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蓝玉案”中的蓝玉到底是忠还是奸,还是似奸非忠?

蓝玉是明朝开国元勋,人虽傲慢,但罪不致死(有丹书铁券),为何朱元璋除掉蓝玉牵连一万多人?

让@俺说:蓝玉是忠臣!

蓝玉的亲姐夫叫常遇春,大明帝国的开国功臣,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女亲家,皇太子朱标的老岳父。曾大战九华山,又大败陈友谅,再攻占元大都。横行天下,功勋卓著。公元1369年8月9日,北伐中原时,突然病逝柳河川。朱元璋赐葬钟山下,追封“开平王”。

作为太子妃常氏的亲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并拥戴皇太子朱标。可以说,蓝玉是朱元璋极力培养并扶植的皇太子朱标的帝国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朱元璋对蓝玉是相当的信任,蓝玉对朱洪武也是相当的忠心耿耿。倘若有胆有谋,勇敢善战的蓝玉不被朱元璋诛灭,哪有什么后来的什么“明成祖”?燕王朱棣根本不敢发动什么“靖难之役”!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皇太子朱标不幸病逝,皇太孙朱允文年幼,为防止专权,以大将军、凉国公蓝玉为首的故皇太子朱标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朱元璋屠戮杀净。此乃蓝玉被杀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朱元璋的狠毒和无情。

鉴于,蓝玉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后,蓝玉胆大妄为私自凌辱了北元皇帝的妃子,那在当时根本就不是什么事。但却成了五年后,朱元璋秋后算账的一个罪证。

至于,蓝玉居功自傲,恣意骄横。“纵兵毁关,破门而入”等傲行,那在当时也不是什么事。要知道,封建帝王最喜欢的就是功臣武将有恶行。要么怎么有许多功高震主的功臣,为了明哲保身都喜欢“自污”?萧何如此,郭子仪也是如此。

蓝玉之所以被朱元璋剥皮实草,诛灭三族。要@俺说: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二是对皇权已构成严重威胁,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三是外戚关系,蓝玉是皇太孙朱允文的舅公,又是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的老岳父。

最后,@俺说:至于蓝玉的谋反,“莫须有”这个词早在南宋时就出现了,不足为怪!

明朝“蓝玉案”中的蓝玉到底是忠还是奸,还是似奸非忠?

我觉得可能蓝玉应该是在内心是忠诚于朱元璋的,应该是没有造反的念头的,通俗来说,他就是一个粗人,毕竟朱元璋的实力他还是很了解的。但是,他的后果也全是他自己作的。下面来谈一谈这个明朝开国大将蓝玉。蓝玉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他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带领十万大军深入不毛,彻底击溃了北元,完成了他的先辈们都未能完成的任务,结束了明与北元二十年的恩怨。朱元璋也在此战后给予蓝玉极其高的评价。

然而,自这个胜利开始,蓝玉却将他的傲慢展露无遗,频频挑战朱元璋的内心,最终走向覆灭。我看书的时候,看到这里,就觉得蓝玉是傻吗?那些事怎么能是这么一个大将军能干出来的?但是,也是我上面提到的,正因为他是一个粗人!

胜利后,班师回朝,任意妄为!

归途中,他干了一件令人不齿的事,居然睡了元主的妃子!朱元璋大气,但由于他刚立大功,便暂时没追究他的错,这反而让他变本加厉了。军队到喜峰口时已是深夜,守关的官员已经休息,听到叫关后去开门却没来得及,蓝玉就已经让自己的士兵攻击关卡,强行进入!这可有点蹬鼻子上脸了!

但是,这还没完,他居然把手伸向了军权!在军中安排自己的亲信,布置势力。但这一切朱元璋可都是知道的啊。朱元璋封他太子太傅的官职,他却反驳说难道不应该封他做太师吗?!反正我是服了。这朱元璋要是还能忍下去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但是,还是我说的,蓝玉肯定没想要造反,他不过是一个粗人,骄傲狂妄,有一点功绩就上天了,觉得自己功不可没,给皇帝完成了伟大的事业,皇帝都得让他三分,于是得寸进尺。

那朱元璋为何还要安给他一个造反的罪名,连带一万多人呢。要知道,在蓝玉之前,已经有一个胡惟庸了,清除的旧臣子已经很多了,剩下的屈指可数!这就得看朱元璋心里怎么想的了。朱元璋是在为他的后代铺路啊!这个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把朱标的儿子又立为太子,这孩子年幼,没有经历过开国时的大风大浪,朱元璋知道他开国的官员也就能他自己控制的了,等他死了,这些人还不定干嘛呢,可能到时候这江山都改姓了!他可不能让这种事发生,就由蓝玉这个导火索开始,清出一万多人,全部杀头!

明朝“蓝玉案”中的蓝玉到底是忠还是奸,还是似奸非忠?

胡惟庸案、蓝玉案,朱元璋时期的两大重臣谋逆案颇有相似之处——震惊天下,同时又疑点重重。胡惟庸、蓝玉以及数万被株连的大臣们,究竟是否真的有谋反之举,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话题。

蓝玉,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是一位有勇有谋、屡立战功的猛将。他最大的一桩功绩,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大破北元,俘获了除元主和太子之外的几乎全部北元残部,基本摧毁了北元的职官体系。此战让蓝玉名震天下,本来欣慰至极的朱元璋准备封他为梁国公,最后却改赐为凉国公。



据说这个临时改名,是因为朱元璋得知蓝玉奸污战俘中的元妃以致该女子羞愧自杀的事情。朱元璋是草根上位,坚持从严治军去赢得百姓口碑,蓝玉这种做法无疑令他很不爽。由此也可以看出,蓝玉尽管骁勇善战,骨子里却仍然是行事鲁莽的一介武夫。他自恃战功显赫,在朝中表现也是傲慢无礼,朱元璋封他为太傅时,他也是毫不掩饰地说自己难道不应该当太师吗!有这样一个无礼无畏的猛将在身边,朱元璋显然没法安枕。

蓝玉与朱元璋之间的嫌隙开始变大,太祖本来就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于是愈加猜忌蓝玉。1393年,锦衣卫逮捕了蓝玉的部分下属,严刑逼供之下终于挖出来蓝玉企图篡位的大阴谋。无论这个阴谋是否属实,反正接下来的过程就与曾经的胡惟庸案如出一辙了,蓝玉没有上诉的机会,就被朱元璋发狠清洗了。受到此案牵连的有一万五千多人,太祖还下令禁止为其中的任何人翻案。而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之前的幸存者如定远侯王弼、冯胜与傅友德等人,也被迫自杀。



蓝玉实际上是忠是奸,与他的凄惨结局并无太大关系。关键是朱元璋认为居功自傲又大权在握的蓝玉,肯定会对自家王权构成威胁。清洗蓝玉,不过是太祖针对开国以来的军功贵族一系列清洗行动中的最后步骤而已。

明朝“蓝玉案”中的蓝玉到底是忠还是奸,还是似奸非忠?

据《明通鉴》记载,蓝玉征讨纳哈出回京后,对太子朱标曾报说:“我观燕王(朱棣)在北平,阴有不臣之心,殿下应该有所防备。”蓝玉之所以亲近太子,是因皇太子妃是常遇春女儿,蓝玉本人是常遇春小舅子,有这层关系,他自然倾向于太子一系。皇太子朱标天性孝友,自然不信,但燕王朱棣不久即得知蓝玉的一番说话。所以,朱标病死后,朱棣入朝,便意味深长地劝父皇“注意”蓝玉等人“尾大不掉”,“上(朱元璋)由是益疑忌功臣,不数月而祸作。”

明朝“蓝玉案”中的蓝玉到底是忠还是奸,还是似奸非忠?

明朝在南京宣布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历经了十年多的征战,才几乎平定战乱,横扫了北元势力。

蓝玉真正崭露头角是在明朝的洪武年间,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蓝玉并不是十分的突出。从洪武十四年一直到洪武二十一年,这七年的时间才是蓝玉作为明将真正崭露头角的时间,这段时间的蓝玉,将蒙元残余势力一直追到了贝加尔湖,曾经不可一世的黄金家族终于撤离离开了中原大地。

蓝玉也因为这份北征大胜的不世之功,开始骄纵狂妄,成为了明朝洪武中期名副其实的骄兵悍将。

在“蓝玉案”发生之前,朱元璋曾经郑重其事的的颁布过《大诰武臣》。

它的出现是在文官集团被极度打压之下喷薄而出的,这份《大诰武臣》其实就是用来警惕明王朝中的那些曾经功勋将士。对于朱元璋而言,这些人是最为警惕,也是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手段过于强悍,则很可能引发他们的兵变。

提前警告也许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

蓝玉在取得北伐大捷之后,开始变得嚣张跋扈。在途径喜峰口的时候已经是深夜,镇守喜峰口的士兵们未能及时迎接蓝玉入关。盛怒之下的蓝玉不仅大骂守城士兵,还下令强行毁关而入,引发的朱元璋的警惕。

侵占农田、蓄养家奴、纵容义子这些事情传到朱元璋耳中的时候,朱元璋下令御史前去调查,蓝玉不仅仅没有配合调查,反而将负责调查的御史驱逐出去。

朱元璋分封蓝玉为太子太傅,蓝玉当面表现不满,大发牢骚。在军队中的蓝玉更是未经朱元璋的同意擅自提拔亲近之人,破坏规则,无视法度。

以上种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激化了朱元璋对于蓝玉的愤怒,朱元璋立国之初虽然办法了34个免死铁券,可是这些免死铁券却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并非什么样的罪行都能够免其一死。

“谋逆不宥”者除外!!!

而蓝玉的嚣张跋扈几乎在一步步的逼着朱元璋做出正确的选择。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状告蓝玉谋反,试图谋杀朱元璋。朱元璋下令诛杀蓝玉,牵连人数高达一万五千人,纵观历代王朝,这样的谋反案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其实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位强悍的朱明帝王只是利用蓝玉谋反的罪名来大肆抨杀骄兵悍将,维护自己王朝的长治久安。对于朱元璋而言,诛杀祸乱根源,维系王朝稳定才是他心中最为直接的目的,所谓的蓝玉谋反仅仅只是一个帝王诛杀他的借口罢了!

其实处于权利高层的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错,蓝玉的种种行为其实也是性格和成长环境使然,从战乱年代走过来的武将,他们大多脾气火爆,不愿意接受管束,是忠是奸也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定论。

论忠义而言,蓝玉曾经为大明王朝的稳固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心血。可是论其品行,他又经常恃宠而骄,欺压百姓,抢占民田,无视王朝法律,可谓是罪有应得。

明朝“蓝玉案”中的蓝玉到底是忠还是奸,还是似奸非忠?

洪武二十六年,明初重大政治案件蓝玉案爆发,立族一公、十三侯、二伯,往后十余年,受此案牵扯而死的更是多达一万五千余人。至此,“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据《逆臣录》、《明实录》和《明史》的记载,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一,锦衣卫指挥蒋瓛呈献证据,告发蓝玉意图在皇帝籍田时谋反。是故,朱元璋以谋逆处斩凉国公蓝玉及其党羽,引发了朝廷的一次特大地震。

那么,蓝玉究竟有没有造反呢?蓝玉本人是忠,是奸,抑或似奸非忠?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下蓝玉究竟是何方神圣。

蓝玉,常遇春妻弟,太子妃舅父,明朝开国名将也。其作战有勇有谋,屡建战功。

蓝玉初在常遇春账下任管军镇抚,因其骁勇善战,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随后,参与下锦里,北征大漠,攻占兴和,平西蕃动乱。洪武十二年,封永昌侯,世袭罔替。

其后,在常遇春、徐达等名将皆逝世后,蓝玉更是南征北讨,消灭了绝大多数的残元势力,一举结束了明与北元的恩怨。因此,其女被娉于蜀王朱椿,自己更是晋封凉国公,被朱元璋赞为“比之卫青、李靖”,可谓风光无限,万人瞩目。

可是啊,这接连而至的恩宠和赞誉使得蓝玉日益骄恣。他不仅蓄养了众多家仆,还纵容家仆欺凌百姓,为祸乡里。有一次,蓝玉强占农田的恶行被百姓检举了,于是御史找蓝玉查问,但是蓝玉非但不战战兢兢,反而恼羞成怒,将御史赶出家门。

这之后,蓝玉仿佛被“狗仔”们盯上的明星般,黑料频出,屡上头条。既有早年北征大漠时,强奸元主妃子的丑闻,又有私自提拔军中亲信的黑幕。还有啊,他竟然敢对朱元璋给的封官赐爵不满,丝毫不顾朱元璋的面子,和别人说:“我不堪太师耶?”仿佛他戎马倥偬半生后的退休生活太无聊,每天生活的意义就是为了挑战朱元璋的怒气值上限,好给他平淡的生活掀起些许波澜,给他荣耀的一生加点刺激!

我们都说朱元璋卸磨杀驴,残杀大臣。但他在蓝玉这些事的处理上,却给了蓝玉无数次机会。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平生最忌恨贪官污吏,于是在吏治上很是下了番苦工,他为官员们制定了一个“铁榜”,对各种贪腐行为定了个惩罚的标准。都说事不过三,朱元璋为开国功勋们定了个惩罚章程,初犯免罚,再犯罚一半俸禄,三犯罚全部俸禄,四犯与庶民同罪。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细数下蓝玉的过失,好像怎么算也不只四次了吧。所以不是老朱不给机会,实在是老蓝太作,愣是要造反,即使有免死金牌也没用。

那么说到这里,有人就下定论了,敢情,老朱还真没冤枉了他,可不就是个奸臣吗!

笔者私以为这个结论下早了,且有点武断。因为蓝玉确实劳苦功高,在常遇春和徐达去世后,撑起了明朝军事的一片天。早期还年轻时,也是个很听话的有志青年。何况,老蓝的女儿嫁了朱家老十一,老蓝的甥女儿是堂堂太子妃,还有个甥孙叫朱允熥。可以这么说,老蓝一家子子孙孙的富贵都系在老朱家呢!这种情况下,老蓝可谓老朱家的第一打手,再忠心不过了!

那么,这么个休戚与共的大忠臣最后咋就反了呢?唉,这事儿吧,真怨不得老朱,真是天不给他老蓝富贵。为啥这么说呢?只因为老蓝一家富贵所系的人是太子朱标!

老朱对他这个嫡长子是给予了无限厚望啊,甚至不惜毁坏自己的名声,也要为太子朱标造势。朱标也不负厚望,成长为一个与其父截然不同的宽厚仁慈的太子,麾下不管是老朱安排的,还是慕名而来的,总归也是有了自己的政治班底。就当一切都显得那么岁月静好的时候,朱标去世了。哇,那真叫一个晴天霹雳,老朱瞬间就不想活了,差点哭死过去。

当老朱头脑冷静下来以后,想想觉得不稳妥,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个勋贵武将本是为了朱标准备的,只等朱标一继位,那大家都鸡犬升天。主子还是主子,终归他们是不敢造次的。但朱标的两个儿子都很年幼,幼主继位,最忌权臣和外戚。于是这些个勋贵变成了老朱临死前清理的对象。

老蓝因为飞扬跋扈的作风,为老朱所忌惮,更何况老蓝和胡惟庸还不明不白,与胡惟庸案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被朱元璋选上的太孙不是和蓝玉有血缘关系的朱允熥,而是庶出的朱允炆。各位看官这下明白了吧,蓝玉不死,天理难容呐!

所以这时候,蓝玉是忠是奸,还是似奸非忠其实都无所谓了。他到底谋反与否,甚至有没有想过谋反其实也无所谓了,因为蓝玉必死无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