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如果把吴三桂骗到京城诛之,那他的儿子或部下会造反吗?

吴三桂没那么傻。他深知:虎落平阳被犬欺,何况康熙还是一条龙。

历史上康熙如果把吴三桂骗到京城诛之,那他的儿子或部下会造反吗?

历史和自己生活过的每一天永远没有如果!

历史上康熙如果把吴三桂骗到京城诛之,那他的儿子或部下会造反吗?

先不要说疑心很重的吴三桂会不会被康熙诱入京城,就是康熙真的能够诱杀吴三桂,也未必就能避免发生三藩之乱。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吴三桂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身边环绕着一大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羽翼。

吴三桂为何一定要铤而走险?其中当然有他为了保住自己政治地位的考虑,但却也不能否认与其利益关联者的怂恿。对于吴三桂和围绕在他身边的党羽来说,是既互相利用又互相依靠的关系。吴三桂凭借党羽的拥戴而名噪一声,而那些党羽则依仗吴三桂的力量飞黄腾达。

更何况,假如康熙真的诱杀吴三桂,不仅会激起其党羽的反抗情绪,而且更有可能刺激耿、尚两藩铤而走险。因为,作为叛明降清的叛臣,他们在世人眼中已经被定位为背主卖国之徒,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了退路。吴三桂在清朝入主中原前后,在为其扫荡抗清势力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才会得到裂土分疆的优待。

既然吴三桂为清朝立有汗马功劳,那么康熙诱杀吴三桂的举动,必定会被这些前明叛臣们视为过河拆桥和卸磨杀驴!如此一来,将会导致人人自危。因为对于叛臣来说,他们与异族统治者之间,原本就持有深重的互不信任心理。所以一旦有被新主子抛弃了,就必然会产生反噬之心定会趁势作乱。

因此,在吴三桂党羽犹存,势力也未曾被削弱,又有耿、尚两藩为其呼应的情况下,如果康熙真的诱杀了吴三桂,不仅不会收到正面效果,反而有可能坚定三藩团结一致,为了避免失去权力,不惜与清廷抗争到底的决心。

所以,如果康熙真要实行“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最好的办法并不是诱杀吴三桂。而是设法将吴三桂和耿、尚二人诱入京城软禁起来,然后再设法拆散三藩首领与其党羽的勾连。之后再利用其因首领被扣而投鼠忌器的顾虑,对从命者釆取分化瓦解、利禄相诱的方法,对抗命者使用武力讨伐的手段,或许可以收到不用撤藩之名,而可令三藩尽撤的效果。

历史上康熙如果把吴三桂骗到京城诛之,那他的儿子或部下会造反吗?

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既有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也有利益集团的推动作业。吴三桂起兵造反既有吴三桂个人的利益,也有和他一起的引清兵入关的将士团体的共同利益。即使吴三桂进京被康熙杀掉,又或者是吴三桂年老病死,三藩利益集团还是会和满清朝廷继续发生利益纠纷。

这种利益纠纷因为吴三桂的存在和强势发展到了两军对垒,多年的征战。如果没有吴三桂,这种发展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吴三桂的继任者是更加强势,而且能力更加突出的,借助三藩兵力,经过多方面的谋划准备,战争的结果还是未必一定会输的。

即使吴三桂的继任者较为软弱,不敢向朝廷发难,但是采取稳妥保守策略,既不接受削藩也不起兵造反,就是拖延也会暂保一方势力。

当然也不排除,吴三桂的继任者是一位识大局顾大体的贤能之士,不与时代抗争,主动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长治久安,接受削藩,和平解决也是有可能的,终归历史大势不可抗争。

历史上康熙如果把吴三桂骗到京城诛之,那他的儿子或部下会造反吗?

历史没有假设。今人对历史上的事情做假设,所得答案均是建立在今人已知事实基础上做判断,但历史上的当事人并不掌握今人所掌握的信息。

以题目所言假设,若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知道吴三桂造反身败名裂的后果,就知道了康熙强大的调度和用兵能力,当然不会反叛。过去无论造反,抑或开疆扩土,还是拥兵自重,绝不是凭一时意气,而是对敌我双方实力、能力及人心向背等方面综合考虑,当然有些成功了,有些则失败了。

回到题目,若康熙把吴三桂骗到京城诛杀,吴应熊当时肯定不知道真实历史中的吴三桂兵败事实,但站在吴应熊角度,吴三桂被杀,根据当时的惯例和法律,康熙也会诛杀吴三桂全家和主要部下。吴应熊会从鱼死网破角度,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若造反还有生还可能,不会坐以待毙。当然,吴应熊也会判断出造反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对于题目假设问题,我认为吴应熊或者吴三桂的部下会造反。

历史上康熙如果把吴三桂骗到京城诛之,那他的儿子或部下会造反吗?

就算吴三桂死了,他的儿子和部下迟早也是会反!说说我的看法。

“三藩之乱”发生的原因分析:

根本原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

就大清王朝而言,他们之所以任用汉人吴三桂,是为了消灭大顺政权余部,是为了消灭南明王朝余部,是为了建立大清王朝对全国巩固的统治。为了这个目的,大清王朝的几十万八旗兵和吴三桂等人的几十万绿营兵,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才将各地农民军余部和南明王朝余部武装逐一消灭。

但是,我们知道,战争实在是太能耗费钱财了,战争对于钱财的花消,实际上是个无底洞。当时,政府在财政上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以康熙即位前一年为例说明。1660年,清朝政府全年正赋收入银875万两,而云南一省支出就达900万两——竭尽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省之需求。到康熙即位以后,情况稍有好转,但也是“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因此,这个时候,政府财政上的压力的确很大。

财政压力一大,清王朝中央政府,势必与吴三桂及整个利益集团产生矛盾,而不仅仅是与吴三桂个人的矛盾了。

2.直接原因:康熙皇帝“撤藩”决定:

因为,对于大清王朝来说,这些十分正确的措施,对于吴三桂及其利益集团来说,却完全不是一个好的消息。

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投机者或赌徒来说,促使他们出手的情况一定是下面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或者是形势一片大好,此时出手对于自己非常有利;或者是也就是说,撤藩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撤藩之后如何安抚这些为打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要先出台这些政策。

如果,你没有什么好政策的话,人家必然就会觉得你有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之嫌。因此,这个时候不仅是吴三桂,而且是整个吴三桂集团。他们可不想激流勇退,他们需要享受长期征战、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们的属下更加需要享受这些胜利果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