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是哪个,原因为何?

非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莫属!

司马睿虽也算是一个开国皇帝,但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就没有一个像他那么窝囊。虽说后来不要脸的“儿皇帝”石敬瑭,在人格上、尊严上比司马睿还不如。但石敬瑭起码还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说了算。

01

话说公元307年九月,在这残风寒雨的乱世之秋,司马炎的远房堂侄子司马睿跟着高门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一路逃亡,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慢慢南移江东。永嘉南渡后,王导、王敦始终掌控着政治大局,后来司马睿登基后,王导居内任宰相,操纵朝政。王敦在外,在长江上游东征西讨,王氏家族近亲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在当时是无人能撼动的,从而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罕见的政治格局。这种“共天下”的政治局面竟长达二十余年。

不可否认,司马睿身上流淌着“一代权谋家”司马懿的血液,其政治能力不可小觑。司马睿已属晋皇室的远支,自然遭到现存皇族的轻蔑,还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刚登基后,皇位还时不时地摇摇晃晃。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精彩地导演了“司马睿出巡”的“街头剧”,用策略和手段使南方士族转而开始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从而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一隅的局面。司马睿出于感激,任王导为宰相,将朝政悉数委托之。于是乎,“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出现。

02

一开始,司马睿、王导君臣“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司马睿把王导比作自己的“萧何”。王导也经常一心一意指导并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优待南方士民,与人为善。”司马睿和王导的君臣关系已达到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佳境。但同时,王氏家族也达到了权势的高峰。王导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王敦执掌着军权,控制着东晋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最为罕见的是东晋王朝的官员,四分之三以上都是王氏家族的叔伯兄弟、子侄外甥、妻哥小舅子以及王家的好友故交。至于王氏家族的七大姑、八大姨不是皇后,就是妃嫔、王妃和官太太。

03

可惜,“好花不常开”。久而久之,因为权力,司马睿和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之间的矛盾,由“内部矛盾”上升到“敌我矛盾”。极大的愤怒和强烈的不满,让司马睿决心出手,希望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司马睿发出了“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的诏书,可惜的是人家王敦在王导的暗中支持下,毫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入东晋的京都——建康。史书称:司马睿“脱戎衣,著朝服”,对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琊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不久,王敦便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自己封自己为丞相、自己给自己进爵为“武昌郡公,邑万户”,你“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人家自封“万户侯”。这无疑大大地将司马睿嘲弄羞辱了一番。从此以后,司马睿这个所谓的开国皇帝犹如一个“招牌”,彻底成为“喝茶拿筷子——摆设”!

04

此后的司马睿天天气愤难平,终于气大伤身。公元323年1月3日,悲愤而死。终年47岁,在位才6年。

司马睿是在“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中死去。可东晋这块“招牌”还有人要打,只不过一会儿变成“姓庾的”,一会儿变成“姓温的”,最终变成“姓刘的”,后来这个“姓刘的”嫌“司马氏”的这块“招牌”太“臭”了,于是,摘掉了这块“招牌”,毫不犹豫的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本回答选自俺的拙作《中国皇帝是这样练成的——王与马共天下》(连载七)

中国古代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是哪个,原因为何?

慕容浚,慕容锤,姚泓,刘渊,刘曜,石嘞,张宴,吕光,乞伏国仁,李鎬,李特,拓跋树机能,慕容德,拓跋廆,拓跋硅,元修,元宝具,高橙,宇文觉!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致远,郭威,杨行密,李昪,王建,孟知祥,刘崇,钱寥,高从徽,刘隐,王审知,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这些都是开国皇帝,不百度你知道几个??

中国古代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是哪个,原因为何?

当然是汉光武帝刘秀了。

他是无论是历史上,还是野史中都是记载最少的开国皇帝。

他的存在感差,不是因为他不优秀,而是因为他太优秀。他重视民生,重视人才,优待功臣,严管子弟,各方面都做得很好。

他把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做到了最好,他真正做到了“太上,不知有之”的明君标准。

中国古代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是哪个,原因为何?

汉光武帝刘秀

中国古代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是哪个,原因为何?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是蜀国烈祖刘备,他虽崛起于乱世,成帝王之业于东汉未群雄逐鹿之时。但才能欠缺、谋略不足,功勋也不大、自己开创的蜀国也是三国中最早被灭的,因此他是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开国皇帝。

中国古代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是哪个,原因为何?

李渊,大唐第一任皇帝,唐高祖。

谁让他有一个那么出色的儿子呢?让人感觉到大唐的开国皇帝就是李世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