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孙权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却主动撤退了,为什么?

以孙权这人的本性而言,如果能够夺取白帝城,他会轻易放弃? 既然放弃了,那么只能是一个原因,那就是拿不下,或者不但吃不下白帝城,反而会将自己撑死。

因此,善于借势发展的孙权,在如此大好时机面前,只能选择主动撤退了。

分析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白帝城不好打。

1. 白帝城不是平地上一座简单的城池,要是类似于麦城那样的小城或者土城,孙权会毫不犹豫攻下了。这个城池诞生于东汉建国时期,当时的公孙述盘踞蜀中,他有称帝的想法,因此在这个战略要地修筑了白帝城以阻挡入川的道路,此城池异常坚固,易守难攻,可不是豆腐工程那么简单。

假如先前的关羽逃到麦城,而麦城有白帝城这样的坚固耐守,也不至于命丧他乡了。

2.地理位置险要。反观白帝城,它处于高山之上,而且三面环水,一面通往陆地,连接蜀汉后方,因此孙权要攻下白帝城,要么爬山去仰攻城墙,要么坐船去靠近爬城。

从东吴到白帝城是逆流,本来江水就急,还要去攻城,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爬山攻城同样难以实现,大型的攻城器材无法上山,而且道路崎岖,或者根本就没有路,因此兵少了,完全攻不上去,多了,兵力又开战不开。这就成了一个死结。

3.刘备兵力雄厚。刘备虽然在马鞍山惨败,并不意味全军覆没,而是有很多兵马幸存下来,追随刘备来到白帝城。这些剩余的兵马放出去和孙权对阵可能不行,但是但是守城还是绰绰有余。

在刘备失败之后,驻守江州的赵云早已闻风而去保卫白帝城,成都附近也迅速的调来了生力军,固守永安的兵马达两万之多,因此总体来说,白帝城兵力并不单薄。

依靠坚固易守难攻的白帝城,外加两万兵马,东吴想攻克永安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事情。

第二,江东兵马攻城能力堪忧。

1. 攻城手段有限。那个时代的攻城能力都不太行,关键原因在于缺乏攻城利器,如早先的石炮,以及同等意义的抛石车,后来出现了火炮之后,单纯通过固守城池来阻击敌人已经不行了。

在技术不够发达的三国时代,攻城只能由四个方式实现:要么对方弃城而逃;要么困守饿死对方;要么有内奸出卖打开城池;要么攀城而上从而击溃对方。

纵观三国时代,前者较多,其次就是中间两种,最后攀城而上攻下城池的非常少见。

可是对于有刘备作为皇帝固守的永安来说,要想实现前三种完全没有可能,而后一种难度非常大,几乎难以实现。

2. 东吴攻城能力不足。三国时期,固守城池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面对东吴这样的对手,只要军心不乱,自己不先投降,以东吴的攻城能力来看,很难成功。

在这里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一个就是合肥攻防战。从孙权时代一直打到后来孙皓时代,跨越大半个世纪,一个小小的合肥城居然耸立在东吴的旁边,耗费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可是就是难以跨越。

另外一个就是永安攻防战。在蜀汉灭亡之后,东吴先后派步协,陆抗率兵来捡便宜,并帅众三万攻打罗宪固守的永安,而此时的罗宪兵力不足两千,结果历时半年也无法攻下,最后在西晋军的救援下狼狈退回。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即使给予东吴优势兵力,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面对永安这样的坚城一样是无可奈何。

3. 人心齐,城不可破。吕蒙偷袭荆州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关键人物糜芳和士仁的背叛,正是他们的背刺,才导致关羽一败涂地。

相对于永安来说,此地有刘备亲自坐镇,同时又有赵云的协助,前后增加了多大两万兵马固守,从而人心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不会出现有人背叛的情景,反而同仇敌忾,共同应对东吴的威胁。

可见,东吴军队的攻城能力确实非常堪忧。

第三,曹魏在背后有更大的动作。

公元222年8月,刘备败退白帝城之后,东吴方面一部分人主张乘胜追击以图消灭刘备,从而占领益州。

可是正当他们在商讨这个事情的时候,曹魏那边传来了消息,那就是曹丕准备亲征,征讨孙权,时间是9月。距离刘备驻守白帝城已经一个月了,对于孙权来说,已失去了战机。

曹丕统帅三路大军伐吴:以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率军出洞口;大将军曹仁率军出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率军兵围南郡。

此次出兵人数不清,但是经过推测,至少在十万以上,而且出兵的三个地方均直指东吴的要害地方。

此时的东吴,一方面要防止刘备有可能的反扑,不得不留守重兵驻守南郡,同时也不得不分出重兵来应对即将来到的曹丕大军。

战争从单线,变成了两线作战,这个对于孙权来说非常不利。

如果曹丕攻破了长江防线,东吴将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在这个关键时刻,孙权果断的同意了陆逊等人的建议,立即撤兵,放弃继续逼迫刘备,反而释放出求和的态势,以应对即将来到的危机。

第四,结论。

由此可见,不是孙权不想拿下白帝城,活捉刘备,而是实力和时机不对,两害相权的角度来看,只能留下刘备,以化解更大的危害曹魏方面的威胁。

夷陵之战后,孙权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却主动撤退了,为什么?

问题中有个小错误,夷陵之战以后,孙权确实打过白帝城的主意。不过他实在是没有找到拿下白帝城的机会,最后才不得不放弃。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六月,刘备在夷陵战败以后,一路收拢逃散的败兵,从秭归经陆路撤回鱼复县,将鱼复改名为永安,并留驻在此。在刘备败退时,孙权命吴将李异、刘阿等率军追击到了永安城下,还在永安城外的南山驻守到了八月,才收兵退回巫地。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孙权既然命李异、刘阿等带着部队一路跟住刘备追到永安,还在城下驻军一个多月,那肯定是有意借着刘备大败之机,想看看有没有机会染指益州,否则根本不需要这么大费周折。

所以孙权不是有拿下白帝城的机会,主动命吴军放弃。而是吴军从一开始就没有找到机会夺取白帝城,不得不才放弃。

而最后吴军无功而返,主要还是永安地势险要,又有刘备亲自镇守,短时间内难以攻克。

在魏国灭蜀汉以后,吴帝孙休曾经派抚军将军步协以援救蜀汉为名率军西进,试图趁这个机会夺取巴东等地,扩大吴国疆土。

原本镇守永安的蜀将罗宪在接到刘禅的诏书以后,已经向曹魏投降。此时见东吴趁火打劫,自然不愿意向东吴投降,于是一面派 参军杨宗向魏国求援,一面整军备战,坚守永安。

步协见罗宪不肯投降,于是派兵攻城,结果却被罗宪击退。孙休又命镇军将军陆抗率军三万增援步协,一起围攻永安。罗宪据城死守,他手下不过只有五千多人,兵力远弱于吴军。而且蜀中因为钟会之乱,一时无暇顾及永安,救兵迟迟不到。

但是即使如此,吴军攻击了六个多月以后还是未能破城,最后因为司马昭命荆州刺史胡烈出兵攻打东吴的西陵,吴军后方有险,只能主动撤军,永安之围遂解。

刘备在夷陵确实败得挺惨,但是益州还在他的控制之下,败退回永安以后,能调动的部队肯定不止五千人。而且刘备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夷陵之败主要还是客观条件限制,单就能力来说,他并不比罗宪差。而陆抗是三国时期的名将,李异、刘阿等人在夷陵之战初期曾经被吴班、冯习击败,显然也无法和陆抗相比。

所以刘备在永安显然比罗宪条件要好得多,吴军即使强攻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取胜的。

而对于孙权来说,他可没有太多时间和刘备对耗。

在刘备伐吴前,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因此主动向曹魏称臣,以换取曹丕的中立和支持。不过孙权此举只是权宜之计而已,他迟迟不肯派自己儿子去洛阳当质子,而是采取了拖延时间的办法。

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实际上要不是曹丕想让蜀吴鹬蚌相争,自己得渔翁之利,也根本不会容忍孙权这么拖延。但是随着蜀吴之战的结束,那么孙权再这么拖延,曹丕肯定会翻脸。事实上在夷陵之战以后不久,曹丕就真的出兵攻打东吴了。

显然此时对于孙权来说,继续和刘备这么敌对下去显然是不智之举。所以他发现无机可乘以后,马上就让吴军撤退。而且孙权还顾忌在永安不肯回成都的刘备会再次卷土重来,还主动向刘备求和,避免在对魏国作战时,还要提防西面的蜀汉。

夷陵之战后,孙权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却主动撤退了,为什么?

大家见过打了败仗向对方求和的例子,但是这一次就有点奇葩了,在夷陵之战中明明是孙吴赢了,不过他居然率先向刘备求和。难道是孙权心胸宽广吗?

在夷陵之战中孙权大败刘备,蜀汉损失惨重,刘备身心俱遭受严重打击,益州内部形势不稳。如果孙权趁得胜之势猛攻益州,很有可能孙权就会得到益州。但是关键时刻他却主动求和了。当然完全是形势所迫,使他不得不赶紧收手,这一点刘备看得非常清楚,身在白帝城的刘备曾给陆逊写过一封信,说是的曹丕正准备进攻孙吴,而这绝不是刘备编造的虚假情报。

在夷陵之战后,孙权立即向曹丕上表报告此战经过,曹丕接到报告后,马上派特使前往慰问,并且带来了赠送给孙权的各种奖赏。不过光表示忠心还是不行的,曹丕要求孙权把自己的儿子送过来作人质。孙权当然不愿意,所以就一直拖着。

最终,曹丕对孙权失去了信心,大臣们也是细数孙权的罪状。曹丕要求孙权盟誓、送质子,孙权不断推迟,于是曹丕大怒,立即挥兵讨伐。曹魏黄初三年(222年)9月,也就是夷陵之战刚结束一个月,曹丕就调集三路大军向孙吴发起了进攻。孙权以极为谦卑的口气向曹丕上书,要求给他个机会以“求自改厉”。

这就是所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吧,孙权正是想到了曹丕会攻打吴国,所以才没有全力进攻益州。在求和成功后,孙权竭力地迎战曹丕,击败了来犯的曹军,保住了吴国。

夷陵之战后,孙权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却主动撤退了,为什么?

说到夷陵之战,就要从关羽败走麦城说起。关羽失荆州,是夷陵之战的导火线。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全取荆州,擒斩关羽,并且传首洛阳,曹孙联盟了。

表面上看,擒斩关羽之后传首洛阳是为了嫁祸给曹操,向世人表明,他偷袭荆州是受曹操唆使,但反过来看,同时也给刘备预留了台阶,刘备如果原意接受现状,就应当继续与曹操为敌,而不是以孙权为敌。

但刘备的选择是不肯接受现状,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断然率军出川,想要夺回荆州,为关羽、张飞报仇。这不仅是因为刘备军中有大量荆州将士,不能轻易放弃荆州,更是因为,从实力上看,孙权比曹操更弱,是更容易击败的对象。

然后就有了夷陵之战。陆逊能在夷陵击败刘备,已经很大程度上是侥幸了,如果能追击,扩大战果,当然会追击,绝不会含糊。

事实上,吴军也并不是没有追击,而是追击了之后,看占不到什么便宜,就自己退回去了。

从《三国志·吴主传/陆逊传》记载来看,刘备承认他自己目前没有能力大规模进攻东吴,只能自保。

孙权也不愿意继续攻打刘备,因为如果蜀汉亡了,对曹魏最有利,而并非东吴,并且东吴并没有实力灭掉蜀汉,双方继续战斗下去,是两败俱伤,曹丕坐山观虎斗,得渔翁之利。

因此孙权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主动撤军了。最后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再次启动了孙刘联盟。

夷陵之战后,孙权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却主动撤退了,为什么?

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中最后一场关乎参战双方国运的大战。虽然孙权最后赢得了战役的胜利,但是东吴的损失也是不小的,他根本不具备拿下白帝城的条件。我们简单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首先夷陵之战是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并重新夺回荆州,对东吴发起的一场战役。为了这场战役刘备可以说把家底儿都带过来了,精锐尽出,蜀国的中生代将领也悉数带上,水陆并进向东吴杀来。

孙权这边求和不成,不得已组织起东吴的主力部队前来迎战,对双方来说这都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前期蜀军士气高涨、一心雪耻,进展非常顺利,东吴也是一路败退,损失不小。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进行最后的抵抗。

陆逊觉得蜀军势头正盛,应该暂避其锋,待蜀军没了气势再进行反击,所以东吴在猇亭这个地方就停下了,但也不和蜀军交战,刘备派出各路军马去叫战也没有效果,蜀军的气势确实慢慢的在减弱。

眼看到了盛夏,刘备觉得要转为持久战了,他把部队迁到靠近水源的茂密树林里,连营700余里,自以为是一个绝妙的办法。结果这让陆逊看到了机会,他迅速组织军队在一个晚上对刘备大军发起火攻,刘备的连营身处树林里,被大火烧的无一幸免,蜀军大败,刘备侥幸逃脱退回白帝城。

陆逊带兵追击到白帝城附近就退兵了,原因就在于东吴虽然胜了,但是前期损失也不小,而且之前东吴是防御为主,伺机反击,现在主动进攻白帝城并没有把握。

其次蜀军虽败,但是江州的赵云已经率援军到来,同时益州还有不少部队,面对有着新仇旧恨的东吴,真要和孤注一掷的蜀军再来一场白帝城攻坚战,东吴应该没这个胆量。

最后就是旁边还有虎视眈眈的曹丕在看着这场战役,如果东吴和蜀国继续交战,此时的东吴已经远离本土,后方其实是空虚的,曹丕如果突然发兵,东吴是很危险的,所以陆逊当然会选择见好就收。

所以夷陵之战后,东吴根本没有能力拿下白帝城,面对更强大的曹魏,迅速退兵结束战争,和蜀国和好,继续联合抗击曹魏才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夷陵之战后,孙权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却主动撤退了,为什么?

夷陵之战后,刘备逃到了白帝城。

在赵子龙的正规军到达之前,蜀国的地方部队已主动向白帝集结,兵力大约二万人以下。

陆逊若要收陇各追击部队进攻白帝城的话,赵云的正规军会先期到达拱卫白帝城。

这时吳军已是越境作战,全无地利优势,加上赵云已在,诸葛亮跟着就到。陆逊估计毫无胜算,根本无可能趁势灭蜀。

陆逊果断退兵,实是明断。不然,战况可能会反转。

刘备逃到了白帝城,吳军是无希望捉住刘备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