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安徽人管“聊天”叫“叙话”,你们老家聊天叫啥?
在东北,管聊天叫“唠嗑”!所以在赵本山的小品里,才有“唠十块钱儿的”包袱笑料。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东西南北的广阔疆域里,各种方言精彩纷呈美不胜收。相声大师候宝林的《方言》小段中,曾讲到他到上海理发,理完后,理发师傅问他可否打两下。他不解,莫非这地方理发还得被打两下,碍于面子只好说,那就打吧。结果师傅用毛巾把刚刚理过的头发抽了两下。大师问,怎么不打呢?师傅说,已经打过了。这才明白上海所谓的打,就是用毛巾在理过的头发上摆动使头发散开更舒服些而已。
四川有句方言,管我们穿的鞋叫“孩子”!有人穿的鞋找不见了,就喊,我的孩子不见了。
别人着急地要帮着找孩子,结果才弄明白,原来是穿的鞋不见了。
西北甘肃和新疆管聊天叫“谝川”!新去的人真闹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地方,其意义是不同的。我在新疆就碰到过男女之间交谈:女方说:有时间去我家“浪”啊!我当时很不解,浪在我们东北是贬义词,代表不正经的意思。女人怎么可以那样说话呢。后来才知道,“浪”在西北是玩的意思,没有丝毫贬义的成分。
四川还有一句方言很是费解,那就是“球”!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球”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去个“球”的!弄个”球“!算个“球”!思来想去,大概是无所谓的意思。轻蔑的意思。球,不就是被踢来踢去的么,所以就无所谓。
四川还有一个方言叫“锤子”,形容不好的意思,就叫“锤子”!“锤子”怎么就能代表不好的意思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方言在我们幅员辽阔的大地上,确实是五光十色,目不瑕接,有意思得很啊!
四川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安徽人管“聊天”叫“叙话”,你们老家聊天叫啥?
在我们老家(江西宜丰),聊天有以下几种说法。
1、话闲事。这是最常用的,男女老少都这么说。如"阿俚候箇话闲事(我们在这里聊天)"。
2、话事。有人说话简洁明了,干脆把"闲"也去掉了。比如开会了,领导提醒部下们:"开会莫话事(开会不要聊天)"。当然,"话事"更多的时候,表达的意思为"说话"。比如"佢蛮会哇事(他很会说话)"。
3、扯乱谈(扯x蛋)。这表明说话人不高兴了,或平时为人比较粗野。比如"莫紧同嘎佢扯乱淡(不要总是跟他聊天)"。
4、扯谈(扯蛋)。也有语言简约之人,把"乱"省了,只剩了"扯谈"二字。比如“佢俚候箇块扯谈(他们在这里聊天)"。
5、扯闲谈。说这话者一般是有了一定年纪,且有一定文化涵养的人。如"阿宁来扯一下叽闲谈(我们来聊一会儿天)",现在的年轻人一般不这么说了。
6、打乱话。这就有点骂人的意思了,或者说话人不高兴了,或说话人自谑、自嘲。比如"阿俚几个人候箇打乱话(我们几个人在这里聊天)"。但"打乱话",更多的时候是表达"乱说"、"胡说"之意。如"莫到箇块打乱话(不要在这里胡说)"。
四川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安徽人管“聊天”叫“叙话”,你们老家聊天叫啥?
我们老家坐标山东,聊天就叫“拉呱”,或者“拉闲呱”,在山东境内的普及率还是非常之高的,提起拉呱无人不知。
山东卫视有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就叫“拉呱”,在省内比较受欢迎,特别是那个叫小么哥的主持人,在山东境内人气很旺,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尤其爱看“拉呱”节目。
虽然现在的普通话普及非常之广泛,已经从城市走到乡村,但在我们老家一带,仍然是“大土话”当道,老少爷们没事儿时就围坐在一起“拉呱”,而吹牛式的聊天则称为“拉大呱”,如果有人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则会被斥为“朝说八拉”,“朝”也是山东的方言,形容一个人很傻时就称之为“朝八”。同时,“拉呱”一词还派生出许多特有的说法,比如把给别人介绍个对象说成是“拉呱个媳妇”,说别人说话难听是“呱难听”等等。
另外,在新疆当兵时,当地把聊天称为“扯闲篇”,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新疆当地的方言,但从到部队开始,老兵们都一直这样叫,大家想聊天了就来一句“来来来,扯会闲篇儿”,或者说“篇儿一篇儿”,后来到陕西和甘肃,我发现也有一些人喜欢把聊天称为“扯闲篇儿”,不知道西北地区是不是也存在这种说法。
四川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安徽人管“聊天”叫“叙话”,你们老家聊天叫啥?
我们东北人管聊天叫唠嗑,一般的唠嗑,都是很友好的!有时也有例外,如果二个人起争执了,双方又都不服气!就会有一方说:屋里人多,咱俩到外面唠唠,另一方说:唠唠就唠唠,那后果比你瞅啥?瞅你咋地还严重!
去年我家乡附近一个农场,发生一件让南方网友能笑的喷饭的事!就是一个哥们跟警察约架,他一个人去约架地点,结果被几个警察叔叔给抓了!这件事也从侧面反应出黑龙江的爷们,打架喜欢单挑,不像小短腿的广西人,喜欢几十上百人群殴!这是最无能最没有自信的表现。
好像是前年?有黑龙江一家三口开车途经广西一片香蕉地,摘了十多斤香蕉,被那个村的人,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去对付那一家三口,亮点就是这一家三口,除了司机是男人,剩下的就是女人,还有一个八个月大的,还在吃奶的婴儿,这个婴儿能有多大的战斗力?至于你们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吗?
如果换成其它省区的人,都会看在女人跟八个月大的婴儿面子,都不会难为这一家三口,最多让你花钱买下那十斤二十斤的香蕉!那俩口子还以为像在东北一样呢!进瓜地果园,主人会让你免费吃,走时还给你拿一些瓜果带回去,他们忘了那里是广西?还是广西网友热情,往人家车尾箱里塞了满满的香蕉拍照,发上网炒作!做人的差别怎么那么大捏?
四川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安徽人管“聊天”叫“叙话”,你们老家聊天叫啥?
在我们山东淄博一带,称“聊天”为“拉呱”。也就是指两人以上的、“海阔天空”的语言交流。
我们山东电视台就有“拉呱”这个栏目,主持人都是“拉”些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即时发生的各种新鲜事等等,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谢谢邀请!
四川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安徽人管“聊天”叫“叙话”,你们老家聊天叫啥?
在我的家乡把“聊天”叫“咣闲”、“谝传(chuan)”。也说个坐标吧,甘肃省平凉市。
在农村里看到最多的是老人和妇女的身影。“留守老人”也罢,“空巢老人”也好,反正庄稼又不是天天要去务作的;那些妇女,也应该叫“留守妇女”。“热头”(即太阳)出来了,暖暖地照着大地。老人们饭碗一搁,妇女们急匆匆地洗碗刷灶,他们这些人一拨一拨地窜出了家门。不约而同地来村里人口集中,还向阳的旮旯里,说是晒“暖暖”。老人们大都抽着旱烟锅,这个说谁家娃挣大钱了,那个说那家儿媳妇多么孝顺。从不接话茬,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听不惯夸别人家孩子的,还说起自己的儿子买车了,儿媳妇给他(她)洗衣服了。管别人听不听,总要说完自己想说的。
妇女就不一样了,看谁买了啥时髦的衣服,弄了个啥发型,用的啥化妆品,她们家的孩子多听话。说话声一浪高过一浪,生怕别人听不到。也有贴着耳朵说的,肯定在说谁家的“短处”呢。
不论老人或妇女,绝对不说自己的囧事。“家丑不可外扬”,他们比谁都清楚。此情此景,其实就是“聊天”,不过当地人,尤其是老人还不知道啥叫“聊天”。都会说:“走,‘咣闲’去”。“咣”,是个口语词,当地方言的意思是“说”。这个“说”字,是很随意的,毫无拘束的;“闲”本意是悠闲,在这里有“无关紧要”的意思。“咣闲”,有别于有主旨的说话。即不分正式场合,一有空闲了就想说的话。东拉西扯、道听途说,没有人会当真的。权当他们消谴时的一种“佐料”罢 了。
“谝传”,“谝”在《说文》里:“谝,便巧言也”,在《周书》里“谝,善谝言”。由此可以看出,“谝”即花言巧语,有“不周正”之意。方言中的“褊传”指不着边际,随意的说。将“褊传”也有写成“谝椽”的,就是因为它有别于“咣闲”,漫无边际的说。还会夹杂着一些段子。往往是说者无意,听者不插另外的话题,瞎起哄的多的是。哪里有人扎堆,哪里有人在起哄,一定是“谝传”而非“咣闲”。
“咣闲”、“谝传”,是有忌讳的,稍一疏忽说“漏”了嘴,就是搬弄是非。“祸从口出”,道理都是懂的,只是为打发时光,活跃一下气氛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