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谁能力强一点,对大明王朝贡献大一点?
要说能力和贡献,当然非朱祁钰莫属!
朱祁镇是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但一场战争——土木堡之变,却让朱祁镇失去了皇位,差点让大明王朝陷入“万劫不复”地境地!瓦剌军队长驱直入,京城周围生灵涂炭,军民财物损失惨重,明朝国运急转直下。
土木堡之变彻底暴露了朱祁镇的执政能力——宠信奸邪,昏庸无能!
当了一年多瓦剌的俘虏和朱祁钰七年的“囚徒”后,朱祁镇的执政能力一点也没长进。“夺门之变”再次复位为帝后,又轻信奸臣,错杀忠臣于谦、名将范广,流放郭登、袁彬等人,重用门达、逯杲等奸臣,导致数十万的流民起义,使明朝自景泰时期恢复的国力再度严重受创。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当年明月的评价
朱祁镇的“最大贡献”就是: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给全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工资福利”。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朱祁镇:打错一仗——土木堡,杀错一人——于谦,干了一件好事——废除殉葬。朱祁钰的皇位可以说是“捡来”的!土木堡之变后,“天降大任于斯人”也。面对瓦剌的横冲直闯,朱祁钰临危受命,重用于谦等人,打了一个漂亮的“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挽救了黎民百姓。
短短的八年皇帝生涯,朱祁钰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同时,朱祁钰启用朱祁镇为帝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贤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野清明,维护了明朝的政治稳定,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虽然朱祁镇复辟后,朱祁钰的形象被严重损毁,可事实就是事实!朱祁钰的这些政绩是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
事实上,朱祁钰当政八年,其皇帝的身份早已得到了全国的承认。朱祁钰最大的“诟病”:为一己之私,“囚禁”太上皇朱祁镇,撕毁协定,废除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可惜的是朱见济早年夭折,朱祁钰落的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明史》赞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一念之私,使朱祁镇名誉受损,但无伤大雅。倘若朱祁钰多多锻炼身体,多活几年,就没有小人为求富贵而发动的“夺门之变”,明朝的历史是会改写的。
但历史没有假设!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谁能力强一点,对大明王朝贡献大一点?
这个问题我在前面“问答”中已做过回答。这里我就只介绍朱祁镇与朱祁钰皇位交替的简要过程和我个人的看法: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善交朋友的糊涂皇帝,任内喜用奸佞小人(如:王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诛杀忠烈贤臣(于谦、王文等),朱祁镇听信王振造成“土木之变”。自己在土木堡之战中被蒙古瓦剌的首领也先俘虏,被俘期间与瓦剌看守他的看护人员交上了朋友,通过他们才把自己被俘消息传了出去。后因其弟明代宗朱祁钰继位,任用于谦等坚决与瓦剌军作战,瓦剌首领也先见幽禁朱祁镇无利可图,在弟弟颜铁木耳等人的劝说下,释放了幽禁一年的朱祁镇。七年后(释放后),朱祁镇乘代宗朱祁钰病重,伙同阴险小人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囚禁朱祁钰,在南宫复辟成功。后来发生徐有贞专权,石亨叛乱,曹吉祥政变等。差一点要了朱祁镇的老命,大明王朝差一点被断送。所以,我认为,朱祁镇做个私下朋友没说的。作为皇帝,他的确算不得什么。
明代宗朱祁钰(1428-1457)在哥哥朱祁镇被俘后登上皇位,时称明景帝。他受命于危难之际,重用于谦、武兴等贤臣、武将。坚决抗击蒙古瓦剌军,有效的打击了蒙古也先的气焰。边境从此安宁,老百姓获得了难得的安静日子。可惜八年后,在自己(朱祁钰)病重不备的情况下,被朱祁镇囚禁(史称朱祁镇复辟),1457年,年仅30岁,执政仅8年的明景帝(代宗)死去。因死因成谜,史书说是病逝,民间野史说是被朱祁镇的太监蒋安勒死的,具体哪个是真不得而知。所以,我认为朱祁钰是个有才能,敢担当,挽狂澜于既倒的有作为的皇帝,可惜因病大意被朱祁镇等暗算。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谁能力强一点,对大明王朝贡献大一点?
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同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朱祁镇的母亲孙皇后,少时和朱祁镇一起长大,颇受宣宗宠爱。因此,宣宗朱瞻基不惜废掉原配胡皇后,立了朱祁镇的母亲孙氏为皇后。而朱祁镇也就成了宣宗明正言顺的嫡长子,顺利继承了大统。
英宗继位,第二年改年号正统,由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太皇太后辅政,史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主持内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
到了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因为年迈,在朝中也逐渐式微。宦官王振趁机得到了明英宗的信任,开始大肆网罗党羽,打击朝中的贤良忠臣,朝政开始急转直下。明英宗开启了大明朝第一次宦官专权干政。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南侵,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英宗率五十万精锐大军亲征。回师途中,因为王振的私心,致使五十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所败,数十万明军战死,英宗被俘。土木堡之变致使明朝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实力锐减。
瓦剌首领也先趁机率军南下,包围了北京城,意图逼迫明朝廷南迁。毫不夸张的说,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差点让明朝成了第二个宋朝。朱祁镇所犯的过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消弭的。
幸好,危难之际,英宗朱祁镇之母孙太后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立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年号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朱祁钰启用于谦等贤臣忠良,与瓦剌战斗到底,最终在北京保卫战中粉碎了瓦剌的进攻,解除了大明的危局。
明代宗朱祁钰,在危难之际,敢于做出抵抗到底的决定,敢于大胆启用于谦等主战派大臣,就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气魄。仅凭这一点,朱祁钰已经略胜朱祁镇一筹了。
朱祁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开始启用能臣良将,特别是重用于谦,清算宦官王振余党,很快稳定了朝局。接着,明军又数次击败瓦剌的进攻,被俘的明英宗完全失去了作用。明英宗能够被顺利迎回,也是因为朱祁钰坐镇下的大明势力依然强大的结果。
朱祁钰之后对军队、边镇进行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军事指挥制度,复设大同、蓟州军屯,耗死了也先,解除了瓦剌对明朝的威胁。同时,明代宗厉行节俭,鼓励农桑,减免赋税,救济天灾,明朝经济快速得到发展。随着明朝国势的强盛,周边藩属国也纷纷开始向北京朝贡。
可以说,在朱祁钰治理下的明朝,暂时迎来了一个小的复兴期。
当然,朱祁钰也是有私心的,他将回朝的英宗软禁在了南宫。同时,他为了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惜贿赂朝臣,废除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只是朱见济夭折,而朱祁钰又突然重病,让被囚南宫的朱祁镇有了翻盘的机会。
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改元天顺。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蛊惑下,冤杀了忠于大明,并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于谦。好在,朱祁镇在大学士李贤的提醒下,突然醒悟,开始反省和纠正自己的所做所为。
朱祁镇在天顺年间,任用李贤、彭时等贤臣,让明朝得以继续稳定发展。同时,他先后惩治了石亨等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吏治的清明。
我们不能不认可,朱祁镇的情商很高,内心比较善良。他在被俘时,竟然都能够说服瓦剌人善待他。
朱祁镇重登帝位之后,开始实行仁政。首先,他释放了建庶人,即被囚禁的明惠宗朱建文幼子朱文圭一脉。接着,英宗听从钱皇后的建议,恢复了明朝第一废后明宣宗朱瞻基原配胡皇后的名号。在临终之前,又下旨废除了明太祖朱元璋重启的妃嫔殉葬制度,获得了后世的盛赞。
了解了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两人各自的一生,谁的能力更强点,谁的贡献更大点,也就明了了。
相对而言,朱祁镇的个人能力肯定要比朱祁钰强。朱祁镇情商高,城府深,在经过磨难之后,政治能力也突飞猛进。从他能够在被俘后自瓦剌安然归来,以及被困南宫,能够隐忍到夺门之变,重登帝位就可以看出来了。
但是,朱祁镇能力高,却有点“昏”,在前期看不清是非对错,盲目宠信宦官,到他死都没有悔改,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巨大灾难。之后,他又错杀于谦等贤臣。虽然在天顺年间,朱祁镇尽力进行了弥补,却还是对大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相反的,朱祁钰虽然没有朱祁镇个人能力高,虽然有偏狭急躁,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是相对单纯的个性,让他认准了一个道理,面对外敌入侵,就要抵抗到底,守住大明江山。同时,他也要担负起一个帝王的责任,治理好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应该就是这些相对朴实的想法,让他坚定的任用于谦等贤臣,将原本被明英宗朱祁镇带偏方向的大明朝,重新带回了正途。
综合下来,明代宗朱祁钰虽然在个人能力上不如明英宗朱祁镇,但是,对于大明的贡献方面,却是要远远大于朱祁镇。
朱祁钰和朱祁镇的事迹,其实也给予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一个人能力再高,如果前进的方向错了,反而破坏力越大。而能力稍弱,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准了正确的方向,去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同样可以做出巨大的贡献。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谁能力强一点,对大明王朝贡献大一点?
朱祁镇和朱祁钰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俩,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母是孝恭皇后孙氏;朱祁钰是明宣宗次子,生母是贤妃吴氏。原本兄弟俩感情挺不错的,兄友弟恭,朱祁镇当他的皇帝,朱祁钰当他的富贵王爷,只是正统十四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兄弟二人的命运走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擒获。明廷陷入慌乱的局面,国之无主,朱祁镇之子年幼若登基或面临主少国疑。在这风雨飘摇之时,朱祁镇的异母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为帝,即明代宗。兄弟俩分别都有在位执政,那么两人谁的能力更强,对大明朝的贡献更大一些呢?
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的部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张太皇太后及三杨辅政时期、亲政时期、夺门之变后。
朱祁镇登基时年纪尚幼,在太皇太后张氏及“三杨”辅佐时期,张太皇太后为人十分公正,她大权在握期间,宦官佞臣外戚都不敢作妖。太皇太后死后,“三杨”年迈去世后,朱祁镇终于完全掌握大权,这期间宠信奸佞小人、杀忠臣、打败仗等等,他都做过。“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似乎“开窍”了,开始任用贤臣,朝政上出现了清明时期。
明代宗朱祁钰虽然为了一己私心,朱祁钰软禁了被释放归来的明英宗、废了明英宗之子太子之位,但在朝政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临危受命的朱祁钰接过了风雨飘摇的明廷政权,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保住了大明江山免落入瓦剌人之手。攘外的同时,招贤纳士,清除阉党势力,吏治一派新的景象,同时也维护朝廷的稳定。
阿浅说综合两位皇帝的经历来看,其实两人的能力应是不相上下,只是因为成长和身处的环境不同,早就了不同的心态。
朱祁镇早年被张太皇天后“压”着,好不容易亲政, 自然想大干一番,但终究阅历和识人不足,中期出现了混沌的局面;而朱祁钰本身能力也是不错,在风雨飘摇之中,被迫“成长”,他必须尽力去力挽狂澜局面,否则一切都将失去意义。而明英宗在经历土木堡之变、南宫七年、夺门之变等事情之后,心态成长了,也提升了,所以后期也将任贤选能贯彻到底。
而综合上述经历和贡献来看,明代宗朱祁钰虽然在位时间短,但对明朝的延续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所采取的措施于明廷是有益,保住了大明江山,保住了百姓的安居。整体来说,阿浅觉得朱祁钰私心让他走了岔路,大局上他的贡献还是不可磨灭的,比朱祁镇的功劳,要略微强一些。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谁能力强一点,对大明王朝贡献大一点?
论能力,朱祁钰的能力在朱祁镇之上。
论对大明的贡献,朱祁钰对大明的贡献毋庸置疑也远在朱祁镇之上。
朱祁镇对于大明而言是一个灾难,而化解了这个灾难的人就是朱祁钰。
对于朱祁镇,明史如此评价:“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
而对于朱祁钰,明史则如此评价:“再造之绩良云伟矣!”
所谓稗政,其实就是过错。
明史用“无甚稗政”来评价朱祁镇已经很客气了,朱祁镇所犯下的错误那可是足以亡国之错!
1449年,朱祁镇经不住宦官王振的鼓动而决定御驾亲征,士大夫们怎么劝都劝不住。
结果如何?
朱祁镇带着王振出去威威风风地玩了一趟之后,王振丢了命,朱祁镇也成为了也先的阶下之囚。
他身为大明的皇帝,一朝被俘,那对于大明来说绝对就是一场灾难。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明皇帝被人俘虏了,那大明还怎么运转?
而也先也把朱祁镇当成了一个人质,用来要挟大明。
大明当时其实也有三个选择,也是当时士大夫集团针对朱祁镇被俘之事分化形成的三个派系。
第一个,那就是不论也先怎么狮子大开口,也要倾大明之力把朱祁镇给赎回来。
第二个,那就是不论也先怎么利用朱祁镇作为要挟,大明一概视而不见,并且将中枢迁至南京。
第三个,那就是既不花钱赎回朱祁镇,也不南迁,而是选择正面和也先硬抗。
除了第一个选择之外,对于朱祁镇而言,最后可能都是一死。
可是不论是哪一个选择,对于大明而言,却都可能导致大明走上毁灭之路。
不过,第二个选择相对而言其实又更稳妥一些,虽然南迁之后大明会变成第二个南宋,可好歹能够苟延残喘不是?
况且到了南方之后,大不了就是换一个皇帝而已,掌权的士大夫依旧掌权。
这也是当时大多数士大夫都希望能够让大明南迁的原因。
而就在这个时候,是于谦和朱祁钰一起站了出来!
于谦选择了放弃朱祁镇,转而拥立朱祁钰为帝。
朱祁钰显然比朱祁镇更聪明,他知道于谦是一个可用之才,也为了报答拥立之恩,他选择了支持于谦。
于是,因为朱祁镇莽撞行事而变得摇摇晃晃的大明社稷,在于谦和朱祁钰力挽狂澜之下恢复了稳定!
倘若当时没有于谦和朱祁钰,大明可能早在1449年就已经变成第二个南宋了,哪还能撑到1644年?
于谦之功,很大。
朱祁钰之功,更大。
如果把朱祁钰换成了朱祁镇,他还能全力支持于谦?
而朱祁钰如果不支持于谦的话,那么大明在1449年的危机就不可能那么险而又险地渡过。
毕竟也先再次袭来的时候,可是于谦一手做出的战略部署!
也是依靠着于谦的战略部署,大明才击退了也先。
对于这样一个可能会导致大明土崩瓦解的朱祁镇,明史却只用了“无甚稗政”,不可谓不客气了。
而朱祁镇在夺门复位之后,又干了什么?
对于鼓动他亲征,进而让大明陷入危机的王振,他迫不及待就给王振翻案,还给王振建了旌忠祠。
对此明史都看不下去了,恨铁不成钢地说了他一句“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
而对于一手挽救了大明危局,延续了大明国祚近两百年的于谦,朱祁镇却一刀杀了。
这岂不是昏君所为?
虽说于谦所为确实是置朱祁镇安慰于不顾,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却对得起大明!
对于郭登,也就是郭英的孙子,朱祁镇复位之后也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贬谪。
为什么?
因为也先俘虏了朱祁镇之后曾到过大同,让大同守将郭登开城门交赎金,而郭登为了一城百姓之安危而拒绝。
郭登一旦开了城门,那也先可不会客气,烧杀掳掠决不可免。
然而朱祁镇就因为这事一直记恨着郭登,复位了之后选择了报复。
朱祁镇已经不只是庸而这么简单了,而是昏了。
不过,他一生当中就只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废除了宫妃殉葬这一制度。
反观朱祁钰呢?
朱祁钰在于谦的拥立之下当上了皇帝,然后选择了相信和支持于谦。
他不仅在于谦的辅佐之下挽救了危局,也迅速坐稳了皇位,更重要的是大明在他的治理下逐渐恢复了国力。
朱祁镇在位之时把大明弄得乌烟瘴气,而且还因为他的被俘差一点让大明覆灭。
如果说朱祁镇是大明的灾难的话,那么朱祁钰就一定化解这场灾难的人,或者说是大明的救星。
倘若再让朱祁钰多活十年,在于谦的辅佐之下,大明国力即便无法恢复颠覆,至少也能恢复一半以上。
只可惜,天不假年。
当然朱祁钰也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间接导致了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之所以会发生,原因就在于朱祁钰没有及时册立皇太子!
朱祁钰坐稳了皇位之后,废黜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而立朱见济为太子,可惜朱见济又早早夭折。
当时有人劝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可他却因为朱见深不是他的儿子而否决。
也正因为朱祁钰没有确立太子,这才给了石亨和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的机会。
夺门之变,让大明再一次到了朱祁镇手上。
大明也因为再一次到了朱祁镇手上,朱祁钰和于谦所做出的努力,也再一次被破坏殆尽。
朱祁钰自己也因此而被剥夺皇位,于谦更是因此而死。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谁能力强一点,对大明王朝贡献大一点?
谢谢邀请,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两位如果要比较的话,我认为明代宗朱祁钰能力要强一些,对明朝贡献大一些,而明英宗朱祁镇要若一些,主要有以下理由: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
1.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皇帝。朱祁镇九岁登基,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其坚持亲贤臣远小人,重用杨士齐、杨荣、杨溥来辅政,安定边防,整治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国势强盛。但是随着“三杨”相继去世,以及太皇太后的去世,明英宗朱祁镇自己掌握权力后,虽然也能够励精图治,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因宣德皇帝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地震后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土木之变
但一直暗中作怪的太监王振受到了重用,此时明英宗好人的特质显露无遗,王振逢迎他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由于北方瓦剌经常骚扰边境抢夺人和物,又骗取明朝大量金银,所以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御驾亲征,想一举消灭瓦剌,怎奈由于太监王振出于自私的目的让英宗处于被动位置,王振为了让家乡父老看到自己亲自陪皇帝出征而绕道他的家乡走,后又原路返回,导致瓦剌军队包围了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对明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后英宗发动政变从代宗手中夺回政权,但是其大肆杀戮代宗时代重用的大臣,杀害忠臣于谦,但后期执政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属于一般中等。其尤为让人称道的是废除了洪武以来妃嫔殉葬制度。
影视剧中的明代宗
2.明代宗是个有为青年。在土木之变后,为了防止国家陷入混乱,主少疑国,于谦等大臣劝说钱太后立朱祁钰为帝史称代宗。
代宗继位是个特殊历史时期,土木之变皇帝被俘是明朝的奇耻大辱,这让代宗意识到明朝自身要发展,要实现国强,这种强国意识觉醒了。所以,代宗继位后,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之人,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反对南迁,高举抗敌的旗帜,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抗击并打败了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启用正统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贤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野清明。维护了明朝的政治稳定,这一切都是不可抹煞的功绩。
3.英宗和代宗都有自身的缺点。一个是老好人未必就适合做皇帝,一个虽取得实绩,但最终迷恋地位,拘禁兄长想自己子孙后代继承大统,各有各的私心和不足,但综合比较来看,代宗对唤醒明朝的忧患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警示后辈要励精图治,否则英宗之败会再次发生。
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妥请参与留言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