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山东历史文化名人扎堆?哪个山东历史人物或典故让你印象深刻?

山东齐鲁是大周嫡系国,人文悠久,崇尚礼仪。山东还产生了儒家孔圣和孟亚圣。从秦始皇奠祭孔夫子,到刘邦立国就拜孔夫子,山东孔林孔碑孔庙孔学就成了华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当然对孔孟影响最深。小学的时候,孔夫子的教育经典无处不在。仁丶义丶礼丶智丶信五常,君臣丶父子丶夫妻三纲,中庸之道,吾曰三省其身,不耻下问,春秋无义战,礼尚往来,学以时习之,不亦悦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太多太多了。孔夫子不愧是中华最早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仁义宗师。孔夫子还是世界史上百大伟人之一,与老子丶耶稣丶穆罕默德丶释迦牟尼丶苏格拉底等人,一同共为人类文明的至成大圣。

为什么山东历史文化名人扎堆?哪个山东历史人物或典故让你印象深刻?

主要原因一是齐鲁大地是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发源地。二是春秋战国时期,兴办私学,普及教育,提高了平民素质教育水平,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的文人学士,致使齐鲁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上在山东的确出了不少文化名人,例如儒学大师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家庄子、墨子,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军事家姜子牙、孙武、孙膑,治国贤相管仲、诸葛亮,文学大师李清照、辛弃疾、罗贯中、张养浩、王世禛、蒲松龄等。其他方面还有鲁班、扁鹊、东方朔、刘勰、贾思勰等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么多的文化名人呢?个人读史分析大致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 齐鲁大地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发源地

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初期(即公元前770年)到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21年)的大概550年时间里。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林立纷争,为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礼贤下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借以壮大本国实力,富国强兵。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为贤士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提供了舞台。社会形成了不同学派及各家族流派之间百家争鸣、群芳争艳的局面。文人学士思想活跃,学术自由,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阐述各自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经验,各个学派之间既相互争鸣又互相借鉴。良好的政治学术环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也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

原因二 教育的大普及,提高了平民素质教育水平,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的文人学士,致使齐鲁文化底蕴深厚。

教育体制打破了“学在官府”,即只能有极少数贵族子弟受教育的局面。当时“学在四夷”,由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开始下移于民间,取消了办学限制,私学兴起,社会下层人家的子弟也可以上学受教育了。这时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讲学。他是我国普及教育的奠基人,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他开启了百姓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在他的办学模式推荐下,各诸侯国君意识到教育兴国的重要性。教育的普及提高了齐鲁等诸侯各国平民教育素质,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人学士,丰富了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

姜子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型的人物,被后人在神坛上尊为武神和智神。

姜子牙受命周公建立齐国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对阳奉阴违,受贿害民,违抗命令、妖言惑众者毫不手软,以正视听。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促进经济发展。

政治上推行礼贤下士,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不分亲疏,放手让他们在各自官职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用人的思想束缚。姜太公在历史上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

文化上推行简化开明政策。民俗文化不拘泥于繁琐的周礼,而是从当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务必实用,让百姓乐于接受。

军事上姜子牙满腹韬略,他所著《六韬》(太公兵法),纵论兵法、兵书、战略、战术的军事理论学说,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后世历代治国理政的君王都从太公兵法中,吸取了他的文韬武略,后世的著名军事家孙武、鬼谷子、诸葛亮等也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了欧洲。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定位了姜子牙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地位。

为什么山东历史文化名人扎堆?哪个山东历史人物或典故让你印象深刻?

山东历史文化名人扎堆,主要是在周朝时期,那个时期出了不少的圣与贤。之所以会这样,有三大要素,一是太师姜尚在山东建国,二是太保周公旦在山东建国,三是稷下学宫荟萃天下人才。

周朝名气最大,受当代世界人民景仰的Philosopher Confucius,不必多说。他的学问主要是传承周公的学问。除了子丘先生,山东在周朝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是管夫子。管敬仲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是春秋时期成就最大的人,那个时期,只有他实现了统一,其他的霸主都没能实现。管仲与姜小白勠力同心,利拘吴越,北破山戎,灭孤竹、令支,西征流沙,南威服强楚,并在多国驻军,保卫中夏。连子丘先生都说,管相国九次召开诸侯大会,统一并匡正天下,如果没有他,我等现在都是披头散发的野蛮人了。

管夫子不仅有辉煌的政绩和战绩,还有思想学问流传于世。在秦清时代,管夫子的学问不受重视,因为管夫子是商人出身,传承并发扬了姜太公“大商、大工、大农,三者并重”的思想,这与《吕氏春秋》重农抑商的愚民策略相背。

管夫子年轻时的典故,管鲍之交,世代流传,谁不赞扬,谁不羡慕?无需赘言。

山东还有一个传奇人物,史不载名的人,只说他在齐国教学。这个人就是归谷子。古文归、鬼相通。当年苏秦张仪就是在齐国学成了纵横术。虽然归谷子的高徒是以外交闻名,但归谷子本人并不是纵横家,而是道家的。苏张二人虽然师承归谷,但做事风格并不像归谷。然而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人跟归谷的风格是很像的,这个人就是齐国高士鲁仲连,他才是真正的《归谷子》传承者。

鲁仲连名气不大,知道他的人不多,这也正是风格的所在,不图名利,低调再低调。鲁仲连这个人,非常善于解决外交难题,也乐于外交事务,但是事后不图功名富贵,表现为事了拂衣去。他在帝王将相与平民之间,穿梭往来,游刃有余,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害他,他走到哪里都是座上客,今天可能在平原君那里做客,明天可能在孟尝君那里做客,后天可能在农民小院里吃喝。充分做到了归谷子所说的“欲入则入,欲出则出,独来独往,莫之能止”。

子丘先生的农业文明,有些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但是管敬仲与鲁仲连的学问,在当今的时代,仍然是非常先进的学术思想。

为什么山东历史文化名人扎堆?哪个山东历史人物或典故让你印象深刻?

山东多名人,有舜,姜太公,管仲,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庄子,孙武,王羲之,颜真卿,辛弃疾,戚继光,程咬金等等很多名人。山东名人两大特点,一个是百家争鸣的诸子颇多,占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就是武将颇多,毕竟山东大汉嘛,从地域上山东偏于平原,也是个朝代粮仓来源也因如此,山东出响马,梁山好汉就是例子。

影响深刻的人物是程咬金。程咬金是济州东平县斑鸠店镇斑鸠店村人。骁勇善战,善于骑马用槊击刺。程咬金最让小编记忆深刻的典故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他母亲因年老多病,于是,他靠着在市场上卖竹筢子养活自己和母亲,后来,因为天下大乱,他被强盗尤俊达看中,邀请他一同劫掠皇帝的贡礼,为了拉拢程咬金,尤俊达将其母接至庄园好生伺候,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之后,程咬金就和尤俊达前后三次抢夺了进献给隋末帝的贡礼,并且流下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说法,由此程咬金的威名也由此大振,开始被人熟知。(图二唐朝山东地图)

为什么山东历史文化名人扎堆?哪个山东历史人物或典故让你印象深刻?

山东名人扎堆,特别是先秦时候,其原因就在于周天子所分封的两个最大的诸侯国都在山东,一个是鲁国,一个是齐国。

齐鲁大地

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公姬旦的封国,周公获封以后,因为本人要留在镐京辅佐成王,所以就派了长子伯禽前往封地。虽然周公本人没有去,但鲁国依然是各诸侯国之首,伯禽就封时,必然携带了大量的器具、典籍、史料,可以说,除了周王室之外,鲁国就是文化最发达的诸侯国。

而齐国也不遑多让,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是非姬姓诸侯第一大封国,地位超然。春秋时期管仲曾站在齐桓公的立场上说:“昔召康公命 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可见齐国地位之尊崇。

鲁国与齐国,都被封在山东,再往东就是海洋了。其他主要的诸侯国,大都处于镐京和齐鲁之间,既然鲁国与齐国的作用是夹辅周室,那周天子必然会给予这两个国家足够多的支持,包括政策上的和经济文化上的扶持。再这样的大环境下,齐鲁大地人杰地灵,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孔孟之乡

更为重要的是,到了春秋时期,鲁国又出了一个孔子。孔子是周公的忠实粉丝,整理先秦各种经典,编撰鲁国史书,开儒学一派,被尊为万世之师、至圣先师,孔子之后,紧接着又有孟子。两位儒家圣人,给山东注入了强大的文化血脉,先秦文化之隆,当以鲁国为首。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交通不发达,纸也没有发明,印刷术更是无从谈起,许多的史料典籍都是孤本,想要学东西,要不就是有师父教你,要不就是家里有藏书。这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越来越有文化、没文化的地方越来越没文化的循环。

鲁国和齐国的文化基因雪球越滚越大,因此出现历史文化名人扎堆的情况,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为什么山东历史文化名人扎堆?哪个山东历史人物或典故让你印象深刻?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山东地区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文化人物,比如孔子、墨子、管仲等等,他们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化大家,其中以孔子最为著名。

我先来跟大家说一下墨子吧。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之小邾国(今山东省滕州市木石一带)人,约生于公元前480年,卒于公元前390年。墨子工匠出身,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出生于劳动人民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博学多才,创立了墨家学派。

他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等主张,其主要思想、业绩体现在《墨子》一书。墨子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墨子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力学、数学、光学等方面的某些创见与近代科学原理几乎完全相同,后人尊称墨子为“科圣”。

历史上著名的毛遂自荐

毛遂是战国时薛(今滕州市)人,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20名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19人,尚缺1人。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

一行人到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会谈,求其出兵援赵。半日已过,会谈仍不见成效。毛遂手握宝剑登阶而上,陈其利害,毛遂一席话语说得楚王连连点头称是,遂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决心楚赵联合共同抗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