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名将章邯在刘邦攻入关中之后死守孤城,不愿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章邯说:“再投降?咱老章丢不起那个人!”
章邯何许人也?无须塞上老山羊多费笔墨,头条一搜,啥都有了。单说其丰功伟绩:
当“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横空出世后,诸侯并起,几十万大军逼近函谷关时……
“章邯临危受命,聚齐骊山一帮乌合之众,兵出咸阳,一路杀周文,杀田臧,杀李归,杀蔡赐,杀张贺,杀周市,杀齐王田儋,死假王吴广,死陈王陈胜,死魏王魏咎,攻城城下,野战战胜,兵锋所至,所向披靡。”
胜利在向章邯招手,秦帝国的曙光就在眼前。可是,指鹿为马的赵高活生生地将帝国的最后一颗救命稻草给无情地弄沉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定陶一战,砍了威风凛凛的大英雄项梁,面对气势汹汹前来为叔父复仇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章邯一点也没怂,决心一战。
随着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经典军事战役——“巨鹿之战”的爆发和“破釜沉舟”的成语问世,章邯大败。
打仗是要花钱的,打仗是要有人滴。于是,章邯将部将司马欣派往京都咸阳。
“要钱没有!要命没有!要粮草更没有!要武器装备?想都别想!”赵高一口回绝还起了杀心。要不是司马欣聪明,绝对难逃赵高的屠刀。
章邯仰天长啸,还有点壮怀激烈。不甘心的章邯再次在污水这个不吉利的地方败给项羽。收集残兵败将,仍与项羽的军队对阵相持,就是不战。
战争往往一出于胶着状态,谈判就不可避免。章邯、项羽这两个死敌难免就“眉来眼去”。
开会吧!畅所欲言、分析利弊,研究研究之后,进入了民主集中的阶段。“算了!项羽算得上英雄豪杰!投降他?不算丢人!”,这么一想,心有不甘的章邯就做出了人生最艰难的决定:投降!
日子过得飞快,远在汉中的汉王刘邦又不甘寂寞,发动了战争。章邯怎么也没想到刘邦启用的无名之辈——韩信,竟然和他玩了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鬼把戏。韩信敲着得胜鼓,一路顺风地就将他团团围住在废丘这个鬼地方。
“老章!投降吧!若投降,孤还包你荣华富贵!”汉王刘邦骑着高头大马扬鞭说道。
“老子当年横扫千军时,你刘邦只不过是一个流氓无赖,帝国昔日的一个小小泗水亭长!如今也人模狗样了!”站在废丘城门上的雍王章邯心中暗想,不禁悲愤异常。
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这句话:“再投降?咱老章丢不起那个人!”
若干年后,大汉帝国杰出的史官司马迁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一书记载:
“汉二年六月,汉军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
秦末名将章邯在刘邦攻入关中之后死守孤城,不愿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章邯是秦末名将。为什么巨鹿之战后归顺项羽,而抵抗刘邦不愿意投降,死守孤城,还自杀了。这个原因史书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有章邯自己最清楚,我们现在人只能是猜想推测。
1、章邯率二十万秦军背弃秦朝,投归项羽,这不能全怪章邯不忠,主要怪秦朝权臣、奸臣赵高。章邯投归项羽,有被逼上梁山的原因。
2、章邯杀了项梁,跟项羽结仇,项羽还对章邯不薄,项羽又是出身楚国贵族家庭,章邯认同项羽,所以不背叛项羽,按照项羽意图,坚决抵抗阻止刘邦汉军,直至兵败自刎。
3、章邯不太了解刘邦,也可能瞧不起刘邦,不愿意投顺刘邦,为刘邦效力。像当时王陵、雍齿等都存在瞧不起刘邦的现象。
4、章邯投顺项羽,项羽率军向咸阳进发途中,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仅留章邯等三人,这件事对章邯触动很大,也促进章邯不可能再投顺刘邦了。
5、章邯原来在秦朝担任少府,是文官,后来成为秦上将军,属于文人带兵。章邯有文化,有一定道德约束感;不能像英布粗人那样,没有道德约束感,朝秦暮楚,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回转变。所以,章邯坚守废丘,最终城破、兵败、自尽。没有归顺刘邦。
秦末名将章邯在刘邦攻入关中之后死守孤城,不愿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章邯之所以愿意在之前投降项羽,而在此时却不愿投降刘邦,原因无非是两条:
一则,项羽和刘邦的地位不一样:项羽那时是诸侯联军上将军,所以章邯投降项羽后可以立封雍王。
但刘邦只是项羽所封的汉王,并且当时刘邦还远没有到可以与项羽分庭抗礼的地步,甚至到汉二年四月之时还被项羽给横扫了。
所以请问章邯为何要投降刘邦?投降刘邦了又有什么好处?
二则,章邯两次兵败时的情况不一样:章邯投降项羽的前提是保留有部分武装力量,甚至在章邯手上还有完全不弱于诸侯联军的二十万秦军主力,所以也让章邯有了和项羽谈判的资格。
但是到三秦之战真正结束后,章邯麾下仅剩一座孤城,所以他拿什么投降?谁允许他投降了?
如上所示,这是刘邦率领汉军主力东征之后,汉军郦商部和章邯军的对峙情况。
假设这时章邯投降,勉强还有与刘邦对话的资格,毕竟章邯麾下还有不少的武装力量。但问题是随着汉军主力尽出,仅存的汉军郦商部并没有真正威胁到章邯的存在,甚至恐怕章邯都没有把郦商部放在眼里,因此也就自然不会投降了。
但是谁能料到,原本号称军神的章邯居然最后倒在了一个小小的汉将郦商手中:
以将军为陇西都尉。别将定北地、上郡。破雍将军焉氏,周类军栒邑,苏駔军於泥阳。赐食邑武成六千户。《史记·郦商列传》
从汉二年十月刘邦东出函谷关,到本年六月刘邦再次入函谷关为止(秦汉历法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整整八个月的时间里,便是郦商军与章邯军残部的疯狂作战。
而后到汉二年六月刘邦回归关中之时,此时的关中除了废丘的雍王章邯本部外,已经再无雍军残余部队了。同时在郦商的全面进攻下,原属于雍、翟二国的北地郡和上郡也全部被汉军占领。
至此,汉政权在三秦的统治便再无动摇的可能。于是到六月刘邦回归之时,便是汉军主力对雍王章邯所在的废丘城发起总攻的时间了:
六月,汉王还栎阳。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雍地定,八十余县,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汉书·高帝纪》
如上记载,汉二年六月,刘邦回归关中,进驻栎阳。而后汉军对废丘发起总攻,废丘城破,雍王章邯自杀,雍国遂灭。之后刘邦遂正式设立河上郡、渭南郡、中地郡、陇西郡和上郡,并派遣自己的执政官员。
所以说,之前的章邯是没有把汉军放在眼里,后来更是没有把郦商放在眼里,因此自然就不会投降了。到后来随着郦商军在关中的大获全胜,章邯便没有资格再与汉军对话了,又或者说汉军已经不允许他投降了。
毕竟这场持续一年多的三秦之战,已经将关中彻底打烂了:
六月,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汉书·高帝纪》
就在汉二年六月三秦之战彻底结束后,关中随即便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这次饥荒的严重程度不仅让粮价一度涨到了一斛米万钱的地步,下层百姓中更是发生了“人相食”的恐怖局面。可想而知汉军与三秦之国的长时间作战对关中的破坏有多大,以至于让这个天府之国几乎变成了人间地狱。
如此这场悲剧总是要有人负责的,而失败的雍王章邯自然就是罪魁祸首了,所以哪怕章邯最后真的投降了,也免不了枭首示众以安人心的结局。
正如另外一位三秦之王塞王司马欣在被汉军抓获后,不就是被斩首示众了吗:
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史记·高祖本纪》
所以章邯自然也就不会投降刘邦了。
秦末名将章邯在刘邦攻入关中之后死守孤城,不愿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章邯是秦朝最后的名将,他的出现让社稷危在旦夕的秦朝看到了转危为安的契机,以中央军为骨干,以骊山囚徒为基础建立起了一支战斗力不俗的战时军队,凭借这20万人,章邯大败周文,出关灭陈胜,转战南北,就连盛名一时的楚项梁也被其斩杀,巨鹿围困赵国,诸侯国只敢作壁上观,如若不是楚项羽破釜沉舟,秦朝的国祚真是未可知啊。
巨鹿之后,章邯军士气大跌,再加上受迫于咸阳赵高,所以经过合计,章邯决定投降项羽。作为秦军主将,虽然和项羽是对立的,可是也不得不佩服项羽的战神之姿,当时天下大势已经不再秦了,投降除了从自身考量,也是为了免做无谓的牺牲。
项羽和章邯是有着私仇的,毕竟定陶一战,项羽的叔叔项梁就是死于章邯之手,但是从大局出发,项羽不计前嫌,接纳了章邯的投诚,自此秦的灭亡已不可挽回。
在新安城南,一夜之间20万秦军被坑杀,项羽此举也是为了防止秦军进入咸阳后临阵倒戈,而此做法也导致了章邯愧对于秦军降兵,无颜见咸阳父老,深深被秦民所记恨,从此刻起,章邯再也不可能倒戈了。
推翻秦朝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司马欣、董翳、章邯被封为三王,瓜分秦关中之地,这就是刘邦出巴蜀面对的三个诸侯王。
刘邦出兵迅速灭亡了司马欣和董翳,章邯虽然一败再败,可最终还是退守到了废丘,被汉军围困达到半年之久,章邯就没有投降的打算,这是有几个考量的。
第一,章邯在等待项羽援军的到来,他相信项羽必定不会坐看三秦王的覆灭以及刘邦的壮大。
第二,章邯是秦朝降将,投降了楚霸王,他也曾是名震天下的名将,自有其尊严,投降之事,可一而不可再。
第三,章邯从巨鹿战败,看着秦朝的基业丧失在他的手中,以及秦20万士兵之死,他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激情,很是显得有些落寞和颓丧。
第四,名将自有名将的傲气,正面战场,以多打少,围点打援,他败在了项羽手中,可以说是心服口服,而刘邦却是名不见经传的,要他曾有彪炳战绩的名将投诚于区区亭长的市井之人,他是不愿的。
秦末名将章邯在刘邦攻入关中之后死守孤城,不愿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正所谓“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千字文》中的一句类似于“戏语”的话,让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成为了所谓的战国四大名将。
可事实上,这四个人真的能被称为最强么?起码乐毅、蒙恬、司马错这些人都不逊于他们。说白了“起翦颇牧”不过是个文人为了上口而做出来的评价,并非是史学家或者军事家做出来的评价,做不得数的。
真正在绝大多数史学家和军事家心中,战国后期最强的军事家,只有白起,或许王翦也可以算一个。李牧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但国家格局限制了他的成就,至于廉颇平平常常而已。
然而,有这样一个人,虽然没有在战国时期大发异彩,可确实是战国时期就闯出名声,只不过他的成就注定要在王翦、蒙恬等人陨落后才能创造,这个人就是章邯。
分析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天下一乱就必然会有英雄的出现。而这众多的英雄中,必然会出现的就是统兵之将。
在秦末乱世,涌现出来的名将倒也不少,可真正能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在小编看来不过五人,分别是韩信、项羽、章邯、英布、彭越。
这五个人各有所长,韩信长于布局,项羽长于攻坚,章邯长于反击,英布长于破袭,彭越长于游击。但可惜的是,五个人中,一个善终的也没有。今天咱们就聊一聊最早陨落的章邯。
- 章邯的反击
如果没有秦末大乱,章邯只不过是史书上一个平凡的少府,像这样的人在史书上比比皆是,有章邯一个不多,没有章邯也不少。但正是因为有了乱世,成就了章邯,也毁灭了章邯。
秦末乱象的根源到底在何处咱们就不细说了,什么赵高乱权,二世昏庸,秦国酷法,这些都是秦乱的原因。而这所有乱的原因最终导致了一件事,就是名动中华历史的大泽乡起义。
按理说,大泽乡起义的首领陈胜、吴广不过是两个“壮丁”,这两个人就算是懂军事也不会多精通。
可问题就在于,这两个不懂军事的人选对了时机,而这个时机也让他们的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同时也迎来了天下人的响应。很快,各地的起义军就威胁到了秦王朝的统治。
那么,如何能够平定起义,恢复统治权威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秦王朝统治核心的最重要议题。于是,章邯登场了:
以周文为将军。众十余万。西至戏水。盖百二十万矣。秦令将军章邯。赦骊山作徒七十万人以击之。
章邯一出场就是大手笔,动用骊山的劳役七十万人去和起义军对抗。这是一个很有魄力的决定,七十万人,一次性这样庞大的军队数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关键是,他们还没有经过训练。
在这里,小编始终存在一个问题,章邯为什么敢用骊山役徒,他难道就不担心这些人也会反秦么?就不担心这些人会在背后来一刀么?
他当然不担心,因为这些役徒的遭遇根本就不像后世人所臆想的那么不堪,而且秦法也没有后世人所想象的那么残酷。绝大多数的役徒说白了就是打短工的,干几个月就回家了。
于是乎,历史上就上演了一幕秦二世大赦天下,骊山役徒跟着章邯去平定起义的浩荡篇章。
要么怎么说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民呢,你说他愚昧也好,说他无知也罢,总而言之只要有给了他们一点“善意”,他们就真的能给你卖命。秦二世和章邯还了他们自由,他们在打仗的时候就真的很卖力:
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於钜鹿。
当然,在与义军作战的队伍中,一定不乏秦国的正规军队,能取得如此的胜利自然也离不开章邯的军事素养,可如果没有骊山役徒的卖命,想打的这么顺利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打仗就是这么回事,第一次打仗尿裤子,第二次打仗举刀子,第三次打仗谈女子。骊山役徒有了章邯的指挥,打了几次胜仗以后也有了战斗力,这仗就打顺手了。
而在这之后,章邯又得到了其他秦国正规部队的支援,章邯能统领的军队是人马越来越多,战士越来越精锐,一个顺手就把项梁给KO了。
接下来,咱们就说一说章邯为什么能够在前期打得这么顺利。明白了这点大家也就知道防守反击的精髓是什么了。
第一要选好开篇战,章邯的开篇选的是周文,这是他不得不选的人,人家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可周文这个人虽然是名将,但也不过就是二流名将,而他手下的兵马虽多,但也不过就是十万左右。
十万兵马,在一个二流名将的统领下,想去打函谷关,这无疑于痴人说梦。想当年六国联军都拿不下的地方一个周文就想拿下,这不开玩笑嘛。
就这样孤军深入的周文,遇到了严阵以待,蓄势待发,拼死一搏的章邯以及秦国守军和骊山役徒。章邯于周文列阵未稳之际,指挥大军直出函谷关,主动与周文寻找战机,一战就破了周文。
这就是章邯兵法的第一要素——“破”。破敌之先锋,灭敌之锐气,锐气是此消彼长的。章邯第一仗以绝对的优势兵力,破了敌人的锐气,涨了自己的锐气。从此之后,如果不出意外那章邯所部必将势如破竹。
开篇之后需要的延续,怎么延续呢?追杀敌军自然是延续,可追上敌军需要的除了锐气还有补给。
而这,章邯就不得不感谢始皇帝给他搭好的架子。众所周知,章邯打仗有一个重要的依靠就是我们常说的甬道。甬道简单点说就是一个粮草运输通道,这是一个交通线。
深通兵法的章邯自然知晓这条交通线的重要性,所以章邯在重新打造甬道以及护卫甬道上下了功夫。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守好粮草补给,以供后续。
秦朝的粮草补给有多强大呢?多了不敢说,反正后来的楚汉之争,刘邦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是没少用人家的粮草。
这是章邯兵法的第二要素——“粮”。打仗就是打个粮草,这个时候钱不管用,有吃的才管用。有了粮道,有了交通线,才能够延续战争。
破了敌人的锐气,控制了粮草线,章邯需要做一件事,那这件事就是布局。反击战的布局有两种,一种叫奇袭,兵力不足的时候以骑兵攻打敌人的后方,这是彭越擅长的,他不属于章邯。
章邯的布局很简单,化繁为简,没有技巧,深得王翦的精髓。他有兵,有粮,更重要的是他有眼光。
所以章邯依托着甬道,在甬道周边进行作战,那是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直到把敌人慢慢地围困住,然后拖死。
这是章邯兵法的第三要素——“稳”。章邯是一个踏实的人,一个踏实的人是不会取巧的,当然他也不必取巧。
依靠着这三个字,章邯最终打败了项梁,成为了秦末时代秦朝第一名将。此时的章邯没有人可以比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 意外与宿命
章邯的第一个意外不是别人,其实就是他自己。项梁被杀之后,楚国出现了短暂的削弱期,这是一个机会,一个绝好的机会,但对章邯而言,却成为了他的意外。
一向以“稳”见长的章邯打算抛弃了“稳”,率兵北上去攻赵。每一个将领打仗的风格与他本人的性格息息相关,章邯踏实、稳重,他防守反击可以步步为营,但攻赵很明显不是一个稳妥的举动。
攻赵则意味着中路打开,放弃他长期打造好的甬道。如果这一仗打好了,那他可以战后回撤,继续维系甬道的运转,可问题是,这一仗需要的是快攻。
但历史证明,章邯不适合打快攻,起码不适合迅速的攻城战。因为,他没有以最快的速度打下巨鹿。
虽然,章邯与王离的部队对巨鹿形成了合围之势,如果按照章邯计算的话,拿下巨鹿只是“迟早”的事。可问题是,意外发生了,章邯没有早,有的是迟。
迟则生变,他在巨鹿城下等来了另一个意外,也是他的宿命,这个人是项羽。如果说章邯是秦末最“稳”的将领,那项羽就是最“不稳”的了。
项羽打仗就是一个快,快攻,快进,快退,总而言之,一个擅长指挥冲锋作战的项羽,在巨鹿城下遇到了擅长稳扎稳打的章邯。
如果此时的章邯已经拿下巨鹿,有城池据守那这一仗胜败是真的难料了。可问题是,章邯是在城外,这样一来他就面临了野战。
野战,对于项羽而言是求之不得的。一个是项羽擅长野战,另一个则是脱离了甬道的秦军此时已经出现了粮草不足的现象。
所以,一场野战下来,秦军打了败仗,巨鹿之围解了。此时的秦军并非没有再战之力,章邯也并非是一败涂地,但前提是,咸阳城里主政的那个人不是赵高。
- 背叛与自刎
没有前提,咸阳城里主政的那个人就是赵高。赵高有能力,有胆魄,但他更有野心,更关键的是他是个小人。
身体残缺的他,对于章邯这种战功赫赫,仪表堂堂的人是妒忌的。所以,大秦地走向他不关心,他关心的是章邯的未来。
因为章邯如果有未来,就表示他赵高没有未来。所以,在秦军战败需要休整的关键时刻,赵高祭起了一团火,一团足以惹怒章邯,把章邯推向敌营的火。这团火是由司马欣带给章邯的:
欣见邯曰:“赵高用事於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彼时,章邯尚无有投降之心,他想的是“和平”。但和平没有那么容易,项羽不允许和平,野战为王的项羽在接下来继续进攻秦军,章邯继续失败。无奈之下,章邯投降。
投降后的章邯在项羽那里受到了礼遇,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章邯、项羽二人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可项羽这次却选择性失忆,他任命章邯、司马欣、董翳为三王。
后来,这三王有了自己的任务,帮着项羽防备刘邦。再后来,章邯的命运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自刎而亡。
这对于章邯而言是一个悲剧,以章邯的能力而言,如果他投降刘邦,那他很有可能会被重用。可他却偏偏选择了自杀。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早在章邯投降,秦兵被坑杀的时候,章邯的心就已经死了。他的投降一方面是出于自保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让战士再死于战场。
如果说,还有一个理由的话,章邯的投降是一个筹码,一个换取秦国不灭的筹码。拥有大军的章邯,自以为自己的投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秦国与项羽共存。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项羽不仅坑杀了秦军,还在后来杀了子婴,这让章邯彻底陷入了绝望。因为他此时已经成为了秦人的仇人,这个前半生都在为秦国打仗的将军,却成为间接杀死秦军最多的“屠夫”。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章邯的忠义,他的忠义是对于秦,而不是对于楚。他要的是保秦、保秦军,甚至想保秦国,但是他失败了。
当梦想与追求彻底破灭的那一刹那,章邯的心死了。他的仇人是项羽,可他此时却是项羽的属下,固执的章邯痛恨项羽,但他不能再度背叛。
已经有过背叛的章邯,是不允许自己降而有叛的。因为他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一点他不同于英布,更不同于彭越。
章邯能在秦国做到少府,从这一点上来看,章邯幼时自是有着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让章邯有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就是骨气。
章邯的第一次背叛不是怕死,而是为了大局。如果章邯再一次背叛,千秋史书的记载将会是章邯畏死。他不要这样的章邯存在,所以他自杀了。
结语其实,早在那一支支射向秦兵的箭发出,在那烧了整整三个月的咸阳大火,在那子婴被项羽诛杀的时候,章邯就已经死了。
可蝼蚁尚且贪生,彼时的章邯虽有死的心,但也没有死的理由。刘邦将他困入孤城是给了他一个死的理由。
章邯用人生最后一剑挥向了自己,这一剑章邯要说的只有一句话:章邯不畏死,投降不是因为怕死;章邯晓得忠义,只可惜忠义不眷顾章邯。
秦末名将章邯在刘邦攻入关中之后死守孤城,不愿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章邯是秦朝的少府,相当于秦御林军司令,是直接保卫秦始皇的嫡系部队。在秦统一六国时期,章邯名不见经传,那时候他还不能独当一面,也许他是作为秦军的副将出现的。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各路义军起兵响应。秦朝的南越军团内乱,不能回师中原;关中军团驻扎在函谷关等重要关隘,也无法集中兵力平叛;长城军团直接崩盘,王离只带回长城军团秦人10万。
秦二世乃令选骊山徒30万,以王离长城军团为骨干,组成40多万秦军,命少府章邯为大将,王离、涉间、苏角为副将,司马欣为长史、董翳为都尉。章邯40多万秦军团出关,首战击败陈胜大将周文,周文自杀于渑池;次战击杀陈胜将领田臧于荥阳,庄贾刺杀陈胜;再战攻杀齐楚反秦武装领袖魏咎、田儋、项梁。
章邯剿灭项梁时,刘邦击败王离军,后章邯、王离40万秦军北上攻魏、赵、代,围赵王、张耳于钜鹿城,张耳号召天下诸侯救援。义帝熊心收拢陈胜、项梁败兵,约有楚军20万。义帝命宋义为冠军侯上将军,帅楚军主力15万救赵,项羽为宋义副将,命刘邦以三万兵攻咸阳,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意思是说:“谁先攻入咸阳灭秦,谁就是秦国之地的王。”
公元前207年9月,赵高杀秦二世胡亥,欲立秦子婴为帝。赵高让秦子婴斋戒五日登基,五日后,秦子婴使人杀赵高。同时,项羽击破秦军甬道,诸侯联军围歼钜鹿秦军,俘虏王离、杀苏角、涉间自杀,10月,项羽楚军与章邯20多万秦军,在棘原(河南安阳)对峙。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仅登基46天而降。
司马迁说:“章邯派司马欣入咸阳请命,赵高欲谋害章邯、司马欣等人,司马欣跑回去劝说章邯投降项羽。”司马迁明显缺乏时间概念,有编造历史的嫌疑,赵高在九月就死了,10月,章邯与项羽棘原对峙,此时,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降,章邯军团所效忠的秦王朝已经灭亡,秦王朝对章邯军团的物资供给也停止了。章邯20多万秦军团,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
章邯投降项羽和赵高陷害没有关系,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后,秦王子婴命令章邯投降。公元前207年12月,章邯秦军20余万众降项羽,前206年1月项羽入咸阳。秦灭,义帝熊心主政,项羽伪篡其政,分封十八路诸侯,违背义帝之约,封刘邦为汉中王,以秦地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制约汉王刘邦复出也。
司马迁被宫之后,大肆抹黑刘邦的文治武功,歪曲历史拔高项羽。章邯向项羽投降的原因是,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王子婴命令章邯投降,项羽坐收“渔翁之利”。另外,章邯之死,司马迁也写得含糊不清。第一种情形,刘邦定三秦时,让樊哙、周勃、灌婴等人灌废丘,章邯自杀身亡,刘邦帅军向东,司马欣、董翳投降。
第二种情况比较复杂,前206年10月,刘邦围攻废丘时,章邯就向刘邦投降了,但是司马迁对此没有明确而语焉不详。此后,司马欣、董翳皆向刘邦投降。前205年2月,刘邦出关讨伐项羽,集合五路诸侯,其中就有司马欣、董翳,章邯没有跟随刘邦出战,说明章邯是假投降。刘邦彭城之败后,章邯占据废丘再度反叛,被刘邦派兵攻灭。
刘邦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修栈道者是樊哙等人,暗渡陈仓者是韩信。此举为“声东击西”“东西并出”之计,明修栈道是真、暗度陈仓也是真,关中三王章邯、司马欣、董翳东西不能相顾也。《史记、高祖本纪》原文:“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支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
什么意思,汉元年八月(公元前206年8月),韩信出陈仓、刘邦从故道(栈道)出,章邯首尾不能相顾,被刘邦击败,章邯困守孤城废丘。《史记、樊哙传》:“还定三秦……攻赵贲、下郿、槐里、柳中、咸阳;灌废丘,最。”刘邦率兵出故道还定三秦时,章邯拼死抵抗刘邦,但是一败再败退守孤城废丘,被樊哙、周勃、灌婴等人,引水灌废丘,章邯自杀。
灭亡秦朝,并非哪一家诸侯的功劳,十八路诸侯都有功劳,表面上看项羽的功劳最大,其实,刘邦的功劳最大。项羽一心架空义帝熊心,不想给刘邦秦国的地盘,义帝说:“如约”,项羽就贬低义帝熊心,擅自做主分封诸侯王,而自称西楚霸王。由于义帝被项羽架空,项羽自身并不能服众,尤其是项羽杀义帝后,天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关中三王章邯、司马欣、董翳,表面上是效忠项羽,其实他们看重的都是实力和地盘。章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而过低的估计了刘邦的实力和能力,章邯成为刘邦定三秦的第一个打击对象,最后兵败自杀。成皋战役,刘邦打败项羽,司马欣、董翳在汜水自杀。章邯们在刘邦和项羽之间摇摆,最终舍弃刘邦而追随项羽,他们不但没能保住自己的地盘,连他们自己的命也丢掉了。
作者:冷清先生,如您喜欢,敬请关注公众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