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真的没看出吗?

真相是什么?

三国演义上死诸葛尚能退司马,更何况大活人诸葛亮摆出一座空城计呢!

司马懿也是知彼知己:诸葛平生唯谨慎,一定不会冒险来唬弄自己。而诸葛就是吃准了司马懿决不会相信自己会用空城计。双方斗智斗勇一辈子,诸葛实在无兵可调,只能硬着头皮身上绑上炸药包,欲作同归于尽状。可怜司马懿还不想这样拚命,只想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时糊涂,率先掉头就逃。

大军一气逃到了十里开外,司马懿的马被两个儿子拉住:"父亲,我们是不是中了空城计!"

司马懿方才醒悟,但仍然要装出一副深谋远虑样:"对诸葛亮宁可疑其有,不可疑其无。我们要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牺牲。才能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然后命令一子再返回打探。但见人去楼空。再寻山民打听,原先城池无一兵卒,全是老弱病残者,城门洞开。后来两路援军相继赶到,护送诸葛安全返回。

司马懿仰天长叹:"吾不及孔明也!"

历史上有过多次类似空城计,但决不是诸葛亮所为。诸葛亮平生唯谨慎,哪敢玩弄于股掌间。后来魏延曾提出夜袭子午谷的大胆穿插丶直捣敌巢的妙计,诸葛亮不敢做搏杀,失去了一击毙敌之良机(盖因怕万一失败,后防空虚,反遭绝杀)。

而作者就是用心地创造了一出空城计,来表明不得已才可以挺而走险啊!

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真的没看出吗?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故事,“失空斩”是一出好戏,可惜的是这不是历史史实。因为是无中生有,所以司马懿识就不能识破诸葛亮的这一计谋,否则,这事就玩不下去啦。

尽管不少人在过度解读,说什么这是司马懿老谋深算,故意不识破诸葛亮的计谋,不能灭掉蜀国,以预防”兔死狗烹“的悲剧。

但我还是尊重历史史实,没有的事不做过度的解读。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在罗贯中笔下似乎是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神人。

而司马懿总是窝窝囊囊的屡败屡战的败军之将。

但不可否认的结果是诸葛亮总不能取胜,而司马懿就像灰太狼一样,总还会回来的。

这就是故事的趣味性,没人去怀疑灰太狼是不是应该回来,但许多人希望司马懿消失,最好不要再来。

司马懿的形象不是很好,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的历史地位,恐怕知道的比较少。

但其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历史给与司马懿的评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了曹魏四代的托孤重臣。

或许有人因为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政权,就诟病司马懿。可话说回来,曹魏自己不出现问题,司马氏也就没有机会;同样的道理,如同汉室不出现问题,曹氏也没有机会一样。

自己做不仁不智之君,就不要希望天下都是愚忠之臣。

回到题主的问题,与诸葛亮相比,司马懿的智谋、胆识相差并不很多。如果真的出现空城计这一出,恐怕诸葛亮会输得很惨。

幸运的是,诸葛亮没给司马懿这个机会。

也就不必讨论司马懿为啥识不破诸葛亮的空城计啦。

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真的没看出吗?

首先来说,历史上没有诸葛亮的《空城记》,诸葛亮的空城记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光辉形象演义编造的。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记,曹操对吕布用过,文聘对孙权用过,赵云对曹兵用过,惟独诸葛亮没有对司马懿用过。既便如演义所说,司马懿其实想得可能更多。他可能不只想军事上的问题,更多考虑的是政治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司马懿在曹操阵营,那也是险象环生的,因为曹氏对他,是又爱又恨的。曹操几次想杀他,而且提醒曹丕注意他。爱的是其才,恨的也是其才。司马懿是曹氏父子几辈对付诸葛亮的一个棋子。这个诸葛亮心知肚明,司马懿自己也知道:诸葛亮是他存在的价值。司马懿一定从诸葛亮的琴声中听出了什么,对,他听出了杀声。而这杀声,是一种提醒。杀司马懿的,不只有诸葛亮的伏兵,还有曹氏父子隐隐的屠刀。他也一再提醒司马懿,你杀了我,也等于杀了自己。假若司马懿活捉了诸葛亮,或杀死了诸葛亮,功高震主,他会是什么下场呢?如果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司马不会轻易代曹的,最大的可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来的钟会、邓艾是什么下场,其实就是司马懿的下场。司马懿从大局出发,找了个理由说是有诈而退兵。其实这才是他人生的大智慧,大智若愚的表现,当然司马家族最后也从中获利,最后成为三国最大的赢家。

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真的没看出吗?

司马懿多疑,按他对诸葛亮的了解,可以肯定诸葛亮若无十分把握是不会以身涉嫌的;另外留着诸葛亮才是他想要的,诸葛亮如果输了,也就意味着蜀国和魏国的战争到此结束,他司马懿在魏国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所以说司马懿当时看出、没看出诸葛亮的意图,都要退兵。

我们看看当时司马懿在魏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就可以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当时司马懿刚刚官复原职,复职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大举进攻魏国边境,而当时魏国能和诸葛亮抗衡的只有司马懿,所以才重新启用司马懿。

司马懿当时是什么心情,大家应该知道,那是一百个不甘心。你魏家王朝用到我了,启用我;用不到我,就把我扔到一边去。这个时候我如果真的打赢这场战争才是傻子。诸葛亮败了,也就是蜀国败了,蜀国如果败了,我司马懿在魏国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了,到时说不准走韩信的老路。这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所以当时司马懿看出、没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司马懿不想为曹魏政权和诸葛亮拼得你死我活。这样的话,胜败都对司马懿没有好处,也就是像特朗普说的那样,被曹魏政权占了便宜。以司马懿的为人,他怎么会做这种傻事。

所以司马懿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和诸葛亮捉迷藏、玩游戏,你曹魏能卸磨杀驴,我就推着磨不停地走,不卸下来。只要有推不完的磨,就不会面临“卸磨杀驴”的处境。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得保全诸葛亮,同时也不被诸葛亮伤害到。这样才能为自己争取足够的时间,培植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一展宏图大志。

诸葛亮是什么人,对自己的对手司马懿肯定会了解得一清二楚。他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会以身涉险。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生命问题,而是关乎整个蜀汉政权兴亡的大事。他在摆空城计的时候,肯定会把一切可能的因素考虑在内。

我们看看诸葛亮当时是什么阵势: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

这是什么情况?司马懿能不疑惑吗?司马懿看了城墙上的诸葛亮,大脑肯定高速运转,来来回回把诸葛亮的意图琢磨几十、几百遍,最后想通里面的玄机。表面诚惶诚恐,马上退兵。这就是聪明人交往的好处,如果遇到猪队友那结局就难说了。而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中,司马懿只有一条路,就是马上“退兵”。

所以说司马懿当时看出、没看出“空城计”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司马懿想没想明白诸葛亮的真实意图,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司马懿考虑明白,肯定会配合诸葛亮把“空城计”演下去,演得完美。这样才会你好、我好、大家好!

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真的没看出吗?

首先呢,要了解司马懿是什么样的人物,司马懿聪明智慧,富有谋略,不会计较一时的胜利,而是知道最终要什么结果。他用五十年时间向曹魏证明了他的忠心。后来就反水夺得整个天下。假设那个时候他把孔明干掉了,他还能掌握兵权吗?曹魏还会对他依赖吗?还会叫他去抵抗敌人吗?答案是不会的。司马懿不是曹魏家族的,兵权全部落入他手,就会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自己干出来的事,所以曹操的后人也是特别警惕这一点。而如果不给司马懿兵权呢?诸葛亮又老是北伐,诸葛亮六出祁山啊,一直打。诸葛亮大家都知道,智慧的化身,聪明的象征,打战没人打的过他。曹魏政权如果不派人抵抗,终有一天曹魏的国土就会被诸葛亮蚕食殆尽,派其他人抵抗呢,不是死的就是伤的,完全没人搞得过诸葛亮,去了也是白去,没有用。只有司马懿才有方法抵抗诸葛亮,只有司马懿才能让诸葛亮退军,所以诸葛亮才要六出祁山,有时候还被司马懿反击,像街亭之战,马谡就失守了,被司马懿打得很惨。

当时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大军,来追杀诸葛亮,诸葛亮只有一点点的残兵败将。但是司马懿拉到西城,诸葛亮却做坐城上逍遥自在的弹琴,完全没有紧张,完全没有害怕,城门大开,只有几个小兵在扫地。后来司马懿就退军了,人们以为司马懿太谨慎了。其实不然,而是司马懿太智慧了,西城才那么一点的地方,就算有埋伏,他十几万大军还搞不死诸葛亮?不可能的,而且他也可以先派小部队去探探虚实再打诸葛亮,诸葛亮完全就是要被活捉。

因为司马懿知道,如果诸葛亮死了,自己就是历史上的韩信,鸟尽弓藏就是他的下场。当然诸葛亮也是看出来了这点,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进攻,诸葛亮必死无疑。但是诸葛亮的琴声告诉司马懿,如果我死了,你也就活不久了。司马懿大局观强大,考虑事情长远。不能杀诸葛亮,杀了诸葛亮对自己没有好处,但是可以一直对付诸葛亮,在对付的过程中慢慢的掌握兵权,等到时间到了,诸葛亮也活不久了,自己也掌握了兵权,就可以反水,自己当大佬。当然最后天下尽归司马氏。

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真的没看出吗?

谢谢邀请!《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守,诸葛亮面临被司马懿活捉的危险,被逼退守西城。不得已使用“空城计”,当司马懿15万大军来到西城县的城门外,看到诸葛亮若无其事的情景,竟然退兵,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已经看出是一座空城,他想攻城,可是被司马懿阻止。理由是“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城门大开,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识,宜速退”,所以诸葛亮安全脱险。情节何等惊险,使诸葛亮这个智慧的化身显得神乎其神。在瞬息万变的事态面前,超人的镇定,过人的才智和惊人的胆识使人佩服。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才智不相上下,正由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所以才百般谨慎,使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成功。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着重是证明诸葛亮比司马懿就高这一招。这个传奇的情节,历史上是否有此事,还很难说,后人大都认为,是作者为了歌颂诸葛亮,而虚构的情节,小小的西城县城,里把路方圆,能容得下几万兵马?司马懿的15万兵马,若进城,容也容不下,攻城易如反掌。也有人认为,司马懿也看出了诸葛亮的破绽,他若要捉住了诸葛亮,大功告成,在曹丕面前就没有什么用了,目前,诸葛亮的大限未到,退兵也是高招。这样理解,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