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能在《史记》中列入帝王本纪?

沛公取关中,项羽疑其谋反,设宴鸿门。 鸿门宴项羽虚荣心太重,经不起沛公刘邦的示弱和讨好。叔父项伯又敌我不分。最后放走沛公,亚父气得大骂,竖子不可与之谋也。 项羽灭秦后,拥楚怀王,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各诸侯王。当时项羽与汉王刘邦兵分天下相持不下,刘邦用计离间项羽与范增。最终项羽围于垓下,四面楚歌,被追杀至乌江边,因不肯过江东而自刎,功亏一篑。 司马迁在实际中备注下雨,有人称,项羽眼睛,像舜,有两个瞳孔,意思是说他其貌非凡,有帝王像。但司马迁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不懂谋略,虽然他一介平民,用三年的时间四处征战打下天下,但他不懂治国之策,缺乏战略,最终也没有当成皇帝。 但是为何在史记中又把项羽列为帝王本纪呢?

司马迁第一个为中国的历史做了全面总结,从三皇五帝写到了西汉。要知道他是在为李陵辨护而遭到汉武帝残忍的宫刑的悲惨境遇下,倾注全力完成了史记。他对汉武的不仁虽然没有公开的怨恨,但他决不像后来写历史的讨好当朝丶贬低前朝,因而客观地写出了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

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曾以西楚霸王名义统治着中国,政治上恢复了战国般诸侯制度。从历史发展看,是终结秦始皇的郡县制。代替周王朝威震天下。

司马迁自然的要把项羽放在帝王《本纪》中。

况且项羽纵横天下,一生咸无败绩,只是最后一仗大败,垓下被围,乌江自刎。在司马迀心中,项羽真的是大英雄,就如李清照感叹那样"生当做人杰,死后亦鬼雄“。

项羽为何能在《史记》中列入帝王本纪?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何把项羽写入帝王本纪呢,标准答案只有司马迁知道。作为历史爱好者,只能根据史料去分析,写出个人的一己之见。正确与否,不得而知。个人认为:首先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一翼,项羽是一个悲剧式英雄,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秦朝末年,陈胜武广、项羽、刘邦以及赵国旧势力都是反秦的。项羽在灭秦中有突出的战绩,一是假借项梁名义,杀宋义,取得楚军上将军之权,便于其自主决策反秦策略,二是项羽带2万楚军灭秦救赵战争中,渡河之后,破釜沉舟,持粮三日,自断后路,大战秦军,与秦军九战,绝其甬道,大破秦军,收秦军二万,为防其反水,坑秦军残余2万。其次,对项羽讲信誉是肯定的,鸿门宴不杀刘邦,虽有“妇人之仁”之嫌,但必竟显示了其英雄大度的作为,以鸿沟划定为楚河汉界,项羽便引兵回彭城,而刘邦且乘胜追杀,刘邦在军事上虽没占到便宜,但违约的是刘邦。第三,司马迁有崇敬英雄情结,项羽年少读书、学剑均不成,但喜欢学兵法,不过兵法也没学出成就,但项羽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兵败垓下,四面楚之时,项羽写了催人泪下的一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美人惜别,可谓是最高境界的爱情悲歌。

项羽为何能在《史记》中列入帝王本纪?

由于最近收到的多是与历史无关邀请,很少回答悟空回答了。由于用手机回答,简略把观点陈述如下。一般认为,司马迁能够把项羽入本纪、陈涉入世家,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这种说法有其道理,但不全面。因为项羽入本纪,是尊重历史事实。当然项羽没能建立起稳固的封建王朝,不过其是楚汉战争时期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自称西楚霸王,大封天下,只不过分封不均,惹起众怨。刘邦更是不满意,刚分封完就陷入纷争。项羽东征西讨,由于有勇无谋,被刘邦击败,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所以太史公如此写史,的确是从事实出发的。

项羽为何能在《史记》中列入帝王本纪?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1,什么是帝王本纪?

2,项羽的功绩:

所以我将先从这两个问题入手,再去回答题主所问的问题。

1,什么是帝王本纪?



本纪作为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得一部分,它的意思是法则和纲纪,而帝王本纪就是以天子、国君的事迹作为纲领,采用编年、记正朔的形式,反映朝代的变迁、时代的大势。但是在实际上,帝王本纪是按照编年的体例,依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的。所以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帝王本纪的内容并不简单是帝王的传记,还包过按照编年的形式来记载一朝的大事的内容。

2,项羽的历史功绩:



我们知道秦朝末年,为反抗暴政,各地纷纷起义,项羽就跟随自己的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随后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虽然后面被刘邦所败,在乌江自刎,但是他推翻秦朝暴政,加速秦朝灭亡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我们了解完上面的两个问题,现在再去回答题主所问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释:

第一,根据司马迁编写《史记.帝王本纪》的内容来看,秦朝某年发生的大事就有项羽的巨鹿之战,所以把项羽记到《帝王本纪》里面也是为了记载当时发生的大事件。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帝王本纪的内容不但包过帝王的言行政绩,也包过当时一朝时期所发生的大事。而秦朝末年,作为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破了秦朝的主力,可以说是当时震惊天下的大事。司马迁在记载这件大事的同时,项羽这个始作俑者肯定也会被记载上。

第二,帝王本纪是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项羽虽然没有做过帝王,但是他却拥有帝王的权力和地位,比如分封诸侯。

如果上面的理由有点勉强的话,我们就按照帝王本纪的直接内容来说,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所谓帝王,肯定是天下之主,在当时的情况下天下之主是秦王子婴。但是项羽把他杀死后,定了都,又分封了诸侯,拥有帝王的权力和地位,所以理所当然司马迁可以把项羽记载在帝王本纪里面。

第三,项羽的历史功绩值得司马迁肯定。

我们知道项羽最后因为刚愎自用,造成被刘邦包围,以至于在乌江自刎,但是在此之前他从本来没有尺寸的封地,却在三年内,灭掉不可一世的秦国,封疆裂土,分封天下,号称“霸王”。这样的功绩是前人从来没有的,所以司马迁肯定其历史功绩,把他记载在帝王本纪中。原文中有如下描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于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结语:综上所述,项羽能列入帝王本纪的原因一方面从帝王本纪的内容来看,项羽符合其内容标准,另一方面就是项羽的历史功绩值得司马迁肯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项羽为何能在《史记》中列入帝王本纪?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解答①《史记》的结构②项羽人物的定位

《史记》的结构

《史记》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自古以来对《史记》的研究很多,著述颇丰,笔者无意在此涉足这个大话题。我们针对题主的问题简单做下论述。

我们先看下司马迁先生在《太史公自序》中是如何表述的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司马迁先生在这里简要说明了《史记》是如何分类的,一如既往的言简意赅,留给了后世的同样是各类解读。有时候想想还是挺有意思

《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类别,学界称之为“五体”,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纪传体”。这种五体合一的纪传体是司马迁先生首创,对后世的史书创作影响深远。

所谓“通皇帝、尧、舜,至於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记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一经籍考十八》

按照古今学者的分析,五体的“五”源自五行,十二本纪中的“十二”来自十二地支,十表的“十”来自十天干,八书中的“八”来自八卦,三十世家中的“三十”源自《老子》三十辐一毂,象征记录着王朝股肱之臣,七十列传中的“七十”等同于古人认同的岁数“七十”,所谓人到七十古来稀

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大体如此,我们这里不做深论,司马迁先生是否有此深意我们的确无法形成定论。权且当做一种认识,不过从中不难看出《史记》的宏大架构的确非同一般。

“本纪”通过编年的形势记录了从五帝到汉武帝历代帝王之事,是整个《史记》的时空框架,由各个帝王的纪年构建了一条连续的历史记录。所以本纪的作用非常重要,想读懂《史记》,本纪必须要熟读,而且要搞清楚各个时期纪年的方式,否则非常容易搞错。

“表”通俗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事件和人物的日历,与其他几个文体相互补充。

“书”记载的是礼、乐、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内容

“世家”记录了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世系变迁,主要是诸侯及一些特殊代表的人物

“列传”则记录了“本纪”、“世家”之外的一些历史人物。

《史记》的五体互相补充,对同一人物的描写往往在不同地方会有区别,有的地方还存在相互矛盾之处,有些人拿这些不同之处去贬低《史记》的真实性,其实是很无知的。这些差异恰恰体现出司马迁先生严谨真实的创作风格。

例如本题中的主角项羽,在《项羽本纪》中项羽是个重情重义、威武仁德的大英雄。在《高祖本纪》《陈平世家》《淮阴侯列传》等地方就成了一个残暴凶悍、嫉贤妒能、有勇无谋的莽夫。这是司马迁春秋笔法的妙处所在,以不同人物的视角去描写人和事。

所以我们读《史记》时候绝对不能根据其中一篇来对事对人下结论,需要读者有甄别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读有关章节。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参考其他史籍和现代一些学者的分析。

我们既然知道了《史记》的基本结构,也了解了“本纪”记录的内容,其实不难看出来为什么会出现《项羽本纪》。

《史记》十二本纪有《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

上文我们说到,“本纪”是一个时空框架,是由连续的时间构成的一条历史记录。这点在《史记》十二本纪的选择上体现的非常清楚。

五帝后面是夏商周这个很好理解,周后的秦指的是战国后期的秦国,也就是公元前249年秦灭掉春秋时候的东周,我们知道秦王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从周亡到秦立,司马迁将中间的28年的王朝空白期用《秦本纪》连接起来,这28年是秦国主导的年代。

之后单独立了《秦始皇本纪》也是这个原因,这个时候秦王朝建立了,进入秦始皇统治时期。同理,公元前207年秦亡到公元前202年项羽败亡,这中间的五年,在司马迁的眼中是“楚”国统治时期,实际的统治者事实上是项羽,但项羽并没有完成统一称帝,没有年号这些,所以取名《项羽本纪》,纪年用的是汉高祖,后面《高祖本纪》和《孝文本纪》中间是《吕太后本纪》是同一个道理。就是按照统治者来将历史连贯起来。

说实话,这点非常聪明,体现出来了司马迁先生的大智慧,仔细读过《史记》的朋友想必深有感触。

项羽的地位

题主问题中提到的司马迁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不懂谋略缺乏战略其实就是上面讲到的那个原因,《项羽本纪》才是司马迁对项羽真正的个人看法,我们不妨看下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是如何描写项羽的。

"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史记·项羽本纪》

“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这句话是说项羽率领五个诸侯国灭亡了秦国,我们知道,首先进入关中的是刘邦,但司马迁认为实际灭秦的是项羽,事实的确如此,项羽巨鹿之战歼灭掉秦军40万主力是秦灭亡的直接原因。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这里是说项羽分封诸侯,所有政令都是由项羽来制定。此处表明了直到项羽败亡之前这段时间实际的统治者是项羽。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这句表明了在司马迁心中项羽的地位,古今未有的一位大英雄。

还有其他一些褒赞项羽的地方,我们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楚汉战争虽然时间短,但牵扯到的人物和事件比较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笔者头条号,里面有详述的文章。同时也有笔者对项羽这个人物详细的分解和剖析。其中有很多是笔者独立思考出来的观点和认识。

结语: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之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为项羽做《本纪》的原因。一是《史记》的结构中“本纪”就是一个由连续时间组成的框架,二是项羽是楚汉争霸这段王朝空白时间段的实际统治者。想必应该已经解答得很清楚了

项羽为何能在《史记》中列入帝王本纪?

项羽之所以能在《史记》中列入帝王本纪,是由项羽的历史地位和司马迁所处的朝代等因素决定的。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史家写史的崭新体裁。它以“本纪”记述帝王;以“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和特别重要人物;以“列传”记述其他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脉络清晰,分门别类,成为后世史书的范本。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最杰出的领袖之一,著名军事家,暴秦统治实际的推翻者。他勇猛好武,击破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在与刘邦四年的楚汉之争中,惜乎败北,最后自刎于乌江。

虽然项羽一生并未做过皇帝,但是灭秦之后,他在一段时期成为国家实际的领导者。他自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裔为王。刘邦的汉王称号,其实也是项羽分封的。因此,项羽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刘邦统一天下成为帝王,归结于天命。作为与刘邦并驾齐驱,功绩和能力并不输于刘邦的项羽,司马迁将其列入帝王本纪,也是充分客观地尊重了史实。

此外,司马迁是汉代人。在汉之前,封建王朝只有秦,像项羽这样堪称帝王的杰出人物并不多,司马迁对他的景仰可想而知,这也是项羽能列入本纪的另一个原因。在司马迁眼里,项羽是真英雄,大豪杰,如果将其列入裂土世袭的王侯世家,显然极不合适。

因此项羽进入了帝王本纪,而不是列入王侯世家。#我要上头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