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性生育价值的认可度低,是不是现代社会生育率低的首要原因?

在古代社会,女性的价值与生育能力直接挂钩。这包括生小孩的能力与教养孩子的能力。 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更加丰富,社会价值令人重视,然而同时,女性的家庭角色与生育价值明显受到了轻视。 人们甚至称呼多生小孩的女性为“”生育机器”,对全职妈妈不尊重,难认可。结果导致不少未婚女性提高婚姻门槛,不愿生和养孩子。 不少独立女性宁愿单身也不愿自降身价,因为即便是年老,只要有职业角色,就有经济价值存在,就会有安全感。而在家庭中,即便有价值,也难以得到认可。 现实逼迫女性思考:在现代社会中,生育到底是削弱了女性的价值还是提升了女性的价值? 那么请问了你是否认为:现代社会中,女性生育价值的降低对于生育率的降低,是其首要的原因?或者你认为是其他原因?

生育率的下降,不是因为女性的生育价值认可度的问题,这是社会的“个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年轻的时候,过的提心吊胆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不会生孩子。

我无法向你描述,在九十年代初期,一个不孕不育患者的悲哀。那就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凄凄惨惨”的婚姻。谁会娶一个不会生孩子的女人呀!

因为这,我前夫一家子跟我闹,没法子,我就是厚着脸皮在婆家也待不下去了。离婚!

离婚之后,我就想,以后我可咋办!我年轻的时候倒不怕,实在要是找不到对象,就一个人过吧,就怕以后老了……

我对我当时的男朋友说:“我就怕我以后老了,人家骂我‘老绝户’!我们老家人,就这么骂那些没儿子的人,可我连个闺女都没有,还不得让人骂死?”

我这位男朋友是一个经济学家。他是耶鲁的高材生呀!他姓李,英文名称叫: 本。我给他起了一个日本名字叫:“李大本事”(他很喜欢这个名字)。

李大本事正色的告诉我:“你一点都不用担心,到了2000 年(我们那会儿觉得2000 年特别遥远呢,没想到这都过了),好多人会主动放弃生育的。‘老绝户’这个词会消失的,因为‘小绝户’遍地开花!”

我惊异的问:“她们都是怎么当绝户的?好多女性都不孕不育了,吃了克隆猪中毒了!”

李大本事说:“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到来了。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让人们处于一种‘个体状态’。生孩子,养孩子的收益,是不合成本的。因为,父母既不能得到孩子的精神回馈,也得不到孩子的经济回馈。养儿防老的前提不存在了。养孩子就是奉献社会价值,丰富人生体验,根本收不回成本。所以,好多人都会选择放弃的!”

李大本事的话,我当时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我觉得他就是在安慰我,到现在我有时都会觉得恍惚,那个本事极大的“李大本事”一定会作法,他魔力无边的给人们洗脑了,让她们放弃 主动生育,就为了陪我,一个真正的不孕不育患者!

当然,这是我的胡思乱想!

可最近的一件事让我颇具感慨。

我们家族里一个堂弟的媳妇。含辛茹苦的培养了我们家族唯一的一个清华生,儿子上清华呀!多么不容易呀!这要跟过去就相当于儿子中举了,当娘的,是要讨个“老封君”当当的。我在家族聚会中,大力表扬了这位成功女性。

没想到,一个妯娌阴阳怪气的说:“老四媳妇不算什么成功,她自己要事业没事业(她是全职妈妈),要家庭没家庭,老公现在都想休了她了,她还成功?”

我认为,这位是妒忌的!她儿子现在正在美国的一个社区大学里胡混呢?她怎么能这么评价一位女性呢!这是成功的妈妈呀!

气的我一拍桌子,大喊一声:“我告诉你,只要有我在,老四要是能离了婚,我就不是你们家姑奶奶!”

不过生气归生气,这话在如今也是有市场的。

今天的社会就是趋于“个体化”了。

一个女性的成功,不在是因为孩子有多优秀了。成功来自她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在当今这个工业化的城市中,家庭的概念越来越小。它只包括自己和配偶。而孩子,只是未成年时的养育,一旦成年,孩子和父母就剥离了。

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不能介入。养老问题也主要是靠父母自己解决。孩子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在当下越来越多。

一方面,进城工作的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生活。除了最初的育儿时需要父母帮忙以外,大部分时间里,父母与孩子三世同堂的传统生活方式,越来越少见了。

老人们也相互告诫着,不要参与孩子的生活,不要指手画脚,要得体的退出。中国传统的,以老人为中心的家庭形式,正在改变。

我冬天去弟弟家里养病。弟弟家的保姆和另一家的保姆相好。那家的保姆阿姨就问她:“你们家先生的大阿姐,怎么老住在你们家里呀!媳妇儿干吗?在我们上海,连婆婆都不和儿子住一起了!”

弟弟家的老保姆不高兴了,怼回去说:“我家先生乐意接姐姐来家养病,一家个一样!”

她回来跟我说,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人家亲亲香香的一家人,她们看着别扭什么?先生在北京就是和老太太住一起的,媳妇就是要伺候婆婆的,这有什么奇怪的!”

其实,真的,如今这样的家庭是不多了!

家庭的个体化现象势不可挡。孩子的家就是孩子的。父母的家就是父母的。一旦成年后,父母即得不到孩子经济上的回馈,也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生活了。

在上海,和老人在一起居住的年轻人,一般都是因为居住条件所限,都是被动的。条件好的家庭,像弟弟家这种两三百平米的大房子里,好多就是小两口,再加上孩子。

四世同堂的四合院,只能在老舍先生的小说里找去了……

即有没钱,又不见人。孩子像蒲公英一样,到了季节,飘然而去,不见踪影!

好多丁克都说:“我以后只要有钱,就上养老院,那些辛辛苦苦养孩子的父母,还不是一样要去养老院吗?那我还花大力气养孩子干什么?”

其实,这也谈不上谁对谁错,这就是工业社会的一种现象。进而一步的是,干脆,有的人连婚都不接了。因为,婚姻中的配偶,也带不来保障和回馈了。那我还结什么婚。就我一个人的家也挺好!在城市里,一个人也可以生存呀!

李大本事说的话,如今都应验了。但是,他已经作古了!

“爱和新生命,是工业化社会的稀缺事物!”这是他的原话!

唉!说着说着,我想他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