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口子结婚之后,男方父母没有主动跟女方父母联系,是不懂礼数吗?
老北京的满族人有个传统叫: 走亲家!
每年的腊月里,男方的父母,要到女方的父母家里去串个门。带点什么礼物呀,自己农庄(过去好多满族人在河北和口外有农庄)的土特产什么的。
那么皇家呢?
听老人说:“过去妃位以上的宫眷,到了腊月里,内务府会给妃子的娘家备上一份封赏。也是全了腊月走亲家的礼俗。
公公婆婆到了女方家里会说:“我们家娶了你们府上的姑娘,一年到头,她辛苦理家教子,顾不上娘家了,我们全家都向养育她的父母表示感谢呀!”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等以后日子长了,男方或是女方的老人不在了。那么,失去长辈的一方,要由当家主事的兄弟来看望亲家。
比如,我们家。我父亲去世的早。没赶上我结婚。以前,我妈妈健康的时候,我公公婆婆每到腊月里,要备上礼物,到家里看望我妈妈。
如今,我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不再见客了。那么,我弟弟会在腊月里,去主动去看望我的公公婆婆。他叫亲爹(读: 庆爹)亲娘。因为,我公公婆婆也是他的长辈。姐姐在婆家一年到头,请亲娘多照顾一下。
我婆婆呢!她要用最高礼仪来招待“媳妇娘家兄弟”。一般就是自己亲自下厨。这几年婆婆身体不好了。但是,今年弟弟来,婆婆还是颤颤巍巍的拿出核桃仁请弟弟吃。
“这是我自己包的。纸皮核桃好包”。婆婆一再强调。
弟弟则毕恭毕敬的起身,双手接过,答:“不敢不敢。还让亲娘给我做吃食。我替我们老太太尝尝!”意思是,我是小辈,感谢长辈的关心。
其实,这里的过程,也不是像唱戏似的,都是端着的。礼节已毕,弟弟很快就放松了,和亲娘聊起他的求学经历。弟弟和我婆婆都有留英的经历,也都在伦敦住过。
“亲娘在切尔西区住,那是好地方呀!您是基金会请的科学家。我那时就是穷学生……”一老一小聊的还挺热闹。
反过来,要是我公公婆婆去世的早。我的丈夫要带着当家主事的兄长(但是,实际上他没有)去看我的父母。特地在腊月二十之后去,代表自己的家族,敬谢岳父岳母。
这就是北京人所说的“老礼儿”。
所谓的老礼儿,其实就是一种尊重。尤其在过去,明显的男尊女卑的社会。这也是男性强势的家长,对娶过门的女性的一种尊重。
我们家特别讲老礼儿,但是,有时也例外。
比如,我弟弟现在的妻子的父母。
除了他们结婚前,我代表男方家长,去女方家里谈彩礼的价格的时候,算是同时也去看了看女方的家长。自此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和女方家里联系过。
我们在按照女方的要求,支付了一百万彩礼之后。女方的姑娘就算是“一次性买断”了。当初,我听到弟弟的那个“小媳妇”的娘家妈,关于彩礼的开价之后,先是一惊,再就是一阵心寒了……
这不是明显的天价彩礼“卖闺女”吗?
你们倒是得利了。可让孩子以后怎么在夫家自处呀!本来我们家族中的好多人,都看不起他们的女儿,这样一来,她更是让人嘲笑了。
这样“卖闺女”的丈母娘,怎么能让女婿尊重呀!张口闭口就是那句话:“闺女我们不能白养的!”
哎呀!当父母的怎么不可以无偿自愿的养女儿呀?
难不成,嫁女偏得要上一大笔“身价银子”。狮子大开口!
漫说是在一般不要彩礼的京城,就是在要彩礼的湖北地区,也没有这样的“行情”呀!一百万!这不是礼钱,是交易了。你们让自己女儿怎么在婆家人面前抬头呀!
我弟弟听到这个价格,反倒高兴了。“这样好,人财两情,以后省的费事!我也没时间和他们去走动!”就这样,一张支票,把好好的岳父岳母,变成了供应商。一下子结束了所有亲属关系。
在他们三个月后的婚礼上,新娘一边没有任何亲戚参加。因为根本没有邀请他们。
如今,结婚三年了。我们这一边,从来没有再联系过小媳妇的家长。遇到过节时,小媳妇可以自己回家看看父母。而丈夫从不出现。
我也觉得这样不太好吧!
但是,弟弟说:“我不想见卖闺女的人。联系他们只能带来麻烦。他们会变得贪得无厌的。以后,要是有了孩子,就更不能和这样的人来往了。他们人品不好!”
小媳妇也只能自己哀叹,父母当时做的太绝了!
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好多事,都是有原因的。
真正的原因,其实当事人的心里清清楚楚。
两口子结婚之后,男方父母没有主动跟女方父母联系,是不懂礼数吗?
谢谢邀答!
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应该分别看待。
如果是小俩口结婚之前,男方父母没有主动跟女方父母联系,我认为男方父母不光是不懂礼数的问题,还有傲慢、不尊重、轻视女方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女儿嫁过去,就有“高攀”、“贱嫁”的屈辱,一定不会有幸福感。因此,我可能坚决要求女儿与其终止关系。
但如果是小俩口结婚之后,男方父母没有主动跟女方父母联系,就应该另当别论。
孩子已结婚,两家已是亲家,这个时候就不要再争男方父母必须主动跟女方父母联系这个位儿了,男女方都可以主动联系对方。
男方父母不主动联系女方父母,一定有其自己的考虑,如,门户问题,如果不对称,弱的一方为维持自尊,不愿主动联系对方;性格问题,有人不喜欢无事找事;方言问题,如果两家不在一个地区,就存在语言障碍,沟通起来就很费力;职业问题,双方职业不沾边,就难有共同语言;退位考虑,孩子已成家,有事让孩子去联系,做长辈的主动退居二线,等等。所以,双方都应保持平常心态,相互理解,平等相待。
孩子成家后,双方父母应该特别注重维护亲家感情这层关系。多进行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做法,对方不主动联系自己,自己可以主动联系对方,次数多了,对方自然就会有感觉,但应该把握好度,过热就难以保持,过冷就会使亲情淡化;
一切围着“孩子好”这个中心做工作。孩子有困难,就应尽力出手相帮。父母都心疼自己的孩子,一方热忱帮助孩子的行动,一定会感动另一方的父母;
尽量不给亲家和孩子添乱。不小肚鸡肠、不过于计较,把得失看得太重;
做一对和谐的亲家。两亲家关系处理得好,对小俩口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一孔之见。
欢迎关注情感领域“生态老儿”。(图片来源于网络,有疑即删)
两口子结婚之后,男方父母没有主动跟女方父母联系,是不懂礼数吗?
这个问题视情况而定,比方说婆婆与妈妈家两地距离相差甚远,很不容易见面只有电话问候,但有的人在这电话问候的礼节不太在意,或者根本就想不起来,所以这不算什么不懂礼节,因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存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都有差别。比方说,我姥姥家是以前的大家人家,所以非常懂道理,而我的奶奶家是穷人(小家人家)很多道理就不懂,我姥姥经常主动去拜见我奶奶,给我奶奶送好吃的东西,而我奶奶就根本想不到,我奶奶即使没道理我姥姥也不生气。所以这些都不比太认真,只要你们夫妻关系处的好,家庭和睦幸福😁就是最好的。
第二如果是两家不够门当户对,婆婆有嫌弃而放弃主动联系。即使这样也安慰自己,安慰妈妈不必计较,只要老公对妈妈懂礼节就行。
第三如果妈妈去到你家里而婆婆知道妈妈来了也不主动联系,即便如此,你和妈妈也不必在意,懂不懂礼节是婆婆家的事儿,咱自己做好就行了,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你老公,让你老公去告诉她妈妈如何处理更恰当,这样就会避免你和婆婆,妈妈之间的矛盾。家以和为贵的好。
两口子结婚之后,男方父母没有主动跟女方父母联系,是不懂礼数吗?
我是当婆婆的。我觉得亲家之间呢,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住在市里面,我亲家住在市下面的一个县里面。我亲家到市里来基本上是不进我家门的。他们来看他们的女儿女婿,直接去了他们女儿女婿家(也就是我儿子家。)。我亲家母来市里级的医院住院,都叫我儿子儿媳妇不要告诉我们。后来我们知道啦,我们也当做不知道。
因为我们是平辈之人,我觉得很多规矩可以省略。
但是听到我亲家母的父亲在市一级的医院住院,我们全家就出动了。送饭送钱,请他们家的亲戚吃饭。
虽然我跟亲家母来往不多,但是我们相处很好。
两口子结婚之后,男方父母没有主动跟女方父母联系,是不懂礼数吗?
两口子结婚之后,男方父母没有主动跟女方父母联系,我觉得无所谓。只要孩子们结婚后,日子过得幸福就行!
现在的孩子结婚后,绝大多数都不与男方父母住在一起。两亲家见面的机会,就应该不会太多。那两亲家不主动联系,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因为他们没什么值得非要去联系的必要,也没什么值得非要去主动联系的义务。如果真有什么事情,双方的孩子也可代为转达,有什么事也还是能尽快解决。
这两亲家,因为孩子才成为的一个新亲戚,感情绝对是没有,我觉得少接触,还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孩子们需要的时候,就去见个面,谈谈孩子们的事情。孩子们不需要的时候,就还是各过各的生活,互不打扰为好。
但逢年过节,发个微信互相问候一下,或者有时间,两家人一起去聚个餐,热闹一下也可以。双方谁有个大病小灾就去送点礼物,去看望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接触得太过频繁,反而让人觉得有点尴尬。
两个没半点感情的两家人,就因为孩子们的结合,就装出那种很亲热的样子去交往,我觉得真没那必要。一切以双方作为最舒服的方式来相处,我觉得最为妥当。
各家的生活还像以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只当多了一个普通亲戚一样就行了。这也好像与懂不懂礼数没多大关系。我觉得只是为了不给双方增添麻烦而已!
两口子结婚之后,男方父母没有主动跟女方父母联系,是不懂礼数吗?
我就不联系,各过各的日子,儿女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从没考虑过我们的感受,我们反对无效,那你们就自由爱谁是谁,反正我不去联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