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兵临城下时,吕布曾叫人砍下自己头颅投降,知道自己会死为什么又投降?
曹操兵临城下的时间是公元198年11月,此时已经将徐州下邳城团团包围,而且还掘开了下邳城周边的泗水和汴水,将大水引入到下邳。寒冬腊月的季节,下邳城外白茫茫的一片,而城内早已大水蔓延,几乎没有容身之地。此时的吕布处于外无救兵,内无可以突围的力量,插翅难逃,正是穷途末路的时候。
时间再往后移到这年12月份,吕布的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煎熬,一起挟持陈宫和高顺,打开城门投降曹操。混乱之中,吕布无地可逃,只得和亲兵们登上白门楼上。
在面对被围困的局面,吕布已经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了,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
从这段简略的记载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个信息就是吕布让其亲随砍下他的脑袋去见曹操以博取功名;第二个信息就是周围的亲兵不忍心这样做,因此吕布不得不自己走下城门向曹操投降。
那么,在这里出现了题主提出的问题:吕布叫人砍下自己头颅,明知道自己要死为何不自杀而要投降呢?这个事情看起来很矛盾,其实很正常,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那是许多人只知道吕布的骁勇善战,还不太了解吕布的另外一面。我们一起看看吕布的另外一面到底是怎么样的。
吕布叫人砍下自己的头颅?如果先前还只是困在城里,曹兵在外面,至少还可以死守城池以待时机变化。或许会出现奇迹,比如袁绍或者刘表从曹操背后袭击许都,导致曹操不得不回兵救援,那么下邳之围就可以解除。
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当年曹操围困陶谦于郯城,在千钧一发之际,兖州发生了叛乱,从而让陶谦死里逃生。然而这样好运气却没有发生在吕布身上,至少这次不会再有了,因此才出现吕布不得不死守城池的局面。
登上白门楼的时候,吕布已经感到人生接近终点,只是还需要作最后一次挣扎,以图获得某种转圜。于是他转头问围绕在周围亲兵:“事已至此,你们跟随我多年,而我无以回报,不如取下我的头颅去见曹公,功名富贵就唾手可得。”
亲兵们的眼睛一亮,很快拒绝了吕布的意见,那么吕布为何提出这个奇怪的建议呢?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他已经不再相信身边这些亲兵。
身处白门楼的吕布已经感到非常绝望,最为亲近的部将居然也背叛。吕布对于护卫在身边的亲兵们也感到怀疑,他们真的忠心吗?还是别有所图?吕布无法肯定自己。此时他提出这个建议只是为了试探而已,很想知道此时此刻的他们是否真的还具有忠义之心。
假如这个时候,有人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情况,那么以吕布的个性定然不会放过他。作为朝夕相处的亲兵们,怎么会不了解主将的性格和想法呢?此时去取吕布的头颅,完全是自寻死路。
第二个原因,吕布只想表现得更有尊严一些。
吕布向来以勇武著称,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希望表现得更加淡定以宽慰惊慌失措的亲兵,这是作为主将的心里想法。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不愿意在部下表现出贪生畏死的情绪,因此非常慷慨的让部下砍下他的头颅去见曹操。
吕布此意有效仿项羽被围乌江,慨然将自己的头颅送给同乡吕童之意,可惜的是项羽穷途末路是真的想这么做,而且也确实这么做了,然而吕布只是口头一说而已,并没有抱有必死的决心。
由此可见,吕布叫部下亲兵砍下自己的头颅的行为,在某种情况只是试探,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其部下以及曹兵看看而已。
知道自己要死怎么又要投降呢?吕布知道自己要死又要投降这种矛盾的心理,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吕布和曹操之间有不共戴天之仇,无论如何也难以化解。
兖州之变虽说不是吕布主动挑起,但是他确实给曹操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几乎让曹操无家可归,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极大的推迟了曹操战略目标的实现。
兖州之乱给兖州当地的人力物力造成了极大的毁坏,这些都不是曹操可以容忍的,因此吕布也知道自己很难逃脱一死。
其次,吕布并不想死,希望能够活下去。
虽然明知道曹操不会放过他,但是还是从心里还是抱那么一丝希望,否则他也不会走下白门楼向曹操投降。
如果他真的抱着一死的决心,就会像项羽一样,在城楼上自杀了,而不是走下城楼。那么吕布为何要投降呢?这就涉及到吕布的本来想法。
自始至终,吕布是被动的卷入到和曹操之间的斗争,而他之所以参与进来完全是陈宫鼓动的结果。等到曹操大兵压境,步步紧逼徐州的时候,吕布也曾有意向曹操投降,但是为强硬派的陈宫所阻止,没有机会而已。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第一次发生在198年10月,曹操还没有围困下邳城。
操遗布书,为陈祸福。布惧,欲降。
第二次发生在198年12月,大水围困下邳城已经一个多月。
月馀,布益困迫,临城谓操军士曰:“卿曹无相困,我当自首于明公。”
这两次机会均被陈宫阻止,导致吕布不得不负隅顽抗到底,最终部将反叛投降,而让他不得不退守白门楼。
假如陈宫能够接受吕布的意见,吕布还是很愿意投降曹操,可惜吕布勇而无谋,耳根子又软,没有自己的主见,被陈宫几下就说动了,没有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错失机会。
因此,吕布其实并不愿意死战到底,只是失去了投降的机会而已。
最后,吕布自持有能力,希望能够得到曹操的重视。
吕布怀着忐忑的心情走下白门楼的时候,对于曹操还是抱有一定的希望,虽然这个希望还是很渺小,对于吕布来说,只要有活着的机会,就不能够放弃,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着,所谓英雄气概,那都是虚的,求活才是关键。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布见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若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吕布对曹操还是比较了解,明白曹操唯才是举的心理,他自负其才,希望能够打动曹操。此时的曹操确实求才若渴,希望招揽天下英才于麾下为其所用,至于道德瑕疵均可以原谅,而吕布正是抓住曹操这个心理特征才冒死一搏,希望可以押宝成功。
最终,吕布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曹操,最后活命的机会在刘备一句话中断送。
综上所述,吕布求生意愿一直都比较强烈,并没有真的拥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只是希望通过死里求活的方式获得生机而已,可惜曹操还是将他缢死在白门楼上。
曹操兵临城下时,吕布曾叫人砍下自己头颅投降,知道自己会死为什么又投降?
在三国历史当中,曾经叱咤风云的吕布终于被曹操困在了下邳城中,连续数月断水断粮之后,城中的将士们终于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压力。此时吕布站在城墙之上,直接命人砍下自己的头颅以求部下可以活命,可以说吕布在明知自己会死的情况下,为何最后又投降了曹操呢?
这一段看起来相当的矛盾,从最后吕布大骂刘备可以看出来,吕布其实并不想死,可是却又让自己的手下砍下自己的头颅,同时也很明确的知道自己投降后一定会被杀,可以说此时的吕布相当的矛盾。
就是既怕死,却又想活的念头,所以才会产生了让人砍下自己头颅的命令。
从丁原到董卓,之后又是刘备,可以吕布背叛过无数的人,自己的信用已经一降再降。
尤其是这次跟曹操结下的仇恨实在是太多了,双方数次大战,手下的将士不知道死伤多少,就算自己投降以后,以曹操的性命,自己很难说会活下来。
而且当时的下邳城已经被围困了数月之久,手下的将士们早就对吕布心生不满了,于是吕布就打算假借自尽的名义来试探一下手下们的忠心,同时也想给曹操做一场秀。
反正就是让曹操明白,自己为了保全手下可以去送死,毕竟曹操一直以来都有着爱才的名声,万一此次曹操看到自己为了保全手下,居然会下达让手下砍下自己头颅这样的命令,说不定会高看自己一眼。
有时候人心的变化瞬息万变,也许自己这个看似很傻的命令,说不定会让曹操改变主意呢。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很纠结与矛盾的一幕,当曹操兵临城下之时,吕布当着曹操大军的面,直接放话让自己的手下将自己的头颅砍下来,以保全城中百姓。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表演,假如真有不长眼的士兵想要砍下吕布的人头,也许吕布当场就让他明白人生为何如此短暂。
其实吕布只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而已,毕竟到了这个地步,随时都有可能会被自己的手下叛变,就是曹操明白这一切都是自己心甘情愿的,而非被手下胁迫。
说实话当吕布真被捉到曹操身前之时,曹操当时真心犹豫了,如此一员猛将,再加上自己的谋略,或许能成就一翻事业。
尤其是吕布为了城中百姓而甘愿让人砍下自己的头颅,说明吕布也并非那种是非不明之人,也许当时杀丁原、斩董卓都有逼不得已的苦衷。
可就在此时,刘备冷冷的看了吕布一眼,很是平淡的说道,“曹大哥呀,你想想丁原和董卓的下场吧,他们最后都是什么样子,你心里没个数吗”。
当这句话一出来之后,曹操的内心瞬间坚定了,直接挥手斩杀吕布,气的吕布破口大骂,眼前自己就可以活下来了,可最后这个节骨眼上让刘备在背后插了一刀,只能说吕布之前的心血全部白费了。
曹操兵临城下时,吕布曾叫人砍下自己头颅投降,知道自己会死为什么又投降?
曹操大军兵临城下时吕布手下人人自危,吕布让部下看下自己头颅献给曹操,这只是吕布粗糙不堪的套路。试问他手下这些人哪个有能力正面杀了吕布,若是此时有人赞同投降那么结果必然是死。
吕布被俘后,想要投降曹操是真的怕死了,主动投降是希望能博取曹操的同情活下来。
曹操兵临城下,吕布试探军心吕布知道曹操势力远在自己之上,这一站死守城墙想耗尽曹操军粮,逼曹操撤退而解决眼前的危机。吕布都没有把握,手下将士更是军心不稳了。又怕手下有人偷开城门献城,所以就试探自己的部下,说了这一番慷慨激昂之言。如果有部下赞成投降,必然是要投曹操,吕布肯定会痛下杀手以绝后患。所以我认为吕布就是试探手下,并不是真的想死。
吕布死守城池,曹操一时之间也没有攻下城池,正在犯难的时候鬼才郭嘉献策曹操,水淹城池困死吕布。曹操大军围困吕布三个多月,吕布手下部将叛变绑了吕布开城投降。
三姓家奴怎么可能不怕死吕布被曹操俘虏后,求生欲爆棚,在曹操面前极力推销自己,曹操也动心想要驾驭这柄“双刃剑”。但刘备一句话点醒曹操,曹操下令斩了吕布。
吕布被张飞大骂为“三姓家奴”,张飞其实是说少了。吕布初期认丁原为父,在丁原手下任中郎将;后投靠董卓杀丁原,董卓掷戟心生怨恨又因王允挑拨杀董卓;遭郭祀之乱后,去投袁术,袁术不接纳,再投袁绍,袁绍接纳;后因袁绍想杀他,去投张杨;后弃张杨投张邈,与陈宫共破兖州;后失利投刘备,又袭击徐州赶走刘备。按照吕布的发展线看,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怕死。
总结:吕布本来就是贪生怕死、贪慕虚荣的人,不然不至于落得这样的下场。如果一心效忠一人,至少也能流芳百世。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曹操兵临城下时,吕布曾叫人砍下自己头颅投降,知道自己会死为什么又投降?
吕布这样做并不是他的本意,他不过是想维护自己的形象罢了,如果他真的宁死不降,他何必让士兵把他绑起来投降曹操呢?况且吕布本就是不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不然他也不会背叛丁原了和董卓了,一点点的利益都能让他大逆不道,何况是他的头呢!吕布之所以说出来让士兵砍下他的头颅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让士兵高看他一眼如果吃了败仗立刻就投降的话士兵们肯定也会鄙视他的,吕布明白这点,所以他就故意给士兵说了一个士兵不会去做的事情。通过这句话可能很多士兵会把吕布当成一条汉子,但是可惜的是吕布并非这样的人。
越是软弱的人越爱装硬,越害怕别人看不起他,很明显吕布就是这样的人。不过在那个战乱的时代投降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吕布投降的次数有点多了,而且两次杀死自己的义父,所以世人对他非常鄙视。
允许士兵投降,保全士兵性命既然已经打不过曹操了,如果不让士兵们投降的话士兵们必定是死路一条,所以吕布让士兵们砍下自己的头颅投降,士兵们必定会感动万分的。如果吕布不亡的话,想必这些士兵依然会跟着他干,他一方面是想保全士兵,另一方面是想要收服士兵们的心!
情急之下随口一说当然这也可能是吕布情急之下随口一说的。毕竟吕布也是一方诸侯的,面对被困的窘境投降肯定是太丢人了,他情急之下明了一下自己的志向。但是没想到自己的志向刚出来不久就被自己给否定了,这也非常符合吕布反复无常的性格。
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以上就是小编的猜测,如果有不同看法的欢迎在下方留言哦!
曹操兵临城下时,吕布曾叫人砍下自己头颅投降,知道自己会死为什么又投降?
《后汉书》: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
吕布临死之前并不丢人!不过他是不是把自己当成项羽了?😄。他可没有项羽值钱!曹操也没说斩吕布者“赏千金,封万户候。”他不值!
刘邦说“赏千金,封万户候。”是指杀项羽的人,其中:
王翳是郎中骑,他砍下了项羽的人头,因功被封为杜衍侯,享1700户;
杨喜也是郎中骑,他砍下了项羽的左腿,因功被封为赤泉侯,享1900户。
杨武为郎中,他抢到了项羽的右脚,因功被封为吴防侯,享700户;
吕胜也为郎中,他抢到了项羽的左臂,因功被封为涅阳侯,享户数不详;
吕马童为骑司马,因为手脚慢了点,只抢到了项羽的碎肉残骨,因功被封为中水侯,享户数不详。
吕布就没那么值钱了,手下的人不肯杀他,可能也是平日他的的确确是对弟兄们不薄。曹操不买他账!似乎他看到了一线生机?!?!?!”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领骑兵,曹公率领步兵,可以统一天下了。”这是临时抱佛脚,不过作用不小,曹操颇为心动。如果到此为止,那么吕布投降曹操可以说是成功的!因为曹操的志向就是天下归心,而吕布可能就会对他有帮助。
由此可见,吕布投降并非是贪生怕死!而是真的要为曹操完成他的愿望服务呢!?怎么没有可能!杀丁原为董卓服务、杀董卓为王允服务,投降曹操为曹操服务就不可能了吗……
曹操颇为心动,有个人更为心动,都快跳出来了,他是决不允许”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领骑兵,曹公率领步兵,可以统一天下了。”的。真要是那样这个人就永远都不会翻身了。于是,他马上说“明公您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如果曹操当时能具体分析一下,吕布为什么杀丁原和董卓,和不杀吕布对谁最不利的话,那么,曹操一定能原谅并且用好吕布的。
最惨的当然是刘备了,吕布一死,他可把曹操的宏伟愿望,变成了永远的愿望。
曹操兵临城下时,吕布曾叫人砍下自己头颅投降,知道自己会死为什么又投降?
大将投降前,装可怜,一是有试探之意,二是博取同情!吕布虽然勇猛,但毕竟也是贪生怕死之辈,绝不会让人随随便便拿去了自己的大好头颅。而最终选择投降,是因为吕布坚信,凭借“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曹操不会杀自己!吕布灭亡之战
建安三年,吕布与袁术勾结,反叛朝廷,并派遣高顺击败沛城的刘备。曹操见状,知道这是攻占徐州的大好机会,于是亲率大军来援助刘备,攻打吕布。吕布想投降,但被陈宫等人劝阻。陈宫提出让吕布率领军马驻扎城外,自己在城中守卫城市,两者相互支援。但因吕布的猜疑,而未被采纳。面对曹操的强大的军力,吕布多次出战,但屡屡失败。
这时,曹操利用洪水围困了下邳已经三个月了。吕布的部下私自绑了陈宫要投降曹操。而吕布也心生绝望,知道无法抵御曹军的进攻了,就对左右说:你们拿我的头颅去投降曹操吧,部下不忍心。于是吕布便率领部下投降曹操,并对曹操说:我对待部下很宽厚,部下去背叛了我。曹操说:你多次与部下的妻子通奸,怎么能说对他们宽厚呢。吕布默然无语,又对曹操说:能否把我松绑,曹操说:老虎不能松绑。吕布又说:曹公得到我,我率领骑兵,您率领步兵,我们将没有对手,统一天下。曹操心动了,刘备却趁机说道:您看到丁原和董卓的下场了吗。吕布听后,说:大耳朵刘备终不可信。于是,曹操断绝了收服吕布的念头,将吕布杀了!
在这个故事里,吕布之所以在投降前,对部下说:可以拿他的头颅去投降,其实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试探部下的反应。吕布当时已经发生了部下私自绑了陈宫投降的事情,可见军心已然不稳,作为主将的吕布也面对着这样的威胁。同时,面临曹操的猛攻,如果不能上下一心,绝对抵挡不住。因此,吕布这时说出拿他的头颅去投降的话,就是试探部下的反应,判断自己的身边是否安全,是否也会出现陈宫那样的情况;同时,也判断多少部下想要投降,自己是否存在守住城池的可能。
第二是博取同情。从吕布投降后与曹操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吕布对自己的部下并不宽厚,甚至私下与多位部下的妻子私通。这些部下心里肯定心怀怨恨。当然,这种事情,在吕布得势时,没有人敢说什么。但是一旦吕布势衰,必然会有人站出来落井下石。因此,吕布投降前玩这么一手,表现自己关爱部下,愿意牺牲自己保全部下,博取大家的好感与同情,避免自己投降时被人落井下石。
而吕布最终投降曹操,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吕布相信自己不会被杀。吕布的自信,来源于对自己武力的自信。毕竟“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三国那个年代,谁都想得到一名终极武将。丁原如此,董卓也是如此,一向爱才的曹操当然也不能免俗。因此,吕布相信,只要自己诚心足够,曹操便会饶了自己。自己又会成为一名统率兵马的武将,照样活得滋润。而在投降前,吕布便为自己的最终投降做了准备,譬如试探部下,博取同情等。同时,三国时代,杀降将的事情并不多见。毕竟,杀降不祥,何况,杀的还是一名大将,容易引起非议。
二是吕布知道城池必破,自己必败,却又不想死。大水围城三月,曹操军势正猛,而吕布却军心浮动,已然大势已去,失败已经是时间问题。在这个时候,吕布虽然勇猛,但也是求生欲的本能,让他要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力战而死,吕布绝对不干。不然,在过去,吕布多次跳槽,为的就是自己的利益与欲望;有无数次力战而死的机会,他选择了逃跑,比如长安面对李傕和郭汜时。因此,面对曹操,吕布不会选择力战而死,他最终还是会投降,而且他自负武力惊人,又作为降将,曹操依然会留下他,让他统兵。虽然不再是一方诸侯,但依旧留有大好生命,陪伴美人貂蝉,享受荣华富贵。更何况,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事实上,曹操确实心动了,但有刘备在一旁落井下石,吕布才最终死去。
因此,吕布选择投降,是因为坚信自己不会被杀;投降前装可怜,既是为试探,又是博取同情。说到底,吕布的意志本不坚定,贪生怕死更是本性。
以上是本人对于本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关注我,期待互动与沟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