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供销社,粮所系统经历过下岗苦日子的?

供销社,粮所,计划经济时代都是好单位

凡是下岗工人,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艰难困苦,

他们曾经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他们又为改革开放作出了自我牺牲,因此我们的祖国不应该忘记他们,我们的人民不应该他们,历史也一定会记住这些勤劳、正直、善良的下岗工人们…

有没有供销社,粮所系统经历过下岗苦日子的?

企业破产职工下岗是一个时代工人们的心酸泪历史。计划经济企业亏损是亏的国家集体,市场经济股份制亏损亏的是入股者。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剩余价值由集体所有,市场经济公司剩余价值有老板一人所有。

有没有供销社,粮所系统经历过下岗苦日子的?

不要再揭这样的伤疤了,有些事,想想就让人觉得心疼。是不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供销社和粮食确实是好单位,也让人羡慕,但是在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单位确是最先受到冲击的单位,在九十年代,基本上就开始下岗自谋出路了。

笔者有一位同学,是八十年代初考起的省级粮食学校,八四年毕业后分到了粮所上班,但是,好日子没过上几天,到了九十年代,粮所就开始裁员下岗了,这位同学由于不善于人际关系,首先第一批的下岗人员名单就有他,他只好无可奈何的离开了粮所。

下岗就断了生活来源,刚结婚没几年,孩子还小,不能坐以待毙呀,为了生活,只好跑起了摩的去赚点生活费,撑起这个不易得来的家。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本以为靠自己的苦力劳动能养活一个家。却在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出车时被歹徒抢劫了,而且还为此付出了生命,留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年轻的妻子。

想起这位同学的经历,笔者的心中总有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

有没有供销社,粮所系统经历过下岗苦日子的?

我就曾经是粮食下岗职工,经历了下岗,自谋职业,再入职,现在已经退休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原粮食单位的同事,每个人都有一段下岗谋生的奋斗史,生活的磨炼,也让我们懂得了,只要活着,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活着,就是幸福!

有没有供销社,粮所系统经历过下岗苦日子的?

我有个堂哥,七十年代高中毕业后参军了,他寄回来的彩色照片在风景很美的地方穿着军装,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村里人像看画报一样跑到他家去看,大概三四年的光景,他回家探亲,到家家户户去转,军装整洁、皮鞋锃亮,显得很精干,还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这次回来很快就说了个媳妇,说他以后能转自愿兵,以后不回农村了。

后来听说就是当志愿兵了,不过转业到铁路系统。工资很高,就是经常出野外,流动性很大。春节期间回家探亲,到处跑关系想调回来,最后调到粮食系统在乡上的粮食仓库上班,大概过了三四年时间单位就破产了,于是他到处打工,有一年跑到我单位说看能不能找个活干,年龄大了没人要,可娃娃上大学要学费,不打工没办法。于是找人介绍到工地去干打杂帮忙的活,他很有自知之明,工作干得非常认真。一次我顺便看了一回,他还不到五十,显得很苍老,佝偻着腰正在吃力地抬管子,我脑海中浮现出了穿着军装的英俊青年。令人感慨。看见我了还有点不好意思,擦了把汗说,确实干不动了,坚持一下,娃娃毕业了就不干了。我和他聊了一会儿,说不要回来是不是好些,他激动地说,我在那边已经是师傅了,动动嘴就可以了,工资还高。完了挥挥手说,“不提了,这就是命!”

后来又见过一次,他已经办过退休了,情况还可以

有没有供销社,粮所系统经历过下岗苦日子的?

粮所人员下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大快人心,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人真的很可恶,人情户,关系户,领导户是无须排队,好米好油优先供给,而普通人排队一、二个小时,到跟前了,他们说累了,要休息半小时,或上侧所,或渴了烧水泡个茶,更甚者是无理由走开了,或到点吃饭了,下班了。

所以说他们的下岗是社会的必然,由于计划经济时的得意忘形,他们的“苦日子”真的不值得同情。

但也没必要幸哉乐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