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

诸葛亮在好友徐庶丶司马徽之中自诩"管仲丶乐毅“,是有远大抱负的青年才俊。他不想随便委身于他人,论背景,他的兄长在孙权处受到重用,他的姐姐是荆州老大刘表妻子的弟媳妇,他本人又娶了名流黄彦升的女儿(四大丑女)。据说曹操也曾派人三请诸葛未成。可见诸葛名声在外。

只有刘关张颠沛流离丶寄人篱下。刘备在创业中深知光靠武将不能成大事,开始留心人才。好不容易得了徐庶,也被曹操截胡。好在徐庶临走告诉了刘备:诸葛有才志,在蓄意等待明主。刘关张兴奋,一路下访打听,遇到了司马徽又告之: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得天下。刘备更是按捺不住,才有了"三顾茅庐“。

诸葛的"三分天下计“是深思熟虑的产物,面对天下群雄争逐,他已看清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和久居江东的孙权,是两大稳固的地方势力,而汉川将是匡扶汉室的根据地,只待刘氏英雄来经营。刘氏中,看来看去难有人,只闻刘皇叔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在思虑中,知道了刘备已有备而来,诸葛一生唯谨慎,再三观察。直到刘关张大雪天三顾了,才感动了,认定刘备是拯救汉室的希望所在,才答应出山!

诸葛的隐居是不图虚名,要干就要干匡扶汉室的轰轰烈烈的大事。诸葛是"淡泊以明志,宁静

而致远“。

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

1:诸葛亮 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父母双亡兄妹数人由叔父抚养成人。叔父就职刘表时,诸葛亮兄妹前前去投靠,一家人在叔父任职的卧龙岗附近耕种读书,不久叔父去世,诸葛亮就此定居卧龙岗。

2:诸葛亮虽少有才气,却因为清高不为乡里认同,自然不会有诸侯请他就官。加上叔父去世后失去强有力依靠,所以只能一边耕种一边读书等待机会。

3:乡里人虽然不认同诸葛亮的才学,但与他相交甚密的名士徐庶、司马微、庞德公等对他却是推崇至极,期望极高,也因此诸葛亮不愿轻易主动往众诸侯处求职。

4:汉时以孝廉举仕,有资格举孝廉者大都是地方官的低级下属、儒生或当地才华横溢有名望的人才。而诸葛亮既然没任过地方职务,也不是儒生,又得不到地方认可,所以没有举孝廉的资格。

5: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从后来诸葛亮准确的给刘备分析出天下大势的情况来看,那时的他一定在密切注视着东汉王朝的局势,密切关注着众诸侯的一举一动,等待合适的出山机会。

6:综上所述,少有才气,却不被地方父老认可,又无任职背景,也不是儒生,更兼自命清高的诸葛亮只能隐居隆中等待合适时机。

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

历史中有很多人物隐居在深山田野中,不去刻意钻营,却能被伯乐发掘。商末周初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东汉末年有“三顾茅庐”诸葛亮匡扶汉室。

三顾茅庐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为了求贤,刘备亲自去诸葛亮隐居的小山村登门拜访,但前两次都扑了个空,“凡三往,乃见”。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当时47岁,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当时27岁,两人相差20岁。那为什么刘皇叔却“猥自枉屈”三顾茅庐呢?

公元207年,刘备到荆州逃难,屯兵新野,为了尽快融入荆州上流社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也要延揽人才,就经推荐找上了诸葛亮。

一:看出身

我们上学时候都背过《出师表》,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不少人以为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其实他是实实在在的官二代。

诸葛氏在荆襄地区是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做过泰山郡丞,长兄诸葛谨在江东为官,诸葛亮老婆的姨父是刘表,舅父是蔡瑁。

诸葛亮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

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

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

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

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上他。

二:看才学志向

诸葛亮身为官二代,完全可以靠这些关系谋得一官半职,但是他却决定从襄阳城搬出去,另寻一处住所,当然“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不是一名纯粹的隐士,他也无意于成为隐士。他只是为了继续潜心学习和积累。17岁就有如此打算,可谓思虑深远。

他在荆州城西北20里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地方,此地就是隆中。这个地方,既是一处幽静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扰,以便于读书学习,还有田地可以耕种,以便在读书之余参加劳动,既自食其力,又锻炼身体和心智。而且离襄阳城不太远,虽然不必天天再到学业堂去学习,但那里集中了最好的老师,诸葛亮随时可以去那里向先生们请教。

诸葛亮在隆中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别人读书务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读书为的是积累和思考,“独观其大略”。

他也没有用这个小环境来封闭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这段时间,他积极与外界沟通,随时掌握外部世界的任何变化,广泛的拜师交友就是他居住隆中这10年间所做的主要事情之一。

在庞德公帮助下,拜了司马徽为师,并与庞统、向朗等人成为同学。除了这些师友,诸葛亮这一时期交往的挚友还有崔州平、石韬、孟建、徐庶等人,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聚会。

认识诸葛亮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比如徐庶评价他: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他的老师司马徽评价他:可比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可见诸葛亮却是有真才识学的。

这也是他虽居山野,却被外界所知的重要原因。

三:看气质

《三国演义》里写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意思是说他风度翩翩、气宇轩昂。陈寿《进〈诸葛亮集〉表》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时人异焉,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小亮同志颜值气质爆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理想则是内心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理想的追求,内心空虚贫乏,是谈不上气质美的。

自古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诸葛亮有如此精英气质风度自然与他的学识志向是分不开的。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问了一个问题:“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诸葛亮请救,实际上是在考察诸葛亮的战略思维。就如同CEO面试运营总监是一样的道理。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这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人们佩服诸葛亮的《隆中对》,如此高超的“顶层设计”不仅建立在平时大量的读书积累之上,更建立于对天下形势动态的及时捕捉和分析,这些是山村里闭门读书所得不到的。

是以,诸葛亮之所以未出世,却声名远扬,固然有他的社会关系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如果是不学无术之人,即使有再深的社会关系,想必刘皇叔也不会拜访的。

正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中的这段自白,咱们都耳熟能详。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主动三顾茅庐才把他请出来,诸葛亮选择隐居而不选择直接出仕,我想大概是为了躲避战乱、潜心学习以及等待心目中的明主。

躲避战乱

诸葛亮本来是徐州人,诸葛家族是当地望族。但是诸葛亮不太幸运,父母早早就去世了,他跟随自己的叔父诸葛玄。

徐州饱经战乱,我们知道,曹操为了给父亲报仇,在徐州屠杀百姓。诸葛亮跟随叔父,先去江东、后来到了荆州,当时荆州算是比较安定的地方,在这里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潜心学习

诸葛亮在南阳,过着耕读的生活。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心气比较高,他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另外,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和他关系密切,说明诸葛亮交朋友并不多,一般人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

所以,这样一个心高气傲之人,隐居起来,不问世事,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不错的选择。

未逢明主

乱世当中,即使诸葛亮有一腔抱负,但也要卖给识货的。

诸葛亮不可能投效曹操,曹操在徐州屠杀父老,算是诸葛亮的仇人。

荆州属于刘表治下,刘表只是虚有其表,乱世当中难成大业,也不值得投奔。

所以说,诸葛亮在等,等他心目中的明主,在明主出现之前,他不轻易显露自己。

最终,诸葛亮等到了刘备。刘备有英雄气概,又能用人,给诸葛亮广阔的舞台,刘备和诸葛亮配合起来,相得益彰,从而造就了古往今来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对君臣。

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

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

回答:

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句名言一直是中国千年以来有识之士的人生信条。当机遇没有光临你时,保持初心,静待时机。诸葛亮也不例外。

穷则独善其身

诸葛亮,字孔明。官宦世家出身,少时随着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叔父死后,诸葛亮隐居隆中,拜荆州大儒司马徽为师,后来又取了另外一位名士黄承彦的女儿。平日与荆州士族文人庞统,马良等相交甚好。自诩为:管仲,乐毅。

诸葛亮观察当时天下大势,曹操雄才大略,即将一统北方。是绝代枭雄。手下人才济济,谋主荀彧更是一等一的智囊型人才,与自己各有千秋。而且曹营人才都已经跟随曹操已久,自己贸然前去恐怕是不被重视。这是骄傲的诸葛亮不希望看到的。

孙氏兄弟乱世拓边,割据江东六郡,一时英杰。只是江东士族文人自成体系,盘根错节。而且兄长诸葛瑾已经入仕孙权幕府,

刘表皇族宗室,拥有荆襄。性格懦弱,难成气候。不是理想的主君人选。

俗语曰:良禽择木而栖。既然生不逢时,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主君。诸葛亮决定继续隐居,耕读为生。

达则兼济天下

不久,机遇来了。刘备战败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虽然表面欢迎,实则防备。为防止刘备做大,把刘备安置在新野。

刘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则让刘备远离荆襄中心地区,防止刘备突然发难,变生肘腋。二是用刘备作为抵抗曹操的第一道防线,为自己稳固防线赢得时间。刘备清楚刘表的心思,但是自己新败不久,力量未复。也只能隐忍不发,静待时机。

诸葛亮对于刘备也是闻名已久,大名顶顶的刘皇叔。胸怀大志,礼贤下士。而且有一点很重要 ,刘备此时缺少谋主文臣。仅有的几名文人如孙乾之流都是中人之姿,不足以助人成事。

诸葛亮经过几年的观察,确认刘备值得自己出山辅助。便通过此时投奔刘备的好友徐庶从中穿针引线。“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由此君臣相见,如鱼得水。成就了一段风云际会的佳话。

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

资深三国爱好者,来回答下题主的问题。东汉末年,三足鼎立,连年战乱,所谓乱世出英雄,正直建功报国之时,诸葛亮却选择了隐居,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未得其主,不得不隐居。诸葛亮是有野心的人,从其自比管仲乐毅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等为好友,有一次诸葛亮就对徐庶等人说:你们的才能可以做刺史或者郡守。徐庶就问,那你呢?诸葛亮笑而不答。这说明诸葛亮内心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可以出将入相的。再看当时的形势,曹操有荀彧、郭嘉等谋臣,孙权更是有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的才能都不下于诸葛亮,即使诸葛亮去投奔他们也肯定得不到重用,刘表等人又不堪辅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诸葛亮不得不隐居,等待一个值得他辅佐,又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人。

其二、个人价值最大化。隐居也好,三顾茅庐也好,都是为了最大化的凸显自己的个人价值。纵观诸葛亮的出山过程,按现在来看就是一次完美的营销策划。首先隐居造成世外高人的品牌效应,然后通过徐庶的推荐使刘备有个初期印象,在刘备尚有疑虑之时再来个司马徽,这样刘备心里就认定了诸葛亮是有大才之人。为何三顾茅庐才请出山?一是可以看出刘备求才之心,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此三次之后,刘备更加认为诸葛亮是不求功名利禄的隐居高人,才会更加的重用诸葛亮。

以上就是诸葛亮隐居的两点原因。只是选择了出山辅佐刘备,即使是现在,仍不知是其幸还是不幸。呜呼哀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