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该如何用笔?
用笔之要在运笔,运笔重在驭笔,如此即可使笔“旋转”,(是旋转,鄙人所悟)方可“八面出锋”,线条自得自然之道。
学习书法,该如何用笔?
交流分享是学习的法宝
学习书法,该如何用笔?
我不是书法家,只是应邀作答。孩子们天赋高的,应该叫他站着悬腕写。视野开阔,大局观好。毕竟,悬腕写出来的字,和枕腕写出来的字,你比较一下,会灵动很多。我病中也坚持站着悬腕写,枕腕,我不会写。执笔方法有很多种,楷书行书隶书,执笔低点。草书,尤其是狂草,必须执笔高些。中锋为主,侧锋为副。平时应该叫孩子们多读古代名帖,提高书法鉴赏审美能力,从中学会运笔方法和决窍。谨记,书法,是尽情书写,不是描画。今人写的,不能为师!谢邀。
学习书法,该如何用笔?
笔法、字法、章法,是书法的三要素。
卫夫人《笔阵图》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可以说,笔法是书法的核心,是基础,是基本功。
在谈用笔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什么是笔法。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古人用“永字八法”概括之,即点、横、直(竖)、丿、㇏(捺)、乚(竖弯钩)、挑、剔等八个点画的写法。
姜夔《续书谱》有云:“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性;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净,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丿、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乚、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
简单地说,用笔就是书写点画时的起笔、行笔、收笔。
学习书法,选一本法帖,应先从点画入手,对每一本帖的用笔方法即笔势要有所认识。首先要学习古人的起笔、行笔、收笔。
一、起笔
学习书法,首先要揣摩古人墨迹,从起笔处入手,仔细观察其下笔手法,取势,笔锋从哪一面入纸,如何动势才能写出这一笔。对每个书家的下笔之法要反复比较,其实都是很相近的。
总得说来,下笔须凌空取势,有缓有急,有向有背,有搭有折,笔下去即震动铺毫。
每一种点画有不同的取势,蔡邕《九势》、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论述点画用笔非常详尽,都可用来参考。
一般来讲,多以藏锋起笔,也有露锋起笔。但露锋起笔一定不能轻飘脆弱,下笔沉着,笔尖不能弱。
王羲之在《书论》中谈到藏锋时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笔尖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二、行笔
下笔后迅速调成中锋,再行铺毫,使万毫齐力。毫铺开了点画才能干净、润泽、饱满、坚实。
中锋铺毫是笔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下笔铺毫后,即可果断行笔。中锋行笔,要使笔尖时刻在点画中间运行。笔杆垂直是最好的调峰办法。当然,写横画时,笔杆亦可左倾右倾,但绝对不能前倾或后倾;写竖画时,笔杆可以前倾或后倾,不可左倾或右倾。
关于行笔,古人在论述中有运指法和运腕法之说。但是无论是怎样的运笔法,都要做到笔尖杀纸,力透纸背,使点画有立体感,挺拔弹性,杜绝点画中怯。
包世臣《艺舟双辑》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
前人也将点画行笔比喻如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就是要使点画有立体感,挺拔、弹性。
要想写出这样的点画,就要遵循“逆入、涩行、紧收”(刘熙载《艺概》)的运笔要法。
三、收笔
毛笔在书写时要随写随调峰,使笔锋基本上恢复到原始中正的状态。点画至收笔时均应使回锋调正,收笔要有空中回锋的动势。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云:“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即是指所有点画的收笔,横画回锋力收,竖画缩笔收之。笔锋务必回正,不宜侧锋收笔。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笔笔都要在纸面回锋收笔,更多是空中回锋的动势,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收”而不是放。如太极一样,在出手时就应做好回收的准备,否则,人没打到,自己就会被甩出去。这需要学书者在书写中认真体会。
综上所述,无论点画大小,在起笔、行笔、收笔时,都应以具有力势为上。方法得当,刻苦训练,在提按顿挫上要能熟练运用指力、腕力,点画才能鲜活饱满。当然,指法的运用,要在用腕的基础上协调配合,否则易使点画缺失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多骨微肉”的“筋书”,正如沈尹默先生所言:“腕力遒时字始工。”
学习书法,该如何用笔?
笔管顶端捉笔,手腕360度中锋用笔。4个月前我在头条发过。吴冠中说笔墨为零,值得思考!按正确的笔划顺序中锋用笔就行了。强调用笔导致创作分心,最根本的问题是根据被书写内容的意境确定造型和章法(创作最难的问题,否则是不动脑子的顺其自然)。一辈子注重用笔会滋生懒惰,不愿意动脑筋创作(创作是呕心沥血)。真实不虚!
学习书法,该如何用笔?
书法是学习怎么控笔,长时间练习体会就会有进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