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楷书写得灵动奇妙,气韵传神而不呆板?

唐楷,大是碑刻,失真不可论,褚遂良的阴符经墨迹,似乎就不死板,没仔细研究过褚遂良,只是一撇,不知此信息确否?

关键古人之楷书主要目的不是艺术性,而是传道。为了准确所以楷也。

如何将楷书写得灵动奇妙,气韵传神而不呆板?

将楷书写得灵动奇妙,气韵传神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笔画的流动性,有节奏感。

第二,用笔稍快,行笔灵动,注意笔画之间呼应关系,空中用笔动作连起来看有行书姿态。

第三,在学楷书的同时,结合行书交替学习。把行书笔意融入楷书。

我们来看看哪些书法家楷书写得灵动奇妙,气韵传神而不呆板。有什么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

智永楷书《千字文》,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称其是"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他的楷书严格说来是行楷书,笔法来源于王羲之《兰亭序》,字态生动,神采超逸。

褚遂良大字楷书《阴符经》,行笔灵动飘逸,清朗劲健,有隶意,有行意,运笔较轻快,天趣自然。气韵十足。

沈尹默先生是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曾在北大担任教授和校长等职。

他的楷书初学欧阳询,褚遂良。用笔生动自然。潇洒飘逸。典雅流美,和褚遂良的风格有相似之处,结字有欧楷影子。

学习以上几位书法家的几种楷书字帖,对提高楷书书写的灵动性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用。(插图第一排是智永《千字文》局部,第二排是褚遂良大字楷书《阴符经》局部。第三排是沈尹默楷书作品局部。)

如何将楷书写得灵动奇妙,气韵传神而不呆板?

如何将楷书写的灵动奇妙,作品气韵传神而不呆板?当然有办法喽,但是我明确地告说题主,别人给你提供的办法不一定适合你,真正要做到你提出的“灵动奇妙”,“气韵传神”,还要靠你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书法除了执笔,行笔、结字及布局等技法模式外,至于要写到“灵动神奇”,“气韵生动而不呆板”,这不是数学I十I=2那么简单算式就能搞清楚弄明白的。

在我回答之前,我看到很多师友从楷书的定义开始就给你讲道理;从引用历代书论名言给你解释怎样做才好。等等、等等可谓是煞费苦心,能想到他们废寝忘食而为解答这个问题的苦衷。但反过来说,这洋洋洒洒数千言,这“之、乎、者、也”不用其极的文章,你从中能拾到牙慧的东西有多少?

我无意否认回答者的良苦用心,只是你这个问题,既使是书法教授欧阳中石也是教不会你的。那么,就再没有好办法了吗?我根据多年的学书体会给你说:有的。这个办法就是:练中悟,悟中学。

怎么个“练中悟”呢?大家都听过王羲之池水尽墨的故事,也听过怀素写芭蕉叶的故事吧,可谁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又谁真正把它落实到力学书法的行动中呢?不多,就是历史上留名的几个大家。苏东坡最有体会,所以在他写出《寒食帖》后,他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米芾也悟到这一点,前四十年的集古字就是证明。也难怪他有“八面出锋”的笔法一绝而千古留名!

所以说,在你掌握了书写技法后,你没有池水尽墨的书写精神,你没有秃笔成冢的大训练量,你没有悟字时把衣襟、被卷划破的痴迷力,你还要写的“灵动神奇”,只能是对天吆喝,空谈!

同样,作品要达到“气韵生动”,也是要你在把字写熟写精基础上才能大放光华,只不过这一层比“灵动”更进了一个境界。灵动指的是形.,形体。而“气韵生动”指的是意,意象。

要达到这一境界,除了练中悟,还要悟中学。切记!这个“学”字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从汉代书学家崔瑗开始,中国书法就有了书法理论,又经历代衍衍相承至今,古今书论已是煌煌巨著,但你知道书论的品鉴审美标准是怎么来的吗?

它是与中国文学、诗词歌赋的审美品鉴伴随或者说由此衍生出来的。我们书法审美中好多名词,比如题主说的“气韵生动”都是“泊来品”。为什么?因为它们原先都是文学品鉴中常用的词。之所以这么绕弯子的苦口婆心,就是要大家明白:

书法的审美就在中国文化里。所以说,要把书法作品写的气韵生动,除了练中悟,悟,更要悟中学。

这个学,不仅要学好书法范畴里的技法和理论,还要博涉文学,诗词曲赋的鉴赏理论,同时对儒释道也要有所参悟,只有用大量的各种书学营养来丰满自己,你才能知道书法的灵动神奇,才能明白书法的“气韵生动”。才能在书法创作上高屋建瓴,放眼全局!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等知识方面同学习,多交流,共进步!

如何将楷书写得灵动奇妙,气韵传神而不呆板?

书法和做事是一样的,坚持不懈,多练,多临帖,时间长了就可以写出漂亮的字了。

如何将楷书写得灵动奇妙,气韵传神而不呆板?

在楷书的笔划里加些行书的笔划,字不就灵动不呆板了。

如何将楷书写得灵动奇妙,气韵传神而不呆板?


先入规矩后娴熟。如规矩方能见楷书之法度,得楷书之规则。技法娴熟只能圆活畅达而灵动,如果技法不熟 ,用笔迟滞,腕底如有物组之,字必然僵化无神彩。楷书要灵动除了技法娴熟外还有点画要善于的势,结构布白戒均匀。点画的势生姿态,一点一画具有姿态和愁不灵动。结构戒布若算子,空间处理要均匀中见不均,不均中见和谐。古代有“计白当黑,奇趣乃生”云云。


要想点画灵动,必须精研“永字八法”,将永字八法之形、质、法、意、韵之妙尽俯腕底笔下,点画不期灵动而自然灵动。关于点画灵动而力戒布若算子的理论技法知识非常多,如《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等等。如清代冯班《钝吟书要》一文曾说到:“钟公云:点不变为之布棋,画不变为之布算,最是大 忌,如“真”字中三笔须不同,“佳”字左倚人向右,右四画要仰俯有情。”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分布法》也谈到:“变字之中点画并重者,随宜伸曲以变换之。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 谓之布算子。”

还有如结构处理上的“中宫收敛,外画伸展”等的也都是讲的如何使得书法富有精神的技法。中宫不聚,字之精神必散。主笔或撇捺不能够得势洒脱尽展其势,同样字必然佝偻寒俭,唯唯诺诺,无生动活泼飘逸之气。从整体上说结构正如孙过庭所说“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法之结构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这个原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