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你知道吗?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他们是实在亲戚,杨广和李渊是表兄弟,唐太宗是杨广的表侄子。杨广的老妈就是大名鼎鼎的醋坛子独孤伽罗,她有一个好姐妹,嫁给了李渊的老爸。
所以说隋炀帝和李唐王朝的各位皇帝都是中国第一老丈人独孤信的后代。隋炀帝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位大侄子鼓动自己的老爸也就是他的那位好表兄抢了自己的皇位。
其实在隋炀帝和唐太宗的身上,还有许多共同点,这两个人都是出生于关陇贵族。关陇贵族是军事贵族集团,在当时的中国势力极为强大,北周隋朝唐朝都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建立的。唐高祖李渊,隋文帝杨坚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关陇贵族这个身份帮衬了不少。
其次,唐太宗和隋炀帝这两个人都不是爸爸的大儿子,都是次子,杨广上头有太子杨勇,李世民的上头有太子建成。从理论上说,老爸留下来的皇位轮不到这两位仁兄来继承,但是这两个人改变了历史,为自己创造了机会。
杨广依靠自己出色的演技,蒙蔽了自己的父母,从而挤掉了大哥,成为了新的太子。而李世民更加辣手一步到位,干掉了自己的大哥,软禁了自己的老爸,最终登基称帝成为千古一帝。
再者,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历史功绩也颇有相似,这两个人都是有为之君,隋炀帝任内多次对外用兵。除了打高句丽之外都取得了胜利,更是完成了大运河的修建,使得后世受益千年,并且着重经营江南地区,加强了中央对江南地区的统治。而李世民的功绩则不用再赘述了。
当然,这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隋炀帝这个人实在太心急了。隋炀帝不是庸庸碌碌的皇帝,他有远大的理想,他希望自己的帝国能够在自己的手上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从他的年号大业就能看出端倪。
他的口号就是一辈子太久,只争朝夕,明明30年可以干好的事情,他三年就要干好。为了他心中的强国梦,他根本就不顾及民力,一味的图快图大,导致了民间怨声载道。
而且他听不进任何意见,隋炀帝这个人很自负,而且他的辩才非常了得,一般人都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他对臣子们提出的意见根本就是嗤之以鼻,监听则明,偏听则暗。这让隋炀帝看不清局势,导致了最后隋朝,经历了短暂的巅峰后迅速瓦解。
而唐太宗则不同,他有雄心壮志,但是他也知道民间疾苦,他也辩才无碍,但他虚心纳谏,这才创造出了23年的贞观之治,这才成为了天可汗,建立了大唐帝国的霸权。
这也正是为什么李世民能够流芳百世,和他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杨广的名声却要臭很多的原因。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隋唐和秦汉一样,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华,却在隋炀帝杨广手中丢失了江山。取而代之的唐朝开创了可以比肩大汉的盛唐。
同样是皇二代,同样是替代嫡长子,李世民建立了"贞观之治",而杨广却成了亡国之君。
杨广并不是昏庸之君,他开通南北大运河,建成了赵州石拱桥。而隋朝首创科举制,粮仓丰足,对历史都是有巨大贡献。但杨广也似秦始皇喜欢出巡,八巡天下,在京都实打实算,还不足一年。出巡中,劳民伤财,引发各地起兵,其中瓦岗寨规模最大。
太原李渊在北线作战连连失利,隋炀帝要治罪了。李世民鼓动父亲起兵反隋。李世民英勇善战,平定各路英雄,最后李渊建立唐朝,尔后禅让于李世民为帝。
李世民勤理朝政,并善于纳谏,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贞观之治"。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倍受后人崇敬。
杨广后期只求享受,荒疏朝政,大好江山付之东流。
两相对照,李世民安邦强国,名垂青史。杨广
荒淫无道,遗臭千秋。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李世民是一位马上皇常,有勇有谋,招贤纳士,爱民如子,听忠言,辨是非,不滥杀无辜,骁勇善战,文官武将都非常拥戴他,是个德才兼备的明君。
杨广也有才,但他不具备皇帝的品德,杀兄弑父,滥杀无辜,荒淫无度,歌舞升平,所以杨广遗臭万年。而李世民名垂青史!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导入语:杨广和李世民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两大帝王。他们在隋末唐初的历史上,纵横捭阖,共同把一个时代——隋唐时期,带入了辉煌时期。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都是有作为的帝王,他们一个遗臭万年,葬身流珠堂下,一个却是名垂青史,受到万人敬仰。而且,这两个人物,因为身上相似点颇多,结局却是不一样,所以经常被人拿来做比较。当然,一个是作为反面的教材,一个是作为了明君的典范。
那么,今天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然后再来看看他们的结局为什么不一样。
隋炀帝和唐太宗的相似之处一、家世相同
他们都是贵族出身,而且是当时地位很高的关陇贵族集团。
杨广的出身弘农杨氏,其祖辈一直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赤泉候杨喜。杨广的祖父,则是北周柱国大将军、随国公杨忠。杨广的父亲杨坚,先是继承随国公之位,后是凭借着女儿,篡权登基,建立隋朝。杨广成为了晋王。杨广的母亲,则是北周大臣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
李世民也同样是贵族出生,同样属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李世民出身太原李氏,李家则声称他们的远祖是老子李耳。李世民的曾祖父,是北周八大柱国之一、唐国公的李虎。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也是先承袭唐国公之位,后登基称帝,建立唐朝。李世民成为秦王。
因此,他们的家世是差不多的。
值得说明的是,李渊的母亲,也是北周大臣独孤信的女儿。所以,他们家和杨广家是亲戚关系。李渊是杨广的表哥。而李世民,按现在的说法,得叫杨广为“表叔”。
而且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杨广和李世民都是属于“富二代”。
二、统一建功
杨广和李世民都在当皇帝之前立下不小的功劳。
大隋建立之初,北有突厥,南有南陈,东有高句丽,西有吐谷浑。国家尚未统一。
隋文帝在稳定大隋的统治之后,派兵击退突厥。接下来,就在考虑华夏儿女四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统一中国。
公元589年,隋炀帝派杨广率领军队,攻占南陈。统一中国。
命晋王广、秦王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以伐陈。于是晋王广出六合,秦王俊出襄阳,清河公杨素出信州,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宜阳公王世积出蕲春,新义公韩擒虎出庐江,襄邑公贺若弼出吴州,落丛公燕荣出东海,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曲赦陈国。 ——《隋书.本纪第一》之后,杨广还曾经率领军队北伐突厥,虽然是无功而返。
李世民
而秦王李世民,也在大唐王朝的统一中建立赫赫功勋。起兵太原,败薛仁呆,打刘武周,灭王世充,擒窦建德,攻刘黑闼,桩桩件件,有史可寻。虽然不能说都是李世民的功劳,但是李世民的功劳还是不小的。
三、不光彩的登基
这个是李世民被拿来和杨广做比较的重要原因。他们的登基都不光彩。
杨广是骗取父亲的信任,得到太子之位的。当然,他的哥哥杨勇生活奢侈,被废了也理所当然。之后,在仁寿宫,隋文帝杨坚死的不明不白的。怎么死的,可以自己补脑。
之后,他的那些哥哥和弟弟可就惨了。杨勇被赐死。杨秀、杨谅被囚。
伪为高祖敕书,赐庶人死。追封房陵王,不为立嗣。——《隋书.卷四十五》隋炀帝的表侄子则是来个过程大反转。先是杀害自己的亲兄弟,再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
杨勇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又命令尉迟敬德进宫,胁迫李渊。李渊被迫下召李世民为太子,参与国政。不久退位。
四、武功赫赫
隋炀帝和唐太宗在位期间,都武功赫赫,使敌人闻风丧胆。
他们都曾经亲自北伐突厥,大败突厥。
他们都曾经派兵西征吐谷浑,大败吐谷浑,在唐太宗的连续打击之下,吐谷浑灭亡。
他们都曾经劳师动众,征伐高句丽。沉重打击了高句丽。
隋炀帝发兵百万,三征高句丽,并曾经大举亲征。
唐太宗也曾发兵十数万,亲征高句丽。
李世民
五、死后受辱。
他们死后都不得安身。
隋炀帝陵墓曾多次迁移。杨广死后,萧皇后与宫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将他葬于江都宫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离开江都后,镇守江都的大将“陈棱”感念隋炀帝旧恩,为其发丧并改葬于吴公台下。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将隋炀帝陵迁到雷塘。公元648年,萧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将其尸骨送至江都与隋炀帝合葬。
2013年,隋炀帝陵被发掘。
唐太宗死后下葬昭陵。安享两百多年的祭祀后,907年,唐朝灭亡。
后梁节度使温韬镇守关中期间,将除了乾陵之外的唐朝帝王陵墓一一盗掘。规模宏大的昭陵当然未能幸免。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新五代史.温韬传》隋炀帝和唐太宗,有相似的家世,相似的经历,而且相似度很高。难怪后人将他们一起作为比较。
唐太宗与隋炀帝的不同点那么,这两个人为什么结果不同呢?那是因为,他们的相同,只是表面上的。他们也有很多的不同点。
一、隋炀帝的滥用民力
与唐太宗的最大不同点,是隋炀帝滥用民力。导致民怨沸腾。埋葬了大隋王朝。他的滥用民力表现在两个地方:
1、修建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是一项空前绝后,利在千秋的工程。它的经济作用难以估量。不过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修建运河动则发动民力百万,是对民力的一种严重透支。
2、多次巡游
隋炀帝在位14年,多次巡游江南,每一次都浩浩荡荡,花费巨大。动用民力无数。如果说修建大运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巡游江南则是满足隋炀帝的穷奢极欲。
3、百万人马征辽东
辽东的高句丽不尊敬隋朝皇帝,侵扰隋朝边境。这样的行为,理应征伐。但是征伐也要有方法。发动百万人大规模远征辽东,很明显并不合适。劳民伤财。而李世民的方法就挺不错的,仅仅动用十多万的步骑。
正是隋炀帝大规模的滥用民力,才造成隋朝的二世而亡。
二、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唐太宗在历史上名声较好,因为他对百姓相对宽仁,在国内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治世的先河。
1、体恤百姓
有鉴于大隋王朝的迅速灭亡。唐王朝的初立,唐太宗对百姓相当关爱。多次下令减轻刑狱,赈济灾民。
是月,关东及河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九月辛酉,命中书侍郎温彦博、尚书右丞魏徵等分往诸州赈恤。出御府金宝,赎男女自卖者还其父母。庚午,大赦天下。夏四月己卯,诏骸骨暴露者,令所在埋瘗。丙申,契丹内属。初诏天下州县并置义仓。是岁,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赉粮焉。——《旧唐书》如是这般的做法,在史书中多有记载。如此做法,怎么不受到百姓爱戴?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
2、任用贤臣
与隋炀帝时任用很多奸臣不同,唐太宗的身边,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用现在的话来说,一抓就是一把。比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秦琼,尉迟恭、李靖等等。在这些贤良的文臣武将的帮助下,李世民把大唐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条,政通人和。
3、善于纳谏
唐太宗的善于纳谏是出名的。文臣的劝谏,能够很好的纠正李世民的一些毛病,改正李世民的一些错误的做法。
丙子,以皇孙生,宴五品以上于东宫。上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皆赐之佩刀。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正是由于唐太宗和众位大臣的孜孜不倦的治理国家,唐太宗时期,唐朝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称“贞观之治”。
三、唐太宗有一位了不起的老婆。
我们经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
唐太宗这个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长孙皇后。皇后贤良淑德,不仅帮太宗生了多个可爱的儿女,更是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经常在幕后帮助太宗出谋划策。纠正太宗的不少缺点。
长孙皇后剧照
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徵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大学衍义·卷三十六》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唐太宗失去管束,变得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这可见长孙皇后的贤德和对李世民的重要性!
结束语:隋炀帝和唐太宗,表面上确实是非常相似,就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但是结局却大相径庭,原因只有一个:得民心者得天下。滥用民力,终将被人民抛弃。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个人一直认为李世民就像是翻版的隋炀帝,他们俩的经历确实是相似,都是有着雄心壮志的皇帝。
李世民和杨广相似之处
李世民按辈分来说他是杨广的表侄子,但是他们俩的事迹却是十分相似,都是开国之君的二儿子,上面都有太子哥哥,李世民的哥哥是太子李建成,杨广的哥哥是太子杨勇。
他们俩都是依靠军功积累政治资本而获得权力,李世民在唐朝建国初期时南征北战,主要因为李渊不舍得让大儿子李建成去冒险征战,所以老二李世民既然有军事能力就负责了唐初统一之战。
而杨广也恰恰是这样,杨广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在开国以后,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南方南陈政权,南北朝的乱世还未结束,所以杨坚也是委派了二子杨广为统帅,率军南征,杨广平定了南陈,依靠军功获得了军方支持。
同样他俩都因为军功开始有心想争夺太子之位,李世民有秦王府的人才支持,而杨广则获得了开国功臣杨素的支持。
然后的故事就是他俩都是通过扳倒太子哥哥而获取了大位,而且最后都是将太子哥哥杀死了。
而且他俩继位后都喜好武功,杨广在位时曾经征吐谷浑、征契丹、征琉球、征高丽等战争,李世民继位后更是开疆拓土,炫耀武功,也是发动征突厥、征吐谷浑、征高丽等战争。
所以在历史上李世民和杨广是有很多相似之处。
李世民和杨广的不同之处
他俩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李世民没有得到父亲李渊的喜爱,他是通过玄武门政变的形式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后派尉迟恭率军逼宫逼迫父亲李渊让位给自己。
而杨广则比李世民高明得多,他通过表演作秀以及杨素的帮助获得了父亲杨坚和母亲独孤皇后的宠爱,最终又是通过杨素促使杨坚下定决心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赐死了哥哥杨勇。
这是李世民和杨广的不同之处,不过整体来说他们俩在争夺皇权这方面虽然不太一样,但是最终目的和出发点是大同小异,所以这不算是他俩最大不一样的地方。
他俩最大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性格,杨广是好大喜功,还有些自大,他认为他是最英明的皇帝,当然,杨广很多执政方针是非常不错的。
杨广的好大喜功以及狂妄自大,让他自以为是的不停发动战争征调民夫,不停的巡幸天下炫耀自己的功绩,不停的开凿大运河,这些滥用民力,最终造成了民怨四起,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
李世民则是虚心纳怀,他非常善于自我反省自我检讨,所以李世民才会说出那句千古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应该是及早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他和隋炀帝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李世民知道收拢人心,知道珍惜民力与民生息,所以李世民虽然也是几次对外战争,但是他适可而止,不过分征调壮丁。
而且李世民的几次对外战争都是师出有名,比如征讨突厥那是被突厥压迫,如果不打铁骑入主中原,那中原百姓就民不聊生了,所以李世民还借此团结了民心,全民抗击突厥。所以李世民的对外战争几乎没有怎么过度损失民心。
这也是两位王者在同一地位上性格所造成的两人差异,所以虽然在客观上看似两人事迹都很相似,但是具体到主观的性格上就显现出两人的差异了。
写在最后
杨广归根到底就是性子太过于急,他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策其实都是非常不错的,比如他大力推行科举制以及修凿大运河,都让我们后世人深受恩泽。
但是杨广太过于急性,他妄图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征讨四方、落实科举制、开通大运河等这些措施,要知道这是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业,杨广急于一时,所以国家如何能不被压垮。
历史也证明了杨广的这些政策需要数代人去完成,到唐高宗时期才彻底征服高丽;到武则天和唐玄宗时代科举制才逐渐完善,真正发挥出了作用;至于大运河更是历经历代唐朝皇帝开凿才初步见到成效,一直到明代时期才基本全面开通。
所以杨广想把数代人的任务在一人身上实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杨广和李世民都怀有雄心壮志,但是区别就在于杨广太过于急性且狂妄自大,李世民则兼济天下,时刻反省自己。
如果杨广能像李世民那样善于自我反省自我调整,他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代雄主。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我们后世人现在都在承受着大运河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是杨广却成为了后世唾骂的皇帝,其实杨广与李世民所差者就是,杨广所作所为是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一个名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先说观点:
唐太宗和隋炀帝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两人的个人能力和治政措施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至于历史评价为何截然相反,其最大的原因在于,隋炀帝犯了和秦始皇一样的错误,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用了过多的民力,让百姓生活困苦,从而失去民心。
01 两人军事功绩相似,登位过程相似唐太宗和隋炀帝在当上皇帝之前,都是能帅师伐国的大将。杨广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率领隋朝主力,南下消灭南陈,完成了统一。虽然实际上有高熲、贺若弼、韩擒虎等名臣良将的鼎力辅佐,但这份功劳是实打实的,不可否认。
至于李世民就更不用说了,南征北战,扫平窦建德、王世充等隋末天下群雄。可以说,唐朝的一大半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因此,两人在当上皇帝之前,功勋业绩都是相当有说服力。而两人的登基过程,也有惊人的相似。杨广派兵将病危的隋文帝寝宫团团围住,之后隋文帝驾崩,杨广即位,这其中的过程众说纷纭。
而李世民则是通过玄武门之变,逼他父亲退位,从而当上皇帝。两人都是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得皇位,这可能是由于隋唐时期的关陇贵族集团尚武气息浓烈,故而采用相对激烈的方式来决定皇位归属。
02 两人对外战略相似即位之后,隋炀帝和唐太宗都采用积极的对外扩张战略。隋炀帝西面消灭吐谷浑,拓展疆域数千里,东北方大败契丹,并且三次征讨高句丽。
唐太宗击溃突厥,被尊为“天可汗”,向西再次打通丝绸之路,东北方向更是多次与高句丽作战。
两人对外的积极战略,大幅度地扩展了隋唐时期的版图面积,同时相当长时间内消除了游牧民族对于中原地区的威胁,对于后来唐朝的经济繁荣,起到积极作用。
03 隋炀帝滥用民力,唐太宗顺应民心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内政方面,经过三百年的南北朝,隋朝统一之后,百姓迫切地希望稳定发展的局面。但是隋炀帝出于个人的好大喜功,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多个大型工程。
包括开凿大运河、兴建东都洛阳,以及各处行宫等,耗费大量的国力民力,让整个国家疲敝不堪。加上杨广即位后,变得刚愎自用,不再听取别人的意见,身边开始聚集一些佞臣,很快失去了天下民心。
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在位期间非常谨慎地使用民力,以恢复经济为主,没有兴建太多的大型工程。当然这当中也沾了隋朝的光,隋朝的存粮在初唐时期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而隋唐大运河的红利也在唐代开始显现,为南北的经济来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李世民广开言路,诸如“以人为镜”、“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等观点流传千古,顺应民心,让经历战乱的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因此,唐太宗虽然与隋炀帝有太多相似,但由于及时规避了杨广犯下的错误,李世民在民心这一项上超出太多,这也直接导致两人的历史评价天差地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