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疑心那么重?
皇帝是个孤独的职业,所以,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都有孤僻偏激且多疑的毛病。“疑心病”是每个帝王普遍“患”的一种严重心理疾病!
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般的杰出皇帝也在所难免!
帝王“疑心病”最严重的直接后果:夫妻反目、骨肉相残、兄弟阋墙、同室操戈、血流成河……
南朝时的刘宋,血腥味更重:
公元453年,刘义隆在赐死其弟刘义康后,为保护太子安全,大力加强太子东宫军队的力量。 但不久就发现了太子刘劭和始兴王刘濬通过巫蛊咒死刘义隆的事,刘义隆欲废刘劭,赐刘濬死。但由于刘义隆迟迟决定不了新任的太子人选,更将决定实行废太子和杀刘濬的计划告诉了刘濬的生母潘淑妃,潘淑妃密告给刘濬和刘劭。于是刘劭利用东宫所统万余精兵,抢先一步,于当年二月二十日,趁夜起兵入宫杀了刘义隆。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七步诗》,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帝王得了疑心病后的“症状”。
我们再继续看看下面的一段史料:
帝悟,于是召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摘自《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
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虽有点“温柔”,但也间接说明了帝王得了“疑心病”后的寝食难安。
明帝国的君王,“疑心病”那是越来越重,似乎有点“遗传”。从太祖皇帝朱元璋到亡国之君朱由检,几人可免?
实际上,中国历代帝王中,谁的“疑心病”最重?朱元璋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闲话少说,俺回归正题:
赫赫有名的康熙皇帝,是人不是神,“疑心病”当然不可避免地找上了他。
康熙大帝“疑心病”最严重的后果:两废皇太子胤礽(允礽)!
公元1708年9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1709年3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1712年10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便是康熙大帝的理由。
想当年,康熙皇帝说:“皇太子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必然谨慎。上则祖庙社稷之福,下则臣民之造化也。朕不胜喜悦。”
时过境迁,康熙皇帝又说:“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
写到这,俺不由得想起牛群、冯巩相声《小偷公司》中的一副对联:
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