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一般是如何称呼皇帝的?

在影视剧里,有直称皇上的,有的称圣上的,有称陛下的。 请问这是真的吗? 历史上人们对皇帝还有哪些称呼?

皇上驾到!

拜见陛下!

感念皇恩浩荡,愿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先帝隆恩,莫齿不忘。愿扶少主,死而后已。

今上落难,愿举兵赴京勤王。

皇帝诏曰:勤王有功,少升中!

古代人们一般是如何称呼皇帝的?

我们今天称呼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称呼年号,比如说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崇祯皇帝等。但是古代人是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的,那么古代人是怎么称呼皇帝呢?

“皇帝"称号,始于秦王赢政。赢政为什么采用"皇帝"称号?太史公有明确的解释:赢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乃合三皇五帝之名,"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此说确凿,毋庸怀疑。

作为古代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是最为尊贵的存在,所以在称呼皇帝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出错的,我们一般看电视剧的时候,都会称皇帝为陛下。其实陛下只是皇帝的一个称号之一,并且在唐朝以后,就变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而皇帝的称呼除了陛下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就为各位朋友盘点一下。

皇上

  

皇上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诗作《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中写道:“皇上篡隆,经教弘道”。

  

陛下

  

陛下也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尤其是官员都会这样面对面称皇帝。“陛”字本是宫殿台阶之意。《国策·燕策》中写道:“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见国君时,常以陛下作为对君王的尊称。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蔡邕在《独断》卷中解释道: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朕”,臣民呼之为“陛下”。

  

万岁、万岁爷

  

万岁也是一种常用的称呼之一。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称呼万岁。“万岁”一词,原为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是人们在喜庆时所使用的一种欢呼用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名皆呼万岁”。将国君称为“万岁”,大约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秦汉以后,臣下觐见国君,都要呼“万岁”。后来,“万岁”一词逐渐演变为对国君的专用称谓。

  

天子

  

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的相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示区别于其他诸侯王。从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礼记·曲礼下》写道:“君天下曰太子。”《尚书·洪范》中写道:“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中写道:“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天子用来最高统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现代也可以的。

  

圣、圣上、圣人

  

圣、圣上、圣人,也是一种对帝王很普遍的称呼。不过除了称呼帝王之外,还可以称呼一些有优秀品德的人,如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礼记·大传》中写道:“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官、官家

  

官、官家也是对皇帝的敬称。《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写道:“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上主

  

上主,指贤明的君主。这个称呼比较少见。由于皇帝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上位

看过《朱元璋》的朋友,肯定比较熟悉这个词语,这个在古代所解释的意思较多,有君王专属的意思,也有表示所居官位比较高的意思。

在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二:“ 元璋 多次派使臣督责, 国珍 推说:‘当初献三郡,为保百姓,请上位多发军马来守,交还城池。’”原注:“当时人称君王为上位。”而在《管子·牧民》:“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中,他们都指的是皇帝的意思。

  

君主、君王、君人

  

古代对帝王也称“君主”、“君王”或“君人”,简称作“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汉书·丙吉传》写道:“君为元首”。《说文》解释君字:“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除了上述列举的称谓之外,还有一些朝代专有的对皇帝的称谓。如:西汉时称皇帝为县官,东汉时称国家。

  

还有至尊、天王、天辟、人主等尊敬的称呼。当然,也有对皇帝的蔑称,如:天囚。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诂》中写道:“以无为有。”唐朝学者徐彦疏解云:“《公羊》经传本以周王为天囚之义。而公羊说及庄、颜之徒以周王为天囚,故曰以无为有也。”当然,对那些残暴无道的国君,臣民在私下也有一些称谓,如“独夫”、“民贼”等等。

古代人们一般是如何称呼皇帝的?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2000多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00多位

  在古代,皇帝的姓名是不可以直呼的,那怎么办呢,就给皇帝上“号”,尊号、年号、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是皇帝活着时候叫的,死了就得叫庙号或谥号了。

尊号,也叫徽号,一般都是大臣给上的,像唐明皇的“明皇”、武则天的“则天”,还有“慈禧”。最开始尊号只有两个字,后来越来越长,“越古金轮则天大圣皇帝”,“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但尊号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一般是很杰出的帝王或很爱虚荣的帝王才有

  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有的,中国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之前纪年,就用天干地支。年号一般是两个字,也有多字的。老皇帝架崩,新皇帝一即位,通常才换年号,也有在位时就经常换的,像武则天,她在位15年,就有14个年号,所以总是“元年”。到了明朝、清朝才固定下来,一个皇帝一辈子就一个年号(明英宗朱祁镇,因为重夺回皇位才有了两个年号:“正统”“天顺”;皇太极做汗时年号“天聪”,做皇帝时年号“崇德”),到现在,日本依然在使用年号,台湾用“中华民国多少年”,相当于年号的的一种变体。

  谥号起源于西周,当帝王或大臣死后,用一两个字来概括出他一生的功或过。谥号的特点有三类:表扬类、批评类、同情类,一共也就五六十个字,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用这些字表扬类的比如“文”,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经天伟地曰文;“武”,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克定祸乱曰武;“景”,汉景帝刘启、清景帝载湉,布义行刚曰景;

  唐朝以后,稳恶扬善,批评类的谥号就比较少了,像纣王,杀戮无辜曰纣,“纣”就是西周给他上的谥号;隋炀帝,去礼远众,好内远礼曰炀;汉献帝,知质有圣曰献。

  同情类,像“愍”,在国遭忧曰愍,即位的皇帝还行,只是祖宗造孽,报应在他身上了;“殇”,短折不成曰殇,有的皇帝在位时间很短就挂了,像汉殇帝。

  明清两代皇后的谥号,第1个字都是“孝”,第3个字用皇帝(她丈夫)的谥号。如果做了太后,死后的与皇帝同陵,谥号也要改为皇后。

  从商朝开始,帝王建立庙号。皇帝死后,要进祖庙,但又不能直呼其名,就有了庙号,X祖,X宗。“祖有功,宗有德”,一般开国之君称“祖”,守城之君称“宗”(“祖宗”就是这么来的),像李渊建立了唐朝,庙号“高祖”,李世民继承高祖的基业,所以庙号“太宗元明清这三朝有些例外,像元朝的建立者是“世祖”忽必烈,他追封成吉思汗为“太祖”,因为元朝是从蒙古汗国发展而来的。

  明朝“太祖”朱元璋架崩后,朱允炆即位,之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等于是从他侄子手里重新打下来了江山,所以朱棣死后庙号是“成祖”。

  清朝有三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被追封为“太祖”;福临因为入关,庙号“世祖”;玄烨,本应称“宗”,但功劳太大,名为守城,实乃开创,所以上庙号为“圣祖”。

  在唐朝以前,不是每个皇帝死后都能进太庙,“天子七庙”,天子立家庙只能立七代祖宗,没有庙号的皇帝,死后一般用谥号来称呼,但从唐朝开始,每个皇帝死后就都能进太庙了,无论生前是好是坏,都有庙号。

古代人们一般是如何称呼皇帝的?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

经常看历史书的朋友们肯定都对一个问题感兴趣,那就是我们对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方式,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称呼某某帝、某某宗,还有称呼康熙、乾隆等等。许多小伙伴们肯定搞不懂这些称呼是什么意思,或者也仅仅是一知半解。今天,我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我们对古代皇帝称呼的方式,以及这些称呼背后一些好玩的故事。

我们对皇帝的称呼一般是三种: 谥号、庙号和年号。

1谥号



谥号肯定很多小伙伴们都知道,中学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作为文学常识老师都讲过,好多人都纠结过“谥”这个字的读音。

古代王侯将相死后都有谥,比如,我们常常称呼的汉宣帝、晋武帝等等,“宣”“武”就是谥号。那么究竟什么是谥号呢?其实,谥号起源于周朝,史书记载为周公所定,据《逸周书·谥法解》解释:“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意思就是说根据受谥者一生的功绩行止对其做出综合性的评价。既然是评价,那这谥号可有讲究,每一个谥都有它的意义,一般谥号的意义分为三种:表赞扬,表批评和表同情。比如,有皇帝被谥为“文”“武”,何为“文”“武”?“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类似的谥号就是美谥,而“宣”“明”“庄”“昭”“穆”等也是美谥,表示皇帝功业德行有值得称赞之处。

有美谥就有恶谥,我们熟知的隋炀帝的“炀”就是恶谥,《谥法》解释说:“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类似的还有“灵”“厉”等等。皇帝一般都是因施行暴政而得到这样的谥。还有一种情况是表示对帝王同情的,比如“愍”“哀”。历史上的晋愍帝,赶上八王之乱中继位,最后被匈奴杀死。这正符合《谥法解》中的“在国遭忧曰愍”,祖上作的孽报应在他身上了,实在令人同情。历史上被谥为“惠”的几位皇帝都是比较平庸的。

谥号是王侯将相死后政府授予的,就像今天重要人物去世后,官方讣告中给予的称号,没有人活着就给谥号的。所以,某些电视剧中居然出现皇太后自称“我孝庄”的台词,就实在可笑了。

中国古代的帝王当中,一般周朝时期,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国君我们称呼谥号,比如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都是谥号。谥号曾经在秦朝被一度废除,因为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过汉朝又予以了恢复,从汉到隋的皇帝我们一般可称其谥号。

2庙号



庙号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宗庙制度,起源于商朝。庙号即帝王死后宗庙牌位上所称呼的名号,我们常称呼的某某祖、某某宗就是庙号。周朝建立后没有继承商朝的庙号制度,直到汉朝才重新恢复,所以,西周至秦是没有庙号的。

庙号也有讲究。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是太祖或高祖,比如唐高祖、明太祖。从第二位皇帝开始,就是某宗,一般被称为太宗。开国皇帝及其继任者的庙号合起来就是“祖宗”。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也有例外。比如,朱棣的庙号就还是祖,因为皇帝功绩太大,对本朝有定鼎之功,被尊为成祖。康熙被尊为圣祖也是同样的道理。

自汉朝开始,皇帝有了庙号,刘邦就是汉高祖。不过,从汉到隋,庙号都还是个稀罕物,可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两汉皇帝有庙号者极少,只有大功大德者才配享有。西汉就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其余有过庙号的刘奭、刘骜等人均因功绩德行不够而被取消。

自三国起,庙号开始泛滥。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魏明帝曹睿,此君实在是皇帝中的一大奇葩,他居然在位之时就为自己定好了死后的庙号——烈祖,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有此奇葩行为的皇帝。故而,后世史家常嘲讽他:庙号都上好了,那不就等死了吗?果然,上庙号两年后他就病死了,终年36岁。

到了唐朝,庙号终于落到了每位皇帝的头上,不管干得好坏,都能享有。另一方面,唐朝开始谥号被滥用,皇帝去世后都被加上一长串歌功颂德的谥号,业绩平平的唐睿宗李旦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明清时期,情况就更加夸张,皇帝谥号达二十多字。这样的谥号称呼不便,而且全是美谥,谥号已经失去褒贬评价的功用。所以,唐朝以来,我们常以庙号称呼皇帝,庙号也有了某种对皇帝盖棺定论的评价意味。

3年号

年号即纪年的名号,相比谥号和庙号,年号起源较晚,始于汉武帝。此后,每位皇帝即位后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是为“建元”,经常中途还要更改许多次年号,为“改元”。改元次数多的,甚至达十几次。当然,年号的制定也是有意义的。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当有异常天象发生或遇到内外大事时,皇帝总要改元。

《史记》记载,汉武帝狩猎得一独角兽麟,群臣以为此乃吉兆,于是改元“元狩”,而“元封”的来由则是汉武帝封禅泰山。另一种情况,年号也表示帝王的意志。宋太宗即位后改元“太平兴国”,即表明自己欲成就一番大业的决心。明成祖朱棣一生文治武功,功劳赫赫,却以“永乐”为年号,其心可明矣。所以,年号一般表达与天命相符,或者表达皇帝的某种愿望。

有些皇帝年号换得比较勤,汉武帝一生就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15年里竟然换了18个年号。不过后来,改元不再频繁,到了明清,皇帝一般一生只有一个年号。例外的只有两位:一是明英宗朱祁镇,因为曾被瓦剌俘虏,后来复辟,两次出任皇帝因而拥有两个年号;另一位是皇太极。其余的明清皇帝一生均只用一个年号。故此,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以年号称呼,比如我们常称嘉靖帝、康熙帝等等。

年号后来也传入其他亚洲国家,如朝鲜、越南、日本等,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至今天,日本还在使用年号制度。今年是日本的“令和”元年,日本的上一个年号“平成”还是来源于中国古籍。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读懂中国历史,许许多多的文史常识是一把把钥匙,不可不察。

古代人们一般是如何称呼皇帝的?

古人对皇上的称呼有:陛下、皇上、圣人、万岁、大家等。

古代人们一般是如何称呼皇帝的?

说两个有意思一般没有的

1、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出自《新唐书.李辅国传》

这个是真的想不到

2、大君: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