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浒传中开荤的鲁智深最后反而可以参悟?

和尚是佛教徒,佛教是吃素的,不能喝酒吃肉。

但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文殊院出家,又是喝酒又是吃肉,明显违背了佛教的清规戒律。于是智真长老只好把他打发到东京的大相国寺。大相国寺的智清长老虽然收留了鲁智深,却安排他看守菜园子,并没有介入到佛教徒那些繁文褥节。打那以后,鲁智深不论是在二龙山落草,还是上梁山当步军总头领,事实上都已经脱离了佛教的清规,与那些戒律没啥关系了。

于是,问题来了——

既然鲁智深没有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 ,为什么最后还能参悟坐化升天呢,这不是矛盾么?

我认为,这件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

一、《水浒传》是虚构的文学作品,既然是文学作品,其人物形象就必然按照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刻画和考量。鲁智深是深明大义的侠士,他心地善良纯洁无瑕,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惩恶扬善除暴安良。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不可能脱离红尘万念皆空,不可能循规蹈矩地不喝酒不吃肉不杀生。

二、这里有个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问题。清规戒律固然是佛家的要求,但毕竟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更重要的而是积德行善内在的行动。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其外在的形式又有什么意义呢。鲁智深恰恰是忽视形式而重在内容,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积德行善解人危难。因此可以说他才是纯粹的佛家弟子。

三、鲁智深的一生,可谓是佛教积德行善的大集合。从解救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到火烧瓦罐寺除掉丘小乙和崔道成这两个欺男霸女的恶人,再到大闹桃花村解救刘太公和他的女儿,又到野猪林救出林冲并把他一路护送到沧州。他纵贯一生的侠义壮举,与佛教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总结:

望远处的是风景,看近处的才是人生。

钱杨绛先生的名言警句,用在鲁智深身上可谓恰如其分。喝酒吃肉无非是远处的风景,而惩恶扬善积德行善才是真正的人生。

因此,鲁智深可谓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他能够参悟坐化升天,是符合人们善良的心理,是能够被人类所接受的。

为什么水浒传中开荤的鲁智深最后反而可以参悟?

因为佛法是靠悟的,靠清规戒律管出来的不一定能理解佛法的,清规戒律只是去约束管不住自己的人,对自律的人不需要清规戒律,鲁智深虽然有时会犯清规戒律,开开荤喝喝酒,但他也会自悟,最后他终于悟到佛法而参悟,从而坐化而解脱。

为什么水浒传中开荤的鲁智深最后反而可以参悟?

鲁智深现罗刹相,行菩萨道;他给人一种玩世不恭的形象,但他做的是出家人做的事,杀的也是该杀之人,相当于降妖除魔。

他在出家时智真长老曾经查看他的根器,发现他是罗汉转世,极具善根和慧根,将来会有大成就,因而收他为徒并告诉其他弟子:你们皆不及他。

作为大根器的人思维非凡人能比,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相,它所产生的后果一般人看不到,鲁智深的所做所为没有违犯佛教戒律。

他喝酒、吃肉,无非是为了防止酒后犯错,不杀生是为了培养慈悲心;他并没有因为喝酒、吃肉做出犯戒的事,并且在别人有难时古道热肠、倾囊相助,这就是真正修行人。

一般出家人只注意表相,做样子给别人看;鲁智深戒的是心,他在受到各种威逼利诱时没有动心,特别是征方腊成功之后不想随同宋江入朝贪图富贵。

他是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百姓,所以最开悟。

为什么水浒传中开荤的鲁智深最后反而可以参悟?

一个人能否开悟,和吃什么并没有关系,开悟是指明白了真实的道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想法和事实也有很大的偏差,当一个人长时间通过实践和思考,纠正了错误认识,让自己的想法更接近实际接近真理,那就是开悟了。

比如两个同学,一个数学很好,一个很差,即便他们每天吃完全一样的饭菜也难以改变。有数学天赋的同学,老师点拨一下他就通了,类似的题他全会做,他的想法接近真实,答案就是对的。没有数学天赋的同学,怎么讲他也不明白,好容易让他搞懂了一道题,另一条类似的题他还是不会,他的想法偏离真实。

鲁达鲁智深天性善良,具有佛性,这就是天赋,天赋是无价的与生俱来的,花多少钱也买不到,只有善良者才有慈悲心才能悟到成佛,鲁智深天生就慈悲,见不得他人有难。镇关西欺压卖唱女,别人看到会当戏看,鲁智深就受不了这个,拔拳打死欺压弱者的郑屠夫。高俅陷害林冲,解差半道要害死林冲,鲁智深千里悄悄跟随暗中保护,野猪林里,鲁智深可以杀掉解差,却饶恕了他们。无赖偷菜,想耍弄鲁智深,鲁智深也饶恕了他们。梁山好汉中,没有人能像鲁智深这样要慈悲心,所以鲁智深得道了。

为什么水浒传中开荤的鲁智深最后反而可以参悟?

鲁智深生性好打抱不平见不得恶人当道,起初因一时性起打死了镇关西,迫于无奈上了五台山出家为僧,但他受不了清规戒律的约束依然留恋世间的酒肉生活江湖义气,后来结识了林冲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野猪林救下林冲之后便上了二龙山落草,在二龙山上鲁达过了一把山大王的瘾,那时的他应该最逍遥快活,后来的机缘促成了梁山大聚义,鲁智深本以为梁山是最终归宿尽情畅饮大口吃肉,但很多事身不由己虽不情愿招安可还是向现实妥协了,身边的至交好友在征方腊时伤亡大半,在驻地歇息时被钱塘江潮惊醒,此时顿悟了智真长老的点化真言,关键更在于鲁智深看透了朝廷和府衙的腌臜,也悟到了宋江等人的结局,功成身退坐化而归终得大悟。

为什么水浒传中开荤的鲁智深最后反而可以参悟?

谢邀:

开荤,参悟:

参悟:1.是精神层面,与人先天DNA天赋异禀慧根,与后天学识,挚摹,社会环境,接触什么样的人,潜意识人性,人生,人德的追求信仰形态在线有关。

开荤:2.存生,物理,生理,心理需求。

首先没有大脑及思维,智商在线,慧根天赋你能参什么样的悟啊?<难到想唬弄普罗百姓>。

肉跟参悟两码子事,做为任何一种宗教的教民违规了<食肉>了,无非是受到虔诚教义下的内疚,心神不安的自责忏悔,可能会在精神上自己给自己上枷锁的开端,随之各种数落你,对教义的不诚不忠,坚定崇信的信念信仰,因此可能会懈怠,打折扣,但不能影响一个人对社会总体环境下的事及人悟性+参悟的考量,认知。

所以会不会参悟,能不能参悟,跟食肉压根就没必然的因果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