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代人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司马懿是曹魏政权活火石,历经祖先三代,先抑后扬,最后权归大司马。
曹操三代人,一代不如一代。而司马懿却从灰孙子、家教先生最后演变成大国师。
曹操却是三人中唯一一个拿过刀逼迫司马懿,却不是为了劫财杀人,相反而是逼他出来做官。可见司马家族也是有地位和名望的,不想当官就要命丧九泉,司马是不得已为曹操卖力的。
在曹操手下,司马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乖乖的就像灰孙子。直到司马懿做了曹丕家庭先生,为曹丕出谋划策,替曹丕赢得了王位保卫战,战胜了曹操本来看好的曹植。自然一跃而为魏帝曹丕的大红人。
可怜曹丕寿短,才当了七年就一命归西。司马懿和曹真两人成了托孤大臣。
诸葛亮和马谡用离间计曾将司马懿打回老家,司马懿养精蓄锐,等到了机会,东山再起,挤掉了曹真,大权独揽,这个时候已是权势灼人。待到司马师掌权,已将曹家权臣一一打落冷宫,将夏侯家族满门抄斩,只有夏侯霸只身一人逃出降了蜀汉,让刘禅认了小舅子。
曹操地下有知,也要悔不当初,强逼人家出来当官,让司马家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昭灭了蜀汉,司马炎灭了东吴,接着逼魏帝禅让,三国归于晋。
曹操三代人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魏国大权,建立新的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之为西晋,一个新的朝代诞生了。晋朝的诞生是在魏国基础上的,而且司马炎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爷爷司马懿给他打下了基础。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人物,侍奉了魏国四任皇帝,分别是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芳登基是年龄太小,前面三任皇帝在世时,为什么不杀了司马懿呢?
司马懿最先跟随的是曹操,曹操是个奸雄,眼光何等厉害,他自然看出了司马懿的才能,同时也看出他不甘久居于人下,因为司马懿非等闲之人,所以曹操要用他,但却不重用,司马懿自然也知道曹操对自己时刻防备着。
曹操是什么人,在他手下谋反能讨得了好处吗?司马懿自然是老老实实的夹起尾巴做人,工作中兢兢业业,为人又十分低调谨慎,曹操自然也没任何理由杀他,就这样,让他混到了曹丕手下。
曹丕掌权后,对司马懿放得稍微松了一点,不想曹操看得那么紧,曾经给过司马懿权力,但也算只是稍稍用用,用完后就扔一边去,罢免了他的军衔,但即使这样,也让司马懿有些许机会接触魏国权力核心了。
曹丕也是个英明的统治者,司马懿在他手下也不敢耍花招,而且变得更加乖顺,一心一意为曹家“打工”,曹丕对他的表现很满意,觉得司马懿应该能委以重任,而且司马懿的确有才,这时杀了他岂不可惜?
所以曹丕对司马懿的管理方式,是既要用他,又要压制他,结果没出什么问题,到了曹睿掌权,曹睿是个明识善断,刚毅沉着之人,他在位期间,化解了蜀国多次攻伐,还平定了鲜卑,剿灭公孙渊,这样的战绩甚至比曹丕还厉害了。
曹睿执政时,司马懿还是勤勤恳恳工作,但曹睿赋予他权力了,兵权也交给了他,但真正核心的东西,还是在曹睿手上,换句话手,只要曹睿想收回司马懿的权力,分分钟可以收得回来,而司马懿也数次打退诸葛亮的进攻,表现令人满意,曹睿自然也没理由杀他。
但临死前,曹睿还是犯了个错误,他立八岁的曹芳为帝,让司马懿和曹爽一同辅政。曹睿去世后,司马懿的野心暴露出来,而且曹爽是个酒囊饭袋,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数年后,司马懿找准机会,以曹爽谋反的罪名将他诛杀,从此大全落入司马家族手中。
总而言之,曹操、曹丕、曹睿之所以不杀司马懿,是因为不需要杀,他们在位时,司马懿根本掀不起任何风浪。
曹操三代人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曹操不能杀,
曹丕不敢杀,
曹睿杀不成。
因为在东汉末年至曹魏建国,司马懿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小强”的角色:
你讨厌我,但就是除不掉我!
他卑微而又勇猛地活在那个乱世的夹缝之中!
那为什么呢?
司马懿:老子就是打不死的“小强”,现在终于轮到老子发威了!
一、曹操不能杀司马懿。
曹操很早就看出司马懿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这家伙肯定不愿久居人下。
他一直防范着这个危险的人物,死前还嘱咐曹丕要继续防范司马懿。
曹丕死前,也嘱咐曹睿要继续防范司马懿。
那问题出来了,与其祖孙三代,耗神费力地去防范司马懿,何不将其斩草除根,一劳永逸呢?
事情不是咱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司马家族当时是北方最大的一个家族,他们主要盘踞在河内郡,并且在上党郡、晋阳郡、颍川郡也有分布,且与当时的世家大族和当地的豪强广泛通婚。
在三国时期,就像河内郡,当地的治安是否稳定,完全掌控在当时当地的世家大族和豪强手中。
而司马懿在朝中,也就成了司马家族在朝中利益的代言人,会被司马家族所共同拥戴。
如果曹操杀了司马懿,那就立即得罪了司马家族。
如果曹操这时候再去南方征讨东吴,北方的河内郡便会趁机反叛。
那时候,没有什么高铁、手机,物流、信息流都是很缓慢的,换言之,等到你曹操听到消息,然后又千里迢迢回军平叛,恐怕上党郡、晋阳郡等早就一呼百应,深沟高垒,成了气候,难以扑灭了。
更不敢说东吴这时候再趁人之危,跟踪追击的危险了!
曹操处于三国乱世那样的恶劣环境,强敌环伺,只能委曲求全,安定内部,才能一心对外。
所以,对于司马懿这个“讨厌的小强”,还真就不能杀。
曹操:仲达,别装蒜,我看透你了吆!
二、曹丕不敢杀。
曹丕为什么能够取代曹植上台当皇帝?
就是因为有司马懿的大力支持!
司马懿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可是一个庞大的司马家族,可以说是盘根错节,难以撼动。
不就如此,曹丕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他一上台,便抛弃了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政策。
为什么?就是与世家大族达成的一种妥协:你们支持我,我就推行“九品中正制”的选人用人政策,让你们世家大族,世世代代都能做官,做大官!
而司马懿,正是这些世家大族在朝堂上的利益代言人,你说,曹丕敢杀吗?
他不敢!
曹丕:恩师,求你教我,助我登基,到时候,咱就要啥有啥!
三、曹睿杀不成。
经过司马懿处心积虑经营了几十年,等到了曹睿上台后,朝堂之上,已经遍布了司马家族的门生故吏和羽翼爪牙。
他们位居要职,官官相护,几乎可以与曹氏的皇权相抗衡。
举例如下:
早期的荀彧、钟繇,是由司马懿的爷爷司马儁举荐的。
陈群、郭嘉都是颍川郡出来的英才,与司马家族息息相关。
其实,曹操本人,也是司马懿的老爸司马防举荐,才当上洛阳的一个公安局长,才慢慢走上仕途的。
同时,司马懿本人弟兄八个,当时人称“司马八达”:
哥哥司马朗,任曹操大本营兖州刺史;
小弟司马敏,是当时的文坛高手。
另外,司马懿的子女与贵族联姻,颇为豪横:
司马师的第一个妻子,夏侯徽,是曹操的养女,夏侯尚的女儿;
司马师的第二个妻子,是吴质的女儿,而吴质正是曹丕争立储君是的重要谋臣。
司马师的第三个妻子,是羊微瑜,属于北方的世家大族“羊家”,其弟弟羊祜,正是晋朝后来伐吴的主帅!
可以看到,司马家族一直都没有闲着,他们广泛联姻,重点联姻,使得自己的势力范围遍布朝野,使得曹睿投鼠忌器,想杀也杀不成了!
曹睿:司马老先生,别来无恙吆?
六福雅士评曰:曹操一家三代,并不是不敢杀司马懿一个人,而是不敢得罪司马家族!换言之,司马懿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可是一个庞大的司马家族。
再进而言之,司马家族背后,可是当时世家大族的一个浓缩和代表。
因此,作为新兴的曹魏政权,即便掌握着皇权,即便对司马懿如鲠在喉,但仍然不敢对司马懿下黑手。
这才有了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
曹操三代人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曹魏是一个特别古怪的王朝,除了真正的奠基人曹操之外,剩下的皇帝对自己亲戚的猜忌,远胜于对其他氏族。残酷的内斗,让本该强盛的曹魏宗室变得支离破碎。而作为氏族中翘楚的司马懿,也在宗室内斗中一步步稳步发展,成了曹魏政权的掘墓人。为何会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捋着曹魏的前三代皇帝,看看具体情况。
第一代:魏武帝曹操曹操虽然生前并未称帝,但却是曹魏政权真正的奠基人。他的儿子曹丕,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了个桃子而已。所以说曹魏前三代,必须要说曹操。曹操的时代还没有那么复杂的总是问题,所以他是唯一一个真正想过杀司马懿的人,或者说不介意杀司马懿的人。他早就看出了所谓的“鹰视狼顾”之相,也明白司马懿的才能,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对抗的。而司马懿对曹操,那真的是打心眼里害怕,甚至不惜装病10年。但是,在曹操的时代,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曹操既需要士族的支持,也需要人才的支持。即使他真的要动氏族的人,也必须要找到充足的理由。比如杨修,如果不是私自命令部队收拾东西准备撤退,曹操也不会杀他。而司马懿既是士族又是人才,而且还从来不犯错。所以曹操就算是想杀他也找不到理由。所以司马懿能活过曹操的时代,有些侥幸的意思。
第二代:魏文帝曹丕曹丕的时代,是曹魏宗室猜忌的开始。为何会形成猜忌,其实还是要怪曹操。曹操最早选择的接班人是曹冲,但是奈何曹冲早死。曹操在哭曹冲的时候,曾经对其他儿子们说过一句很伤人的话:“曹冲去世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想来听了这句话的嫡长子曹丕,心里肯定不会好受。
而接下来的桥段,我们就都很熟悉了。曹操一直喜欢才高八斗的曹植,对相对沉闷的曹丕并不是很满意。但是曹植恣意妄为,经常喝酒误事,让曹操觉得这个儿子只会夸夸其谈,于是便选择曹丕继承自己的位置。在这一阶段中,兄弟二人明争暗斗,对感情的伤害极大。而且后来还有传言,曹植在感情上,和曹丕的妻子甄宓纠缠不清。结果这些事实和流言蜚语,逼得曹丕一度想对这个一奶同胞的兄弟下死手。如果不是曹植七步成诗感动了曹丕,自己的性命恐怕有危险。
而伤害曹丕感情的,还不只是曹植。他的另一个兄弟曹彰,也干了一件谁也无法忍受的事。曾经曹操问过三兄弟的志向,曹彰曾经明确表示,自己就想当一个将军。这让曹丕、曹植两兄弟争斗的时候,谁也没想到曹彰能横插一杠。可是没想到曹操刚死,曹彰便带领大军围困了洛阳,曹丕险些被杀。后来还是靠着氏族的支持,才涉险过关。此事虽然不见于正史,但却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何曹丕即位后,突然开始对付这位本来中立的亲兄弟。即使不是真有其事,曹彰也必然做了什么对不起曹丕的事情。
两位亲兄弟都靠不住,更何况其他人!终曹丕一代,他热衷于禁锢自己的宗族。和他血缘越接近的越遭殃。反倒是对司马家这种世家大族,他却非常信任。此消彼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曹氏宗族的实力被大大削弱。
第三代:魏明帝曹睿曹睿基本上没有什么可说的。他的时代,宗亲的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等到曹真、曹休二人去世后,受信任的宗亲里,只剩下了些一事无成的草包。能防御诸葛亮北伐的,只剩下了司马懿。曹睿不是不明白司马懿的威胁,但是也是真的没有办法。他的顾虑,和祖父曹操一样。
到了曹睿去世的时候,虽然也让司马懿做了托孤重臣,但是却用曹爽去制衡司马懿。用曹爽,也是曹睿的无奈,因为宗亲中真的是无人可用了。而曹睿给曹爽的权力,简直就可以说“代行皇权”了。只要他一路稳妥行事,不难把魏国撑到司马懿去世。而曹爽也确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司马懿形成了压制。可是偏偏曹爽就是不争气,在公元249年露出破绽,惨败于高平陵之变。最后不仅自己死了,还连累了曹魏江山。
需要再说一下的是,后来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吸取了曹魏的教训,给了宗族足够的权力和实力。只可惜矫枉过正,导致了八王之乱,同样形成了惨烈的悲剧。
曹操三代人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曹操之所以没杀司马懿,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曹丕的竭力维护,俗语有云“虎毒不食子”,虽然曹操杀伐果断,但是,对于儿子竭力维护的手下,曹操如果没有确凿的理由,也是不好下手的。进一步来说,很可能是意识到曹操对于自己的忌惮,司马懿在曹操生前可谓小心谨慎,不给曹操抓住把柄的机会。作为对比的是,杨修则没有司马懿这么小心谨慎的。另一方面,曹操之所以不杀司马懿,原因是后者当时的官职太低,不能对曹魏造成什么威胁。在历史上,很多功高震主的武将之所以不得善终,直接原因就是其威望太高或者握有兵权,也即其拥有造反的能力。从司马懿的履历来看,他在曹操时期只是一个储备人才,尽管有才能但对曹操构不成实际上的威胁,所以曹操没有杀他。在曹丕时代他是曹丕的得力助手,也是曹丕最信赖的人之一,曹丕自然不会自断臂膀杀他。而到了曹睿时期,他前期还有能力压制司马懿,但到了后期却已经没这个本事。再加上曹睿自己也短命,连壮士断腕杀死司马懿的机会都没有,这或许就是命运吧。曹操临死前,之所以只杀杨修不杀司马懿,并非因为杨修太过狂放,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不信你看杨修临死前说了什么!
看过三国的朋友,肯定对杨修和司马懿这对冤家非常熟悉,其中杨修属于曹植阵营,而司马懿则属于曹丕阵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杨修的表现都远远强于司马懿,以至于曹植依仗着杨修的睿智,多次碾压曹丕,在曹操面前露足了脸,甚至还让曹操动了立曹植为世子的念头,可见杨修是多么的厉害!不过也正是因为杨修太过于聪明,不懂得收敛,所以在汉中之战时,当曹操陷入纠结状态,在考虑要不要退兵时,杨修直接断定曹操会选择退兵,鼓动手下人提前收拾行李,触怒了曹操,最终演变成“鸡肋事件”,杨修遭到斩杀!
由于“鸡肋事件”实在是太过出名,所以不少人都认为,曹操之所以会诛杀杨修,就是因为杨修的行为太过于放纵,丝毫不知道收敛!而曹操之所以没有诛杀司马懿,则是因为司马懿相对比较低调,没有主动去触怒曹操。说白了,在大众心中,曹操之所以只杀杨修而不杀司马懿,就是因为这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杨修恣意放纵,容易得罪曹操,司马懿低调内敛,不易被曹操抓住把柄,所以两人的结局完全不同!然而事实上,这种看法太过于肤浅了……
曹操是治国之人,是掌控曹魏天下之人,他要处死属下,从来不会简单地因为属下性格不好,而会考虑更深层次的因素!说白了,当权者乃至成年人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以利益为重的!曹操之所以只杀杨修而不杀司马懿,完全是利益使然!简而言之,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曹操选定了曹丕
自从曹昂去世以后,曹操一直没有定下世子之位,以至于曹操的儿子们,都蠢蠢欲动,而这里面的竞争者,以曹丕和曹植表现最佳,所以发展到最后,曹操手下都在各自押注,形成了以曹丕和曹植为主的两股势力!
曹操本人呢,对于这种现象也乐见其成,因为自从曹昂和曹冲去世以后,他确实没有见到哪个儿子能比得上前两位,所以他也想让儿子们竞争一下,看看谁更有能力接班!正是在曹操的纵容下,世子之争愈演愈烈,杨修和司马懿之间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
坦诚地说,杨修的能力其实比司马懿更强,他更擅长把控人心,也是靠着这项本事,杨修引导曹植做了许多曹操喜欢的事情,以至于曹操逐渐把目光聚集到曹植身上了,认为曹植的能力比曹丕更强。但曹植本身的能力其实是比不上曹丕的,他之所以能够表现那么好,完全是因为杨修在背后教导,可杨修也不可能时时刻刻跟着曹植啊,所以说,最终曹植还是露馅了,曹丕还是在实力上击败了曹植!
曹操发现了事情的真相,知道曹植的能力比不上曹丕,自然选择立曹丕为世子,准备将大权交给曹丕。而一旦曹操下定了决心,那么等待曹植势力的结局,就会非常惨了!因为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曹植手下已经团聚了一大批人才,形成了利益团体,他们在曹植身上押注这么多,肯定是不甘于打水漂的,所以他们肯定会反抗!要是曹操不帮助曹丕解决曹植势力,等到曹操去世,曹植势力必将反扑!
所以说,为了给曹丕留下一个安稳的治理环境,曹操必定会对曹植势力动手。而杨修作为曹植势力的首席谋士,自然是重点打击的对象,于是曹操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将杨修处死!事实上,杨修之前一直放浪形骸,多次揣摩曹操的心思,但曹操一直没有对他动手,为何在曹操临死前,他却突然诛杀了杨修?不就是因为他想在临死前给曹丕铺路,打击曹植势力嘛!所以说啊,杨修之死,完全是因为曹植集团的竞争失败,作为曹丕集团的敌对者,只能遭到剪除!
二、曹操担心世家大族反扑
曹操之所以会拿杨修开刀,一方面是因为曹植竞争失败,曹操要借杨修来打压曹植势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杨修的背景太过强大,曹操要借杨修来打压、震慑其他的世家大族!
很多人想不通,为何杨修年纪轻轻就能够官运亨通,在曹植那边占据高位,难不成这是因为杨修聪明绝顶,太过逆天?事实上,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聪明人非常多,但被埋没的聪明人更多,很多人之所以能够出名,除了他自身比较聪明,还和他身后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杨修便是例子!
杨修的父亲是杨彪,这个杨彪是汉朝太尉杨赐之子,可以说是出身名门,而他自己也在汉献帝时期,做遍了三公之职,资历非常老,声望非常高,说他是汉末第一臣都毫不为过!除了杨彪之子的身份,杨修还是袁术的外甥。四世三公的袁氏,大家估计都非常熟悉吧?虽然袁绍袁术都死了,但是他们的关系网还在啊,很多人还是有权有势啊,所以说原本和袁家有关系的人,仍然会卖杨修一个面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杨修才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
说白了,就杨修的身家背景来看,他们家本身就是世家大族,且关系网非常发达,和其他的世家大族关系密切,要是他们想干点什么,只需要互相通通气,就能轻易办成!而如此恐怖的力量,又正是曹操忌惮的!
曹操本身对那些世家大族没有多好的观感,不愿意让利给那些世家大族,所以双方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曹操一直没有称帝,因为有不少的世家大族反对他。在临死之前,曹操为了保护整个曹家的利益,肯定是需要打压一批世家大族的,而这其中,杨家便是首选!事实上,除了杨家,崔琰背后的清河崔氏也是曹操的重点打压对象!
说白了,曹操之所以会杀杨修,乃是因为杨修的背景太过强大,他担心自己死后,杨修背后的势力反扑,不仅有可能击败曹丕,甚至还有可能危机整个曹家,所以曹操要出手诛杀杨修,打压其背后的势力!而杨修在临死前,其实也看懂了曹操的目的,所以他在临死前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杨修之所以会在临死前说自己早就知道会死,其实原因就是上述两个,一方面杨修是曹植的主要谋士,曹植竞争失败,杨修这等大才必定会遭到打压,甚至诛杀。另一方面,杨修家族的背景太强大了,而他爹杨彪又不买曹操的账,老是和曹操作对,所以曹操为了打压世家豪族,必定会拿杨家开刀。杨彪名望高,曹操不敢去背骂名,那就只能对杨修动手了!杨修是何等的聪明,他自然是看透了曹操的目的,所以他才会积极地帮助曹植竞争,而等到曹植失败的那一刻,他也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所以才会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三、当时的司马懿实力很弱
很多人一提起司马懿,总是会想到那个老谋深算,隐忍数十年,最终奋力一击,大败曹爽,抢夺曹魏大权的狠辣之人,然而事实上,这只是老年时期的司马懿,年轻的时候司马懿,实力非常弱!
曹操当权期间,司马懿虽然也算得上是士族,但他们家的权势比不上杨修家,他的身家背景还不足以威胁到曹家。而且当时的司马懿,本身实力只是一般,根本没在朝廷担任要职。所以对于曹操来说,其实当时的司马懿只是一个有才能,没威胁的年轻人,值得栽培!更为重要的是,鹰视狼顾、三马同槽这种故事,其实都是虚构的,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并没有表现出丝毫野心,以他当时的职位,他也不可能有多大的野心,曹操也不怕司马懿的野心,因为曹家的后代,也是非常厉害的!
经过曹操的考察,曹丕算是获得了继承资格,曹操相信曹丕是完全能够压制住司马懿的。而且就算曹丕英年早逝,曹操还有个好圣孙曹睿啊,曹操可是非常喜欢曹睿的,也知道曹睿的本事,所以就算曹丕过早去世了,只要曹睿长大,司马懿也不能翻天。所以说,曹操压根儿就不担心司马懿,当然了,曹丕和曹睿两代人的短命,这是谁也没有料到的!
曹操三代人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司马懿在政变以前,曾先后侍奉过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没有什么不臣之举。
他有着巨大的宗族影响力和硬实力,再加上运势不错,比其他人活得长,身体好,终于熬到了出头的时候。
而曹氏一族却在雄主皆归天以后门丁凋零,就一个曹真,也算曹族三代翘楚,却又生了三个蠢如猪牛的儿子。
这是老天爷要把江山送给司马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