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最厉害的政治家是谁?

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遵王攘夷的管仲,孔子曰:微管仲,吾披发左祍亦。

春秋时期最厉害的政治家是谁?

“斗谷于菟”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楚辞·天问》

这是楚国大诗人屈原所写的长诗《天问》中的最后几行。在这首诗里,向天地、阴阳、历史与人生发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的诗人将他的最后两个疑问留给了八百年楚国史上的一位传奇政治家

这位政治家有着亦正亦邪、神秘深邃的面孔。

正像屈原所说:

他本是一个烙印着道德耻辱的私生子,却成为了楚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令尹。其彪炳史册的功业,甚至连楚庄王时代的贤相孙叔敖都相形见绌;

他一手策划了袭杀楚君堵敖的政治阴谋。但历史却选择了铭记他的贤名,而宽恕他弒君的罪恶……

他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名字:斗谷于菟

“斗”是他的姓氏,“谷于菟”是他的名字。在古越语中,“谷”是哺乳的意思,“于菟”则是古彝语对老虎的习称。

翻译作现代的话说,他小时候可是“老虎喂过奶的”

自出生之日起,命运就注定了要将这个被老虎奶过的孩子和他的若敖氏家族与楚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他见证了楚国从崛起到称霸的坎坷奋斗,也经历了家族从鼎盛到族灭的兴衰沉浮。

从楚武王北征南阳,到楚庄王问鼎洛邑,楚国五代六君耗费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光阴才从江汉的平原广泽走进了位于伊、洛之间的天下中心。而在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中,楚国北进的每一步艰辛历程都有若敖氏家族如影随形。

在即将展开这段充满着光荣与骄傲的楚国历史之时,就让我们的话题随着时光回溯,从若敖氏家族和那个乳虎而生的孩子说起吧。

“若敖”是楚国历史上的第十四任国君。他有一位庶妻乃是郧国的公族女子。在若敖薨逝,嫡子霄敖嗣位之后,这位郧国夫人带着他的幼子,也就是若敖的庶子斗伯比回到了母国郧国居住。

郧国在今天的湖北安陆,顺着涢水南下,不远处就是著名的云梦泽。《墨子·明鬼篇》中说:“楚之有云梦,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暮春时节的云梦泽是痴男怨女们寻偶求欢的佳处。

在郧国长大的斗伯比绕过闾,穿过社,避开长辈们慈严的目光和世俗伦理的约束,在云梦泽同郧君的女儿相恋了。这对情窦初开的男女在云梦野合,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儿。

斗伯比的舅妈,也就是郧君的夫人听说这个寄人篱下的外甥竟敢勾引自己的女儿做出这等为人不齿的下流事,不胜恼怒之至。

为了掩盖家族的丑闻,她命人将那个刚出生的婴儿扔到他父母亲幽会的野地里去。

凑巧的是,郧君带着随从去云梦打猎,正好路过了那儿。于是乎他亲眼见证了这神奇的一幕:一头雌虎正在给一个嗷嗷待哺的弃婴喂奶。眼前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郧君。罢猎而归,他仍然心有余悸地向夫人讲起这一咄咄怪事。惶恐之余,夫人只得向郧君和盘托出了这个孩子的来历。

或许是出于对天命与自然的敬畏,郧君当即命人将孩子抱了回来,并亲自为这个外孙起名为“斗谷于菟”。

这个孩子的降生为闘伯比带来了好运:不但郧君因此将女儿嫁给了斗伯比,招他为婿。多年以后,两任楚王霄敖和蚡冒相继离世,弒君代立的楚武王熊通终于将他的这位小叔斗伯比接回了楚国。

从此,在楚国开疆拓土的道路上,斗伯比便成了楚武王的谋主。而若敖氏家族的命运也遂融入了楚国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春秋时期最厉害的政治家是谁?

管子(管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春秋时期最厉害的政治家是谁?

春秋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当属子产。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郑国爆发戌辰之乱,郑国卿大夫子驷、子国、子耳被杀。国君被劫。子产闻乱后,命人严守城门,封闭府库,完善守备。率兵车十七乘与子峤一起平叛,尽诛叛贼。在发生叛乱时,年少的子产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叛乱平定后,子孔当国,便立盟书,子孔欲诛不与盟者。子产止之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于是焚毁盟书,郑而后定。通过子产焚书,其识大局,灵活,知进退可见一斑。

郑国执政子孔专权,子展、子西攻而杀之,分其室。于是,子展当国,子西听政,子产被立为卿。

此时,郑晋铁盟已成,亲附晋国的不但有郑、鲁、宋、卫四个二等强国,还有一等强国齐。此外还有十几个三流小国。而亲附楚的仅有陈、蔡、许。楚国虽无力与晋国争霸,依然不断伐郑。因“晋师致死于郑”,楚已无法对郑构成威胁。此时的郑国不失时机的伐陈、许,以给楚国增加压力。

宋国贤大夫向戎与晋国大夫赵文子交好,又与楚国令尹私交甚笃。于是,向戎便奔走于诸侯,以撮合晋楚弭兵。

长期的晋楚争霸使诸侯民疲国贫,郑国更是首当其冲。晋楚若能弭兵,郑国第一个举双手赞同;其他的小国也不用再被攻伐,亦不用充当强国的马前卒;楚国已无力挑战晋国霸权,此时弭兵,晋楚成为共同的霸主。楚国不亦乐乎。

对弭兵唯一心不甘,情不愿的是晋国,因楚完全无法撼动其霸主地位,却与楚成为共同的盟主,岂不是亏大了。但韩宣子深知弭兵是诸侯共同的愿望:“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灾。”若晋国拒绝弭兵,必将离心离德。晋国必将孤立,诸侯们必将纷纷亲楚。于是晋国顺势而为,赞同弭兵。

在弭兵前夕,诸侯混战渐渐停止。向戎奔波与诸侯之间游说,积极筹备弭兵大会。

此时的一则插曲,险些使向戎的努力功亏一篑:

因郑国数次伐许,许灵公如楚,请楚伐郑。由于楚已答应弭兵,故不愿用兵于郑。许灵公曰:“楚师不兴,孤不归也。”灵公最终死在楚国。灵公之死将楚国逼到绝路,楚王曰:“不伐郑,何以对诸侯!”于是,大举伐郑。此时,若郑国誓死抵抗,再求援于晋,晋楚必然爆发大战。向戎的努力也将付之东流。在“晋楚将和,诸侯将平”的形势下,子产建议郑国坚壁清野,不与楚国交战。楚师入南里,堕其城,俘获九个郑人,凯旋而归。楚国挽回了颜面,并厚葬许灵公,也对许国有所交代。

郑国依子产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指导思想。终于于次年,在宋国举行弭兵大会。而诸侯弭兵,郑国无疑使最大的受益者。仅在鲁宣公时期的短短十年内,晋国五次加兵于郑,楚国七次伐郑。有时一年之内郑国遭受数次晋楚交相攻伐。

弭兵大会后,各个诸侯基本上遵循了弭兵盟约,并为此后的中国带来了约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郑国也得以休养生息。

由于子产杰出的表现,郑国执政子皮让位于子产。子产在弭兵之世相郑,和平、发展和外交成为郑国的三大主题。子产便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慎修外交,捍卫郑国利益。

1、保护环境,爱护山林。

是时郑国大旱,子产便派屠击、祝款、竖拊祭祀桑山。三人砍伐山木。子产曰:有事于山,育山林也。而斩其木,其罪大矣。于是,子产夺三人之官爵和封地。

2、铸刑书。

子产执政后,将刑法铸与鼎上,并公诸于世。这是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限制了贵族特权,减少了犯罪,使郑国有法可依。但在当时,包括晋国大夫叔向在内的诸多贤能之士都极力反对,认为刑法严苛,称子产不仁。

3、不毁乡校。

乡校是先秦时期,人民休息和议政之所。子产执政时,郑人常聚集乡校,议论子产之政。然明建议毁掉乡校。子产却认为,乡校是人民休息,议论政治之所,“民所善者,吾则行知;民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何以毁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如吾闻而药治之。”

仲尼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由此可知,无论是子产,还是孔子,都支持言论自由,支持人民批评和议论政治。

4、拒绝韩起求玉环。

晋国执政大夫韩宣子有一玉环,另一个在郑国商人手中。韩起到郑国聘问时,请求郑伯帮助其得到玉环,被子产拒绝:“非官府之器也,寡君不知”。子太叔、子羽皆埋怨子产。认为韩起是晋国卿大夫,所求不多。子产之举是“爱一玉环,而得罪于大国”。子产称,自己并非有怠慢大国之心。弗与玉环,正是忠信之故。“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礼者,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以守其民也。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韩子奉命以使,求玉成贪,吾又失位,出一玉而获二罪,将焉用之?

韩宣子的要求被子产拒绝后,仍不甘心。便找到商人,并从其手中买到玉环。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起告与子产。子产得知后则称,商人交易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政府不能强迫商人交易。并称韩起之举是得一玉环,而失信于诸侯。韩起最终将玉环退还给了商人。

事后,深明大义的韩宣子对子产万分敬仰,并将自己的玉环和宝马赠之。

在此事中,子产坚守原则,对大国无礼之求,坚决斥之。政府不夺民之财,不强迫商人交易。子产无愧于成为春秋之世,孔子最敬重的贤臣。

5、子产论宽政与猛政。

子产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轻而玩之,则多溺焉。”子产卒,游吉为政,不忍猛而用宽。郑人结伙为盗,祸乱郑国。游吉兴兵攻焉,尽杀之。郑盗少也。

仲尼曰:“善哉,宽政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子产卒,仲尼泣之曰:“古之遗爱也。”

春秋时期最厉害的政治家是谁?

那是真正百花争鸣的时代!出色的政治家N多。管仲,乐毅,蹇叔。百里奚,晏平仲。。。。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最厉害的政治家是谁?

管仲被誉为是‘华夏第一相’,‘圣人之师’。他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用了七年时间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

政治方面,管仲设立了最早的多级行政制度和‘察举制’;科学地促进经济发展,合理征收赋税,主张国家控制盐铁;改良军队制度,形成了类似现在的军事制度,提出尊王攘夷,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

管子的思想是春秋诸子百家思想的源泉,他留下了很多著作。后期的任何一种思想都能在管子的思想中找到痕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