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有哪些?
能够立言的,必定是建立在立德、立功的基础之上的。
特别是在[家训]之中,像是《朱子家训》、《诸葛亮诫子书》一类的,必是浓缩了人生感悟的精华,历来处世的经验教训,里面所含的真理成分一定是最大的,因为这是传给自己后代子孙的,所以每一句话都包含无穷智慧,不会误人子弟的。
作为近代“半个圣人”之称的曾国藩,在其人生不平凡的经历中,一定有他独到之处,所以他说的很多话都有无穷的智慧和人生哲理,细细品来,震聩灵魂,受用不尽。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一句话出自于曾国藩的家训之中。同样的话还出自另一位集儒、释、道大成者王阳明。
小时候的王阳明就说过:“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为什么这些圣贤都把成圣做贤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呢?因为他们的境界和常人不同,才能有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曾国藩从小资质平庸,硬是靠着立志为圣贤的决心,自我修炼,先后七次“初考”终于走上仕途。以后严己律人,立德、立功,走上了人生巅峰。
有的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往往没有付出就要回报,没有行动先看利益,殊不知这样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在人生之路上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条件未成熟之时,甘心潜伏,静守正道,等待时机。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若肯一件件依著而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其实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学佛修行,我们熏习佛法,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学佛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显现,当我们积累福报和功德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能突破这种世间法。
不能未证谓证,未得谓得。
曾国藩的文化精髓就是“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曾国藩用世之智慧、成功之根源值得后世用心体悟,“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更是给我们追求圣贤的路上指明了方向。
傲乃败亡之道,言多贻害无穷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签诫。”
这是曾国藩给沅甫九弟的书信中说的一段话。祸从口出,这句千古至理名言,历来被人所重视,但是能落到实处的人却寥寥无几。
在这里曾国藩提到以前世卿大夫的兴衰,以及近来官场祸福的原因,未尝不是看这两个关键。
傲,败亡之道。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一个人目中无人,就很容易出事。
王阳明说:“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一个高傲的人,必然自大不能容于别人,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
《礼记》讲:“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就会闭塞是非之门,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直面人生的不完美
曾国藩说:“君子守缺而不敢求全。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
人如果求全责备,就会疲惫不堪,为追求完美就会苛责于人,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每个人的要求、追求不一样,其实也没有真正的完美,在你这里看来是好的,换一个角度就可能不尽人意。
所以没有百分之百的人生圆满。正是这种不圆满才让世界丰富多彩。
古人说:“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菜根谭》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界就是这样,要接受这种不圆满,才能安乐、安详、安康。
水满则溢,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之道,亦是人生至哲。
人生不完美、有缺憾,心中才会充满期待,才会有进步的余地,有向上的空间。
不怨天,不尤人
曾国藩说:“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然也。”
牢骚太重的人,今后的路一定不好走。无缘无故而怨天,天也不会答应;无缘无故尤人,人也不会服气。
感应的道理,自然随之。人生就是如此,越抱怨,越不幸。抱怨的越多,内心的痛苦越多,把抱怨当成一种习惯了,那就丢失了整个世界。
《论语·宪问》孔子感叹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一生坎坷,但是他从不抱怨,不怨天尤人,而知修身立德,完善自我。
抱怨完全是一种负面情绪,是十足的负能量。成熟的人,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
我们要低下头来,看别人都是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这样才能不断得到提高。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要努力了,即便不成功,也必然会有另外的收获。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人,必定有远大的理想和细微的规划,这两点缺一不可。
有人说,有多大的格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情。格局即眼界、胸怀、志向的大与小 这是成功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还要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好大的规划与设计,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落实出来,这就是成功的保障。
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细,这是成就大事的两点重要因素,有了这两点,想不成功都难。
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一步一步往着目标前行,一天也不能停止,就会有到达目标的那一天,不要老是计算还有多远,那样的话就只知道发愁焦虑了。
曾国藩还曾经讲过:“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耳不觉耳。”这些话和他讲过的“莫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出一辙。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都是说了人生就是一个量的积累,由量变而引发质变,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一定有到达目标的一天。
成大事的要诀,刚柔兼济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近来醒悟出天地之间的道理,要刚柔并济,不可偏废,太柔了会导致萎靡不振,太刚了则容易折断。
这是曾国藩社会阅历,官场规则的总结,告诉我们,柔是手段,刚是目的,刚柔相济互应而不可偏废,什么情况下应该争,什么情势下该退,要审时度势,刚柔并用,才能长久挺立,自立自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圣贤的道理就是不以自私而成其私,这也是天下做人做事的最好方式方法。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追求名利,结果到头来一场空。
曾国藩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有哪些?
曾国藩的《挺经》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的传世奇之书,是内圣外王者的醒世箴言。它给我的人生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什么叫砺志?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他的意思是说;君子立下的志向,是想为民众请命的器度。也就是说,我这条命是为民众服务的,急民众所急,想民众所想。为了民众纵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只有这样才是圣人一般的品德,才会成就称霸天下的大业,才不会辜负父母生育了我,才愧为天地之间是一个完美的人。
看看人家曾国藩,咱自己太渺小了,这些句子真是觉得相见恨晚。曾国藩为什么能成功,能成就事业。是他有远大的理想,不是只喊口号,是他善于行动。是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结果。
他说人生需要明;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
由此可见,他给我的启示是;“智,仁,勇”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明有两个方面。一般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则看见更远的事物,这叫高明。
二是一般人只看见明显的一面,我则者看见了隐藏的一面,这叫精明。人是否高明?取决于几分天赋,而精明全靠后天钻研学问的程度了啊。
他给我的启示,就如同毛主席教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去看问题,才叫高明,才叫有学问。人一旦有了学问,就如同显微镜一样,将问题的实质看得一清二楚,只要一清二楚了,处理问题方可正确,只有处理问题正确了,才能化解矛盾,才能使人心服口服。这样才有口碑,才有尊严。下面再说强;
人生需要坚强担当大事,全在一个强字,学,问,思,辩,行五者,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由此可见,我们要担当大事,全在一个强字上下功夫。人一生当中离不开学,问,思,辩,行文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归结于使糊涂者弄明白,使柔弱者变坚。天下的事情,若没有志气就不能做成,做事不坚强就不能成功。
人若不坚强难经风浪,自古毫杰之士,无不是以坚强为本。人要以懦弱为耻,好男儿当自强自立。要挺胸做人,不要屈于他人于世。但也不要过于倔强,这样会四面树敌,陷于背动,亦是做人大忌。
综上曾国藩给我的启示,一是人的一生要有雄心壮志,二是要辩证的看问题,提升自己处世能力。三是要坚强,要有坚契不拔的精神,立足于不败之地。
曾国藩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有哪些?
曾氏家训当为今日之楷模。
曾国藩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有哪些?
谢谢邀请,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一个备受爭议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非常深的历史人物。
一个挽狂澜概倒,拯救丁危危可及的大清王朝,延长了这个已经是腐败的百孔千疮的封建专制的腐杇的王朝。
曾国藩家书对近代人也产生丁深远的影响,中国近代的历史人物如毛泽东,蒋中正等等许多的名人都对曾国藩非常看重。
曾国藩属大器晚成的中兴名臣。被清王朝封为毅勇侯,官居一品,权倾朝野。
这一切的成功,取决於曾国藩坚毅的性格,在他的人生之中,他是一个改变自己的性格的典型人物,曾国藩不断的发现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从而克服克制自己
,检查反思自己的不足,在曾国藩的官埸生涯中发挥了他的智慧,冷静坚毅以独特眼光,不断的改变自己。因此他走向成功之路。
曾国藩为官清正廉明,赏罚分明,不贪腐,是官场概模,从曾国藩家书可以看出。
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就是曾国藩倡导和首创推动的,李鸿章是在曾国藩授意下的执行者。同时李鸿章也是曾国藩的学生。一个在慕后,个在前台。也就是按现在的话来说,是改革,吸收失进的外来的军事技术,以改变大清积弱的国力。
曾国藩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风雲人物,也是备受爭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打败和消灭了大平天国的起义军,无疑是清朝时期杰出的军事豪,政治家,也是大儒学家。当时曾国藩的慕僚私下对曾国藩建议,趁势取代大清,自立为王,曾权衡再三,最终考虑有同乡的左宗裳拥兵百万,不可小视,还有自己的学生李鸿章训练了一支饶勇善战的淮兵,还有八旗各親王的亲兵。故李鸿章选择了自保,成为晚清中兴名臣,权倾朝野。
为政要看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故成为官埸,为政之人所津津乐道,成为传奇式的人物,怪不得毛泽东,蒋中正对曾国藩评价很高。
故曾国藩对后人带来人生的影响非同一般,影响巨大。
2020414於深圳
曾国藩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有哪些?
做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了。
曾国藩事业成功,我们都认为他肯定很聪明,其实不是这样的。据说,他天资愚笨,读书也赶不上别人。有一天晚上,他在书房挑灯苦读,由于记性不好,那篇文章也比较长,他读了好多遍都背不会,就有些着急。其实,书柜后面藏着的小偷比他还着急,小偷本打算偷些东西换钱,结果发现这里除了书没什么可偷,就准备溜走,正好曾国藩进来了,只好躲到书柜后面,本以为曾国藩读一会儿就去睡觉,没想到小偷眼皮都打架了,曾国藩还没背会,小偷急得直接从书柜后面跳出来,咆哮地指着曾国藩大骂:“从未见过像你这么笨的人,听你读了这么多遍,我都能倒背如流,你竟然还不会背。”说完小偷就把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曾国藩听完无地自容,从此更加勤奋地读书。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人,父母都是农民。他五岁时,写了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宗族为主旨的诗,他父亲拿给全乡的秀才看,大家都说好。后来,指物做诗,方仲永出口成章,且文采斐然,乡里乡亲都觉得他是神童,就宴请他的父亲,花钱买他的诗。他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他到处走穴,荒废了学习。等他十二三岁时,他作诗的水准已经不如以前了。等他二十岁时,已经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曾国藩天资愚笨,还没小偷聪明,但是他勤奋,肯下苦功夫,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最终成为朝廷重臣,功成名就;方仲永天资聪慧,超出常人,但是不学,不去发挥自己的长处,没有提高自己,天天觥筹交错,慢慢的就和普通人一样了。
天资愚笨不可怕,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可怕的是愚笨还要白日做梦;天资聪明不可怕,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可怕的是聪明又始于足下。
我们可能会有很多计划,不论正确与否,倘若没有行动,计划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说想错了是零分,那么想对了却没有付诸实施,回头再一声长叹,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就应该得负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每个人都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的祖国。
曾国藩带给你的人生启示有哪些?
感谢邀请,我来分享下我的观点。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因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战略家,政治家。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功名史册,又因其理学思想而闻名于世,他更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后得到了文正的最高谥号,更被成为近代的圣人。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是跌宕起伏而最终功成名就的一生,他之所以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我认为正是因为他性格的坚韧,沉稳,又不拘泥于传统形式,敢于尝试新方法新事物获得的。
这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到。
1.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其实清廷开始对曾国藩并不信任,虽然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军苦战,屡有胜绩,可是清廷却始终不给他实缺,他始终是以兵部侍郎的虚衔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可是他却始终坚持忠心为国,不记个人得失,连他部下很多人都成为了督抚,他也不放在心上,最终正是他率领的湘军攻灭了太平天国,得以封侯拜相,功成名就,正是因为他自己的坚韧不拔,深谙进退之道,才没有因功高盖主而身败名裂,进而获得高官厚禄,全始全终。
2.在《曾胡治兵语录》中,详细阐述了曾国藩的用兵方略,主张“简练慎出”,战前要做充分准备。提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战法重奇正,防守强调掌握重点,进攻重机宜,行止重谨慎。可以说这些治兵方略也体现了曾国藩沉稳但不保守,持重又富有变化的作风,这本书后来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教材,深受蒋介石的推崇。
3.曾国藩主持开办了很多近代工业,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主持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后来成为了江南制造总局的一部分,要知道当时办洋务是深受那些封建清流人物的鄙夷的,可是作为一位理学大家,曾国藩却能意识到近代工业的重要,这当然与其长期身在军旅的经历息息相关,更是他性格中不拘泥于传统,敢于推陈出新的表现。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认为曾国藩带给世人的启示就是做人为事要敢于坚持,沉着稳健,但不能拘泥传统循规蹈矩,要善于总结,敢于尝试,不断更化,才能实时进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