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的故事太多了,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对此你怎么看?
应该叫中国诗词鉴赏大会,因为没有人会写诗词,大家不过是掉书袋子而已。
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的故事太多了,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对此你怎么看?
戏评康震诗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有一首“即兴之作“:
大江东去流日月,
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说是“即兴”,我不太相信。我参加一个同学会,想表演点什么,也得事先准备,何况在有数亿观众的央视节目中亮相!董卿也坦言,每次节目前她都要苦做功课,莫非康震是有“七步成诗”之才的高人?如果真有此才,就不会做出这么差的诗来了。
说这首诗差,差在哪里?
一是满篇套话,缺乏诗意。什么“大江东去”(苏东坡的名句不是不可用,但不能滥用),“竞芳菲”、“雄鸡高歌”、“风流”、“春晖”,套话不断,意象杂乱。
二是平仄混乱,不合格律。出口七言诗,作为文学教授,当然应该是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从首句看,应该是“平起仄收”的格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1、3两字可平可仄,但第6字必须是平声,“日”字不合。
第二句:同上句,第6字必须是仄声,“芳”字不合。
第三句:这句问题就大了。会做近体诗的人,能不知道“粘对”?所谓“粘”,就是奇数句接偶数句(3接2,5接4,7接6)时,第2字第4字必然与上句平仄相同。由上面的格式可知,第3句是“仄仄平平”,那么第4句也同样应该是“仄仄平平”。而“雄鸡高唱”,却是“平平平仄”。按声律,应是“高唱雄鸡”;当然,这样句意又不通了。为什么不能另作新句呢?何况参加诗词大会的,有许多女性,光说“雄鸡”也不妥。“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是新政权的象征,借用来指代热爱诗词的新人,并不妥当。
第四句:平仄又错了!上面说到的“对”,就是偶数句接奇数句(2接1,4接3,6接5,8接7)时,第2、4两字必须与前句相反。由前述格式可知,此句应是“平平仄仄”,改成“风流一代”,就可以了。
格律还有个押韵的问题。此诗首句不押韵,不是不可以,但自古至今,做七言绝句,绝大多数都首句入韵,即一首诗仅第3句不入韵(用仄声字)。要找一首第一句不入韵的七绝,真的不容易。
如果是老年大学诗词班学员拿康教授此诗交作业,那么任课老师肯定打“不及格”。
我想,仍然用类似词语(尽管不免套话),不妨用另一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此,则诗歌或可写成如下:
东去大江日月追,
诗家古韵竞芳菲。
雏鹰争诵先贤句,
一代风流展翅飞。
如此,诗意当然仍可斟酌,总比康教授的顺畅,而格律则完全符合。交给老年大学的老师,打七八十分肯定没问题。
若仍用原式原韵,并首句入韵,可摒弃“大江”、“雄鸡”、“天地”等杂乱意象,再改如下:
中华传统万年垂,
代有风流竞郁菲。
雏凤声声颂风雅,
诗词国里尽朝晖。
(郁菲:香气浓郁。成语有“郁郁菲菲。)
这样,老师可能给你打上九十分了。
2019年元月10日戏作
72岁老人 老袁
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的故事太多了,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对此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
中国诗词大会很不错,选手都值得我们学习,主持人董卿亲和力强,四位导师满腹经论,让我们了解历史,又学到知识,希望老师多普及诗词和相关知识。选手信息尽量少,多腾出时间说诗词,但是老师点评很好的。祝诗词大会越办越好!
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的故事太多了,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对此你怎么看?
推陈出新,古文今用,一直是我们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流。学古要为今用,既要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增添生气,更要为我们今天诗歌文化发展服务。
泥着于古文而不能出新,不能为创造我们今天的优秀文化助力,那我们死记硬背那么多古诗古词古文还有什么用?推陈出新,开创本时代的特色文化,一直是各朝各代所走的路。我们常说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朝都有各朝的文化特色,就连南北朝时期,还产生了畸形骈体文。那么到了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有自己独树一格的文化艺术,既要很好地继承以往的文化精粹,更要去除其糟粕创新出更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艺术。因此好的古诗词我们是要很好背咏,但盲目的搞死记硬背,不去推陈出新,为今天社会发展服务,诗歌也就没有了它存在的价值,也永远只能作为次等公民存在。今天因为我们远离了古文古典,读起古文来就感到很高深很了不得很绝美,如我们今天读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的各个语句用典,都让我们感到有不可攀比的感觉,都是我们今天难以写出的华丽美句,但当时的人读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觉得其他句子也是老生常谈,最为欣赏的却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可这一句让我们今天却觉得是最为平常的一句,没有多么出奇绝妙。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武则天看了其他语句,只是一笑了之,最为欣赏的却是“一柸黄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之句,我们今天看起来,整个檄文每个句子都是很精美的,唯独“一柸黄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是平平之句。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那时候流行骈体文,流行文言文,所有那些华丽的文词语句,都是在文人间常用常写的,没什么希奇,倒是那些最真实最朴素无华的句子,却成了他们的惊人之语。而我们今天离骈体文、文言文愈来愈远,倒是最真实最无华的语句成了我们的常用语,自然今天我们读了古人的传世名作,会感到精美高深得不可摹比,佩服之至。正因为今天我们的文化与古代的有了很大差异,才导致了一些人的盲目崇古,盲目拜古,把古人的诗词文章,都看成了金科玉律,只可仰望,不可高攀愈越。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一些人才提出了写诗要越有古意越好,写古诗最好不要出现现代像汽车、飞机、电视、手机等等之类的东西,写古诗古词就要严格套用古人的格律平仄所定的条条框框,真是对古人古文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在这样盲目崇古拜古的大环境下,死记硬背古诗词,严格古诗词写作,也就应运而生了。《中国诗词大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至今已经办了五界了,其最大特色就是死记硬背古诗古词,虽然对我们熟练掌握古诗词有一定的好处,但却在无形中扼杀了我们今人对诗词的推敲创新。
因此,作为《中国诗词大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以提高比赛者推敲创新思维能力为主,以死记硬背古诗古词为辅,以此来进一步开拓创新今天诗词歌赋的发展方向。其实共同在一起探讨推敲是很好的呀,古人因为用“推”,还是用“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佳话,也给我们探索推动诗歌文化的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为什么不去积极效仿呢?
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的故事太多了,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对此你怎么看?
我现在不太看中国诗词大会,觉得它是一个诗词死记硬背的节目,没有创新。节目点评嘉宾也不是什么诗词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解读只是就诗词延伸的内容作了一些故事性的表述,好的点评嘉宾应该是熟悉诗词的形式和内容,而不是一味的去挖掘那些说过无数次的原话。作为参赛选手知道熟悉很多诗词固然不错,但我觉得选手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会写诗填词,而且这应该是作为最后夺冠的最高标准和原则,点评嘉宾也应该就诗词的格律和音韵作些讲解,有时也可以率先垂范写诗填词,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而不是纸上谈兵,说一些空泛的东西。普及诗词,一是了解,而是继承,怎么继承?就是要让它发扬光大,而不仅仅是作为诗词的传声筒。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口口声声谈诗词,可真正要他们谈一下诗词的规律,写一首诗词,却一窍不通,这种假道学的专家学者教授不是欺世盗名,贻笑大方吗?
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的故事太多了,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对此你怎么看?
中国诗词大会真心不错,我们很多现代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忘的一干二净,却过洋节学洋文化,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没整明白学啥外国文化,选手不管小孩,大人都值得我们学习,主持人董卿端装大方,亲和力和专业性强,四位导师满腹经论,博学纵长,经典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即观看节目,了解历史,又学到知识,可畏节目的点睛之笔,恰到好处,节目从头至尾每一个环节都恰到好处为央视不多的精品节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