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扬州瘦马”是什么意思?
在大多数人眼里,扬州瘦马等同于韦春花的职业,这是一个误区。因为瘦马远没有那么简单。
咱们先说一下什么是扬州瘦马扬州瘦马,是一群从小就被选拔,调教,培养的不幸女孩。
她们所要接受的培训,并不是歌舞,讨好男人那么简单。
什么琴棋书画诗酒茶,待人接物,谈吐举止都只是最基础的基本功。除了这些还有古董文玩鉴赏,衣服裁剪刺绣女工,按摩医药养生,烹调调羹,点心的制作等等。
放到现在,个个都是博学多才的女神级人物。
当然,因为人的资质不同,所以扬州瘦马的培养方向也不同。根据相貌,身段和才艺,扬州瘦马也要分三六九等。
高等的一般培育出来后,就会有无数的达官贵人上门求亲。中下等的,一般就被卖到高级会所之中。
可以说,扬州瘦马一般是妾,或是梨园名优,最后才是不正当职业女性。
另外说一句,倾国倾城的陈圆圆就是瘦马出身。
再说说为什么叫瘦马瘦马一词最早来源于白居易的诗词,“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
瘦马是一个对女性充满侮辱性的词汇。其意思就是可以任意践踏凌辱女性,就像可以任人欺凌的小马一样。
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买小马,养肥了再卖出去的意思。
另外,就是也有挑选标准的原因在里面。
“瘦、小、尖、弯、香、软、正”。是瘦马选择的标准。因为瘦小是最基础的选项,所以这些不幸的女子也被称呼为瘦马。
三说说瘦马诞生的原由瘦马产生源自于纳妾。
明清两朝纳妾之风盛行,读书人一旦高中,几乎都会干两件事,改号和纳妾。甚至有“改个号,娶个小”的说法。
改号是为了表示自己地位的提升,而娶小,就代表着多生孩子,壮大家门。当然了,也有人只是因为单纯的好色。
虽然明朝法律规定,男人四十岁以上,没有子嗣才可以纳妾。但现实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这个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当官的都是男人,男人谁还不好个色。
可大家也知道,大户人家的女儿,几乎不可能去给人当妾。毕竟不是谁都能像明朝徐阶那么不顾脸面,把自己的孙女送给严嵩的孙子当妾
贫苦人家的女儿,除非长得天香国色,不然很少有人能看上。青楼女子,因为其职业也很少有人会选择。
那些色艺双绝,知书达理,身世清白的伎,因此大受欢迎。但是这样的女子可遇不可求,因此催生了瘦马的诞生。(伎指的是卖艺不卖身的歌女。)
因为纳妾之风盛行,而扬州自古就以美女闻名天下。因此扬州地方上,产生了收养女子,加以培养,再卖出去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当时被称为养瘦马。
至于说扬州自古就是风月繁华之地,还有扬州富裕,盐商畸形的欲望什么的,都是牵强附会的说法。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基础,得是扬州有美女。没有美女,文人骚客们早跑去其他地方了。
小结有人曾把扬州瘦马,大同婆姨,泰山姑子和西湖船娘相并列,是错误的。
扬州瘦马和大同婆姨从本质上说,是为达官贵人培养妾,然后才是其他。这和其他不正当职业女性还是有着区别的。
可不论怎么样,都是古时男尊女卑,封建礼教下的悲剧性产物。
明清时期的“扬州瘦马”是什么意思?
多年精心调教培养竟是为了......揭秘古代最大色情服务产业链
知道“扬州瘦马”吗?一个因土豪们控制不住下半身而出现的产物,背后涉及着中国古代,庞大又专业的色情服务产业链!
【“瘦马”是什么?】
自唐以来,扬州商业经济发达,生活着一群盐商巨贾,这些土豪垄断了全国的盐业,可以说是“超超超有钱”。
有钱了,整天就想着要happy,正所谓“饱暖思淫欲”,这群土豪开始有了邪恶的想法。
他们吃腻了大鱼大肉,也看腻了丰乳肥臀,想换换清淡的“口味”,有需求就意味着商机,为了迎合富商们变态的想法,明清时期,扬州出现了“养瘦马”行业。
“瘦马”指是那些纤细瘦弱的女子,“养瘦马”则是指调教她们。
简单来说类似养成游戏,牙婆(人贩子)买来女孩,将女孩培养成富商喜欢的样子,最后高价卖给他们(瘦马是一个对女性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意为可以对女性任意摧残和蹂躏,如同役使凌虐弱小的马匹一般。)
【“瘦马”养成计划】
“瘦马”要作为商品,首先得有货源,货源就是贫困人家的女儿,富人越多的地方,穷人往往更多,活不下去了怎么办?“卖女儿”。
在扬州城里,如果穷人家养了个颜值高的女儿,就会被人暗中惦记上,她七八岁时,牙婆(人口贩子)开始上门收购,但土气的女孩没人要,牙婆将女孩买回来后最重要的就是“包装”。
牙婆按颜值、身材等标准将少女分类,大致分成三种资质,不同的资质有不同的养成方向,也意味着不同的价钱。
一等资质:德艺双馨小妖精
“一分钱一分货”,品质最好的女孩要学习最多课程,她们每天有艺术课、文化课与娱乐课,做一个既高雅又社会的“商品”,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富商需求,她们甚至还学习房中秘术。
二等资质:精明能干女秘书
长相不够、脑子来凑,品质稍差一些的女孩靠智慧上位,她们虽然也能学会识字和弹曲,但主要培养的还是记账、算账、管账等技能,养成目标是变成合格的财会人员,毕竟金主都是一些生意人。
三等资质:家务能手小主妇
条件最差的女孩,那就连台面都上不了,只能老老实实学习女红、剪裁或是学习油炸蒸酥等厨艺,做一个累死累活的家庭主妇。
调教的终极目标是让她们完全符合金主们的审美趣味,比如消瘦的身形、轻声走路、含情脉脉看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玩具,经过长达几年的包装与养成,“瘦马”终于到了十四五岁的年纪,牙婆们开始招呼客人上门选购了。
【“瘦马”选购指南】
金主们虽然淫荡变态,但是他们不傻,不可能做冤大头,为了挑到高质量的“瘦马”,他们有一套严格的鉴定方法(客商最看重的就是对于瘦马的小脚的评判。鉴定这“三寸金莲”有着一套极详细的办法,人们还为此制定出了“瘦、小、尖、弯、香、软、正”等七条标准。)
当金主们选中“瘦马”后,就将金簪或玉钗插在她鬓发上,如果不喜欢,给几百文钱打发牙婆就行。
金主们花一千多两银子买下“瘦马”,“瘦马”的亲生父母只得一二十两,剩下的钱全进了牙婆口袋里,人肉买卖的暴利养活了众多的人口贩子,扬州调教出来的瘦马,因为质量好,好评无数,每年还被大量卖到全国各地。
【“瘦马”的下场】
瘦马被买之后去了哪里呢?,品质好的瘦马一般有两个出路,一是被金主买回去自用,为妾为婢,沦为他们的玩物;二是被金主买来送给官员权贵,作为商人勾结官员的特殊礼物。
进了豪门的“瘦马”,运气好的话,还能在色衰之前享受荣华富贵,运气不好的话,被正妻折磨得生不如也很正常。
当然不是,那些没被金主看上的“瘦马”,最后都送去了青楼做了娼妓,“扬州瘦马”是对女性的侮辱,是古代人肉交易的罪恶体现,但就算到了现代社会,有关小孩、妇女的买卖仍时有发生。
“春风十里扬州路”入夜时分,秦淮河畔边的烟花柳巷,笙歌艳舞、脂粉浓妆,但“瘦马们”流下的眼泪,还有谁记得?
【喜欢作者的清奇文风和脑洞漫画,欢迎关注:朕说】
明清时期的“扬州瘦马”是什么意思?
前段时间有个女孩去扬州旅游,当时发了一个朋友圈写道:“我愿做扬州瘦马、与你浪迹天涯”并且还配了一张自己的自拍照,结果好友全部在下面评论笑话她。明清时期的“扬州瘦马”可不是代表牧民养的那种能骑的马,而是形容那个时代的部分“特殊”女性。所以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不懂的意思,千万不要乱用,要不然最后有可能会闹成一个笑话。
特殊环境滋生出特殊的产业
扬州在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两淮(淮南和淮北)的盐商重要聚集地,所谓盐商全部是富甲一方,只要一有钱了就会想方设法的吃喝玩乐,所以这些富贵的盐商们就会在扬州花钱买“瘦马”,回家之后留着做小妾。
明清的时候好多扬州人投资“养瘦马”这个行业,他们将贫困人家的小女孩买回来,进行专业的调教,小女孩被买来时通常都是八岁左右,会有专门的人教她们琴棋书画,各种舞蹈,甚至是烹饪各种美食,还会教她们各种针线活。因为贫困人家的小女孩多数都吃不起饭,所以身体都是很瘦弱的,这个行业就像是商人买来小马养大养胖之后卖掉,所以当时在扬州才会被称为“养瘦马”,“瘦马”这个词语也就是当时对于那些被买来女孩的一个不好的称呼。
女孩买来之后,通常会在家里调教五年左右,等长到了十三四岁,就会到专门的集市上去售卖。那些肚大腰圆的富商们,就会来挑选瘦马,而挑选瘦马也有着一套很严格的流程,首先第一眼看上去的就是五官面貌,再是身材,然后就会看女孩的脚。有很大一部分富商最看重的就是女孩的小脚,并且对于女孩的脚有着一套详细的鉴定方法,如果达到了:“瘦、尖、小、弯、香、软、正”这七个标准,那么女孩的脚就是一等一的“三寸金莲”这就是富商们最喜欢的标准。
长的好看懂得各种礼仪的女孩,会被这些富商们买回家中留着做小妾,这种女孩也就是一等瘦马,她们的命运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而那些被富商们挑选剩下的瘦马,她们的运气就不会有那么好了,多数都会被青楼妓馆里面的老鸨子买去,然后去服侍各种各样的人,虽然说吃喝不愁,但是一辈子就这样毁了。
明清的时候,扬州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从事瘦马的买卖,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行业非常的暴利。养瘦马的人从贫困的人家买来一个女孩只要十几贯铜钱,精心的让她们学习五年,一般的可以卖到几十上百两银子,而那些一等一的瘦马甚至可以卖到上千两银子。正是因为这个行业的暴利,才会让当时扬州好多人从事这个行业。
史上运气最好的“瘦马”
要说史上运气最好的瘦马,那么一定就是明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崇祯的妃子,她就是田贵妃。田贵妃的母亲吴氏是当时扬州名妓,女儿从小就学习各种琴棋书画,闺门礼法,刺绣女工,甚至是如何探知男子的心思,就是当做瘦马来培养。田贵妃不负所望最终嫁给了崇祯皇帝,在明朝的历史上,一个出身如此卑微,并且没有子女的女人,能够如此之快地成为贵妃,只有田氏一个人。田贵妃因为举止优雅,多才多艺,能文能武,所以深受崇祯皇帝的宠爱。后来在崇祯15年7月15日,田贵妃因病逝世,崇祯皇帝非常的悲痛,最后以皇贵妃的资格将她入葬天寿山,后来崇祯皇帝和周皇后也被葬入这个陵墓之中,所以说田贵妃才是史上最幸运的瘦马。
结束语:“瘦马”这个词语,是对女性的极大侮辱,就像今天不能随便叫女孩“小姐”一样,这两个词语意思相近,都带有很大的侮辱性。正是当时因为特殊的环境,又是在特殊的年代,所以才会滋生出买卖瘦马这个特殊的行业。如今,时代在发展,像现在如此文明的今天,就不会再有买卖瘦马这种黑暗的行业存在了。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告知必删
明清时期的“扬州瘦马”是什么意思?
“扬州瘦马”与“古道西风瘦马”
大多数人看到“瘦马”,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几笔,颇有意境。这是一篇悲秋的佳作,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描摹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誉为“悲秋之祖”。
但是,“扬州瘦马”与《天净沙·秋思》中的“瘦马”是完全两回事。其中的“瘦”,意指年少未长成;其中的“马”,意指妓女,自古就有“马子”、“马驹”的别称。而“瘦马”源自白居易的诗句:
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后事在目前,不信君看取。马肥怕行走,妓长能歌舞。三年五岁间,已闻换一主。“瘦马”与“养瘦马”“瘦马”的名称出现比较早,但是盛行之时要晚至明清。“养瘦马”几乎在各地都有,但是以扬州为最盛。扬州在两淮盐商的聚居地,富甲一方,生活奢侈,滋生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暴利行业,其中之一就是“养瘦马”。
首先从贫苦家庭中买来面貌姣好的女孩,有的是有人贩子拐卖而来。因为这些女孩子年少未长成,并且大多贫寒瘦弱,因此称为“瘦马”。经过严苛而又专业的调教和培养后,卖给富商或秦楼楚馆,从中牟利。
因为“瘦马”的资质不同,培养方式和目的也不同。
一等资质的女孩,学习“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以及化妆技巧和形体训练。二等资质的女孩,识些字、弹点曲,懂得记账管事,以便辅助商人,成为一个好助理。三等资质的女孩则不让识字,只是习些女红、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炉食、摆果品、各有手艺”,可作主妇或女佣。幸运的“瘦马”成功嫁入富豪之家,而资质不好或挑剩下的“瘦马”则送入烟花柳巷。
不管“瘦马”的命运如何,“养瘦马”的人从中渔利丰厚。初买“瘦马”时不过十几贯钱,养成卖出时售价数百甚至上千两。据《续金瓶梅》所记载,一等“瘦马”能卖得一千五百两以上的银子。
明清时期的“扬州瘦马”是什么意思?
扬州瘦马,与马无关。
马,是用来骑或者驼东西的,这个人人都知道。
商人低价买来瘦马,养肥了可以高价卖出去,这是养瘦马的本意。
有一种人贩子牙公牙婆,低价买来贫家幼女,养大教成能歌善舞精通诗词的美少女,就被称为“养瘦马”。
瘦马,是一个对女性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意思是可以对女性任意摧残和蹂躏,如同役使凌虐弱小的马匹一般。
从明朝开始,在扬州一带,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预备嫁给富商作小妾的年轻女子,而这些女子以瘦为美,个个苗条消瘦,因此被称为“扬州瘦马”。到了明清时期,“养瘦马”成了一项暴利的投资,有一大批人专门从事此项职业。
扬州在明清代是淮南淮北盐商的聚居地,盐商当年可谓是富甲一方,生活奢侈程度可与皇家媲美,他们的富足由此也养活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业,“养瘦马”就是其中之一。
扬州瘦马是迎合盐商们奢侈变态心理需求而产生的。
挑选瘦马有着一套极为严格的鉴定程序,而其中最为客商看重的就是对于瘦马的小脚的评判。鉴定这“三寸金莲”也有着一套极详细的办法,并且人们还为此制定出了“瘦、小、尖、弯、香、软、正”等七条标准。
这些女孩被买来后,会“因材施养”。
一等资质的女孩,将被教授“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细的化妆技巧和形体训练。
二等资质的女孩,也能识些字、弹点曲,但主要则是被培养成财会人才,懂得记账管事,以便辅助商人,成为一个好助理。
三等资质的女孩则不让识字,只是习些女红、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炉食、摆果品、各有手艺”,被培养成合格的主妇。
所有的这些煞费苦心的培训都是为了将来能找个好买主,卖个好价钱。
在那些富足的盐商身边,围聚着一大堆寻找发财机遇的家伙。在扬州,从事介绍“瘦马”职业的人非常多。“瘦马”在扬州经过一番苛刻的调教后,被卖到全国各地。
而并非所有“瘦马”都能嫁入富豪家,有些被挑剩下的“瘦马”不得不被送入烟花柳巷。在秦淮河畔,“扬邦”歌妓大多是“瘦马”出身。
那些“养瘦马”的人口贩子,却赚得盆满钵满。明朝时期,一等“瘦马”能卖得一千五百两以上的银子。
即便是那些嫁入富商家的一等瘦马,结局也大多并不理想。运气好的,颜色未衰之前享尽富贵;运气不好的,被大户人家的正妻杖毙、投井......
很多嫁入豪门的瘦马最终也会沦落为流莺。
扬州瘦马,就是一本旧社会女子的血泪史…
可笑的是,在如今这个名利时代,居然有一些笑贫不笑娼的人想做扬州瘦马…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是美食作家周六六,关注六六,健康长寿!
感谢您的关注!
明清时期的“扬州瘦马”是什么意思?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扬州瘦马”产生的背景?晚明的士大夫,一旦登科第,娶妾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时尚。所娶之妾,一些青楼的名妓当然是一可供选择的对象,但更多的还是选择良家妇女。明人谢肇淛有一段品评当时各地女子的记载,虽然不能说全是为那些娶妾者提供指南性的服务,但这种记载的出现,无疑是为了迎合当时士大夫的需要。
谢氏记道:
维扬居天地之中,川泽秀媚,故女子多美丽,而性情温柔,举止婉慧。所谓泽气多,女亦其灵淑之气所锺,诸方不能敌也。然维扬人习以此为奇货,市贩各处童女,加意装束,教以书、算、琴、棋之属,以微厚直,谓之“瘦马”。然习与性成,与亲生者亦无别矣。古称燕、赵多佳人,今殊不尔。燕无论已,山右虽纤白足小,无奈其犷性何。大同妇女姝丽而多恋土重迁,盖犹然京师之习也。此外则清源、金陵、姑苏、临安、荆州及吾闽之建阳、兴化,皆擅国色之乡,而瑕瑜不掩,要在人之遇之而已。
上面谢氏所品评的各地女子有扬州、燕、山西、大同、清源、南京、苏州、杭州、荆州、建阳、兴化等地。在谢氏看来,古称燕赵多美女佳人,但在明代已是名不副实。
北京即古之燕地,而且明代在北京做官的士大夫也喜欢娶北京女子为妾,但谢氏对北京女子的批评最为严厉,说她们有“五不善”,即馋、懒、刁、涅、拙。士大夫一旦将其娶进门,一等回到故里,则撒泼求离,父母兄弟群然嚣竞,很少有勤俭持家之人。
在清代,民间有些俗语常指苏州所产,有状元、小夫人两种,说明在清代,士大夫多娶苏州女子为妾。妾的称呼,除了小夫人之外,尚有“如夫人”或“阿大”两种称呼。在明代,苏州女子之名尚不及扬州,而扬州之闻名,也是因为其“瘦马”。正如明人王士性所言,当时天下各地到处出美女,但很多人娶妾还是选择扬州。这显然有其原因。
王士性曰:
广陵著姬妾家,俗称养瘦马,多谓取他人子女而鞠育之,然不啻己生也。天下不少美妇人,而必于广陵者,其保姆教训,严闺门,习礼法,上者善琴棋歌咏,最上者书画,次者亦刺绣女工。至于趋侍嫡长,退让侪辈,极其进退浅深,不失常度,不致憨戆起争,费男子心神,故纳侍者类于广陵觅之。
二、何谓“扬州瘦马”?在晚明,伴随着士大夫娶妾之风而来者,则是家庭内的妇妒之风。士大夫娶妾,除了子嗣的考虑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好色"之欲。如何既能满足自己的好色之欲,又能避免“主母”(按:指家中正妻)之妒,从扬州娶妾就成了首选。
原因很简单,扬州所出的瘦马,既有妇人必备之色,也有琴棋、厨艺一类之技,更因她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成人之妾之后维持家庭的安宁。正如明人沈德符所言,这些瘦马曾经接受过“自安卑贱,曲事主母"的教育,因此,即使是大家庭中的妒妇,也有“严于他方,宽于扬产者”。士人娶妾,最担心的就是妻妒忌,妾争宠,但娶扬州瘦马为妾,士人就可免于此类烦恼。
明代扬州确实存在着一种变态的人肉生意,美其名曰“养瘦马”。一般穷人家养下一个好女儿,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就会有富家领去收养。“瘦马”以人物俊丑、聪愚分三等。凡是聪明俊秀,人物风流者,养家就教她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伎艺一般均请女教师(即所谓的保姆)教习,除了梳妆打扮、行立坐卧的风姿外,还专门按照《如意君传》这本春宫图,学习枕上风情。
人才中等的第二等女子,就不教她弹唱、绘画之类的功夫。一般让她多少识一些字,学两套琵琶、弦子,并学会算计账目,管理家事,做生意。客人娶去,让其掌柜。
到了第三等,就不叫她识丝弦了,只让她习些女红或挑绒洒线,大裁小剪,也能挣出钱来。有些还学会上灶烹调的功夫,油炸蒸酥,做炉食,摆果品,各有手艺。扬州这种教训女子为生理的风俗,一般又被称作“烟花世界”。
贵官公子一到扬州关上,稍稍透露娶妾的意思,牙婆驵侩就咸集其门,如蝇附膻。这些媒婆心里都有一本美女册子。张家长,李家短;赵家人物俊秀,钱家人物中样,而孙家人物平常,她们都心里记得明白。相“瘦马”,一般由媒人领着看。
若是善丝竹的,就让她弹一曲琴;若是擅长绘画,就让她题一幅画。看完一人之后,就用金簪或钗—股插在她的鬓上,名曰“插带"。若看不中,只须出钱数百文,赏给牙婆或家中侍婢。选中才貌双全的第一等女子,插带以后花一千或五百两银子娶回去。这女子的生身父母,不过是接受一份卖身的财礼,多不过一二十两,其余均属收养之家,算作教习的谢礼。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