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真的是上海人的刚需么?
要说咖啡刚需之地,你都想不到。告诉你吧,不是上海是海南!
在海南的文昌南阳,蓬莱新桥等地,不少农村的房前屋后都有咖啡树种植。种咖啡,炒咖啡,喝咖啡在海南的农村是一幕常见情景。“端起咖啡来,爷娘喊饭都不急!”有一句海南话好像是这么说的。这是我听一个海南林场职工告诉我的。
田间地头,几个大爷大娘,林场职工,坐在那里赤着脚,穿着单衫,带着斗笠,围着一个小锅,一边煮一边喝,伴着咖啡谈天说地,盘古论今。这是典型的椰岛风情!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骄傲的说: 祖国大陆的咖啡树种,和橡胶一样,最早是由我们大马华侨带来的。在19世纪末,马来西亚华侨就在海南文昌开始种植咖啡。2019年在上海举行的I J C A国际金牌咖啡大赛上,海南咖啡一举夺魁,成为金牌产品!
我个人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不产于爪哇印尼,土耳其哥伦比亚,而是在我们的海南云南。在那里有上百年的咖啡种植历史。也有丰富的咖啡文化。所以说咖啡是舶来品,并不完全。它早已经被我们本土消化了。
咖啡与橡胶棕榈一样,都是由南洋华侨为祖国带来的一份厚礼。我们完全可以为自己的咖啡而骄傲。喝咖啡也是海南人民的一大特色。即便是在物质很匮乏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也在那里自烤自饮,怡然自得地享受着,这种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饮料”。
我小的时候有许多上海人在北京工作。那时在京工作的上海人群体里,爱喝咖啡的人,有!但也不是很多。绝大多数上海人对这种苦苦的洋玩意儿也不感兴趣。
比如我继母她就是上海人。她还是喜欢吃赤豆汤莲子汤,还有就是各种的绿茶花茶。但对咖啡没啥兴趣!反而是我那喝了几天老大哥洋墨水的老爹,倒是经常和同事们在一起喝咖啡。冶金战线的人在解放后留学苏联的很多,所以这种苦苦的饮料,就被他们喜欢上了。再有就是那些留美留欧的归国学子,他们觉得这个神奇的饮料提神醒脑,也对它青睐有加。
听我婆婆说在困难时期,中科院里,那些学成归来的老专家们,国家依然为他们提供咖啡。其实也不是什么奢侈的享受。因为那时全国人民根本对这种又黑又苦的饮料不感兴趣。基本上处于“谁爱喝谁喝”的状态。
我记得那时候,在中科院宿舍所在的三里河地区,这种黑粉末在很多副食店里都有出售。不管是上海人北京人还是天津人,买的始终如一,不买的一眼不看!
其实真正上海兴起了喝咖啡的时候,就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到来。西风渐进。西方的生活方式开始被我们所了解。以前喝咖啡的都是旧上海的洋行买办,小开职员,也谈不上什么刚需。解放后那股洋风一灭,大家也都顺其自然地喝起了茶叶。因为南方就是产茶重地呀!
在爱茶人的眼里,江南的春天简直就是随着一道道的新茶上市,第次而开的。什么明前雨前,什么龙井云雾,根据不同的产地,不同的温度,中华大地上好茶连连,依次上市,这个盛景真是世界罕有啊!
而且茶有很多种。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他的最爱,
比如说有人喜欢绿茶。我弟弟每到这个季节都会精心享用最新的绿茶。而我则推崇普洱。去油去腻,暖胃化食的普洱茶是蒙满少数民族的最爱。【清宫旧档】当里记载,满族人连祭祀都要用普洱茶和香料,柏枝檀木一起焚烧,进贡祖先,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但是到了晚清时期,随着西方人坚船利炮的侵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进入了中华大地。在北京有一些王公贵族开风气之先河,开始饮用咖啡。这种又黑又涩的苦汤汁,据说一喝上瘾。无论是慈禧老佛爷还是隆裕太后,都是咖啡爱好者。在深深的紫禁城里,这对婆媳俩经常在一起对坐慢饮。一个是多年的寡妇,一个是常年的弃妇,据说这一对婆媳俩爱好相同,志趣相投。
这就使“京式咖啡”,在北京的小众人群中悄悄流传开来了。咖啡配糖耳朵,蜜排叉,豌豆黄儿,沙琪玛这些满族小吃非常得当,大妈我这辈子就爱这口!
我姥姥就特别喜欢咖啡。她以前生活在天津的租界里磨咖啡,煮咖啡是她的一大爱好。张恨水先生在他的小说【春明外史】里就描述了京城社交界的咖啡下午茶。同时在上海这样的咖啡派对也很流行。但仅仅是局限在少数人中。一般普罗大众对这个没啥兴趣。毕竟咖啡与我们国家的饮食习惯并不相同,所以一直也没有推广开来……
真正沪上咖啡潮的流行是在这三十年间。
一方面有美国为代表的星巴克强力入侵。再有台资的上岛咖啡推波助澜。再加上在此之前的雀巢咖啡的烘托,于是一波咖啡潮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而为中国的第一大经济城市上海,就是他们的抢滩之地!
其实咖啡在上海流行起来一点都不奇怪。上海拥有咖啡的三大流行因素。
第一,就是地价高。
上海寸土寸金,很多人的房子都很小,而且社交功能受局限。所以在外和人聊天说话都需要一个场所。这个场所最好干净安静,整洁雅致。而咖啡馆就是这种功能的集合体。咖啡肩负了社交的重大责任!
再有就是生活节奏快。
其实喝茶是一件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在快节奏中,人们是很难坐下来静心地享受一壶功夫茶的。如今那些保持了饮茶习惯的人,除了退休大爷就是谈事儿的老板。
我身边喝茶的人,基本上都是安静的坐在那里,精心的冲泡茶汤,调换茶具。一边喝,一边给自己一个空灵放松的场景。但是说实话,对于急匆匆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放松身心的时间是不允许的。在写字楼里,10分钟就能够解决的饮料,除了咖啡之外,也就没谁了。
一个普通白领整天忙碌在PPT与各种表格之间,哪有功夫细品慢斟潮汕工夫茶,云南老熟普呢?有这举动的,估计都是那些大老板。一边谈着生意一边慢慢地品茗浅斟,普通工薪,汤姆和托尼,真没有这个条件!
第三就是咖啡的价格相对便宜。
我发现咖啡如今成了价格最便宜的饮料了。速溶一杯不超过五块。就算是手冲,十块八块的,在家也就能解决问题了。而那些动辄几百上千一斤的茶叶,甚至是上万一斤的名品,一般人真是渐渐消费不起了。
前两天,孩子给我买了一杯奶茶还38呢!我的天哪!这个价位真是越来越贵了。看来奶茶也变成高级饮品了。
所以综上所述这三条,留给上海人的也只剩下咖啡了。成年人总不能把可乐雪碧的往嘴里塞吧!毕竟都知道那糖分太高。而传统的中国茶走高档路线了。打着弘扬文化的旗号,把自己的身价抬的越来越高……
至于茶馆就更不敢进了。那天我应朋友之邀在茶馆里 坐了一会儿,她点了一壶茶,四样茶点。好像店家还白给了一碟子瓜子,一碟子蜜饯。起身结账,一看账单。好家伙!五百多!大妈我恨不得把茶馆的椅子都搬走!太黑了!可是人家也说了,这是北京的二环内,跟这儿坐三个小时,就是这个价。大妈我吓得撒腿就跑,一直跑到了星巴克,点杯咖啡缓缓神吧!
其实不光上海人,北京人广州人,凡是一线地价贵,物价高,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以后咖啡就越来越普遍了。传统的大茶馆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据说在广州有一些,但是真正的工薪一族估计也泡不起了。
那种优雅的“一壶茶,一碟糕,一笼鸟,一席话”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正在和我们拱手告辞。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里,它就如同旗袍一般,成了一种盛装打扮。不是平时赶地铁,坐公交的配置了。也就是逢年过节享受一下吧……
其实全世界都是这样。茶是属于慢斟细饮的悠闲时光,是心神安宁的奢侈享受。而咖啡,在工位上喝一杯提提神,就行了!然后一转身,社畜们又要开始电脑前埋头搬砖了……
咖啡,真的是上海人的刚需么?
我不是上海人,但是对我来说咖啡是刚需品!
不爱喝茶更不爱喝奶茶,但是每天必须两杯咖啡!一是提神、二是真的喝习惯了!很多地方每天喝茶也是刚需,所以刚需真的是看个人的习惯!
咖啡,真的是上海人的刚需么?
我觉得上海这地界真是邪门,坐我同一办公室的山东人、陕西人、东北人自打毕业后留沪咖啡比我土著还厉害,我也就一杯拿铁一天,他们几个都美式早晚各一杯😄
咖啡,真的是上海人的刚需么?
必须是刚需!就自己而言,一个月麦斯威尔黑咖啡粉500克,办公室雀巢速溶大概三盒(十包一盒那种),然后办公室下午是挂耳咖啡。除此每个月咖啡店消费都在300上下。
咖啡,真的是上海人的刚需么?
当然不是,我就一直喝茶,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然后才是吃早饭,红茶绿茶功夫茶都爱喝,一个月至少喝掉一斤茶叶,6桶5升的农夫山泉
咖啡,真的是上海人的刚需么?
只是一种饮料罢了 和绿茶红茶奶茶没有什么区别 至于那些把咖啡上升到上海人的伪精致上的网络暴民黑暗扭曲嫉妒并伴随到极度自卑的心理我是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的 上海人喝咖啡时间长点习惯了 你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呗 网上打卡的那些凹造型的人 人家是职业流量赚钱的 你这都能相信只能说明独立判断力等同于0元购黑叔叔 非要黑和喷 只是为了满足一下现实中的不如意那也没办法 你开心就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