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临二王法帖,为什么作品没有原帖之形就直接临成自己的风格?
临帖就是取法。法古圣贤法也。何为古圣贤法?其法何在?在古圣贤法帖中!欲得其法,首要读,读其帖,读其所处时代,读其历史,知其所有,或得悟其一二法——如笔法字法墨法章法也。然王羲之久无其真迹也,只可多读多慧于心也。
又,兰亭序者,王羲之尚且不可再得,何况后来者哉?
吾侪辈只可多读书而已。
王铎临二王法帖,为什么作品没有原帖之形就直接临成自己的风格?
王铎的许多作品注明是临二王法帖,既是临,就要尊重原帖。可每件作品与原帖相比,从视角形象看,相差不是一条街。这是为什么?求道友解惑!
很好人会说:王铎境界高,在临的过程中,把二王神采笔法墨色及章法一次性吸收并融汇于自己的作品。既如此,为何说“临”呢?
“临帖”:中文字典是这样解释的:1: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2:临摹旧作入手,3:临摹原作的写帖,照着原帖临摹。
既是临帖就要保持原帖的本来面貌,当然也会本能的融入自己的风格。王铎的作品绝对性的体现了自己的风格,尽管里面有二王的味道,但是说他“临二王法帖”就有些不太合适了。
不知本人看法是否正确,请指正!🙏🙏
王铎临二王法帖,为什么作品没有原帖之形就直接临成自己的风格?
名家临帖实际是"爱屋及乌"的光环效应在起作用。像与不像原帖字形已经不是主要衡量标准。
(王铎临圣教序)
按道理临帖首要条件就是要像,笔画结体都要严丝合缝的,古人称之为"如灯影赋形"般精准。
如果是一般人临的有一点疏忽。就会说临的不好。
然而大书法家的不像就是有个人特色,或者一点不像干脆美名为"意临"。
(赵孟頫临圣教序)
因为重要的是他是书法大家,本身就写得有特色,再加上《集王圣教序》又是"天下第一临习碑帖",那么换个风格笔法,品味一下另一个大家临《圣教序》的是如何临写的,相当于是珠联璧合的合二为一,锦上添花的效应。大部分人都会交口称赞说好的。
(陆维钊临圣教序)
具体来讲这也是有其内在道理,临帖主要的分两种,一种是主动临帖,一种是被动临帖。
所谓被动,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进行的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必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的临习,相信那些大书法家最初都是这样过来,
所谓主动临帖,就是说临到一定时候。对帖有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这些人已经形成了自己风格,而且已经功成名就,成了大书法家,临的不能说高于原帖的好。最少是在原帖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笔法见解,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就像王铎这样。
(沈尹默临圣教序)
于是,对于王铎这样书法家,人们本来就喜爱,如果再看到他们临过《圣教序》,就更有了一种亲切感,更愿意通过他们临的同样的帖,来换个角度,体会和学习王羲之的笔法和结构。因为他们就是终身临习二王笔法的专家,对二王笔法有自己经验总结和自己的理解。如果能通他们的临帖体会到圣教序有些笔法,写法,就更有意义了。
这个和我们普通人临的不像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还在摸索阶段,临的不像是没有吃透,是被动临帖,而王铎已经摸透了二王笔法,全面掌握了之后,游刃有余的融进自己的理解。
因此,通过王铎临帖,尽管不像,但确实能学到王羲之笔法结体一些细致入微的地方,何乐不为?这也就是为什么王铎临的不像,而人们却推崇并乐于临写王铎临圣教序的主要原因。
类似还有董其昌临《圣教序》,临颜真卿《祭侄稿》。何绍基临《张迁碑》《石门颂》等,都距离原帖有较大差异。没办法,爱屋及乌,由于大多数人喜爱他们的书法,所以就更乐于看他们客串一下《经典法帖》的临习。
王铎临二王法帖,为什么作品没有原帖之形就直接临成自己的风格?
历史上还没有人能够临摹成功王羲之的书法!甚至是王献之都不能。
临摹书法不仅仅是外形的临摹,更重要的事理解书法,理解神采!王铎确实没有完全临摹成功王羲之的书法,可是王铎已经发到理解,并且王铎在某个单方面的理解已经高于了王羲之书法的境界。
比如王铎对于
王铎临二王法帖,为什么作品没有原帖之形就直接临成自己的风格?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无论是什么人临摹古人的字帖有多么的好,都会带上自己的习气。老师教我的,临摹古人的字帖、还是临摹画作都要临摹原作,在临摹中与古人对话,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
临帖:中文字典是这样解释的:1: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2:临摹旧作入手,3:临摹原作的写帖,照着原帖临摹。
王铎临二王法帖,为什么作品没有原帖之形就直接临成自己的风格?
王铎总说自己是二王传人,但看他的字,一点也不像王羲之或王献之,给人的印象完全是独特的酣畅淋漓的风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降清的贰臣经历,带给王铎以无尽的苦闷与自卑,于是,在书法上,不管像与不像,他都要标谤自己是标准的二王书风,是正统的书法。
2、王铎学习二王的范本,除了《圣教序》与《兰亭序》之外,更多的是《淳化阁帖》,这也是王铎与董其昌的最大不同之处。董其昌有足够的财力与精力,去收集收藏二王及晋唐书法真迹,而王铎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也就是说,董其昌是真正学帖的,而王铎学的是《淳化阁帖》这样的刻帖。大家知道,淳化阁经过多次翻刻,不仅笔迹已失,而且错误较多,所以王铎的字与王羲之的字差别较大。这不能怪他,这是版本的问题。
3、作品尺幅变化所致。王羲之所处的年代,没有大尺幅的纸张,所以二王的作品都是小尺幅的手札、片牍、书信之类。
而从明代开始,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大的宣纸开始出现,于是大尺幅的巨幅长轴作品流行。
但是,直接将二王的字移植到大尺幅作品上并不适宜,于是王铎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尤其使用了更为丰富的墨法,使作品与二王有了较大不同。
王铎一生临摹了大量二王作品,尤其是将一些二王手札改成长幅巨制,这些作品已完全脱离了原帖的模样。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