯选择扶苏,意味着站队扶苏,与胡亥和赵高集团对抗,只能胜不能败。
扶苏和蒙恬相好,一个为核心,有远见;一个掌军事,有势力。结果就是☞ 扶苏和蒙恬集团对抗胡亥和赵高集团。
如果胡亥胜出,死敌李斯必死无疑。
如果扶苏胜出,蒙恬做相,旧臣李斯只是为人做嫁衣。扶苏和蒙恬都不希望旧势力复燃。结果就是,找个借口把李斯搞倒。
可见,李斯选扶苏,无论最后成败,大概三个结局等着他☞ ①罢官,②牢狱,③惨死。而且,选择权不在李斯。这都不符合李斯的预期,李斯要的是权力和地位。
李斯只能选择胡亥,以李斯和赵高的能力和势力,二人联手灭了扶苏不是太难。赵高只是给李斯一头驴,李斯顺势上驴。仅此而已。
李斯选胡亥是怎么打算的?
胡亥相对愚笨,但李斯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辅秦王一统天下,并巩固秦朝大业。李斯显然对自己有信心,且胡亥比扶苏好控制的多。
以自己成就和能力,李斯理应得到胡亥信任。李斯再找机会,借胡亥之手除掉赵高。李斯会忌讳赵高势力,但心里看得起赵高这种人呢?他怎么能和自己比?如此,大秦天下就牢牢地握在他李斯手里。
可惜,赵高也是这么想滴,而且,论皇宫内斗,赵高斗李斯就像猫玩"肥仓鼠"。
李斯学帝王之术,谋略和精力都在朝廷社稷,国家治理。李斯智谋再高,毕竟是读书人,玩权术是赵高最强项。赵高在秦王面前一句话,轻松胜过李斯肺腑万言书。
赵高是宦官(不是阉人哦),优势就是近身帝王,游走宫廷,深谙权术和心术。赵高对帝王心思、宫廷诸事、君臣之道,都了如指掌,何况胡亥这种愚笨又贪图玩乐的帝王?
李斯心里想什么,肯定逃不过赵高的眼睛。就这点,赵高远非李斯所及。何况赵高经常在胡亥身边。李斯可不行,太被动了。
最终,李斯上书胡亥减轻百姓赋税徭役,赵高直接抓住机会,把李斯弄进大牢。再谗言驻守在外的李斯之子要谋反。
李斯卒。
小编陈词
庄子说: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李斯惑于"方",又惑于"性"。争权夺利,李斯根本不是宦官赵高对手。秦二世本想拿李斯立威,也是他悲剧的原因之一。
完美利用李斯的"天真"和胡亥的权力,赵高卸磨杀驴,把自己奸术发挥到淋漓尽致。为了对得起李斯这种顶级吨位,赵高是毫无保留。李斯落得腰斩于市的悲惨下场……
李斯,治的好天下,治不了赵高,看得清大局,看不清自己。文如李斯,武如王翦,千古荣耀,后无来者。结局悬殊,取舍之间也。
李斯,成也仓鼠,败也仓鼠。
李斯为何听信赵高让胡亥继位,而不是扶苏?
单论结果,李斯选胡亥无疑是大错特错了,不但害了自己,也坑了大秦。但是在当时,无论是李斯的内心,还是赵高无与伦比的话术技巧,最终只能促成一个结果,选胡亥,放弃扶苏。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还是先回到“三人合谋”的那个片段吧。
一、三人合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始皇帝第五次巡游返程路过沙丘之时,病重的始皇帝只留下一份赐给扶苏的诏书就撒手人寰了,诏书上明言,叫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即召扶苏回京主持葬礼,《李斯列传》中后面还有一句“以兵属蒙恬”,以将军事指挥权交给蒙恬。应该说,在《史记》记载的这份诏书中,始皇帝没有明言是否传位于扶苏,但从字里行间,倒也有此意了。
当时,掌管符玺的是中车府令赵高,由于秦始皇对他的信任,这份诏书自然也是交由他安排发送的。结果,赵高不但没将诏书转给扶苏,反而策划了一场大阴谋。
赵高先是找到了胡亥,对他说:“现在皇上死了,也没诏书说明传位给谁,只是给皇长子扶苏一封信,长子到了,自然是皇帝富有四海了,可是阁下呢?连块封地可都没有。”
胡亥听罢,起初也是很犹豫的,他也深知废长立幼的厉害。不过赵高却直插他的痛处,并给他树立信心,甚至举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故事来给胡亥树立信心,告诉他“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狐疑犹豫、后必有悔”的道理,到底让胡亥决定了干一票大的。接下来的难点就在李斯身上了。
李斯跟胡亥不同,他有着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而且身居丞相高位,想成功劝说他并不容易。不过,赵高倒是胸有成竹,因为他深知,李斯也有自己的“痛处"。
见到李斯后,赵高直言:”皇帝死了,给皇长子赐诏书了,现在诏书在扶亥手里,接下来的事儿怎么定就看你跟我的了,丞相觉得应该怎么办?"
李斯听罢,也是觉得不可思议,为人臣者岂能妄议此事呢?
赵高也不跟李斯废话,讲道:“你自己掂量掂量吧,你跟蒙恬比比,谁的功劳高?谁的才能高?谁跟扶苏关系近?如果扶苏当皇帝,丞相之位是用蒙恬还是用阁下呢?”
李斯虽被戳中痛处,但依旧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凭借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了李斯,让他同流合污了。
二、李斯之谋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赵高与胡亥、李斯的完整对话,还是非常精彩的,能够看出赵高的话术是相当高超的。然而,追溯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赵高说服李斯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话,一来,三人合谋都是非常私密的对话,是不大可能流传出来的;二来,从李斯的角度出发,选择胡亥远比选择扶苏更符合他的利益。
我们知道,李斯跟商鞅一样,都是法家的卫道士,尽管李斯并没有如商鞅一样从根本上提高秦国的实力,但李斯在秦始皇手下这些年,为大秦帝国打下的烙印可也不少。
比如“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秦朝国策中,都有李斯的身影,或是由他提出,或是由他来一手操办的。此外,还有两个由李斯一手主导的政策,是可能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那就是郡县制和焚书令。
昔日秦孝公一死,商鞅便成了被逮捕的对象,惨遭车裂而死。这番历史李斯不可能不清楚,他在秦朝所做的一切,在秦始皇死了以后,也并非不会被秋后算账。
单就郡县制而言,当初在朝堂上就有一番大的争论,并且,秦朝的郡县制是从根本上废除了分封制,这自然是直接触及到诸皇子利益的,扶苏这样一位与秦始皇风格截然不同的皇帝上位,很显然并不是李斯所希望看到的。何况,李斯还一手搞出了“焚书令”,这个让扶苏深恶痛绝的法令。
所以,当赵高与李斯谋划立胡亥的时候,李斯大概从内心中早已经同意了,即使表面上有所推辞,那也不过是场面话而已了。
水言水语最后,水一白还想再提两个历史的小插曲:
1、原本秦始皇的随行队伍当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人,就是蒙恬的弟弟——蒙毅,他当时官拜上卿,深受秦始皇的喜爱,外出时常常与始皇共乘一车。如果当时蒙毅在的话,秦始皇的诏书很可能就是通过他来转给扶苏了,很可惜,恰恰是因为秦始皇病重,蒙毅受命返回会稽山祈福去了,才让三人有机可乘。
2、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也曾经出使过秦国,他的作品也为始皇帝所欣赏,原本也是有机会为秦国效力的。但是,很可惜,因为李斯嫉才妒能,构陷韩非,最后韩非自杀而死。倘若韩非为秦国效力,历史大抵又不一样了吧。
但是,至少从李斯对待韩非的作法,我们也能看得出来,李斯也并非良善之辈,害扶苏、蒙恬倒也在他的射程范围之内。
李斯为何听信赵高让胡亥继位,而不是扶苏?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人就有贪欲,贵为秦国左丞相的李斯也不例外,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长久的拥有权力和地位,李斯也幻想着自己能如此,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何赵高同李斯商议时,李斯会选择与赵高、胡亥同流合污了。
正如赵高拥立胡亥与李斯商议时所说的那般,赵高问了李斯一个直逼心灵的问题,赵高说:“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如实回答:“都比不了”。说完这话,赵高已经明白李斯可以被拉拢了,之后赵高又进一步刺激李斯,他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
赵高这句话高就高在他知道李斯贪恋权力,给了他两条路,一条是通往扶苏的,但是被堵死了;一条是通往胡亥的,给予了种种福利,这种情况下李斯选择了后者。
李斯还有一层担忧就是秦始皇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除了设置三公九卿外,在丞相位置上又设置左右丞相,李斯当时虽贵为左丞相,但还有右丞相这个随时取代他的人威胁,假如扶苏继位,蒙恬为相基本成板上钉钉,李斯有没有位置都犹未可知,这种情况下你是李斯你会怎么选择呢?
至于赵高为什么会找到李斯,其实主要在于胡亥太不出众了,秦始皇有众多的孩子,胡亥只是其中之一,扶苏既是长子,又有北边戍边的功劳,很明显众大臣和宗室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扶苏,这时若没有一位能服众的大臣站出来支持胡亥,就算赵高发布了矫诏也没人认同,李斯当时贵为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拉拢李斯事情基本成功了一半。
双方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之下,选择了媾和,扶苏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继承人成为了牺牲品。当然李斯的选择在当时的确是最优解,但他忽略了赵高的狠毒之心,结果虽然促成了胡亥,但他自己也成了牺牲品,可惜这些只是后话,李斯在死之前才明白。
李斯为何听信赵高让胡亥继位,而不是扶苏?
造成“沙丘政变”的根源是秦始皇,他不立太子,不立皇后,不留顾命大臣。最要命的是他的最后一道诏书“未授使者”,没发出去,诏书变遗诏,而且遗诏的真假不为外人所知。秦始皇留下这么大一个漏洞,留下这么大一个烂摊子。最后李斯屈从了赵高,仰天大哭: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 如果当时诏书发出去了,天下尽知,赵高想政变也没有办法。
- 如果秦始皇立的有太子,即便赵高篡改诏书,众臣也会有质疑反对,或者立的有皇后,皇后也可主持大局,指定新君。
- 如果有一班顾命大臣共同作证秦始皇立的是谁,那就不可能由赵高一人说了算,他也不能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可惜赢政自负“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这样的人怎么会死?他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立太子是他忌讳的事,根本就没提到他的议事日程上来,结果沙丘病危,仓促间什么都来不及。至于说诏书写好没发出去,是因为他己经病的无力支配自己,还是认为自己可能会好,拖延了最后时机,还是有人从中作梗,故意扣留诏书不发。现在都是历史谜题,总之诏书未授使者。
赵高是“沙丘政变”的主谋,赵高首先要搞定的是胡亥。要想升迁发达,最好的办法就是选定一个人跟紧他,就像赵衰当初选定紧跟重耳一样,胡亥就是赵高选择的目标(胡亥是皇子,深受秦始皇宠爱,年幼好忽悠,自己又是胡亥的老师,傍得上,假如傍扶苏,人家理不理睬你都难说)。
当赵高把篡改诏书立胡亥的阴谋说给胡亥之时,胡亥是一口回绝,认为违背父命:不孝;杀兄,不义;还有自己的能力也不行。但经不住赵高似是而非的歪理邪说,“赵高三劝,胡亥投诚”。
赵高拿下胡亥,他的阴谋就完成一半,因为胡亥不但可以和他合谋,将来成为秦二世,还可以用胡亥来威胁李斯,赵高是政变的始发难者,胡亥是合伙人。但光凭二人是根本搞不成这次政变。赵高接下来的任务是搞定李斯,因为李斯的权力很大,李斯手握重权,是丞相,李斯的权利足以在沙丘可以直接抓捕赵高。
李斯是秦始皇最重要,最信任的大臣,李斯的女儿全嫁给秦始皇的儿子,李斯的儿子全娶的是秦始皇的女儿,他们是亲密的姻亲关系。但李斯在大秦最关键的时刻,还是背叛了秦始皇。那么李斯是如何变节的呢?
赵高拿下胡亥是三番游说,但要想拿下李斯真不容易,李斯久经官场,在秦国主持国政长达27年。李斯是丞相,是权臣重臣,能号令内外臣工,在老皇帝驾崩,新帝未立之前,李斯的一言一行都至关重要。如果李斯不同意赵高的阴谋,那赵高最终什么事也办不成,赵高还不能杀李斯,杀了只会让人更加起疑,赵高只能让李斯为他所用。
赵高还是采用游说,与李斯进行较量。- 赵高单刀直入,直接把计划合盘托出。诏书没有发出去,玉玺在我手上,知道皇帝驾崩的范围非常小,只要你,我,胡亥三人联手,就改诏书立胡亥。李斯立即回绝:亡国之言,不是当臣子该说的话。
- 赵高拿李斯与蒙恬比,说李斯的才能、谋略、人心向背、功劳还有扶苏与蒙恬的关系都比不上蒙恬。李斯回答的是不如蒙恬,其实李斯谦虚,李斯的功劳和才能与蒙恬是各有各的功劳各有各的才能。只是李斯的家族背景不如蒙恬,蒙家三代,从蒙骜,到蒙武,再到蒙恬守外做将军,蒙毅在内做正卿,可以说蒙家显赫,而李斯是匹马勇枪在秦国打天下。还有就是扶苏与蒙恬关系铁。但李斯对赵高说的是,比不过,又有什么关系,我只做好我该做的就是了。
- 赵高说秦国丞相没有一个好下场,如果扶苏即位,你想衣锦还乡都不可能。又说胡亥如何如何适合做皇帝。李斯回答的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是福是祸我都认。
- 赵高威胁恫吓李斯,听我的安全,不听我的就危险。李斯说他只是上蔡的一介布衣,现在的荣华富贵都是拜先皇所赐,坚持做臣子的底线。
- 赵高打出胡亥这张王牌,说当今天下人的命运都掌握在我们三人手中。我们三人联手是以上治下,以内治外,反对者是以下犯上,叫谋反。李斯就讲历史故事,讲了晋献公宠骊姬,讲齐桓公小白与公子纠,讲纣王杀王叔毕干囚其弟箕子,三个故事,告诉赵高国家最高权利的交接必须有正常的传承制度,否则就会造成国家大乱,兄弟相残,殃及几代人。
- 赵高陈说利、害。听我的话常保富贵,做诸侯,否则不但保不了自己,还会祸及子孙。李斯仰天大哭,说自己不幸生逢乱世,不能够以死尽忠,很无奈很无能。
李斯为何听信赵高让胡亥继位,而不是扶苏?
秦始皇病死在沙丘的时候,李斯做出了人生中第二个最关键的选择。
而他选择的这条路,将彻底葬送他的一生和家族性命。
当赵高找上门的时候,李斯不是没得选,秦始皇嬴政的遗诏写的很清楚:让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嬴政的葬礼,这必然是让扶苏登基的讯号。
如果像后世有些观点所云,秦始皇想让嬴胡亥继位,那么,赵高根本没理由来找李斯达成同盟。
反正嬴胡亥被赵高牢牢掌控在掌心里,有了最高权力的魔杖,赵高早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可是,秦始皇的遗命是让扶苏继位。
权力欲极强的赵高,不愿意这么认输。
他很敏锐的找到了自己和李斯的同盟基础:他们有共同的敌人——蒙氏家族。
蒙氏家族从蒙骜开始,经过了蒙武这一代,到了第三代变得更为强盛,蒙恬和蒙毅都是国之栋梁。
就是这个蒙毅,一度要把赵高斩首,幸亏秦始皇爱惜赵高能办事,饶了赵高一命。
太子扶苏和蒙氏家族走的太近了。
一旦扶苏掌权,蒙氏家族必然更加权势熏天,到时候赵高有可能会被蒙毅秋后算账,甚至处死。
而李斯的日子也很难过,他的权力将被蒙氏家族替代。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所有权臣的宿命。
既然有共同的敌人,那就好说了。
赵高不但指出了和李斯共同面对的危局,还创造性的提出了破局之法——让嬴胡亥继位。
这是釜底抽薪之计,非常毒辣。
一旦扶苏不能登基,他和一个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杀死他只需要动动小指头。
而扶苏一旦倒台,蒙氏家族也必将灰飞烟灭,到时候,赵高安全了,李斯也安全了。
李斯心动了。
但他漏算了一条,当李斯和赵高二人联手,导演这一出大戏,把扶苏和蒙氏家族毁灭之后,李斯如何与赵高共处?
很多政治人物,甚至是大政治家,往往忽略自己盟友的人品和品性。
实际上,一个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这个人本性不行,即使你曾经是他的朋友而占据了一些好处,迟早也会和这个人破裂,鸡飞蛋打。
果然,扶苏和蒙氏家族死后,李斯完全被赵高打压。
李斯毫无办法,赵高和嬴胡亥关系实在太近了。
远近亲疏哪怕只差一点点距离,也是天壤之别。
这种时候,李斯唯一的自保方法就是“指鹿为马”以及“告老还乡”,低调到尘埃里,彻底交出权力,或可能够活命,然而,李斯还是舍不得权力啊。
当然,李斯对大秦帝国的感情,远非赵高甚至嬴胡亥可比,他的不舍是带着真诚的,所以他的悔悟也是真诚的。
政治斗争是非常残酷的,失败一方将满盘皆输。贵为大秦太子的扶苏,一剑终结自己的性命;而李斯,则被当成一条狗那样虐杀。
曾经的荣华富贵和煊赫权势啊,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还不如远方夕阳晚霞那样真实。
李斯想起了当年带着儿子,出东门,遛狗追逐的场景。
遥不可及、曾经心怀不甘的平凡日子,此刻成了最珍贵的人生记忆。
而如今,李斯的家人和他一样,跪倒在断头台前。
青史留名却又荒诞可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