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许多投降的例子,为什么于禁的投降受到特别的批评?
于禁作为五良将,是与五虎将齐名的将领。在被关羽武力下,竟选择屈膝投降,让世人瞧不起,犹其是让曹操大跌眼镜。以至于禁回到曹操身边,曹操一见到于禁,就要唠叨:"我什么都想不通,跟随我多年征战的老将,你怎么还会怕死?"
于禁听了总是羞愧难当,在余下日子里,曹操再没指派他干任何事,于禁是在痛悔中度过了余生。
三国中,最卑躬屈膝的是吕布,做为一方统帅,在白城门下向刘备乞求活命。这些都让人看不起。
像黄忠、严颜、庞德、徐晃、张辽、姜维等,同样被俘过,都视死如归、傲然挺立,反而令人肃然起敬。黄忠、严颜、张辽等是被义释,徐晃、姜维等是被智取,庞德等是被成全义名。而吕布乞求而杀,于禁投降而放,都大丧军人气节,才被后世嘲骂。
严颜被张飞智取,万分不服,面对死亡大声喝道:"自古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大步走向刑场。凛然正气,反而让张飞敬佩。张飞是单腿跪下替严颜解开绳索:"老将军,多有得罪,请抱涵!"
一个大步走向死亡的老将,最后在张飞的义释下感动,才选择归降,并为张飞做向导,沿途守降各个守关将士,不费一刀一枪,让张飞一马平川。
无论义释归降的严颜,还是至死不屈的庞德,在被俘过程中,始终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才会被人敬重,被后人称颂。
三国有许多投降的例子,为什么于禁的投降受到特别的批评?
于禁是被关羽活捉,又被孙权方解救,返回曹操集团的。于禁和庞德形成了鲜明对比,曹操曾表扬了庞德批评了于禁,这样于禁再回到曹操集团,别人瞧不起于禁也就是正常的。张辽、张颌等是投降曹操集团的将领,这些人加入曹操集团后都立了很多战功。吕布集团、袁绍集团都被曹操集团消灭了,这些降将没有再回到原来集团。于禁加入曹操集团时间较早,早期表现很好;后来投降敌方,属于曹操集团叛徒,再回到曹操集团日子不好过。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后,几乎拿于禁当典型教材,让于禁为曹操守墓,面对壁画思过。许多投降的例子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是军阀混战,军阀混战今天在这个队伍,明天在那个队伍,没有特别原则性错误。等于魏、蜀、吴三国建立,再叛国投敌属于原则性错误。襄樊之战,于禁、庞德被关羽活捉,于禁投降,关押在荆州,庞德大骂关羽,誓死不屈被杀,等待吕蒙江东孙吴偷袭荆州,把于禁送回曹操集团,曹操死后曹丕继承曹操职位,代汉建魏,需要树立爱国忠君思想,于禁陷入尴尬地步,曹丕把于禁当做了反面教材。对于禁进行了特别教育批评。蜀汉政权黄权、廖化情况与于禁不同,黄权投奔曹魏,刘备理解。廖化诈死返回刘备集团,刘备欢迎。于禁贪生怕死活着,曹操、曹丕父子对此意见很大。对于禁的一些态度做法跟曹操、曹丕的个人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三国有许多投降的例子,为什么于禁的投降受到特别的批评?
于禁,字文则,山东泰山钜平人。
做为一位早期跟随曹操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每次战利品和受封财物均与众军共享,绝无私匿,很受曹操和众将士爱戴,可以说曹操给与了差不多和自己同等级位,列五子良将之首。
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起了襄樊之战,利用天时地利条件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一时关羽声名大噪威震八方。曹操不由感叹,禁随我三十余年今反不如庞德。后关羽被东吴所害,于禁重回曹魏已不受重用,曹丕甚至叫他去守先帝陵寝。于禁忧郁成疾最后病死。
同样投降,张辽、张郃却名留后世。
关羽也曾投降过曹操,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如遇主公仍去追寻,过五关斩六将护嫂不怠,金钱名利诱惑不为所动,但他的投降却是忠义,美名永传。
三国有许多投降的例子,为什么于禁的投降受到特别的批评?
于禁,是曹操五子良将之首,字文则,泰山钜平人。原为鲍信部将,于初平三年(192年)于禁与陈宫等迎曹操入兖州时归顺曹操。于禁治军严明,作战勇敢,官至左将军,加封益寿亭候,是曹氏外姓唯一假节的将领。。。197年,于禁随曹操入宛讨伐张绣,张绣归顺。因曹操辱没张绣之婶邹氏,张绣复叛,围困曹操,杀死典韦、曹操长子曹昂,曹军一片混乱,于禁禁止乱军,组织人马,筑构营垒,阻挡敌军,曹操得已撤离。曹操赞于禁有名将之风,于禁虽武艺不高,常随曹操征战南北,身先士卒,勇猛顽强。于禁带兵,严肃军纪,所得赏赐,多与士兵。在中原地区天灾战乱之时,粮食紧缺之际,于禁与士兵一同屯田,缓解军需,于禁得到曹操的赏识和信任。219年,关羽北伐,困襄阳,攻樊城,曹仁告急。曹操令于禁为统帅,庞德为先锋,率七军救援樊城。关羽利用地形,掘汉水淹于禁七军,于禁被擒,庞德被斩,威震华夏。曹操闻于禁屈膝而降,不禁感叹:于禁跟随孤三十余年,遇事反不如庞德呀!但曹操深知于禁的为人,对自己绝对忠诚,他的投降,也许另有原委吧。。。于禁的投降,并不是贪生怕死,为的是属下三万士兵的性命,若自己与庞德一样英勇就义,士兵们就没有人保护,任由关羽宰割了。关羽将于禁与三万士兵押解到荆州,正中于禁之策,已打入敌人内部,便于从中行事。但之料东吴捷足先登,拿下了荆州,于禁与魏军又成了东吴的战利品。于禁的委屈求全,遭到东吴的轻视,曹魏的遗弃,可悲可叹。。。昔时关羽投降曹操,为的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自己两位嫂嫂的周全,不顾曹操金钱美女的诱惑,高官厚禄的收买,义无反顾,千里寻兄,不忘桃园结义之情,得到世人的赞许,后世的敬重。在三国时代,投降并不是很不光彩的事情,择主而仕,各展其才。但于禁跟随曹操几十年,地位崇高,于禁的投降,给曹操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况于禁只强于治军,武艺及军事能力不强,于吴蜀的作用及影响不大。也许于禁投降的初衷与用意曹操或许能揣测到,或许出于无奈吧。但于禁的投降让后世人诟病,让人不理解。
三国有许多投降的例子,为什么于禁的投降受到特别的批评?
这个问题,谯周给过答案。他在邓艾打下江油后,蜀汉集团内部去向研讨会上驳斥其他人的建议的时候,针对有建议刘禅投降孙皓的意见,发表了见解:
惟周以为:“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大笑][大笑][大笑],本来就是嘛!你投降孙皓已经是顾不得颜面了,等到孙皓投降曹芳,刘禅不一样还要再投降曹芳一次吗!受两次耻辱真就不如一次辱到底!😄😄
《三国志·于禁传》记载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督领七军,共三万人,去樊城协助曹仁。当时,曹仁据守的樊城被关羽攻打,但没有被包围。于是,曹仁命令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驻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处(汉水河道的改道处)。时值秋季,关羽利用秋雨过多、汉水暴涨,将于禁连同庞德打的全军覆没。庞德宁死不屈,于禁举军投降,被关押在荆州江陵。
等到吕蒙攻破江陵后,于禁从荆州获释而到了东吴,等于第二次投降,这次是投降的东吴。不过孙权毕竟还是大皇帝👍!真没拿于禁当俘虏对待,而是像对待朋友一样善待于禁。这样一来,就有东吴的人不干了?一个俘虏怎么能享受😎如此高的待遇呢:
有一次于禁和孙权同骑马出行。虞翻见二人并排?十分不满😠!大骂于禁只是俘虏,没有资格与孙权并排……随手持马鞭要鞭挞于禁,孙权立刻喝止👍。随后孙权在楼船与群臣宴饮,于禁听到演乐曲时伤心流泪,虞翻又指责于禁是在装可怜[大笑],而于禁仍然称赞虞翻忠义👍。
两年后,公元221年,当时曹丕已经即位,孙权称臣。孙权遣于禁回魏国,于禁回魏时,胡须和头发都雪白了,脸又消瘦。拜谒曹操的陵墓时,看见画着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
你们看谯周说是不是很有道理:第一次投降关羽、第二次投降孙权、第三次投降回曹魏!一辱再辱三辱…可谓奇耻大辱。
而且,于禁自己对于投降他的人是怎么对待的呢?
当初,昌豨最后一次反叛曹操。曹操派于禁征讨,随后令夏侯渊与于禁并力。昌豨是于禁的旧相识,遂诣于禁请降。诸将都认为昌豨已经投降,应当送与曹操处置。
于禁却说:“你们不知道曹公命令么,围攻后降者不赦免。奉法行令,是事上之节。昌豨虽然是我的老朋友,我又怎么能因此而失去原则呢!”于是于禁亲自与昌豨诀别,流泪斩杀了他。
哈哈哈…他的原则倒是挺强滴?轮到他自己,关羽、孙权、曹丕都没有按照原则办事👍👍👍。那他也只能自作自受了!
“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裴松之
三国有许多投降的例子,为什么于禁的投降受到特别的批评?
因为于禁作为曹操喜爱的五子良将,被俘就投降,没有一点骨气,辜负了曹丞相的期望和载培!所以受世人鄙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