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失败,有魏延这样的大将,他为什么不用反而要杀了他?
诸葛亮能以一己之力在三国中继曹操之后独领风骚,靠的是大智大勇。
诸葛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当初辅佐刘备作隆中对,就是像重演刘邦出关中夺天下丶重演光武帝刘秀北伐中原复兴汉的奇迹。无奈刘备不是刘邦丶也不是刘秀,未及实现战略转折,刘关张却魂断东吴,失去隆中对统一天下之良机。
蜀中地小人少,刘禅主张防御为主丶太平天下。诸葛岂甘做池中鱼丶笼中鸟,前后写了千古名篇"前出师表"丶"后出师表“。诸葛实行精兵简政,训练出了一支铁军。加强民族之间团结,从少数民族中招募敢死队。培养姜维丶马谡丶关平丶张苞等军事将领。六出祁山,威震中原。
诸葛一生不坠其志,复兴汉业,统一天下。而战略上以攻代守,气势恢弘。至少蜀汉在战争平面上是不落下风,军事上能与魏吴匹敌,长期保持主动。诸葛为蜀汉做到了极致,他的智慧和忠义才会被后人千古传颂!
而替代着姜维就逊色好多,虽然是九年九伐中原,气势和战绩都大打折扣,最后一个失误弃守阴平关,而让诸葛亮其子其孙战亡于最后一道屏障剑阁,导致刘后主全朝投降。
从中更可显示,诸葛处险无惊丶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只是"虽得其主,未得其时!"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失败,有魏延这样的大将,他为什么不用反而要杀了他?
诸葛亮之所以北伐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钱,没人,焉能不败?蜀国,吴国所辖区域狭小,人口也不多,经济能力有限。蜀国吴国加起来的实力,也不足以与曹魏对抗。打仗就是打钱,打经济基础。没钱,注定失败。魏延确实是能文能武的战将。可惜诸葛亮一身谨慎,不轻易涉险。魏延的计策虽然有点冒失,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奈何诸葛亮不同意。可惜魏延了。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失败,有魏延这样的大将,他为什么不用反而要杀了他?
题目有两个问题。
第一,诸葛亮北伐并没有失败。第二,魏延不是诸葛亮杀的。相反,诸葛亮一直重用魏延。
先说诸葛亮北伐的胜利与否的问题。诸葛亮五次北伐,第一次因为错用马谡,导致街亭惨败。其余四次,全部取胜。占领了武都、阴平两个郡,先后斩杀了魏国大将张郃、王双。多次击败司马懿。
从战术上讲,诸葛亮取得了完胜。从战略上讲,诸葛亮以攻为守,打得魏国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也是完胜。假如诸葛亮多活十年,必定夺取中原。可惜,天不予时。
再说魏延的问题。诸葛亮其实很清楚魏延的军事才能。他也想重用魏延。但是魏延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太过骄傲,总是盛气凌人。得罪了很多人。
对于魏延,说实话诸葛亮并不放心。一是担心如果太过重用魏延,会失去人心。因为魏延的坏脾气得罪太多人。二是担心过世以后,魏延目中无人,朝中又没有人能压制魏延,那样刘阿斗就太危险了。
可能是出于这些考虑,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但也不能说没有重用。
魏延一直在诸葛亮的身边,始终处于北伐第一线,参加了五次北伐的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军中二号人物。而且一再升职加薪,最后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假节,进封为南郑侯。这是非常非常高的官职了。
魏延骄傲,与人闹矛盾,诸葛亮常常维护他。
诸葛亮临终时,并没安排杀掉魏延。诸葛亮只是安排魏延断后,大军在南,依次撤退。诸葛亮这样安排,其实是用心良苦,他知道魏延心高气傲,十有八九不愿意退兵。所以叮嘱姜维等人,如果魏延愿意撤退,那就一起走。如果魏延不愿意撤退,那么大军自己撤退。没有一个字提到要杀魏延。
可是后来,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被严重激化。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魏延也悲剧了。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失败,有魏延这样的大将,他为什么不用反而要杀了他?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诸葛亮北伐失败与否,要看到五次北伐的根本目标,并不是攻占陇右,而是消灭魏军的有生力量,从这个目标来看,诸葛亮确实是失败了。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轻松取下陇右,但无法打败来自关中的援军。因此在街亭丢失后撤军,否则会有被魏军切断归路而歼灭的危险。第二次北伐,久攻陈仓不下,因军粮供应问题撤军。第三次北伐,虽然攻取武都、阴平两郡,但因为关中援军不出,诸葛亮无法继续进攻,只好撤兵。第四、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已经不是攻城略地,而是与司马懿决战,但司马懿看穿了诸葛亮的心思,坚守不战,诸葛亮又无功而返。
从消灭魏军有生力量这个目标角度来说,诸葛亮的北伐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本质上讲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蜀魏经济实力差距太大。打仗打的是国力,从综合国力上看,蜀国差魏国不止一个档次。魏国一直以来都重视农业生产,曹操早在196年就下令进行屯田经济活动,而诸葛亮直到234年,才下令屯田。蜀国的支柱产业是蜀锦贸易,农业生产由于连年征战,土地荒芜,人民疲困,粮食生产成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因此,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因为军粮问题而撤兵。反而曹魏农业生产十分发达富足,曹魏大臣华歆在奏折中认为“中国无饥荒”,应对蜀汉北伐挑衅的最佳方案是:坐而待其毙。
- 第二点,是军事地理条件的限制。蜀汉的一个优势地理条件,就是依仗四方天险,曹操也试过兵出斜谷与刘备争夺汉中,但刘备依仗天险而守之,曹操也无能为力。但从那以后,曹操转变思路,既然我打不进去,就把你关起来,直接放弃汉中,将防线收缩至长安一带,秦岭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即挡住了曹魏进攻的门路,也限制了蜀国进攻的步伐,所谓“南郑”为“天狱”,“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粮食运输成本极高,蜀汉进攻的地理条件极为不便。因此,诸葛亮北伐始终在秦岭山麓停滞不前,无法突破到关中地区。
第三,是蜀国人才的缺乏。像现代中国人也喜欢往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地区跑、不喜欢去边远山区一样,蜀国当时也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问题。虽然蜀汉占据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但地处西南边陲,与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原地区相隔千山万水,物质资源条件有限,吸引不了人才。蜀汉政权确立后“远人不复至矣”。因此,才会有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有以上三点因素制约,诸葛亮的北伐是一件难度系数极高的事情,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对魏延弃而不用甚至杀害。
从历史记载来看,这个问题其实是不成立的。刚才讲到,蜀国人才缺乏,所以像魏延这样的宝贝,诸葛亮是大大重用的,不存在弃而不用的情况。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死于和长史杨仪的权力斗争,并不是像《三国演义》小说中写的那样,被诸葛亮刻意安排杀害的。
魏延,字文长,出身低微,追随刘备。因作战勇猛“数有战功”升任牙门将军。牙门将军是主帅警卫部队的指挥官,蜀国五大名将之一的赵云先前就曾担任过此职。刘备进位汉中王时,魏延任汉中太守,汉中地区北进可取曹魏的富庶之地,南则守住蜀地大门,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见刘备对魏延的重用。
刘备死后,诸葛亮对魏延也十分器重,首次北伐即命魏延为丞相司马(相当于司令部参谋长)兼凉州刺史,督前部军马。立下赫赫战功,比如第四次北伐中,魏延奉命入羌中,大败曹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蜀后主刘禅下诏拜魏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前军师是蜀汉三个最高军事职位之一,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军事人物。
魏延仗着自己的本事,平时脾气也大,其他人都让着他,但只有丞相长史杨仪跟他不对付。杨仪作为诸葛亮的头号参谋和幕僚,负责筹备粮草和规划整个战局,是蜀汉后勤第 一人。
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作为头号武将的魏延和作为头号文官杨仪就相互看不上眼,有一次魏延甚至拿起刀,威胁要杀了杨仪,连远在东吴的孙权都知道他们的矛盾。诸葛亮在世时,还能驾驭二人;诸葛亮一死,二人就相恨相杀。
诸葛亮临死前筹划的主要目标,是让军队安全撤回汉中,而杨仪多次协助调度军队,可以暂时担任主帅,带领这支部队回到汉中。屈服于老对手的领导下,是魏延无法忍受的事情,于是率领数千兵丁,与杨仪率领的数万大军对垒。以卵击石,自不量力,把自己推向 整个军队的对立面。最后夷灭三族,身败名裂。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失败,有魏延这样的大将,他为什么不用反而要杀了他?
自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率领蜀汉军队,历时六年半,与曹魏共计发生战争六次(民间称为“六出祁山”),其中五次北伐一次防守反击,取得了多场重大胜利,多次重创魏军,还夺取了武都、阴平两郡,一直在军事上压制着魏国,严重地削弱了魏国的国力,其北伐应该说是大获成功。
诸葛亮首次北伐前,曹魏富裕、强盛,粮食丰盈,军力强大;而到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八万军队屯田于渭水之滨,收获颇丰,而司马懿率领的二十多万魏军畏蜀如虎,只能龟缩在城池里白白的消耗粮草。此时的魏国,由于多年战争,并屡屡失败,经济疲惫困窘,瘟疫横行。史载曹魏“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
在公元234年的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期间,蜀汉军队形势一片大好,而且由于诸葛亮卓越的内政管理能力,蜀汉政治清明,路不拾遗,经济发展欣欣向荣,而魏国则形势严峻,但诸葛亮突然病逝,导致第五次北伐半途而废,魏国转危为安,蜀汉则安然撤军。
总体上看,只是因诸葛亮意外病逝而导致蜀汉未能灭掉魏国,北伐只是未能彻底成功,不算失败。
魏延作战勇猛,善待士卒,北伐期间一直受到诸葛亮的重用。魏延在与车骑将军刘琰发生冲突时,诸葛亮维护魏延,训斥刘琰,并把刘琰从汉中撵回成都。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八万发起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先率兵大张旗鼓徉作经斜谷去攻击郿城,引诱曹魏大将军曹真亲率大军进入崎岖难行的箕谷进行拦截,然后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率领一万疑兵去箕谷据险应对曹真,接着诸葛亮声东击西,突然兵出祁山,号称三十万,以少部分军队围攻祁山堡,其余大军沿陇右大道肃然推进。曹魏陇右五郡中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之官吏军民举城响应,魏国雍州刺史郭淮退守上邽待援,关陇震动。
时年二十七岁的姜维,就在此时于冀城外与其他二十多名战友一起背弃曹魏,投归蜀汉军队。姜维因才能卓著,心向汉室,此后受到诸葛亮的欣赏和重用。
紧急军情传到洛阳,曹魏举朝震惊。魏明帝曹睿迅速移驾长安,命令名将张郃率领五万中央骑兵军团前往陇右救援。
诸葛亮命令马谡作为前锋主将,王平为副将,率领二万军队赶往街亭阻截曹魏援军,并命令高翔率兵两千进占列柳城,以保护街亭马谡的侧翼安全;同时,诸葛亮授予魏延以重任,令其统兵数万围攻上邽。一时之间,魏延未能攻克上邽,郭淮却率数千兵突然杀出上邽,奔袭百里之外,一举拿下高翔把守的列柳城,使得正在街亭应对张郃五万军团的马谡守军之侧翼失去保护。最后,因马谡先前违反诸葛亮的军事部署,不下据城,擅自移兵至没有水源的南山,最终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所率后军进无所据,只好拔数千户天水居民,退兵至汉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功败垂成,但把曹魏陇右地区搅动得天翻地覆,给曹魏造成了重大损失,而蜀汉方损失不是很大,还通过迁移人口弥补了损失,并且得到了姜维等一批人才。
公元228年夏,东吴实施诈降之策,诱骗曹休率领魏军深入,于石亭地区大破魏军,歼敌一万余人。随即,魏国派遣司马懿担任荆豫都督,聚集重兵至荆州方向,准备报复东吴。诸葛瑾写信给诸葛亮,请求策应。为了破坏司马懿荆北沔水计划,以策应东吴,诸葛亮决定发起第二次北伐。此时已是秋季,诸葛亮率兵二万绕行小道,佯攻陈仓,实施“围魏救赵”之策。最终迫使魏明帝曹睿先后派遣费耀、张郃率领已经南下的两支关陇军团回援陈仓。最后,诸葛亮通过伏击,歼灭了魏军的王双追兵,然后撤军。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率军第三次北伐,吓退郭淮,顺利地拿下了武都、阴平两郡。魏国震怒,次年七月由大司马曹真率领三路大军讨伐蜀汉。诸葛亮在子午谷方向与汉中东部率军据险痛击两路魏军,最终迫使魏国中路军曹真、东路军司马懿仓惶撤兵。期间,诸葛亮命令魏延、吴壹率部自汉中向西,千里大迂回,奔袭羌中,发起阳溪之战,先后重创郭淮、费耀率领的关陇军团,歼敌一万多人。战后,诸葛亮即提拔魏延为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前军师、假节,进封南郑侯。
公元231年春,诸葛亮给李严留三万军队于汉中,自己率兵五万发起第四次北伐。
诸葛亮先是围攻祁山堡,引诱司马懿十万大军出关中向祁山堡紧急救援。等司马懿大军赶到中途时,诸葛亮挥兵逆袭上邽,于上邽附近大破郭淮军团,抢割陇上小麦。司马懿大军紧急回赶到上邽之东,与蜀汉军队隔渭水相遇。但诸葛亮突然又率兵向祁山方向撤退,诱敌深入,将司马懿大军逐次引诱至卤城地区。
司马懿大军追击到卤城后,发现蜀汉军队分兵驻扎在西汉水南、北两岸。其中王平所部驻守南岸山头,诸葛亮则率主力在北岸依山防御。
【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晋书》
司马懿随即下令军队登山掘营,与汉军对峙,但因先前陇上小麦被汉军抢割,使得魏军粮食短缺,坚持十多天后,无奈之下的司马懿只好让车骑将军张郃分兵攻击西汉水南岸的蜀汉王平,自己则亲率主力攻击北岸的诸葛亮。张郃攻不动王平,而诸葛亮却望风而逃,司马懿率军乘胜追击。突然,魏延、高翔、吴班率领大批蜀汉军队从正面和侧翼掩杀而来,箭雨如注,魏军立即损失了一万五千人。司马懿赶忙调转马头,越过木门道,仓惶回逃七十余里。蜀汉军队追杀而至,与躲在城池中的司马懿残部形成新的对峙。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三国志 王平传》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这一场发生在卤城地区的战斗,史称“卤城之战”,是《三国演义》中“上方谷之战”的历史原型。那个时代甲首通常是由伍长所穿戴,“甲首三千”意味着“卤城之战”魏军损失一万五千名左右的士兵。
至夏末秋初,雨水连绵,河水暴涨,李严运粮不力,导致蜀汉北伐军队缺粮。诸葛亮无奈撤军,临走时于木门道设伏歼灭当世名将张郃及其所部数千人。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八万大军至五丈原,发起第五次北伐。司马懿率二十余万军队应对。蜀汉军队于渭水之滨屯田,魏军则躲在城池里龟缩不战。至十月,诸葛亮生病,渐重,临终前遗命丞相府长史杨仪率领北伐军退回汉中,由魏延率部断后,姜维次之。但诸葛亮病逝后,魏延拒不接受杨仪节制,愤愤不平,违抗命令,置司马懿大军追击于不顾,放弃断后任务,抢先率部撤退,沿途破坏桥梁栈道,并在南谷口率部阻止杨仪退军。
司马懿听闻诸葛亮去世,又见汉军撤退,趁机大举追击。危急时刻,姜维举兵回击,司马懿误以为诸葛亮诈死伏击,慌忙撤退,蜀汉军队转危为安。
最后,魏延部众在南谷口遭到王平呵斥,一哄而散。魏延赶忙逃跑,在即将抵达汉中时,被杨仪派遣的马岱追上,遭到斩杀,接着又被杨仪夷灭三族。
魏延虽然作战勇猛,可以领数万人冲锋陷阵,但自视甚高,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与同僚关系不睦,难以独当一面成为方面军统帅。诸葛亮生前尚能保护他,并重用他;但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就不能高位自保,终至身死族灭。
诸葛亮虽因国力相差悬殊、过早病逝而生前没能灭掉曹魏,但蜀汉之连续北伐最终促成了曹魏内部生变,使得司马懿在曹魏内部崛起,并通过高平陵事变一举掌控曹魏政权,为司马氏代曹、三国归晋铺平了道路。曹魏成为了魏蜀吴当中实质上最先灭亡的政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蜀汉之北伐也算是极其成功的。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失败,有魏延这样的大将,他为什么不用反而要杀了他?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蜀汉后期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期间六出祁山进行了五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那么诸葛亮北伐真正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呢,期间又和魏延有何关系呢,我简单分析一下我的看法。
北伐失利的原因敌强我弱,曹魏不是商纣非速亡之国。诸葛亮所在的蜀汉政权一直以正道自居,那么蜀汉就一定是正道曹魏就一定有罪吗,这些只是政治口号并不能代表实际情况,殊不知那时候天下百姓心中最盼望的就是天下统一恢复稳定,而曹魏当时实力强大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掌握了经济政治中心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所以诸葛亮北伐实际上是逆势而行的。
客观因素,益州非进取之地。我们都知道蜀汉政权主要的势力范围是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益州这个地方四周崇山峻岭,中间是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益州这个地方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守成可以出击困难,注定只能偏霸益州,毕竟有古诗云“中原得鹿不由人”,要问鼎中原不是想成就成的。田余庆先生就要曾说过这样四句话“刘备出峡,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由此可以看出益州确实非进取之地。
诸葛亮个人原因。读过三国的人对诸葛亮可谓是十分熟悉了,他的各种事迹也是耳熟能详。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是有很多小说家的文学手法在里面的,《三国演义》中几乎把诸葛亮神化了,鲁迅先生也这样评价过“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治国和外交上,也就是政治才能十分卓越,但是并不是一个将略之才,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际上并非那么突出的,北伐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战役因此诸葛亮本身确实不具备完全的军事才能去打赢这场战役。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诸葛亮并没有不用魏延,更没有杀魏延。据《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是这样的,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军中,临终之前交代了后事召开了一个榻前会议,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思很简单就是魏延断后如果他不听命令大军就别管他了自行出发回成都。这里没有下达任何指令杀魏延,只是后任者担心魏延不听话所以设计杀死了魏延。
子午谷奇谋,因为北伐曹魏必要翻过秦岭,当时从蜀中出发主要有三条路如下图所示,其中魏延提出子午谷进军路程短十日之内就到长安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然后诸葛亮出斜谷两军会和这样咸阳以西就全部搞定了,但是诸葛亮并没采取魏延的计谋,这里为什么诸葛亮没有采纳子午谷奇谋,我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
葛亮首先作为蜀国实际的领导人他需要从政治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考虑军事策略,毕竟战争也是政治的延续,诸葛亮所率十万大军是蜀国身家性命不容有失,所以不能轻易用险。
其次诸葛亮北伐自己也清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北伐是政治口号,实际上更多的还是要进行扩张稳扎稳打,所以不会冒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