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本身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吗?

曹雪芹是家道没落的穷酸书生,从繁华的社会跌入穷苦落魄的境地,对昏暗的朝廷和社会早就灰心丧气。穷一生之心血,倾注在《石头记》上,回顾贵族生活和大厦将倾的悲哀,万念俱灰,出家一走了之,换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旧社会,封建纲常常常束缚人的自由与意志。除了仕途和上山落草为寇,人们没有政治理想和追求事业,只有沉默丶沉沦。曹雪芹也不例外。曹雪芹别无他法,晚年只有写小说以抒情怀。在小说里,他将对社会的一腔怨恨尽泄无遗。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唯有看破红尘,远离一潭污水,去阿弥佗佛!

曹雪芹本身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吗?

从曹雪芹的豪门出身看,应该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曹雪芹经历家遭萧索,同时也打断了他的政治前路,从而激起他对政治生活、秦淮美梦的逆反性思考,而政治正是他熟悉的,以致广交名流、燕市狂歌,更深入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政治,以实现他的补天之志,从而成就巨著《红楼梦》,以表达“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人生探索思想。

曹雪芹本身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吗?

曹雪芹是个历经政治磨难的人,对政治没有兴趣的人。他是一个文学天才,高度敏感,高度幻想,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这现实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红楼梦》。可惜只有完整的前80回,实千秋憾事。

曹雪芹本身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吗?

这里看怎么定义政治,如果是参与政权,做官捞好处,享受荣华富贵,那曹雪芹不感兴趣。如果是治理天下,关于众人的幸福,那曹雪芹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正是因为感兴趣,他才写出《红楼梦》。

《红楼梦》写的就是政治与爱情。

《红楼梦》主要两个内容:一写荣华富贵。二写爱情。一个处于顶级权力阶层的家族的灭亡当然是政治。当然还有一对相爱的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

甲戍本以前从来没被人提起,1927年《红楼梦》甲戍本面世。甲戍本的面世又让人看到了作品的一些重要方面。最重要的有那石头变美玉的过程和那石头的热望。这四百多字,所有人都猜测是后来人遗失了,或者是删了。我认为不是,我认为是作者故意抽掉的,加上这四百多字和凡例,就明确了《红楼梦》是写政治的。荣华富贵不是政治是什么?抽去了这四百多字,这书的主线就变成了写爱情的!

此本前面有凡例。这凡例相当于现在书前面的前言。

凡例第一句话就说《红楼梦》旨意 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就点明了《红楼梦》写政治的意图。

甲戍本凡例里曹雪芹说: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敘闺中之事切,略涉於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帶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我们不要被他骗过了,书里写朝廷的事确实很简,往往一句话带过,但,这一两句话才是家族方向发生转变的真正原因。别的很多现象都是这原因的症状。这叫“字越少,事越大”!

什么是荣华富贵?比喻兴盛或显达。形容有钱有势。出自《管子·重令》。荣华富贵的反义词是倾家荡产、一贫如洗。《红楼梦》的故事就写这个过程,这不是政治是什么?

第一回设定的两个人物角色:甄士隐和贾雨村都是官场人物。不过是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运行。一个是辞官归故乡,还被逼得在故乡呆不下去,投靠他乡,最后出家。另一个是星夜赶科场。科场得意,最后却致使锁加杠,啷当入狱!正所谓是“有人辞官归故乡,有人星夜赶科场”,可是都没有好命运,最后结局都悲惨。一代又一代,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是一种循环,恶性循环!

贾府的姑娘们的命运是“原应叹息”,可是她们的上一辈宝玉的姑姑辈,也是四个,贾敏是最小的一个,在第二回也已经死了。说明那社会土壤特别不适合女子生存。“金陵十二钗”有四个都是孤儿。

作者已经运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揭露社会的真相。从而达到在意识领域调整现存权力结构的目的。

在《红楼梦》里,人们梦想不能实现!爱情不能实现!生命不安全!财产不安全!故乡变他乡,男女不平等,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美好被吞噬,问题在于这样的悲剧是个循环,一代又一代,悲剧继续重复着……

作者的潜台词是:这样的世界还让它继续吗?我们甘心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这样沦落到别人家里受苦吗?

基本就等于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唤醒大家看清世界的真相!也是对新世界的呼唤和向往!

所以,曹雪芹本身对政治是很感兴趣的!只是没有了他实现的舞台,他把注意力和热情倾注在小说里了。

曹雪芹本身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吗?

首先确定曹雪芹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中国少有的杰出人物!一部《红楼梦》便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珍品,这从曹雪芹的身世说起!他的祖父曹寅,在历史很有名望,他不仅是江宁织造,江淮巡盐史,更是当朝皇帝康熙的奶兄弟,他又负责江南官吏的巡察,具有独自上奏折权力,他本人对文学有特殊爱好,又秉承康熙旨意收集江南书籍,他曾编辑《全唐诗》,他家中有三千四部种书籍的存书量,他交当时名人,与洪升等多有交集,他曾五次接驾,四次康熙就住在他家,康熙的儿子们与曹寅如同一家人,康熙南巡时曹寅之母孙氏尚在,康熙曾对身边的大臣及皇子们说:这是吾家老人,在孙氏住的房子上,亲自题匾“瑞萱堂”意思是母亲住的屋子,很像《红楼梦》中的《荣禧堂》,用今天的话说,曹寅与康熙是奶兄弟,又是儿女亲家,康熙的女儿十六公主,在康熙的旨意下,进入马家,然后嫁与曹寅之子曹颙,曹寅是最接近权力中心的人物,太子允扔更是与曹寅交集更广,很有可能曹寅曾参与了九子争嫡之事,正因此,曹家才被皇家权力之争被攀扯了进来,曹家的被抄也与此有直接关系,曹寅死后,曹雪芹之父,当朝隐驸马,曹颙又在康熙指派下任其父织造,不幸的是,不到三年,其父又死,其母先生一子夭亡,后怀曹雪芹才七个月,第二年曹雪芹出生,恰遇康熙指派曹寅之弟曹宣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为假子,双喜临门,故给曹雪芹取名霑,家谱名天佑,号芹溪,雪芹。曹家实际是康熙的小金库,皇室开支大多来自曹家,曹頫远没有曹寅父子聪明,康熙看在儿女亲家,外甥的缘份下,指派曹雪芹的老娘舅(曹雪芹祖母李氏之弟)李熙帮助曹頫还亏空,康熙死后,雍正上台,为把小金库纂在自己手里,先拿李熙开刀,曹李孙三家便慌了手脚,投靠八皇子允祀,这便犯了雍正大忌,于是借口山东冰碳银事件抄了曹雪芹家,虽说是政敌,但查无实据,又在十三皇子允祥的保护下,曹家二代寡霜及曹雪芹被押解回京,但对曹頫就不客气了,让他披枷在身。毕竟曹雪芹是皇家血脉,雍正是他的四舅,再加曹雪芹姑父是铁帽子王,姑母曹氏是嫡房福晋,曹雪芹的姑表弟福彭与曹雪芹从小在一起,祖母李氏常带曹雪芹到姑母家玩,由此我想到了刘姥姥和板儿的故事。长大后曹雪芹曾在地方上任州同,后入宗学当老师,在后来乾隆时曹雪芹很可能参与了弘昼造反案,他很可能是幕后人物,受此牵连被贬到西山,因他一直在与政治中心人物交往,与当时权贵不合,政治主张不被采纳,积闷成疾,借酒浇愁,在朋友的劝说下,愤而著书,这才有文学皇冠上的明珠《红楼梦》!

他是怀才不遇,在书的第一回中有首诗:

无材可去补苍天(脂批:书之夲旨),

枉入红尘若许年(脂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也就是说曹雪芹是有深厚的政治背景的人,这首诗用“无才”实是反语“有才”,“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不明明白白告诉后人,有才,却无人识吗?

曹雪芹本身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吗?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曹雪芹他对政治感不感兴趣,要从两个方面来讲,小时候的曹雪芹因该是不喜欢政治以及官场的,虽然他本身是江南威望很盛的家族的子嗣,但他从不喜欢读书,尤其讨厌八股文,但也是比较受祖母李氏宠溺,

所以曹雪芹的少年时期应该是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就像贾宝玉一样,后来因为家道中落,他本人对官场有了了兴趣,但后来穷困潦倒的时候,对官场有了自己更清晰的认识,本人也就远离了官场,用了一生的时间写出了,巨著《红楼梦》。

所以他对政治以及官场有着自己的认识,这和他的年纪,家庭,品性都不无关系。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