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唐朝名将辈出,征讨四方,而宋朝的名将却很少?

宋朝不仅有名将,而且还有巾帼英雄。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马上打天下"的名将,论武艺也与唐太宗齐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宋祖就是宋太祖。

说到"杨家将",可谓家喻户晓,杨家满门忠烈。杨业和潘美受命收复燕幽十六州,打下四州,后因曹彬打了败仗,无奈退兵,但将四州百姓都迁回来。

杨业无奈监军王侁硬拚契丹,约好将契丹诱入然后大军围剿,可潘美丶王侁误闻杨业已战死,却退了兵。杨业孤军奋战,等不到接应,在杀了一百多人后落入敌手,宁死不屈,慷慨就义。他的几个儿子后来都英勇奋战。

宗泽和岳飞抗金也名闻天下,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寇正丶韩世忠等都是一代名将,连韩世忠夫人梁红玉等,也是史上有名的"巾帼英雄"。

著名诗词家陆游丶辛弃疾等都是文武双全,也曾带兵征战。他们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铁戈金马的战斗精神!

为什么感觉唐朝名将辈出,征讨四方,而宋朝的名将却很少?

主要是两朝开国帝王的胸怀和格局完全不同。李世民的政治胸怀和远见卓识自宋以后没有一个封建帝王能够超越,他把人民当作水,把唐王朝看成船,认为水可以载船,也能够覆舟,正因为他思想认识上的大思维和大境界,才成就了他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大格局和大成就。

唐太宗采用并完善了隋朝“三省六部"政治制度,提倡大臣和民间监督皇上行政和用权,鼓励大臣给皇上找问题和提意见,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气魄和博大胸怀。

在这样一个政治环境下,唐朝就很难不名将辈出。由于君臣同心和相互信任,唐朝才涌现出了李靖、李绩、苏定方、薛仁贵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名将。

反观宋朝,赵匡胤刚坐上皇位,就迫不及待地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历史闹剧,表面上看他是为了稳定宋朝的江山社稷,其实这是他在自废武功,把宋王朝从一开始就置于重文抑武的格局之下,无情的阉割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为宋朝后来先后两次被少数民族灭亡埋下了伏笔。

不是宋朝没有名将,而是宋朝的名将在宋朝这样一个政治氛围下难有作为。

为什么感觉唐朝名将辈出,征讨四方,而宋朝的名将却很少?

宋朝不是没有名将,而是名将不出彩,活得憋屈,没有话语权。

其实名将和名相,都是国家意志或者君王意志的体现而已。比如秦国的理想是统一六国,所以有了白起、王翦和蒙恬;汉武帝以北伐匈奴为毕生大业,所以有卫青、霍去病。而唐太宗励精图治,所以有房谋杜断而多出名相;到了宋朝,国家用文官治国,所以名相也是很多,但偏安一方,得过且过,名将就少了很多。

其实,和平年代难出真将军,名将的长成也是需要有代价的,要有大量的战争和战火的锤炼。宋朝推行的是文官治政、以文制武,而文人可不喜欢打仗,还特别喜欢讲道理。所以,我们翻开史书发现,宋朝的皇帝中,对幽燕地区最有野心的竟然是宋徽宗赵佶,但结果他败得也很彻底。

(宋徽宗赵佶)

整个宋朝真的活得很憋屈,一直都被别人暴揍,和秦皇汉武唐宗那样的宏图伟业比起来,简直是没有法比。但如果说宋朝没有名将,并不准确。毕竟那个大的一个国家,没有出色的将领守卫边疆,那也不会有300来年的国运。

个人认为,在宋史中有以下几个名将还可以大讲特讲的。

第一位: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是今天的山西汾阳人,寒门出身,善于骑射,有勇有谋。狄青一生经历二十五战,这在宋朝来讲已是很难得,后来他升迁为枢密使。

狄青能在那个年代里崛起,一是受到宋仁宗的信任,二是得到了范仲淹的提拔。

但是狄青也受到了整个文官集团的猜忌,读书人轻蔑地喊他“赤佬”,并且还屡屡弹劾他。连宋仁宗后来也看不下去了,他对当时的文官头子文彦博喊冤,“狄青还是很忠诚的。”

(狄青)

文彦博当时就怼道,“宋太祖效力于周世宗柴荣的时候,难道就不忠诚了?”宋仁宗听后默然无语。最终狄青在文臣的猜忌中惊惧死去,等到爆发战争的时候,“国难思良将”,宋仁宗又开始想起狄青的好处来了,但已经晚了。

第二位:岳飞

岳飞,精忠报国,但现在在网络上已经被屡屡黑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岳飞打仗十分厉害,他一心收复中原,并且还很得民心,所以受到了皇帝、文官的猜忌,最后还因为宋金议和,金国提出要以岳飞的脑袋来作为条件。

于是三方绝杀之下,岳飞在牢中含冤而死。当然,后来宋孝宗北伐的时候,又假惺惺地为岳飞平反,其实都是因为政治宣传的需要罢了,但也晚了!

(岳飞剧照)

第三位:孟珙

孟珙 (1195—1246),字璞玉 , 是今天湖北的枣阳人,抗金名将、抗元名将,是在宋朝中难得的一位得以善终的名将。

公元1234年,即宋理宗绍定七年,宋元联盟灭金,孟珙与蒙元在今天的河南汝阳灭掉了金国。随后宋元战争爆发,孟珙带领着步兵为主的宋军,依托有利地形,艰苦卓绝地打败了当时纵横天下的蒙古军队,并且收复了襄阳、信阳、樊城等城池。

元朝军队,那可是打到欧州,让西方人称之为“黄祸”的军队。但是孟珙却能战胜了蒙古军队,并且抵抗住了蒙元军队的侵略,由此可见孟珙的用兵水准。所以后人评论宋朝名将,有“南宋名将,岳飞当为第一,于飞之后者,仅孟珙一人而已”的美名。

(救火队长孟珙)

有名将,而不能用,是国家的悲哀,也是宋朝的“自作孽、不可活”。

从历史上看,宋朝建国的前身是五代十国,是一个武夫当国的年代,武夫当国往往带来的是割据和战乱。所以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他搞起了“杯酒释兵权”、“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等等策略,因为文人崇尚秩序,所以用文官治政,可以解决武夫割据带来的弊端,也可以把国家推入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之中。

但宋太祖之后,历代宋皇都没有把这个祖制给拔反过来。而文官集团为了保住自己绝对的话语权,也不允许武将势力抬头,这就导致了宋朝繁荣昌盛但对外却软弱可欺的局面。

(文官集团)

而文官治国者,我们都知道了,内残外忍,往往都被外敌所灭。比如明朝被后金所灭、而宋朝也被西夏、辽国、金国、蒙元所欺。大家都知道大多数读书人的特性,不干事还瞎BB,并且还杀人不用刀。比如文彦博的那一句“太祖事周世宗,岂又不忠乎?”,就是诛心之论!

文——千古

为什么感觉唐朝名将辈出,征讨四方,而宋朝的名将却很少?

两宋缺乏名将,主要原因,要从唐玄宗时代说起。唐玄宗在位期间,大唐帝国边塞战争频繁——仅唐玄宗一朝,大唐就和吐蕃、南诏、阿拉伯等国家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为了保证边将能及时调度战争需要的人力、物资,唐玄宗设立节度使制度,让边将有了地方的军政大权。这一制度起初保证了大唐的武功赫赫,但与此同时也助涨了边将的实力,从而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之后长达百余年的中唐、晚唐藩镇混战。到唐哀帝在位期间,军阀朱温直接废杀唐哀帝,建立后梁王朝,由此拉开了五代十国混战的序幕。北宋建立之后,宋太祖意识到,想要避免中唐以及五代的悲剧,指望天子多么英明神武显然不切实际——毕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后周皇帝柴荣何等英明?但继承人软弱无敌,最终导致江山易主。

为什么感觉唐朝名将辈出,征讨四方,而宋朝的名将却很少?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名将辈出的时期很多如: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这两个时期可谓是百家争鸣,也是名将及军事理论典籍在中国历史上涌现最多时期】;

三国时期,这也是名将和军事人才辈出的时期,当然不能以《三国演义》来看历史但是三国时期兵法计谋是应用比较极致的时期。

唐宋时期这也是一军事人才名将辈出的时期,首先要出文化和军事理论上出发唐代军事理论著作有《太白阴经》宋代有《虎钤经》、《武穆遗书》。

为什么感觉唐朝名将辈出,征讨四方,而宋朝的名将却很少?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唐朝极盛时期积极进取出现很多知名武将这是事实!然唐朝中后期社会动荡藩镇割据边境外族逐渐强大建立起一个个封建帝国,唐朝后期留下的烂摊子实在是太烂了仅次于晋朝。宋朝最为后来王朝在总结唐朝后期的教训时宋人认为唐朝去经营边塞苦寒边缘之地才是导致国乱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大理屡次三番要求并入宋朝而宋不愿意的原因。因此宋朝的国策就是扬文抑武,虽然如此宋朝还是有名将的,比如狄青岳飞。你提这个问题别人也可以提为什么宋朝名相很多而唐朝极少或者没有呢!正是你看不起的大宋铸造了华夏民族的性格和习惯影响到今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