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通武功再厉害,也成不了他师兄王重阳这样的大家,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点赞。

金庸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射雕英雄传》确实非常好看!

第一次华山论剑的武林幸事,让当时的五绝天下皆知。

第一次华山论剑天下第一的封号让王重阳囊入怀中,也是实至名归!

作为师弟周伯通武功也高,之所以没有像师兄王重阳那样成就斐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I没有师兄王重阳远大的志向。

其实,在《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是一个特设人物的存在。

武功虽高,但是没有什么建树,几乎是自娱自乐而已。

这样的心态,跟读书一样。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或者是目标,怎么会有追求呢?

周伯通就是如此。

不可否认,周伯通非常的崇拜师兄王重阳,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或许是他认为,师兄去实现远大的目标了,自己何苦那么辛苦去奔波?!

2缺乏成大事者的担当。

既然是人称老顽童,自然是小孩子心性。

周伯通如果面对强敌,第一时间就会想溜!

这一招屡试不爽!

包括面对瑛姑的情感。

其实,在《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一直充当一个逃兵的角色,也就是没有担当。

如果想成就大事,没有担当能成吗?

像王重阳,力创全真教,既是人生的目标,更多的是担当。

就是本质的区别!

总结:由于缺乏这两点,周伯通人生的格局大打折扣!就是武功再高,又如何?

周伯通武功再厉害,也成不了他师兄王重阳这样的大家,为什么呢?

路过不谢邀!

个人观点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周伯通平生习武只是为了玩儿!然后,

一,周伯通其实是一直都生活在师兄王重阳的影子里的。按《射雕英雄传》小说的描述,王重阳是终南山全真教的掌门人。然后从表面上看周伯通和王重阳二人之间是师兄弟的关系。但是实际上王重阳之与周伯通是亦师亦父的关系的。当初王重阳去大理国把先天功作为交换传授给段皇爷的时候,王重阳都要把周伯通带在身边寸步不离的。周伯通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对师兄王重阳非常地尊敬和崇拜。因此可以说,其实周伯通是一直生活在王重阳的影子里的,而且周伯通本人对此也很享受以至于不能自拔……

二,周伯通对许多事情包括武功,都缺乏一份自信。当初的时候,因为《九阴真经》武功秘籍以及自己打不过黄药师的缘故,周伯通就被东邪黄药师囚禁桃花岛一十五年的时间了。后来周伯通在百无聊赖之余周伯通独创成了空明拳和左右互搏术武功。此时的周伯通明明可以凭借自身的武功打赢黄药师,之后光明正大地离开桃花岛了。但是一直在各方面都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的周伯通,还是老老实实地在桃花岛上呆够15年时间!

三,周伯通和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一样,缺乏一份担当。比如说按相关小说描述的内容来看,王重阳的本意应该是想培养周伯通来担任全真教的掌门人的。但是周伯通一切都只是为了玩乐和逃避而已。导致王重阳仙逝之后全真教迅速衰落了。再比如说周伯通和刘瑛姑二人都已经有孩子了(可惜的是被裘千仞打死了),可是周伯通躲避刘瑛姑从射雕时期一直躲到了神雕时期……

因此,周伯通武功再厉害也成不了像王重阳一样的大家。

周伯通武功再厉害,也成不了他师兄王重阳这样的大家,为什么呢?

作为在金书射雕三部曲中两部书中都出现的人物之一,周伯通成为很多故事高潮中必不可少的人物。而他最被为人记住的其实并不主要是他的武功,而正是他的天性如孩童的性格。

在我认为,周伯通的另一个江湖绰号老顽童,反而更胜于他的本名的知名度。

而他之所以成不了如他的师兄王重阳一样,成为被世人敬仰以及江湖门派尊重的一代奇人,也基本上就是他的这个性格代表的他的本人内涵。

即便周伯通天生聪慧,也改变不他生活如儿戏的经历认知,这正是成不了一代大家的最基本问题

周伯通的武学智慧在于在武学之道上几乎仅次于其师兄,而且对于武学一路的钻研极为刻苦,堪称武痴,而不论金庸先生描述的武功一路真假,中国传统武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周伯通显然是尊重这文化标准的人。

这其实也是他在《射雕英雄传》中被困桃花岛十来年也能生存下来的基本要素之一。试想,如果不是一个对于武学一路钻研极为刻苦的,又对于胜负结果的确定的尊重,以他之能,虽然不一定能胜过黄药师,但逃出桃花岛,并非难事。不过,以书中描述他不逃出桃花岛的理由到是更让人可笑。

郭靖听他述说这番恩怨,心头思潮起伏,问道:“大哥,今后你待怎样?”周伯通笑道:“我跟他耗下去啊,瞧黄老邪长寿呢还是我多活几年。刚才我跟你说过黄裳的故事,他寿命长过所有的敌人,那便赢了。 ---《射雕英雄传 》第十七回 双手互博

这段描写虽然是凸显了老顽童天性如孩童般儿戏的性格,但一方面正是说明他从内心里对于武学胜负的标准的尊重,武学之上赢不了黄药师,只能用比寿命的方式,虽然儿戏,但绝不卑劣。但可想而知,在大多数的认知上,却只能成为笑谈。

但实际,在另一个角度上,也说明了他对于武学的最深领悟确是超乎常人。即是任你武功纵横天下,但人力终究难胜天数寿命这一自然规律。武学之道,并非要求极致。

周伯通天性纯良,情感犹如白纸,虽然当年失足瑛姑,两人各有其罪。但终归不如其师兄之决断性格,而其师兄的爱国情怀也非他所及,这也是阻碍了他成为一代大家的原因。

王重阳之所以能成一代大家被众人敬仰,其依靠的可不仅仅是武功一路,书中说王重阳也是一位心系天下民族之事的热血之人,也曾专心起义抗金大事 ,而这件事情就不是一般江湖武林之人做到的。

王重阳更重要的一点对于也曾各自心怀爱恋的林朝英,确能强行压抑住内心的情思,或许是因为本人好胜之心太强,也或者是彼时王重阳的功利之心太重,不想因为情缘之事耽误了他的大事。这才误了一段姻缘,一个做了道人,一个郁郁而终。但王重阳的知进退,懂取舍,统率力,大局观,决断力显然是他成为一代大家重要能力。

王重阳先前尚因专心起义抗金大事,无暇顾及儿女私情,但义师毁败、枯居石墓,林朝英前来相慰,柔情高义,感人实深,其时已无好事不谐之理,却仍落得情天长恨,一个出家做了黄冠,一个在石墓中郁郁以终。

至于周伯通,而他虽然武功在其师兄之后,堪可称江湖第一。但以上两点,可都做不到,其内心里实际只醉心武学,对于国家民族并无什么概念。周伯通其实不傻,对瑛姑也并非全无爱意,但他对于瑛姑的情事,显然只是如犯错的小孩子一样一味躲藏。

结语

周伯通成不了大家,并不是坏事,对于这样生性纯良的人,而他的最大快乐也就是少了世俗的牵绊,没有名利之累,可以无忧无虑。

实际上,周伯通智商的能力并不差,他极为尊重规则,虽然说有时候仅仅是游戏规则而已。他选择了最简单最轻松,选择了没有尔虞我诈的生活方式,成为家喻户晓的老顽童。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多有情路坎坷之人,而周伯通,既没有郭襄误了终身的郁闷遗憾,也没有杨龙二人生死绝恋的苦难,唯他似乎是两书中最快乐的人,经历了几十年,受的苦难或许最少,但也是有了善果。

这或许也是人生一幸呢。

周伯通武功再厉害,也成不了他师兄王重阳这样的大家,为什么呢?

感谢提问,大家可能都看过射雕英雄三部曲,包括倚天屠龙记,很少有人知道射雕英雄传之前还有一部小说叫(神剑金雕),其中主要描写的就是王重阳,王重阳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刻苦的修炼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天赋。周伯通依仗王重阳成名,生性活泼好动,不能专一修炼,在文治武功上所以无法超越王重阳,所以也成不了王重阳那样的人。

周伯通武功再厉害,也成不了他师兄王重阳这样的大家,为什么呢?

重阳祖师不掺假

金大师的小说人物设定历来都是有参照的 ,王重阳和周伯通就是根据历史背景设定的人物,从历史背景上看,王重阳此人是当之无愧的道教全真派始祖。当代流传的道教大部分都跟全真道有关,大名鼎鼎的武当派也是全真道的一支。

从这个角度看,王重阳甚至比张三丰更具影响力。金大师的作品整体上是尊重历史的,历史上的王重阳本来就是道教宗师级人物,开宗立派的大家,因此这个设定本来就是正常的。

钢铁炼成,历经磨难

大师级的人物没有一帆风顺的,没有苦难的淬炼难成大器。这是金大师关于大侠的设定,郭靖的侠义大者为国为民是金大师杜撰的,王重阳的磨砺则是真实的。

王重阳出身富贵之家,他生活的时代,正值北宋沦亡,金人入侵,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他曾寄希望于朝廷,得过朝廷的文举人,武状元,后来领导抗金义军,以图拯救民族危难,可惜朝廷不给力,不被重用,抗金也遭遇失败。

王业偏安让他心灰意冷,后来遇到道家高人点化,转而向道。(道家传闻是吕洞宾和钟离权 ),不管真假,王重阳走的内丹派一道和钟吕二人是一脉相承的。

此后,王重阳掘地穴居,称之为“活死人墓”,悟道七年,东出传道,期间收下七位弟子,即道家的全真七子。

区别体现

从小说对于人物的描写来看,王重阳和周伯通二人是有明显的区别的,王重阳走的是“信仰”的道路,周伯通走的是 “兴趣”的道路。

兴趣固然是良师益友 ,但信仰可以让人为之献出生命 。

王重阳做事有明确的目的 ,既然做了这件事就要使出全力,从军报国能达到武状元的程度 ,转而修道就能开宗立派,自成一体。没有大毅力,大追求是做不到这些的。

反观周伯通,兴趣是他做事的原则 ,做事追求的是“有意思,好玩儿”。这一点上,可谓高下立判,不是说兴趣不好,意思是兴趣产生的动力,没有信仰来的蓬勃有力。这是一个挺直接的原因。

信仰主导一个人时,他的行为就显得有人格魅力,全真七子对王重阳的崇拜不言而喻,周伯通本人也对王重阳崇拜的厉害 。他简直就是一个小迷弟,凡是自己打不过的人,张口就来,“若是我师兄王重阳来了,你就如何如何”,对于王重阳的遗言也是极尽所能的遵守,哪怕被黄老邪打的吐血,也不用九阴真经的功夫。

对于一个老顽童而言,这应该也是受了王重阳对于承诺的影响,否则一个孩子脾气的人,有一百种方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小孩子的定力向来不高。

武学来源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许多武功都是源于道家思想,如北冥神功,九阴九阳 , 先天功,纯阳功等等。

王重阳是正经的道士,对于全真道家武功有着成体系有根源的理解,周伯通不是正经的道士,王重阳代师收徒,周伯通才成了他师弟,周伯通主要学得是武功,对于道家思想理解不多。

周伯通有很高的武学天赋,学武很有成效,这样的人能成为绝代高手,却不容易成为宗师大师。宗师一般有着成体系的武学理论,能够深入浅出的理解武学。

对于武侠小说中武功秘籍的设定可以做这样一个类比,武功秘籍就像数学公式,掌握了这个公式就可以做一些题,但能推导出公式的人,需要更全面扎实的基础,无疑具有更高的水平。

这样看来,周伯通没有王重阳的境界也是理所当然的。

周伯通武功再厉害,也成不了他师兄王重阳这样的大家,为什么呢?

作为金庸先生的武侠人物,周伯通是比较另类的一个。

众说周知,武侠世侠是拳头世界,是一切以拳头为尊,谁的功夫高,谁的拳头就够硬,就能够赢得多人的青睐,和一片江湖。所以,在武侠世界中,没有人去读研读博,考功名。大把的华夏儿女,一茬一茬地从金庸的笔尖下跑了出来,披星戴月地扎桩,练拳,希望有一天,搞个金腰带,扬名立万。

王重阳这人本身就是皇N代,是个含金钥匙长大的孩子。不知搭错那根筋,遇人不淑,家也不要,国也不要,美人和江山都不要了,迷上了武侠生活。

这个王重阳本身对武感兴趣,家世好,又有各种资源,于是,一不小心,练成了一方的最大的,BOSS..。

这疣再说说他的师弟周伯通。

别人在武侠世界中,如何努力,如何想练出惊世武功,都好像离周伯通很远。

他一直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玩心重,一直定不下心去学武功。

但是,他是一个起点高的人,拜的好老师,学的最好的武功,走的是高端路线。

所以,他即使练的少,也不妨碍他比一般人功夫好。

就好比清华大学里学生,不管你是艺术生,体育生,出来也是杠杠的。谁也不敢和你叫板。

所以,作为师兄弟,周伯通与王重阳根本没有可比性。一个不拼爹不拼钱的皇N代,去玩拼命去学武。和一个家世普通的玩心重的学武的人,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