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后代和刘备的后代为何差别那么大?

曹操出身官宦之家,又身为一国之"相主",后代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从小有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曹操本人文武双全,是一激情似火的大诗人,儿女从小耳濡目染,都会吟诗作赋,才华横溢。建安三子不是浪得虚名。

刘备平生颠沛流离,定无居所,寄人篱下。刘禅又是在战火中生长,从小就是随军营四处飘荡。待刘备白帝托孤,刘禅尊诸葛丞相为亚父,先天不足,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但他也决不是烂糊泥,却是守成有道的后主,在三国中数他在位最长。最后兵临城下,为了不让成都百姓涂炭,自缚投降。在司马昭眼前做到"乐不思蜀“,封为安乐公,居然保住家族安然无恙,也非常人所能。

曹氏精明,满门抄斩。阿斗佛系,保全三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何独对阿斗网开一面?非无大智,实乃若愚!

曹操的后代和刘备的后代为何差别那么大?

因为曹魏和蜀汉的团队文化不一样。

曹魏团队文化——自家人优先。

曹魏团队从曹操开始就多疑,至使至终都对外姓人缺乏信任。再加上曹操家大业大,对他的帮助很大,家族人才济济。而在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下,其结果就是曹操只相信自家人,从始至终也都是依靠自家人包打天下。

比如说五子良将。张辽、徐晃、张合、于禁和乐进,那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他们在军事和谋略等方面都是当时的神级人物,不比曹操的近亲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差。但是翻看史料后却发现,像他们这种一流外姓名将在曹操麾下的军事权力和实际地位,其实都非常有限。

虽然他们也得到了曹操的赏识,但曹操从来没有把统军之权交到他们手里。而统军之权则至使至终都掌握在曹氏或夏侯氏手里。

曹操这么布局,结果很显然,那就是他的儿子曹丕、曹植、曹彰,侄子曹休,养子曹真等人都能得到历练。

有历练,有专门培养,曹家二代的综合素质还能差到哪去?

蜀汉团队文化——谁行谁上

刘备的出身比较低,虽然他顶着中山靖王后裔的名头,但家族对他的支持有限。刘备后来取得的成就,都是他自己闯出来的。

而家庭对刘备的支持有限,再加上刘禅出生的时间又很晚(刘备老来得子),这就导致刘备必须要信任外姓人,依靠外姓人包打天下。他的族亲,他的儿子,他都指望不上。

其实我们从蜀汉团队的创业到覆灭的全过程中不难看出,刘备的团队,不仅是他,包括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团队骨干,从始至终,都没有培养二代接班。

诸葛亮的儿子,关羽的儿子,张飞儿子,赵云儿子、蒋碗儿子,费祎儿子。谁成才了?

家国一体,朝廷倚重于来自于五湖四海天下志士,谁行谁上,这才是蜀汉的团队文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维。

姜维是刘备的心腹吗?是刘备团队的创始员工吗?都不是。他其实只是一个在魏国不受信任了,被迫归顺蜀汉的小角色。像他这种出身卑微的人,在魏国是绝对当不到独掌军权的大将军的。大将军那都是留给曹家人来坐的,怎么可能轮到外姓人?

但是,姜维在蜀汉就可以做到大将军。只要有本事,谁都可以做蜀汉的大将军。

所以刘禅不如曹丕,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蜀汉这个团队的文化理念,是君臣互信、上下一心。君主对臣僚,始终都能够给予最充分的信任,朝堂重臣对君主也能有一种知遇之恩。保持了绝对的忠诚。

像司马懿在魏国干的那些事,权倾一时后就公器私用,借皇帝的信任,暗中培植自己的家族势力,让自己近亲或远戚布满朝堂,而不是把权力传给有才华的人。这在蜀汉是看不到的。

蜀汉的人,都不刻意培养儿子,都不刻意培植自己的家族势力。谁行就谁上。国家是大家伙的,而不是哪一家的。

总的来说。曹家二代优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操很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他把未来都寄托在了二代身上。刘家二代相对平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刘备压根就没有把未来寄托在刘禅的身上。

当然,刘备未必不想,但敌强我弱,他也没得选。刘禅还小,难以承担重任。刘备只能是唯才是举,只要皇位还是由刘氏来坐,他什么权力都可以下放。诸葛亮有本事就把未来寄托在他身上。诸葛亮也一样,诸葛瞻也小,难成大器,他也只能把未来寄托在蒋碗和费祎身上。

蜀汉的这种与曹操这与形成了极其鲜明对比的文化氛围,就是蜀汉二代不如曹魏二代的关键因素。

曹操的后代和刘备的后代为何差别那么大?

曹操和刘备虽同为三国枭雄,各方面仔细对比曹操完胜,单就从两人的后代来看就是天壤之别,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家庭因素

1、曹操官宦之后,非常注重年轻一辈的教育。他自己就是年少历练多的典范,曾任洛阳北都尉,杀伐果断,广交好友,薄有声名。其后代曹昂、曹丕、曹植、曹彰等多受家庭环境影响,各有所长。

刘备虽是贵族之后,却也沦落到织履贩鞋的地步,家庭贫穷,关于教育勉强有跟在卢植身边游学了几天的经历,没有什么教育大局观。

2、曹氏优良基因的遗传,曹操的政治军事文学各方面都有传人。长子曹昂舍马救父,孝心可嘉(跟曹操为报父仇徐州屠城差不多),次子曹丕承继了奸雄的本质,曹彰勇武过人,曹植文采斐然,曹冲少年神童。这一家子的发展路线虽然不同,各个都值得称道。特别是父子并称建安三曹,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

刘备虽流淌着贵族的血液,自身没有特别值得赞叹之处,除了外在的仁德名声。刘禅能够遗传到什么呢?

3、曹操前半生比较安稳,后代出生得比较早比较多。为人处世,言传身教,曹操头几个儿子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之下,以父亲为榜样,逐渐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优秀的父亲带给儿子的影响,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引导都非常关键,不要小看父亲的能力。

刘备则是一直在奔波,刘禅出生实在太晚了,此前刘备还收了个义子刘封。因为长期奔波,无心教养儿子,刘禅从小在甘糜二位夫人跟前长大,即便占据了荆州,刘备的心思从来就是放在扩展雄图霸业,进兵西川之上,刘禅又跟着孙尚香差点去了东吴。

后天因素-刘备与曹操的差距

曹操南征北战,时常把几个儿子带在身边历练,赏罚分明,从不溺爱,培养儿子个个优秀还不够,维持兄弟之间的良性竞争,有对比才有伤害,有压力才有动力,让每个儿子尽可能地成长成熟。曹丕最终依靠司马懿的筹谋杀出血路,方才登上世子之位,仍然是战战兢兢的。

刘备的儿子养在后院,从不上战场,养成了个懦弱不堪、耽于享乐的个性。后来入主成都以后更是直接立为了世子,缺乏竞争上岗的磨炼,身上个一切如同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尚未成长的少年大概都会以为不用努力也会拥有一切,那还努力个啥劲?

正所谓一步差,步步差。排除无法更改的先天的因素,曹操和刘备对于子女教育上的格局截然不同,导致两人的后代天差地别。细究之下,性格的养成也是由于两人各自的成长环境差异,由此可见家庭培养的至关重要!

这个回答你们满意吗?喜欢的点个赞吧!欢迎在留言区发表不同见解,共同讨论~

曹操的后代和刘备的后代为何差别那么大?

曹操百年罕见,文韬武略;刘备坚韧不拔,愈挫愈勇:是什么造成了两位枭雄后代明显的差距呢?

曹操后代以曹丕为代表,都知道曹丕虽然不如他父亲,但是可以力压兄弟上位,足以证明曹丕的能力,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刘禅是刘家子嗣的代表,他往往被人们叫成“扶不起的阿斗”,作为亡国君的他更是乏善可陈。原因在下面几个方面。

(《三国》剧中曹操和刘备)

乱世之中子女不保

曹操和刘备都有过丢子亡子之痛,曹操在接纳了张绣的军队后,偏偏非得看上了张绣的婶子,说白了就是馋人家的身子,张绣本身就是军阀,他的叔父张济好歹也是个汉子,曹操如此公然搞事,张绣他不要面子的吗?张绣要面子,所以他反了,曹操在这混乱中措手不及,丧失了长子曹昂,同时也失去了大将典韦和曹安民。

刘备就更惨了,他实力不行,颠沛流离,一会跑到这呆几天,一会投靠那个混生活,敌人却一个比一个强,自身难保的刘备三次丢妻弃子,两次是吕布干的,一次是曹操干的,这实在是太惨了。但是曹操有的条件比刘备强,强在哪呢?

(《三国》曹丕和曹冲形象)

年龄差距

曹操比曹丕大32岁,这在当时算是父子间很大的年龄差距了。但是看看刘备和刘禅,会惊讶的发现,刘备比他儿子大了46岁,刘备这种父子差距完全是早年颠沛流离造成的。曹操死时,曹丕33岁,正值壮年,是人生最有冲击力的年龄(命短是另外一回事)。而刘禅呢,刘备死时刘禅才16岁,这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年纪。曹丕年龄是刘禅的2倍,在才能系数相同的情况下,刘禅年龄就是弱势,更何况对刘禅才能的评价并不比曹丕高。

竞争压力

曹丕的竞争压力很大,在高压下自然就需要更加努力,他的主要对手曹植同样是个优秀的文学家,曹彰是个有实力的武将,此外的兄弟数量也不少。他需要考虑东西更多才能“鹤立鸡群”,为此的权力斗争就可以想象了。而刘备晚来得到刘禅,是到了荆州时才有的骨肉。刘备太需要保护这个孩子了,曹操的压力再加上他自己的年龄会让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他最后一个孩子(虽然不是),之后刘备也为了刘禅的上位铺好道路,那就是杀了“假子”刘封,刘禅的两个弟弟年纪更小,更不可能作为继承人来保护了,这样看的话,刘禅压根就没有竞争压力。

(《三国》刘禅和诸葛亮形象)

曹操比刘备强,资源也更多

曹操的能力强于刘备这应该没什么争议,虎父如果教育得当,儿子一般是不会成为犬子的,从曹丕文学上的成就和对政治的把握来看,他还是很有手段的,曹操父子三人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刘备有一句话颇为有名,那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但是除了这句话,似乎没有别的了,这句话是规劝道德的,而不是统治的技巧。汉末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北方,因此受到教育方面肯定是曹家人好一些。刘禅那么小继位,他受到的教育基本可以用手指头数得过来。

眼界的差别

曹丕经历了曹操壮大的过程,也经历了内部的纷争,所以会更加懂得权术;刘禅年龄太小,根本就不会思考过多的问题,仓促上位约等于揠苗助长,诸葛亮对权力的控制也让他不能有很好的锻炼。之前荆州的丢失,让他们的领土更小了,刘禅只能偏安一隅,在狭小的地方生存,无疑限制了视野和理想,易守难攻的地势也让刘禅难以作为,也是客观上没办法的事情。

所以,资质、能力、实力、局面、遗传都成了影响二人后代的原因,非人力所能改变

曹操的后代和刘备的后代为何差别那么大?

你说的是后主刘禅吧?

我觉得刘禅并不差。《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描写成忠君爱国,但是你如果处在当时的蜀国,你就会觉得,诸葛亮其实就是个权臣。

首先,益州原班人马就对诸葛亮不太感冒。

其次,诸葛亮出征想出征就出征,还长期驻扎在汉中。

第三,原来那一批老将,除了赵云基本上都死光了,剩下的廖化、王平以及后来的姜维,都是诸葛亮的嫡系。

所以,作为后主的刘禅,要面对的是这样一个比霍光还厉害的权臣,稍有不慎,刘禅自己都觉得难过。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诸葛亮死后,刘禅当了四十多年皇帝,而且蜀国上下基本上没有内乱,不能不说刘禅是有能力的,至少不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么傻。

刘禅为什么投降?

首先是实力差距太大,没法打,蜀国的人口只有魏国的十分之一,经济就更差了。

其次,自己作为汉室后裔,看到献帝其实过得还可以,投降比不投降,风险更低。

第三,能够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人,你真以为是傻瓜吗?

这个情商,碾压历史上一大批人。

至于曹魏,其实曹丕的后人还可以,只是都短命。

曹操的后代和刘备的后代为何差别那么大?

虎父无犬子,在曹操的儿子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但放在刘备的儿子身上,仿佛就是一个笑话。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曹操的孩子个个都有出息,比如曹冲秤象(故事是假的,但曹冲确实十分聪慧)、曹植七步成诗、曹丕更是文武双全,而刘备的儿子最有名的也就是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曹操的后代和刘备的后代为何差别那么大呢?在大白看来,这很大一部分是儿子的数量造成的。

儿子的数量,决定了后代出现能力出众之辈的概率

正如鱼类为了确保自己的后代可以繁衍和生存下去,一次会产下几千甚至上亿枚鱼卵一样。很多皇帝都会生下很多的子嗣,来确保大概率会有一位能力出众的后人可以继承自己的皇位,维护本朝江山的安稳,曹操也不例外。

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曹操为了稳固自己的曹魏政权在自己死后,可以发展壮大,统一三国,生下众多子嗣,其中算上养子,一共有25位儿子。而刘备只有三个儿子加一位养子,在儿子数量上刘备被曹操碾压。

从概率学的角度来说,曹操的25位儿子中出现一位能力出众的人才几率会远大于刘备的四位儿子,所以出现了曹操后代中能力出众较多,也实属正常。

且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并不是每个儿子都能力出众,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那几位,曹操的很多儿子相对比较平庸,这点也可以侧面证明概率学的问题。

儿子的数量,决定了皇位的竞争压力

皇位只有一个,皇子越多,在某种方面来说,皇权争夺越发激烈。当曹操的儿子上战场,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政治能力、打下赫赫战功,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刘禅没有和其它几位兄弟争夺,轻松便获得了皇位的继承权。

刘禅更像是在刘备、孔明庇护下的温室花朵,在后方安稳地学习帝王之术。纸上谈兵又怎么比得过丰富的实战经验呢?在军事才能以及城府方面,刘禅自然远不如曹操的儿子。

最终,根本无法独挡一面的刘禅在离开了父亲和自己的相父后,输给了曹操的儿子,落得了主动降服,迎魏军占蜀的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