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散文?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极为正常的现象。

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即新时期以来,余秋雨老师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系列散文,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家族中独树一帜,独辟蹊径,独领风骚,影响面大得惊人。

他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先河,取得了截止目前无人超越的成果,达到了新时期散文前所未有的境界。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当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由此不禁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汪国真的诗歌,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同样是家喻户晓,洛阳纸贵。本人也曾把喜爱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锺情于玫瑰,    就勇敢的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是否会袭来冷雨寒风,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这诗情盎然,昂扬向上的诗句,曾激励无数青年热血沸腾,争相传阅。尽管主流诗歌界对此并不感冒,也没能进入上层权威的法眼,但并不妨碍广大读者对他的喜受。

回到今天,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几乎与当年的汪国真热如出一辙。

更加巧合的是,它同样也受到某些业内精英的质疑,或是史实上的瑕疵,或是文辞上的空泛,

总之挑出了许许多多的毛病。有的甚至挑出作者文革期间的某些行为。这显然就有些文不对题,做得离谱了。

尽管如此,不仅没有影响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反而增加了它的知名度,扩大了它的影响面,成为一种稀有品种,成为前所未有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在《文化苦旅》之外,我最喜欢的还有《千年一叹》。

这是本世纪初,余秋雨老师随同凤凰卫视一道考察世界文明发源地的笔记。

由于路途遥远,行程匆匆,有些甚至还是战乱地区,有些篇章是蹲在路边写的,有些是在车上草就。文字虽然略有粗糙,却少了人工雕琢的脂粉气,增强了浓郁的烟火气。因此愈发显得珍贵。

尤其是实地踏查千年前残存的文明古迹,比在史书上了解得更加详细具体,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读来既是对历史知识的补充,更是一次文明发展的洗礼,受益匪浅。

我更喜爱的是余秋雨老师在炮弹坑旁匆匆写就的主题歌《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

山高水又长。

车轮滚滚尘飞扬,

祖先托我来拜访。

我是昆仑的云,

我是黄河的浪,

我是涅桑的凤凰再飞翔。

  

法老的陵墓,

巴比伦的墙,

希腊海滨夜潮起,

耶路撒冷秋风凉。

我是废墟的泪,

找是隔代的伤,

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

山高水又长。

东方有人长相忆,

祖先托我来拜访。

我是屈原的梦,

我是李白的唱.

我是涅桑的凤凰再飞翔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

文学的魅力是无穷的。

当作者能够让读者随着作品一起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去漫步倘佯感同身受,他就已经成功了。

面对这有目共睹的事实,对其中难以避免的小小瑕疵,实在没必要去鸡蛋里面挑骨头。

人无完人,何况是文学作品。

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散文?

曾经认为文化苦旅必读书目,现在他的著作扔进垃圾桶。其实,不是他的写作水平退步了,而是他不像他写作文化苦旅的那段时期,总是把发自内心感受文字化。现在的他总想去挑战他不熟悉的领域,而他的思想性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他的思想缺乏哲学的厚度。当然,朴素的辩证法味道还是有的。比如,他要写“中国文脉”这类话题,实在令人笑掉大牙。

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散文?

必须承认,在所有的散文中,余秋雨的散文写得最漂亮。在《文化苦旅》发表之前,我读过许多大家、名家如鲁迅、郭沫若、邹韬奋等人写的散文,但总觉得不如这些名人们写的其他文章,以至于我认为散文不可能写得感人、漂亮、美丽。改变我这一看法的,正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在余秋雨先生所有的大作中,又以《山居笔记》为最佳,而《千年一叹》则实在平平。

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散文?

还 不 错!有杨朔的技巧。

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散文?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文学创作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底色。作为读者,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角度去做选择。创作都是值得尊重的,有的可能会哗众取宠,也可能无病呻吟,你可以一笑而过。他都不会影响经典的传世之作。可读的、可做毕竟太多,何必纠结某一个人的作品如何,供我们选择实在够多。

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散文?

1、余秋雨的散文,可以一读,但味道相对寡淡,能够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字不多。

2、余秋雨的散文,优美而煽情,精致而肤浅,文字能力超强,思想深度稍弱,具有明显的“文人散文”的特征。

3、余秋雨的散文,体现了和平年代散文作家的无奈与平庸,有人生的思考,有历史的探究,但是没有令人震撼的警示,没有感人至深的情感。

4、余秋雨的散文,是才子加学者辛勤耕耘的结果,是近些年来较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在人们追求快捷,专注碎片化,享受“利他干货”的年代,余秋雨的散文是坚持“文学性”的佼佼者,是难能可贵的践行者。

5、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算得上是比较出色的,但和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相比,还欠了一些火候。这既有“和平年代难以出杰出作品”的时代局限,也有他本人“才气有余,深刻不足”的性格局限。

因此,我喜欢他的文字,但不会去认真研读他的作品;我佩服他的勤奋,但并不认可他的高深;我欣赏他的聪明,但并不会效仿他的行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