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襄樊,为什么要三番五次的改名?改来改去有何意义?

作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的襄阳市,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建制历史,千年来,以“襄阳”为地名的称呼要比以“襄樊”为地名的称呼,存在的时间更长一些。关于“襄阳”改“襄樊”,“襄樊”改“”襄阳,也只是在建国后发生的情况,至今已有两次改名的情形。

襄阳的灿烂历史

早在西周时期,各诸侯国林立,当时的周宣王赐给仲山甫的封地就是樊,从此中国就有了樊姓,而仲山甫也成了樊姓始祖。自从秦朝设立郡县制后,直到汉高祖初期,才开始建立襄阳城,是曰襄阳县。此后随着朝代更替,行政区划跟着变,襄阳行政区划也相继出现过襄阳郡、襄阳府、襄阳路、襄阳道等称呼。

“襄阳”的名称几乎占据着整个中国古代襄阳史,几乎不曾出现“襄樊”的称呼。

第一次出现“襄樊”称呼的是在1948年7月份,当时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一部分和桐柏军区、陕南军区对湖北襄阳、樊城地区的国民党守军部队进行城市攻坚战,襄阳境内有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把整个襄阳城分为两半称呼为襄阳地区和樊城地区。

这场战役取得了胜利,具有重大影响,是当年闻名全国的“五路大捷”之一,也是我军“十大城市攻坚战”之一,朱德总司令誉称襄樊战役为“小的模范战役”。其实这里的“襄樊”是把襄阳和樊城两地结合起来念的。

后来在建国后的1950年5月,襄阳和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这是襄阳历史上第一次以“襄樊市”为名面世,但此时的襄樊市的地位还很低,比省辖市地位还低,因为襄樊市隶属于襄阳专署,襄阳专署才是湖北省辖。

在此后的日子里,襄樊市和襄阳专署进行了一番较量,终于在1979年,襄樊市追上襄阳地区,成为湖北省辖市,4年后的1983年,襄樊市彻底把襄阳地区吞掉,襄阳地区的行政区划没了,全部归入襄樊市,襄樊市作为省辖市自此屹立在湖北西北大地27年,直到2010年12月9日,经过国家批复,又把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以前襄樊下辖的襄阳区也改为襄州区。

如果我们从公元208年曹操设立襄阳郡开始算,整个襄阳地区,共使用“襄阳”的时间为1039年,使用“襄州”的时间为538年,使用“雍州”的时间为165年,使用襄樊的时间为60年。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襄阳”这个名字才应该是襄阳地区的正名。

在2010年之所以要把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主要是因为襄阳的名号闻名全国,远比襄樊的知名度高,且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是以襄阳为名进行记载的,这样做既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又可以打造襄阳知名度。

推动襄阳改名的时任襄阳市委书记唐良智(现任重庆市长)就表示: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尊重历史、传承文化、顺乎民意、推动发展的需要。

襄阳的知名史事

在襄阳地区发生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有史以来一直是是国家经济、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七省通衢”之称。

确实,像古代的卞和献玉、马跃檀溪、司马荐贤、三顾茅庐、水淹七军、李自成称王、王聪儿起义等历史事件、历史故事都是在襄阳发生,并被载入史册。“诸葛千古一智圣,孟米诗书两襄阳”评语,无不令人自豪。

尤其是小说《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就发生在襄阳,可见襄阳地区在三国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看过《射雕英雄传》的朋友可能也知道,金庸笔下的郭靖黄蓉夫妻死守襄阳城,抵抗蒙古大军,一旦襄阳城失守,蒙古铁骑基本上就可以长驱直入华南地区,踏平南宋。

至今,襄阳虽已改名近10年,但是老襄樊人更愿意称呼“襄阳”为襄樊市,这是承载着那一辈人的乡愁。

随着襄樊的改名,有很多城市也想效仿。比如呼声最大的当属陕西西安市,毕竟“西安”在“长安”面前就是个小辈,历史上也一直以“长安”来称作西安市。还有安徽的黄山市,一直有当地民众呼吁恢复此前古老的徽州市。

襄阳、襄樊,为什么要三番五次的改名?改来改去有何意义?

提问者叫“西岭66”,他提过很多故意挑拨襄阳和南阳地域关系的问题,对于此人我不做评价,我来说说这个问题,说说事实。

“襄阳”一词存在并延续两千多年。

“襄阳”一词出现在西汉,因城在襄水(今称南渠)之阳,故名“襄阳”,从名称的出现到现在一直存在了两千多年,从未中断过。对于提问者一直说的“襄阳”和“襄樊”的问题很简单,那是现代产生的问题。1950年襄阳行政区划发生重大变化,将“襄阳”和“樊城”两座城合并为一个城市,为了照顾两个城市人民的情绪,所以各区一个字,组成了“襄樊”二字,但是襄樊市下面任管辖着襄阳县,也就是说,即使有了“襄樊”这个名字,“襄阳”也一直存在,更何况“襄阳城”一直叫“襄阳城”,所以“襄阳”不存在改名之说。

两次政治事件,迫使襄阳两次更名

如果你非要说改过名,那确实也是有两次,这两次都是政治事件。第一次就是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汉,王莽篡汉后将“襄阳”改为“相阳”,虽然字变了,但音没有变化。在汉光武帝的时候又恢复了“襄阳”的名称。第二次就是明末“闯王”李自成在襄阳建立大顺政权,将襄阳改为“襄京”作为首都,当然随着李自成的失败,“襄阳”名字又回归了。

“襄樊”这个名字是因战役而来

“襄樊”名字来源于战役“襄樊战役”。对于战争的命名往往取两个城市的其中一个字。比如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牺牲,“枣宜”二字就是取自枣阳和宜城。“襄樊”也就是在1948年7 月出现在了电文中,由于“襄樊战役”大获全胜,“襄樊战役”是当年闻名全国的“五路大捷”之一,是解放军“十大城市攻坚战”之一。受到中央的高度赞赏,“襄樊”这个名字也让很多人记住。正是有了这一次的叫法,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决定将“襄阳”和“樊城”合并为一座城市,取名“襄樊市”。

欢迎大家关注、评论、点赞哈!

襄阳、襄樊,为什么要三番五次的改名?改来改去有何意义?

襄樊改襄阳除了襄阳这个名称有2800多年历史这个文化因素外,当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考虑。

2007年,唐良智(现任直辖市重庆市市长)出任襄樊市委副书记、襄樊市市长。唐市长抓经济建设很有想法,其中大力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建深圳产业园都是其力主的。

但招商引资到韩国、日本等地方,外商对襄樊很陌生,有的甚至没听说过。招商人员不得不大费周折讲襄樊的历史,说就是三国演义中常提的襄阳,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襄阳。这样人家秒懂了,襄阳,襄阳,这我们知道。而韩国有一个襄阳郡,与襄阳有天然的历史缘渊。

唐良智及其他市领导带队出去招商都遇到类似问题,研究后决定改名。但改名不是你想改就改的,必须由当地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省报到国务院。要经过专家论证、实地调研、涉及到相关部门会商等繁杂的程序。

从唐良智当市长到当市委书记,花了4年左右的时间,才终于更名成功。

事实证明,更名不仅让襄阳文化历史名城的文化得到更进一步巩固,而且为襄阳打开知名度创造影响力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襄阳所引进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多达数十家。

襄阳、襄樊,为什么要三番五次的改名?改来改去有何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1950年5月,以襄阳县之襄城、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52年,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79年,襄阳专区改称襄阳地区,襄樊市由省直辖。1983年8月,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

就是说1983年之前襄阳地区和襄樊市之间都是互不统属,甚至1979年以前襄樊市还是襄阳地区管辖范围,1983-2010襄樊市改名襄阳市中间27年间,市辖三市三县使用地址大多都只使用县名,而不使用市名,说明襄樊市并不被下面的代管县市所接受,后来改为襄阳市才真正让下辖各县市从心里面接受的,毕竟襄樊之名只代表两个镇而已,不能代表襄阳地区

襄阳、襄樊,为什么要三番五次的改名?改来改去有何意义?

作为襄阳人,我来回答一下:

一.改成襄樊,想突出襄阳和樊城两个古城。不能让世人只知襄阳而不知樊城,相对符合大众意愿。

二.改成襄阳,是用来“借东风”。

1.依靠改名,来蹭金庸武侠小说的热度,提高知名度,招商引资。

2.依靠改名,来蹭诸葛亮的热度,让古隆中坐实躬耕地,提高旅游业,招商引资。

一句话,都是钱闹的。有这些心思为何不能多用于改善民生,而不是做做表面文章。

襄阳、襄樊,为什么要三番五次的改名?改来改去有何意义?

襄阳、襄樊,为什么要三番五次的改名?改来改去有何意义?

汉朝初期,襄阳一名首次登上历史舞台,至今已有约2200年的地名史,是相邻区域历史最悠久的地名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统计,截止2018年末,襄阳改过四次名字,具体如下↓↓↓↓↓

一、相阳

典故:相传西汉外戚专政,王莽掌权二十年期间,襄阳枣阳境内的皇族后裔刘秀起兵抗击,王莽追赶刘秀至今襄州区六两河一带迷失方向,一怒之下下令襄阳改名为相阳,意指“襄王有意”救刘秀。

后来,刘秀建立东汉后为感激“襄阳”神助,撤销相阳恢复襄阳一名,因此襄阳也在这个朝代得到快速成长机会,首次“升格”为省级行政区荆州“省会”,从这里发出的指令到达管辖范围内的鄂豫陕渝湘桂粤赣等区域。

二、襄州

典故:南北朝时期,南方梁朝一度不敌北方西魏,将包括南阳在内的以襄阳为中心的雍州省级行政区“送”给西魏。西魏皇权把雍州改名为襄州,管辖南阳、新野、随等五郡。

隋朝建立后,先是延续州-郡-县体制,不久后拆撤州级建制,襄州从此淡出历史,但襄州治所襄阳郡成为今鄂豫陕毗邻区最大的一个郡,上受朝廷领导,下辖至南阳、随州、十堰部分地区。

三、襄京

缘故:公元1643年,“闯王”李自成在襄阳仿照明朝设置大元帅府和各部院,基本构成一个王庭的雏形,为适应格局和战略发展需要,改襄阳为襄京,并以此为“北上”前期的大本营,为大顺政权立都地。

四、襄樊

缘故:上世纪40-50年代初期,今襄阳辖内的襄阳古城、樊城及周边区域组建“襄樊市”,为县级市,隶属于湖北省襄阳专区(地区)管辖。

80年代,襄樊市获评为中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连续多年上榜,成为鄂豫陕毗邻区第一大城市。因襄樊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急需要扩权,以及国内兴起“地改市”的潮流,1983年撤销襄阳地区设立地级襄阳市。

五、襄阳

2003年,湖北省确定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得到国家层面的批准后,襄樊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在国内外历史文化学家和人民群众的呼吁下,继荆沙市更名荆州市之后,襄樊市在2010年得到国家批准,再次启用千年古地名。

从真正意义上来讲,襄阳地名在最近几百年内没有中断过,即使是八三年实行“撤地改市”,期间还有襄阳县(后撤县建襄阳区)在延续这一地名,尽管到了2010年撤销襄阳区成立襄阳市,但同年同月同日重现地级行政区名称-襄阳,标志着襄阳地名一直都在。

改来改去的意义?

透过上述内容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除了第五个之外的前四个,每一个都与皇权有关,先后涉及王莽、刘秀、李自成等帝王;同时这五次更名都为襄阳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但是结合帝王因素,襄阳在历史上的更名也不过是担任执行者的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襄阳前四次的地名变动几乎都为襄阳带来“扩土强权”的重大福利,管辖鄂豫陕三省大部分地区,也许这就是提问者想要知道的意义吧。如果结合汉江生态经济带分析,最近这一次的更名为襄阳又带来一大福利,成为包含南阳、安康等十多个地区在内的中心城市。

最后,感谢南阳网友、历史领域创作者西岭对襄阳的关注、支持、厚爱!正视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