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要临的分毫不差还是要掌握用笔结体之道?

临帖临什么?

记得兰亭序的大佬——王羲之本人想再写,结果呢?大家知道的啊!所以临帖,首先决定自己取什么?取一不取二,多次临就达到目的了。取法一二就不错了。

临帖是要临的分毫不差还是要掌握用笔结体之道?

临帖到分毫不差也不是临帖的目的!

临帖的目的是学习前贤书法大家的技法,学习大家怎样写字,从每一个笔划开始,然后到结构,再到整体的章法,墨法。

学会了这样同样不是最终的目标,我们还需要学习书法的审美,书法的理论,也只有融会贯通审美与理论,你才具有脱离了书法家的字帖独立去创作书法的能力。不然,你永远不知道你自己所谓创作的书法是否符合书法的理论。

书法不是写字,因为书法有审美,有理论,学不会书法审美与理论,你最终就是写字。

临帖是要临的分毫不差还是要掌握用笔结体之道?

【原创首发】

临贴临到分毫不差和掌握用笔结体之道并不矛盾,是相俯相存,共同一致的。你如果能将古贴临得分毫不差,用笔结体之道应该也掌握了,反之亦然。

临贴即拜古人为师。我国历代优秀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在学习前人的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结体运笔上形成自已的一套规律,创作出自已独特的风格,受人喜爱,使他们的作品千古不朽,成为后人学书法入门的楷模。后学者掌握了他们这套写字的规律,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好基础,从事书法艺术就能登堂入室。因此,临贴要恭恭敬敬地临,学得维妙维肖。有人怕学像了就跳不出来,产生疑虑,其实是不必要的。

正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所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门庭一定,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纵有誉我、谤我,我自不为之动。”如果朝三暮四,就会影响基本功的练习。

“出贴”而形成自己风格。到了确实掌握了一家的书法规律,字字写来确是“此种嫡派”,那时候你的基本功力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书法的结体和笔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了。然后,多找几家书帖,临习研究,知其长处和短处,加上其他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就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生追求的事。历史上许多著名书法家的经验都足以证明这一点。他们都能写许多家的字,达到真伪莫辨、以假乱真的程度,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宋代的米芾,他的行草书,初学颜真卿,后学柳公权,通过临写,又认为柳字出自欧阳询,然后又学欧字,继学褚遂良,最后又学王羲之、王献之。《守史 • 本传》说他“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他掌握了晋唐这些著名书法家的笔法,最后形成自已沉着痛快、洒脱飘逸的米字风格。元代的赵孟烦、明代的董其昌,也都如此,他们的临写功夫都很深,写的古帖都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但个人风格又很鲜明,书法造诣很高,成为一代书家。

所以,只有在深厚的基本功力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开出自己风格独特的鲜艳的艺术之花。

作为一个搞书法多年之人,很理解题主学书之心,不顾夜深人倦详细作答,如有帮助,倍感欣然。



临帖是要临的分毫不差还是要掌握用笔结体之道?

谢谢悟空邀请!临帖即要求达到很相似的目的,又要掌握用笔结体之道。

这里着重谈谈掌握某种字帖用笔结体的方法对集字创作的作用。

比如我们以陆柬之《文赋》里的字作集字创作,内容是一首古诗,问题出来了,《文赋》字帖里没有的字怎样补字?怎样写才和此帖风格相合,既和谐又自然?

如果在临《文赋》时,只注重表面的形似,不细心体会原帖的神气,不认真理解它的用笔、结体特征。要做根据字帖上己有的字的形态作追加延伸,把补字写出来符合该帖特征就比较困难。

所以在平时临帖时,要动脑筋作分析的临摹,多问几个为什么?理解原帖的用笔、结构、章法特征。

在作集字作品创作时,字帖上没有的字,要参考己有的偏旁、部首以及相似的结构。根据平时临帖对结构规律的理解,写出既符合该帖特征,而字帖上又没有的字来。最后把它放在整幅作品中风度、神采、韵味浑然一体,达到既和谐又不生硬的风格统一目的。

所以临帖既要准确,又要掌握用笔结体之道,为后期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陆柬之书写的《文赋》局部)。

临帖是要临的分毫不差还是要掌握用笔结体之道?

这二者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临帖能够写得分毫不差,写多了自然可以掌握字体的结构规律,这不是有你没我的问题,这二者同事需要。

1、临帖要分毫不差,说白了就是要和原帖写得一样,虽然理论上我们做不多百分百一样,但是能够最大程度的接近原帖是我们的要追求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程度的接近古人的书写状态,学习到正确的笔法。

所以,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临帖一定要和原帖写一样,通过这种模仿训练,提高自己对于结构、章法、笔法的理解能力,历代书法家也都是这样学习书法的,如唐代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2、掌握用笔、结体之道是一个结果,想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能够把字帖临摹的分毫不差就是一种,还是最重要的一种,其它方法还有意临、背临等等。

3、能够分毫不差的临摹原帖,是学习书法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没有这个阶段是练不好书法的,这是掌握书法结体用笔之道的最直接的方法。

有人说只要掌握了用笔、结体之道,就没有必要临的很像,但是想要掌握用笔结体知道则需要临的很像。

临帖是要临的分毫不差还是要掌握用笔结体之道?

临得分毫不差当然是功夫,但临摹的最终目的还在于用笔结字之道,如果讨论二者哪个更重要,当然是后者。举个例子,以当代绘画大师冷军的实力,仿画个逼真的『兰亭序』不是难事。从书法艺术全局看,临为写用,临摹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书法圈绝不会承认有两个王羲之,今人临摹得再好的作品也只是原作的影子,不可能成为经典。

临摹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十之八九的书学者都明白临摹对书法学习的重要意义。临摹的过程,就是师法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学习借鉴其笔法与结字的道理技巧。临得像是表,用笔之道是本,这是原则性问题。

初学书法时,可以将相似度作为效果的参考,此时就是要越像越好,需要先临进去,临深临细。书法学习入门之后,从依托式学习转入反叛式学习,这个时候的临帖,更直观的体现在于“法”的借鉴,去表留本,像不像不是重点,重在师其用笔结字之“法”。这也是常说的,临摹最终一定要“临出来”。

天下行书多出于二王,但贵在和而不同,有创新有特色,如果完全临摹得一样,反而会被艺术淘汰或历史淹没。书法是一定要有些个人精神的,千篇一律不足道,从这个角度讲,上乘的书法是不容易被模仿的,始终带有原创性与独特性,反之,必不足贵。

临摹是书法人终生之学,学贵乎道,更在有法。这个道这个法,就是工具性的东西,方法论的东西,是一种抽象且普适的规律性。照帖练帖,照猫画猫,必然走不出帖,始终是就帖论帖,只见树木难见森林。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习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