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见过孙二娘夫妇,知道他们伤天害理,杀人无数,为何还要结交?

原文里张青道"客商过往,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还有:张青便引武松到人肉作坊里看时,见壁上绷着几张人皮,梁上吊着五七条人腿。这样的场景,鲁、武二人都见过,为什么不为民除害?

十字坡酒店的母夜叉孙二娘和丈夫张青,把过往客商用蒙汗药药翻,剁碎了作人肉馅包子,再卖给过路客人吃,这种做法确实伤天害理!而且武松已经看到人肉作坊里的墙上绷着人皮,梁上吊着人腿。面对铁的事实,作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武二郎,为什么不仅不为民除害,反而和他们结为兄弟,一世终好呢?

这里还有个插曲应该说明一下:当孙二娘的伎俩被武松识破之后,张青曾向武松说明,他们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这样对待,其中有三类人,是放过不杀的。

一是云游僧道,二是江湖妓女,三是犯罪流配之人。并且还说出了不杀的理由。

可是,话虽然这样说,鲁智深路过时,穿的都是僧人服装,孙二娘照样把他药翻。而且真杀过一个头陀,后来还把那人的一百单八颗佛珠,箍头的铁戒尺,一领皂直裰,一张度牒,两把雪花缤铁戒刀,统统送给武松做了行头。

另外,武松当时也是流配的犯人,孙二娘不是也照样想把他和两个公差药翻么?可见他们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执行三种人不杀的诺言。

那么,武松为什么反而和他们结了亲呢?——这就要从文学作品的性质来分析了。

文学作品不是生活的复制品。文学作品的所有素材,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就是说,书里的所有情节,都是要为主题思想服务的。只要其情其景符合主题思想的脉络,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它就是合情合理的。比如武松这样的英雄人物,只要是和他意气相投,所思所想能搞到一起去,哪怕面对的是杀人犯,也一样可以成为结拜兄弟。事实上,武松后来和鲁智深杨志落草二龙山,那不就是落草为寇么,不就是打家劫舍的山大王么。如果按照今天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判断是非曲直,梁山108好汉也就没有一个好人啦!

一句话,如果把历史小说里的情节,统统按今天的价值观来评价,那么,也就没有《水浒传》这样的历史小说了。因为书里的诸多情节都不符合今天的价值考量。

用句俗话讲就是: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到哪个河脱哪个鞋。历史上的绿林好汉和今天的正人君子并不划等号,但你不能就把他等同于坏人。

这就是,武松为什么面对孙二娘所做的伤天害理之事,还要和她们结为兄弟并且一世终好的缘由!

《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见过孙二娘夫妇,知道他们伤天害理,杀人无数,为何还要结交?

当时社会背景,生活所迫;何况张青、孙二娘只杀达官贵人、恶人,不杀平民。武松看出倪端,故意调戏孙二娘;孙二娘心中大怒,故而下套也。

《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见过孙二娘夫妇,知道他们伤天害理,杀人无数,为何还要结交?

首先,水浒传中宣扬的价值观,与当代截然不同。

水浒传中许多英雄好汉都极短漠视人命,尤其是百姓性命。杀人劫财者比比皆是,像孙二娘、张青夫妇这类杀人凶手实在不算少数。像什么混江龙李俊、什么童威童猛,都是杀人越货的水贼海盗。

在水浒好汉心中,能杀人不是罪恶,而是本事。

只要对方杀的不是自己,那一切OK。

梁山好汉虽然竖起“替天行道”大旗,事实上,这只是掩人耳目,自欺欺人而已。梁山攻打祝家庄,得了无数钱粮,只是拿出不到百分之一救济穷人,剩下众头领分了大半,小半存起来做粮草。

宋江多次率领梁山好汉下山攻打州县,其目的最主要都是抢钱抢粮。

为了活命,梁山好汉做了许多坏事,比如坑得卢俊义家破人亡。

武松这个人,是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惹他,他睚眦必报,杀之而后快。若是不惹他,还好久好喝招待他。就算对方是黑社会大佬,是万恶的贪官,武松也会忠心耿耿充当打手。

别怀疑,武松就是这么一个不分善恶,不讲是非的古惑仔。谁对他好,他就给谁卖命。

鲁智深是有是非观念的,路见不平,也确实会拔刀相助。不过,他的情义只对两种人有用,一个是兄弟,比如对林冲;一个是对女人,比如对金翠莲。

至于普通百姓,那杀了也就杀了。

《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见过孙二娘夫妇,知道他们伤天害理,杀人无数,为何还要结交?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义;除暴安良民!

对于武松未上梁山之前,景阳冈打虎是大话已说,面子上过不去,硬顶着头皮去打虎;狮子楼斗杀西门庆,是为亲哥武大郎报仇雪恨;大闹林活林,醉打蒋门神,是报答施恩的知遇之恩;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是武松为了活着而拚命,为了惩罚陷害自己的恶人而疯狂;到了十字坡,识破孙二娘的技魉,实施反击行动,况且自己是通辑犯,并不想再摊人命官司,同时张青服软示弱,武松向来标榜专打天下硬汉,孙二娘已是手下败将,没有必要再伤她性命,加之孙二娘是女流之辈,武松怕辱没自己打虎英雄的名声!

张青机灵,擅于识人,对武松热捧,再一个武松无处落脚,等等……

武松在孙二娘的帮助下,化妆成戴发头陀,行走江湖!

这也许就是缘份吧!

《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见过孙二娘夫妇,知道他们伤天害理,杀人无数,为何还要结交?

《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见过孙二娘夫妇,知道他们伤天害理,杀人无数,为何还要结交?

我认为这是特殊时代的特殊现象,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一,在《水浒传》故事的那个特殊年代,滥杀无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二,鲁智深是被麻翻的,而武松制服孙二娘,本就有铲除她的用意;第三,孙二娘夫妇及时示弱,又对鲁智深和武松重情重义,自然能换来鲁智深和武松的结交了。

第一,在《水浒传》故事的那个特殊年代,滥杀无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徽宗末年,没过多久,就发生了靖康国耻,徽钦二帝被金军掳走,北宋宣告覆灭。由此可见,宋徽宗治下的北宋已经昏聩腐败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皇帝不理朝政,整日只是和著名的六大奸臣吃喝玩乐、穷奢极欲,朝中则是“六贼”为首的奸臣把持朝政,要多黑暗有多黑暗,要多腐败有多腐败,这些奸臣趁机大肆掏空国库,掠夺民脂民膏;上行下效,地方州府的官员一样的肆意掠夺百姓,否则北京大名府的留守梁中书也不可能连续两年都能筹集十万贯生辰纲啊。这些腐败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民不聊生。很多人为了生存,社会上就形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遇到弱的就打杀,遇到强的就求饶。所以普遍存在滥杀无辜。

第二,鲁智深是被麻翻的,而武松制服孙二娘,本就有铲除她的用意。

按照鲁智深的三观和个性,他的眼睛里的确是容不下孙二娘这样的黑店行为,他还在做提辖的时候,听金翠莲讲述“镇关西”郑屠的劣迹,就跑去教训郑屠,还失手打死了郑屠;在桃花山下偶遇周通强抢民女,他又出面干预并制止了周通的恶行。但鲁智深没提防孙二娘的麻药,自己都被麻翻了,还怎么铲除孙二娘呢?武松非常机警,他对孙二娘早有防范,还很有策略地故意刺激孙二娘,让孙二娘自己先乱了方寸,武松就假装喝下放了麻药的酒,实际上却趁其不备把酒泼到了角落里。倒地之后,又故意暗暗使劲,让孙二娘的下人没法搬动自己,诱使孙二娘出手搬动自己,再抓住时机,突然发难,轻松制服了孙二娘,若不是孙二娘和她丈夫张青求饶,武松很有可能真的会铲除了她。

第三,孙二娘夫妇及时示弱,又对鲁智深和武松重情重义,自然能换来鲁智深和武松的结交了。

正如前文所说,那个时代是“弱肉强食”的时代,你看看西门庆,他有钱、有手段,心狠手辣,成为阳谷一霸,就敢这样明目张胆淫媾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还肆无忌惮唆使潘金莲毒杀武大郎,因为他认为自己足够强大,谁也奈何不了他。孙二娘夫妇也是一样的,那些比他们弱的人,全都变成了他们手里的人肉包子,包括鲁智深也是差一点就变成他们的人肉包子了。而遇到了克星武松,他们立刻换了一副嘴脸,比他们强的,立马大声求饶。武松是讲道理的人,不会得理不饶人。孙二娘夫妇及时示弱,武松自然就放过他们。而且后来孙二娘夫妇对鲁智深和武松先示好的,尤其是对武松,的确把他当贴心兄弟,他们这样重情义,鲁智深和武松自然也就愿意和孙二娘夫妇结交了。

《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见过孙二娘夫妇,知道他们伤天害理,杀人无数,为何还要结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鲁智深和武松在书中虽然形象比较正面,但是也改不了刀口舔血的江湖人本色。01.鲁智深的性格

从书中鲁智深误杀‘镇关西’之后第一时间跑路,这种行为可以看出鲁智深也是一个法律意识淡薄的人物。

鲁智深本色是一位提辖,可以说是官方人士,这样的人在误杀人命之后,却没有第一时间自首,反而出城逃脱,到处流窜,最后竟然为了躲避官方,出家为僧。

在从之后的‘大闹桃花山’‘火烧瓦罐寺’等一系列行为,都可以看出鲁智深是一位视人命为草芥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和孙二娘夫妇结交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02.在说武松的性格

武松的性格可以说是嫉恶如仇,做事情也是有勇有谋,但是这样有原则的武松,却也是江湖草莽出身。

原书中对武松和孙二娘夫妇结拜后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两个又说些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

从这段描述看,这些江湖人士对待杀人放火这样的事情都是抱着以为荣耀的看法和眼光,并没有感觉伤天害理,反而觉得自己在替天行道。

0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这句话据说是季羡林说的,我还是比较认同的,人的三观一旦形成固定,那么所谓的公德和众人认知的道德和法律,对待这种人都没有任何的约束力。

所以就有了“少不读水浒”这句话,就是因为本书充斥了江湖上打家劫舍、攻城劫掠、造反等等充斥暴力的元素,很容易被血气方刚的少年所模仿。

不过对待任何人和事物,我们都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事物都有好与坏两面,就像是入选课文的“拳打镇关西”从片面中展现鲁达的侠义精神,也对青少年有好的教育意义。

文/三点文墨

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或吐槽,带你看不一样的文化趣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